分享

五律第一讲–概论

 文冠厚朴 2023-08-14 发布于安徽
图片
图片

主讲老师:青螺

经过七律二十四讲的学习我们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以写出一首有模有样的七律作品了,很多章法布局,遣词造句,以及各类题材撰写的相关知识也都基本掌握了。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开始五律的学习了。由于时间的关系,五律我们一共分六讲来完成。因为很多基础在七律中已经细细的讲过了。这样,五律时,我们重点讲一些与七律的不同之处,同时把一些基础理论,在七律时还没来得及讲的,再补充一下,因此,六讲基本可以完成。

五律的第一讲,这简单说一下概论。重点和大家说说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不同之处及特点。掌握了两者的不同,我们就可以利用在七律中所学,入手写一篇五律了。五律与七律相比,首先是字数的不同。大家知道七律是56个字;五律则是40个字。每句少了两个字。这两个字一少,区别就来了,第一大的区别就是用字要更精练,一字千斤,不能有任何啰嗦的,重复的(包括字重,意重)词语;第二就是,在情感的表达上要求的要单一一些,太复杂的,一般完成不了,特别是一些虚词的应用上要更精,一个句子里要能把相对复杂的意思,用更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来。现在我们来具体说说,两者的不同。

图片
图片


一、格律的区别:

首先,两者在格律上的基本要求是和七律一样的。其实,作为格律诗,是先有五言,后有七言的;格律也是以五言为基础,只是每句的前面加平平,或仄仄,况且格律上的一些要求,也主要是以五言为基础的。比如,孤平,一般就是以五言来说的(指除韵脚字平声以外,句中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定义),所以,在七言句中,一位上的平,是救不了四位上的孤平的。至于平仄上的粘替对,用韵,中间两联对仗等等,就和七律完全一样了,现在就主要看看不同之处。

现在说说格的区别:对于七律来说,首句入韵为正格,也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是正格。而五律则是首句不入韵为正格。也就是: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是正格。当然,这个所谓正格,是指用的相对的多,也要根据不同诗人的习惯而已,许浑的五律,就有很多平收入韵的,有的人用仄收的多。没有对错之分哦。

虽然五律与七律首句的正格有所不同,但在基本章法布局上基本是一样的,起承转合,都有类似的框架和变化,以后涉及到例诗讲读时会具体讲的。一般是,起句先须阔占地步,要高远,中间两联,须要脉络贯通,音韵相应,对偶相停,上下匀称,前联既咏物,后联须说人事。两联最忌句式相同,这一点比七律还要严的,因为少了两个字,稍有雷同,马上就能读出来的。颈联转意要富于变化,须多下实字。字实则自然响亮,而句法也有自己五言的特点的。尾联要宕开一步,别有余韵,或能回扣起句,等。

图片
图片


二、结构特点的区别

在五言律诗中,常常需要紧缩掉连词、副词。而在七言律诗里,这些连词、副词本身就是诗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五言律诗要求精简,七言律诗则要平实.现在我们一起来对比一下,以便更深入的理解。

下面我们来试一下,名人的七律,可否改为五律,试一下就知道了:

登高
唐·杜甫 押灰韵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杜甫的巅峰作品,大家能每句去掉两个字吗?回答是不可的,一个字也去不掉的,也换不掉的,为何,因为这首是按七律的标准写的,改成五律就不成了,很多情感就表达不出来了。比如,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前四是句中自对的,一个也少不了,天高猿啸哀,沙白鸟飞回。还有原来的味道吗?登高所观景还丰满么?再看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变成: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味道就一下子减少了,显得平淡无奇了。无边,不尽,显得非常有力。再看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变成:悲秋常作客,多病独登台。万里,百年,所赋予的时间、空间的分量,一下子全没了,成了流水账了。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变成: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本来是句中自对句,两个字去掉后,没有繁霜鬓的原因了,至少理由不足了,艰难和苦恨是双重的,而尾句的潦倒,是新停的原因,也没有了。

通过这个唐人高手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一首成功的七律,是不能改成五律的,因为会给原作造成致命的伤害,因为人家作者在写的时候是按七律的特点写的,每一个字词,都是认真推敲成的,都有自己特定的用处,不可或缺的。

相反,一篇不成功的七律,你可以很容易的拿掉每句两个字,弄成一首五律还相对好一点,为何?因为你写七律时,没认真的写,只为了凑够56个字,而没能赋予每个字词特定的用处,可有可无,就是一首失败的七律作品了。这也是目前很多网络诗词学校先学七律,后学五律的主要原因。其实如果写好了七律,五律确实上手容易一些。下面我们再看看几首杜甫的七言诗句,看看减去了两个字后,造成的区别,和情感表达上的损失:

1、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杜甫《江村》)变为:多病须药物,微躯外何求。省掉了所须和此外,给人的感觉就是直接的冷静的在描述一件事情,没有情感了。而作者的原句里的这两个词,写出了自己的生活境况的不堪,在情感表达上要丰满的多。

2、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很漂亮的一个互文句子,表达了对客人的特别的关照。如果这里的“不曾”,“今始”去掉,“花径缘客扫,蓬门为君开”这样的话,原句的那种对友人深厚的情感和友谊就体现不出来。

七言律诗中又往往用循环往复的句法,以与五言律诗相区分: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这种句中自对的句子,自去自来,相亲相近。循环往复,在五言句里几乎是没法完成的。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舍南舍北,同刚才上面举的例子一样,前分句用了循环往复的写法,后分句用了叠字日日,就把诗人居住的草堂写的就像我们的邻家一样自然亲切,情感的表达上就更加丰满了。

那么我们看,如果这两句不用这种循环杂沓的写法,而改成“来去堂上燕,亲近水中鸥”和“南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来”就显得乏味无趣,只是对环境的一个客观的表面的述说,读者感受不到作者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因而也就感受不到这草堂对于作者来说是那么的重要那么的满足。

所以相对情感的表达方面,七律更胜一筹,而五律更显得凝练简洁。我们说其实任何文学体裁的盛行,都是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的!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等,足见当时社会的繁荣。那么,对应的文学题材就比较凸显在闲逸、空灵。而中晚唐诗由于社会的动乱,也就慢慢的多了一些悲情,少了一些山水,少了一些风花雪月,而多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这就在某些方面导致了五律和七律一个明显的区别:

图片
图片


三、内容形式的不同

一般来说,五言律诗,追求的是言简意赅,但又有丰神情韵;而七言律诗追求的是相对丰满,有足够的铺陈,情感表达上可以更复杂一些。一般在七言诗中,往往有一些词句,表示出诗人对于现实世界、自然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评论和态度。凸现出诗人强烈的主观感受。比如: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玉露凋伤是指秋季,巫山巫峡是诗人所在。颔联写诗人所处之地的悲壮景象,也暗喻当时时局: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转入了对自己身世的感伤,倾诉思乡衷曲。借一个“泪”字托出焦灼无奈的思乡之情;用一个“孤”字传说出漂泊无依的苦况。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写户户捣布声,家家催刀尺,赶制棉衣已成必然。对国事的担忧,对家人家乡的思念。

我们从诗中就可以看到,作者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和内心世界情感上表达,主观的判断和评判要多一些。这就是七律的特点。对后世来说,并不是说七律比五律更先进或有意义,而是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文学体裁也在紧跟生活语言要求。

而五言律诗,一般讲究的是对事件的简洁描述,写景尽量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尽量丰富的景致,且将情融入其中,比如王维的一首漂亮的五律:

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
(唐·王维)押歌韵
杨子谈经所,淮王载酒过。
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
径转回银烛,林开散玉珂。
严城时未启,前路拥笙歌。

杨子谈经所,淮王载酒过。
首联直接用典作比,比中融情。杨子,指西汉末的杨雄,大辞赋家,堪比司马相如的,晚年在成都有个草堂,称病在家写太玄,因家境一向贫寒,但爱喝酒,当时有多人带着酒菜来跟他学习,论经。所以,首句直接扣题中,杨氏别业,古人用典有个特点,常常以同姓而用,由于杨雄乃著名人物,用杨雄作比,是对主人的夸赞。所以,比中有兴。淮王载酒过。淮王此处以淮南王刘安,代指岐王李范,而载酒过,把整个事件点明了,短短十个字,把该说的都说清楚了,言简意赅。

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
颔联写景,用的是景语,但意思可不简单,写景中带有叙事,兼标达了时间的推移,兴阑啼鸟换,兴阑,指从昨晚就开始吃酒吟诗,一直闹到快早晨了,鸟都开始啼鸣了,体会一下五个字里包涵了多少内容,然后,坐久落花多。直接呼应了前句的兴阑了,因为在树下坐久,估计是在院子里喝酒吟诗的,所以坐的周围添了很多落花。大家比较一下,刘长卿的那首别严士元里的句子: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后分句,与王维的,坐久落花多。非常类似,但一个五言,一个七言,大家看看主要区别在哪里?主要是有个虚词,闲字,还有一个声字,从情感上来说,比五言更丰富一些。

径转回银烛,林开散玉珂。
颈联开始一转,写的是回去了,离开宴会了,重点写的是散场时的场面,大家看见没,具体宴会啥样,宴会里的具体事情,没提,也不必提了,因为可以从宴会时间之久,散场时的场面多大,自己就明白了,或者说可以想象的出,宴会有多么盛大了。

严城时未启,前路拥笙歌。
尾联以入城开始收结,整首诗是按流程来写的,非常有特色的一首五律,大家可以区别一下风格是和七律完全不一样的。

图片
图片


另外,从内容上来说,七言律句并不是机械地由五言律句扩充而来。五言律诗要求精简,总希望追求空、虚的境界,但七言律诗则要平实许多。在五言律诗里,你所读到的是一个世界中的人,而七言律诗当中,你总能感到有一个超越三界以外的评论者。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鲜明的诗人主观情绪的烙印,也才有了七律的特殊风格。

七言律诗可以说是中国诗歌最成熟的一种体裁,五律的章法或技法很多在七律题材上得以发扬光大。所以,作为初学者,首先从七律入手,掌握以后,五律自然贯通融会。

那么我们就再来重点表述一下五律的特点:

要了解五律,不能不知道五言古诗。五律就是加了限制的五古的样板。它规定了句子的数量,韵脚,平仄,对仗,还有结构上的起承转合。除了这些形式上的要求,它的内涵,与以往的古风没有太大的差别。往往追求空灵闲逸的风格。至少在晚唐以前,基本就是这样的。寓意深远,托辞温厚,潇洒闲适,含蓄淡雅是五言诗的共同特点。

按照前人的说法,五言的创始人,是西汉时候的李陵、苏武或者枚乘。严羽《沧浪诗话》里说,“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五言诗,在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乐府》、《文选》、《杜甫全集》,分别代表着不同阶段五言诗的高峰。其中左思、曹植、刘桢、陶渊明、谢灵运、张九龄、陈子昂、王维、杜甫等诗人,成就最高。

刚才说过,文学和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但是作为最直接的文学,五律作为最精炼的诗歌,十分具体地加以吸纳和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文字在这时候被人格化,社会化。回过头来,我们看五言诗的特点:寓意深远,托辞温厚,潇洒闲适,含蓄淡雅。这些分明是人的风范。而我们再看看平常熟悉的说法,比如高华,高古,蕴籍,委婉,分明是一种高明的处世态度。作为五言诗代表的五律,格外地注重它们。

古人说,五律的四十个字如四十个贤人,当中不可以加入半个凡夫俗子。所谓凡俗,指的是一种思想意识,或者行为习惯,人的内在的那部分。造句新颖,韵律美妙,风神兼备是五律所追求的!归纳一下五律的特点是:沉静,深远,细嫩。

沉静——如果说七律是战国猛将廉颇,那么五律就是贤相蔺相如。这是文字所体现的,原本属于人的风度和性格。如果说七律是三十而立的成年人,那么,五律就是知命之年的老者。不是衰老,而是人生观的成熟,不复流露太多的情绪。

深远——有史以来天下人生的境界,点破前人已经达到的认识高峰。

细嫩——就是指用字的宽裕灵活。

由于主张含蓄内敛,致使五律的语境远离了概念性的词汇。另一层含义是说,用词更接近于自然和原生态。相较之下,七律是大合唱,五律是优雅的交谈,偶尔有两三声琴瑟的铮淙。这些区别,实际上为我们以后的写作也指明一个方向:如果多耽沉于山水之乐,不妨以五律写之;若想就社会现实或由景及人的思考,莫若七律应之。

以上所论,亦仅就大体言之,要深入体味中国诗歌各种体裁的体性,只有两个途径,第一是多诵读,第二是多练笔。关于七律和五律的区别,今天就说这么多。下面再读几首经典的五律作品:

图片
图片


使至塞上
(唐·王维)押先韵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吏,都护在燕然。

这首诗非常著名,是王维五律的一个代表作,林黛玉教香菱学诗,就提到过诗中的颈联,觉得非常的妙。先简单介绍一下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诗作于赴边途中。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联叙事,轻车前往,去往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注意一下五言的首联,写的简单,但明了,没一个啰嗦字,也不带任何情感,叙事。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颔联承接首联次句,具体描写途中景、事,诗人以“蓬”、“雁”自比,注意哦,这里的蓬,是草字头,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所以用了征蓬二字。诗人在颔联写自己的万里行程,用两句十个字一笔带过。首二联,是叙事体。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由于首二叙事为主,颈联开始写景,以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这两句是王维五律的巅峰之作,非常经典的叙述了大漠中的一缕孤烟,以及在长河中见到的落日,一直一圆,简单,但非常贴切。有意思的是,香菱按黛玉的指令,读了王维的这首后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王维诗的特点,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也非常符合苏轼对王维诗的概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萧关逢候吏,都护在燕然。
尾联写到达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仍然以叙事体收结全篇。这是王维五律的特点之一。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是如何把受命出塞的事写成篇的: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贴切自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关于这个“直”字,有人认为可能是边塞用的狼粪加牛粪一起,所以直。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美极。 再看一首写终南山的揽胜体作品。

图片
图片


终南山
(唐·王维)押虞韵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开元二十九年(741)至天宝三年(744)之间,王维曾隐居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这首诗大概是诗人隐居终南期间的作品。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首联从山的远处远眺终南山写起,突出的叙述终南山高和远。这里的太乙,是终南山别名,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天都:传说天帝居所。这里指帝都长安。海隅,指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古人夸张之词。首联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颔联开始写近景,由山下远眺,移步至山上,这里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山路和白云,为何,因为云在南山腰上,白云弥漫时,是看不见云的,一旦上到更高的地方,就发现下面的云了,所以称回望合,白云是茫茫云海了。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王维却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的白云回望合是互文,互文见意。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这一联诗,与首联结合,是移步换景法,诗人虽未标明,但读者可以读出来滴。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颈联是写从终南山的北面遥望所见的景象,山的阔,则是用 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的,此时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东西绵远,南北辽阔,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各有不同,比如光线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而千岩万壑,形态各异。关于分野,是古人以天上星宿配地上州国,称分野。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地下的地域,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所以称分野。壑(hè):山谷。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尾联宕开一笔,开始解解晚上留宿哪里的问题,这样让读者从侧面可以看出,终南山之大之高,不是一天能游完的。从总体布局来看,是移步换景法,前三联是写的揽胜游记,而尾联写夜宿的事,属于分分分总的布局。

但关于这首的尾联历来也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评价。王步高教授就说,这尾联弱了,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清人王夫之则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卷九)

图片
图片


这些意见都不错,但我有不同的意见,这个就是王维诗结尾处清淡的特点,是特殊的,六二格,意思是前三联六句说游山,尾联二句则是投宿。另外从组句上看,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隔水问樵夫”,足见山之大,人之少,诗人避喧好静,有明日继续游玩之意,所以,虽是淡淡的一笔,内涵可不少。所以我认为尾联很好的。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言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今天就说这么多吧,我们以后每一次课还会一起阅读唐人的名篇,大家以唐诗为模板,一定能写出好的五律作品来滴。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