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律第一讲

 文冠厚朴 2023-08-14 发布于安徽
图片

基础格律知识(一)


主讲老师:青螺

现在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学习计划:由于起点是基础班,开始几讲,是从最基础的格律知识讲起,希望通过短期的补习,基本掌握平仄韵等格律的相关知识,能尽快的进入七言律诗的写作。

我们一共安排20讲的课程,介绍七律的写作要点,布局,手法,修辞等相关知识,希望完成课程后,能熟悉各类题材的写作,熟悉唐诗的解析,并且能对他人的作品,做简单的点评,五律我们初步安排十讲。

我们的原则,是以唐人的佳作为主要学习资料,讲义里的例诗,也基本按唐人诗来的。这样的日日学习,是让大家熟悉诗家语的运用,每天的积累,循序渐进,而掌握律诗的写作。

下面我们开始今天的第一次课,格律诗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基础格律知识的第一讲。

图片

一,格律诗的起源和发展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这个近体,是相对于唐之前的古体来说的;是唐以后成型的一种诗体,包括绝句和律诗。由于格律诗,主要应用五言和七言组句,所以,绝句,分为五言绝句(五绝)和七言绝句(七绝);律诗,分为五言律诗(五律)和七言的律诗(七律)。由于格律诗,是基于唐之前千百年的诗歌演变而来的一种诗体,在讲之前,先简单的回顾一下它的起源,以便将来学习时,加以区别和对照。

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最早使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而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楚辞(亦称骚体)。楚辞句式长短参差,以六言、七言为主,多用“兮”字。其奠基人和主要作者,是屈原,他运用这种形式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诗经是从民间收集的,很多不知作者)。屈原之后有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家。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发展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阶段。《诗经》和楚辞,是后世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也是唐人及后人写诗时经常用到典。

到了汉代,有了“乐府”这样的朝廷音乐机构,主要功能是收集与编辑民间的诗歌,加以配乐演唱,故称乐府诗。汉乐府的这些民歌,继承《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长于叙事,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叙事诗的代表作。此段时期,文人五言诗逐渐发展成熟,其标志是东汉末年出现的《古诗十九首》。这是—组由寒门文人创作的抒情短诗,被誉为五言之冠。汉魏时期的曹操、曹丕、曹植的诗歌和“建安七子”的诗歌有更进了一层,有建安风骨之称。

魏晋时期,西晋的诗歌,有竹林七贤等人的诗歌作品。进入东晋后,出现了陶渊明,这样的清新的诗风为后世推崇。南朝后,诗歌出现了文风绚烂,诗歌靡丽的一个时期,其中以齐梁的诗歌为盛。为格律诗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段时期还产生了大量的诗歌评论家,例如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萧统的《文选》等。南朝文人提出四声说、八病说,对后来的诗歌创作、鉴赏产生巨大影响。

图片


南齐永明年间,“声律说”盛行,诗歌创作都注意音调和谐。这样,“永明体”的新诗体逐渐形成。这种新诗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这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人是谢朓。谢朓以山水诗著名,诗风清新流丽。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隋唐时期,格律诗逐渐形成。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杨卢骆),诗歌题材出现了大的变化,五言八句的律诗初步成型。在武则天时期,宋之问、沈佺期的诗歌成就最高,使绝句、律诗最终定形。诗风在“四杰”之后,陈子昂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的宫体诗风气,提倡“汉魏风骨”其《感遇诗》38首,是他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这样的诗仙,诗圣。同一时期,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成就显著的诗人: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李颀的边塞诗数量不多,成就却很突出,《古意》一首、《古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王之焕是年辈较老的边塞诗人,一首《凉州词》写尽了远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鹳雀楼》诗意高远,富于启示性。

中唐诗歌是盛唐诗歌的延续。表现了社会动荡、民众的疾苦。有号称大历年间的十才子等人的创作。而白居易为中国诗歌的创作又进入一个新的高峰,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白居易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即新乐府运动。

元稹、张籍、王建都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元稹的主要作品是乐府古题19首和新乐府12首。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说,元诗都非常接近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易懂是他们共同的特色。张籍和王建虽无明确的文学主张,但他们以丰富的创作成为新乐府运动的中坚。风格与上述几人十分相近的李绅诗作虽不多,但《悯农》诗二首却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读者。

除新乐府运动之外,这一时期还另有一派诗人,这就是韩愈、孟郊、李贺等人。他们的诗歌艺术比之白居易另有创造,自成一家。韩愈是著名的散文家,他善以文入诗,把新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带入了诗坛,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孟郊与贾岛都以“苦吟”而著名,追求奇险,苦思锤炼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中唐与白居易经常有诗词唱和的诗人,刘禹锡,非常值得一提。他有意创作了很多化用自民歌的作品,比如《竹枝词》深受人们喜爱。此外,他的律诗和绝句也很有名。他的另一位难友,一同被贬谪的诗人,柳宗元,他的诗如他的散文一样,多抒发个人的悲愤和抑郁。他的山水诗情致婉转,描绘简洁,处处显示出他清峻高洁的个性,如《江雪》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图片


晚唐时期的代表诗人是杜牧、李商隐。杜牧的诗以七言绝句见长,《江南春》、《山行》、《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是他的代表作。李商隐以爱情诗见长。他的七律学杜甫,用典精巧,对偶工整;他的七言绝句也十分有功力,《夜雨寄北》、《嫦娥》等是其中的名作。晚唐后期,出现了一批继承中唐新乐府精神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是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他们的诗锋芒毕露,直指时弊。还有如温庭筠,韦庄,韩偓,罗隐等大家,由于唐将灭,诗歌创作多是忧国伤时的作品。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上面重点介绍了,唐诗发展的概况。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但上面特意提到的著名诗人是我们必须记住的哦。

诗发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辉煌灿烂,但却自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抒情成份减少,叙述、议论的成份增多,重视描摹刻画,大量采用散文句法。最能体现宋诗特色的是苏轼和黄庭坚的诗。黄庭坚诗风奇特拗崛。他与陈师道一起开创了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宋初的梅尧臣、苏舜钦并称“苏梅”,为奠定宋诗基础之人。欧阳修、王安石的诗对扫荡西昆体的浮艳之风起过很大作用。国难深重的南宋时期,诗作常充满忧郁、激愤之情。陆游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与他同时的还有以“田园杂兴”诗而出名的范成大和以写景说理而自具面目的杨万里。文天祥是南宋最后一个大诗人,高扬着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过零丁洋》是他的代表作。明代诗歌是在拟古与反拟古的反反复复中前行的,没有杰出的作品和诗人出现。

到了清代,诗词流派众多,但大多数作家均未摆脱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套子,难有超出前人之处。比较出色的有,清末龚自珍以其先进的思想,打破了清中叶以来诗坛的沉寂,领近代文学史风气之先。他的诗常着眼于社会、历史和政治的观点来揭露现实,使诗成为现实社会的批判工具。后来到了清代末年,出现了,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等新诗派作家。清末民初,也有不少有名的格律诗作家,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品。但相比唐诗,就小巫见大巫了。所以,我们这次学习当然是以唐人诗为主的。

好,关于古典诗歌的起源,演变之概论,我们就说这么多,下面开始今天的格律知识部分:


二,今古四声,平仄,及用韵

1、今古四声:

现代的汉语拼音,是从五十年代开始的,共有四个声调:一声,二声,三声,四声,其中一声二声,是为平声,三声四声是为仄声。这个是今音的平仄。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 平,上,去,入,称古四声,其中平,为平声;上、去、入、皆为仄声。古四声发音上最好的例子就是下面这四个字为代表:

天子万福
平上去入

注意,这里的上,读赏的音。天子万福,如果标上平仄,就是,平仄仄仄。

关于四声的发声特点,唐人描述: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
也有一个歌谣: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图片


古四声,确立于南朝的齐梁时期,自此后一直沿用。但自元代开始,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就是我们现在汉语拼音的一声和二声。古代的入声字,在元代时分化到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当中,主要是因为,元代为北方民族,发不了入声字(以南方音为主),所以官话里把入声音取消了。清代,又一次对古四声有了冲击,后来的普通话,是以北方音为主,入声音,也就从普通话里消失了。古入声音就归并到了现代的四声里去了。所以,有的入声字现在读平声,比如数字“一”今天读平声,古音是入声;还有的今天读去声,比如月,等。这些以后会结合古诗,细细的讲的,我们今天就是要先知道这个概念。以后在每天的早晚读练习中,会加上平仄,和入声字的标注,让大家尽快的熟悉古四声。

另外我们也要知道,古入声音,在有的方言里,仍读入声,比如福建、广东、上海、江苏、太原、张家口等。但大家应该注意的是,元,明,清代的诗人写诗,写词,入声字仍然是沿用古入声字仄音的用法,直到今天,虽然有了中华新韵的出现,大部分人还是沿用的古韵,即“平水韵”,目前国内各个网校也都继续坚持普及古韵,我们沧浪网校,也是要求熟悉古韵,平水韵,并且在以后的作品里加以应用。所以希望不熟悉古韵的友友们要尽快的跟上来。

图片

2、格律,平仄:

先简单解释一下几个常用的名词:

A)古风体诗:指唐以前的诗体,无平仄要求,以口语押韵,无韵书作依据。

B)近体诗:即格律诗,有严格的平仄韵,等格律要求,起源于六朝的永明体,至初唐时的宋之问,沈全期,基本成型,成熟于中晚唐,属于齐言诗。分绝句和律诗(包括排律)。绝句由两联四句构成。之所以称绝句是因为:两句成联,两联成诗。绝句是构成诗的最基本单位,故称绝句,分五绝,七绝。律诗是由四联八句构成,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要求对仗。

1)格律的定义:格律包含两个内容:格和律。

格是指:平仄,字数,替,对,粘,对仗,起,承,转,合,等特定的规则。

律是指:声律,音律,韵律。

声律:西晋时开始的对中国语言声调进行研究后提出的概念,到南齐时提出古四声说:平,上,去,入。和汉语声调相关的规则称声律。

现代汉语拼音:一声,二声,是平声,三,四声,是仄;
古四声: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去,入 为仄

音律:近体诗里涉及的音律,是指格律诗句子中的音节规则,比如:仄仄平平仄,就是两个双音节,加一个单音节,涉及到音节的规则称音律。

韵律:指如何使用韵,任何涉及韵字的使用的都是韵律的范畴。

近体诗的押韵是押平声韵,古韵目前都用平水韵,讲究辨别入声字,因为平水韵是按古四声分韵部的,其中平声韵部有三十个:上平:15韵部,下平:15韵部。

图片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

关于韵部的具体应用会陆续的讲解。中国大陆在近年,逐渐发展了中华新韵,是按汉语拼音来划分的,不需要分辨入声字,韵比较宽,所以现在也可以用新韵,由于新韵不辨别入声字,所以用新韵写诗需要特别的表明是新韵。目前通行的是新韵,古韵,都可用,一是需要标注,二是不能混用。用新韵了,入声字就得按今音来应用。

2)下面说一下格律诗中的 平仄应用规则,以及 替,对,粘的概念:

平仄:在格律诗里,平仄在句子里是使用双音节的平仄交替,即俗称的马蹄韵(也就是楹联中马蹄韵规则里的句中马蹄韵),是指马行走时,后蹄踩前蹄踏出的声音,左右两边一为平,一为仄的化,每边总是踏两次,有人称为:平顶平;仄顶仄。也即:

滴滴答答滴滴答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从中截取五个字,比如:平平仄仄平,

截取七个字,比如:平平仄仄平平仄。

由不同的截取,就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标准律句。这里平仄相互交替,是节奏所必须的,没有交替,则称为失替。为何大部分截取单数呢,因为下句同样截取单数,就合成联句了。另外,一个句子里,五言的,2,4,位置,七言的,2,4,6 位置,是双音节的重音区,所以在这个位置,平仄必须是交替的,平仄平,或仄平仄。

图片


关于两句之间的平仄相对:五个字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七个字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上下合起来正好平仄相对,这也是联句所必须的称为“对”,如果没对,则称为失对。看下面两个例句: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一个联句,就是要把上句,和下句,以平仄相对,来组成一个完整的联句。但必须注意,上下两句的平仄相对,是指,五言的节奏点,2,4,或七言的,2,4,6位置,平仄必须相对。然后下面的句子如何继续呢?这里就有了“粘”的概念。粘是指连接,将上下两个联句连在一起,组成绝句(两联四句),或律诗(四联八句)。

大家看看这个绝句的平仄谱: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这个是一首五言绝句的平仄谱。中间的两句,即2,3,两句在第二,四的位置平仄相同,这样就使得一个绝句,读起来更有韵味感,节奏不显得重复。这就叫“粘”。粘的方法使得一个绝句只要确定了首句,结合用韵规则,其余的句子的平仄规矩就完全可以推断了。如果上下联,没有使用粘的方法,即2,4,位置平仄不同了,就叫失粘了。在唐诗中偶然会出现失粘,但到了宋代基本没有了,因为格律诗已经变的非常严格,这种失粘的现象就没有了。我们现在写诗,不可出现失粘现象。

下面再看七言的绝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是一首七绝的平仄谱:在第二和第三句中的 2,4,6,位置的平仄相同。


3)关于 1,3,5,不论,2,4,6,分明:

为何强调,2, 4,6 位置,因为那是马蹄韵的落脚点,对声,音律会造成巨大影响,而且 2 的位置又是最重要的。常说的1, 3, 5,不论,2, 4,6 分明 就是指,1, 3, 5,的位置不是很重要,而 2, 4, 6,的位置很重要。通常说的失替就是指 2, 4, 6 位置 没有按,平,仄,平,或 仄,平,仄 来交替。失对,失粘,同样也是指 2, 4, 6 的位置。

图片

a)1, 3, 5,不论的有限性:

1,3,5,的位置,最不重要的是1,其余的次之。但有些特殊的句子这些位置也是需要注意的,否则会出现“孤平”,三平尾 (句末三个平声字),三仄尾(句末三个仄声字)。比如:

平平仄仄平,或 仄仄平平仄仄平,这里,5言的一位,七言的三位,如果不论,就会出现孤平。孤平是指:除了韵脚字的平声字外,句子里只有一个平声字了,称“孤平”,是格律诗大忌。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这里的三,或,五,位置如果不论,就是三平尾了。

同样,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如果三,五,位置不论,就是三仄尾了。

以上失误会对声,音律造成大害,所以必须避免。关于这些,下次还会细讲,这里先混个眼熟就可。

3、关于律句:

律句是指在格律诗中用的标准句子的格式。有四种标准律句,和一个准律句:

五绝的4个标准律句: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绝的4个标准律句:

七绝的律句和五句几乎一样,只是在五言的基础上在前面加上,仄仄,或平平即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准律句:

这是王力教授提出的概念:是四个基本律句的一个变格形式,其所以称为准律句,是因为在唐诗里出现率很高,有时甚至超出正格,所以王力教授专门以大量的唐诗典例提出了这个准律句的概念:


平平平仄仄,或 仄仄平平平仄仄 这个句式变格为下面的格式: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

这就是所谓的准律句(也称特拗句,意思是指,这是特殊的拗句,不需要救的),通常在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第七句中出现的多。当然也有用在第一,第五句的,只是不常见而已。

好,今天的第一课就这么多,注意哦,关于格律知识,不要求一次记住,以后在讲解时,会反复多次的提到的。所以一开始觉得记不住的,不急,多重复几次就记住了。下面布置一下作业:

认真阅读今天的文字内容;
熟悉平仄的基本概念,并请为下面的一首诗标注一下平仄:

清平调 其一
盛唐·李白 押冬韵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入声字:拂,玉,月。

以上是为初学的友友们布置的第一讲作业。入声字,已经标了,以后早晚读时,会让大家自己查找入声字,作为每日练习。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