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文典藏|兰陵萧氏文化基因——首届中华兰陵萧氏文化节《萧氏大讲堂》专题讲座

 环球姓氏 2023-08-14 发布于福建

△主讲:穆振昂

各位萧氏宗亲朋友,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2014年,苍山县更名兰陵县,重启千年古县兰陵之名。据国家地名管理单位调研和舆评,恢复兰陵古县治名称,是近年我国利用文化兴县的品牌效应较成功的地方。早时有香格里拉的成功,也有徽州改黄山的尴尬。兰陵地名的恢复,是与国内外萧氏宗亲的呼吁和推动分不开的,作为县内参与更名工作的地方史研究工作者,谨对各位为推动兰陵文化研究提升所做的努力表示感谢!

兰陵,萧氏精神文化的家园;兰陵,萧氏文化基因的源头。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集中升华,是文化基因的继承、发展,丰富完善,是科学、艺术和道德方面真善美的统一。任何一个国家、民族要有自己的精神文化,不同的氏族在各自的生产生活环境中,传宗接代,发展和延续着自己的文化基因。中国的萧氏家族,从洪荒远古的黄淮原野的萧国封地中走来,为谋求生存,筚路蓝缕,避乱山林,迁徙兰陵,从华夏子姓、兰陵萧氏、发展为中华萧氏,两千年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筑造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特有的兰陵萧氏文脉。 

各位相聚兰陵,因为兰陵是一面文化旗帜,在这里,萧氏祖先书写了萧氏家族的历史。今天,我们来到先祖垦荒耕耘的土地上,品味菜乡田园生产的果蔬美酒,汲取萧氏文化基因的精神源泉。为了让大家了解萧氏在兰陵的历史,我从兰陵人文地理、兰陵萧氏先祖、兰陵望族传承三个方面,就萧氏文化基因的历史人文精神,与各位共同探讨。

△兰陵萧氏文化节精彩回放

一、兰陵人文地理

)先秦鄫国次室

1、春秋次室

在距兰陵镇北15公里的地方有一座鄫国故城遗址,已被列为国家大遗址保护单位。这是距今4000年前,夏代少康分封次子曲烈建立缯国,商、西周时代为鄫子国所属,延续1300多年。后归属了鲁国。

在缯国故城西北相邻的一座山,现在叫文峰山,原名鲁卿山,是以鲁国大夫季文子而得名,山前有季文子庙,是我县的文化旅游区。公元前602年,黄河改道北上入海。鄫国以南的湖泊湿地成为可耕作的肥田沃土。第二年,鲁国季孙行父(季文子)任鲁国正卿大夫,掌管鲁国经济大权,费县是他的封地。那时南方淮夷人北上抢占黄淮滩地。鄫国弱小,无力阻止淮夷人,依附鲁国,为维护鲁国利益和季孙氏费邑封地不受侵犯,季文子派出鲁国军士、奴隶南下,占据今兰陵建立次室邑。鲁国、鄫国的奴隶们纷纷南下开垦“王土”私地。奴隶们成了自由人。

594年,鲁国大夫季文子首先在次室推行“初税亩”制度。奴隶以家庭为单位交粮纳税,把统一的国姓变成纳税的姓氏。次室第一次有了中国历史上的自耕农,奴隶变成了封建制下农民。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发生历史变革就出现在兰陵(次室)。

鄫国归属鲁国220年。由季孙氏家族长期专权,次室成为鲁国南部疆土上并行于公室曲阜的行政管理机构,并建有宫殿式建筑次室亭,留下了次室女忧君爱国的凄婉故事。汉刘向《列女传·鲁漆室女》载:“当穆公时,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啸。三年,鲁果乱,齐楚攻之,鲁连有寇。男子战斗,妇人转输不得休息。” 时间为公元前382年。齐楚争霸,鲁国衰微,次室当为楚国控制。今县域为楚国新辟的东北边疆。楚国派出官员管理鄫国故地。

2、楚国兰陵

据考,兰陵地名应是公元前319至前312年之间出现,距今约2300多年,名字应与楚国大夫屈原担任楚怀王左徒期间有关。公元前319年,屈原任楚怀王时的左徒,兼管楚国内政外交事务,受到怀王的信任,权重一时。秋,为合纵连横攻秦,屈原首次东使齐国。前314年,屈原因上官大夫之谗而见疏,被罢黜左徒,任三闾大夫。前312年,为缓和楚齐两国因争霸的对立,楚怀王起用屈原再次出使齐国,齐楚复交。此时楚国占有东北边城次室邑60多年。次室是和鲁国公室曲阜相对应的地理名称,带有浓郁的鲁国色彩,楚国要在鲁国旧地建立行政机构,须废除鲁三桓专政遗留下来的“次室”,屈原从楚都郢(今湖北江陵)东使齐国,大江东去,入邗【Hán】沟达淮泗到泇水。次室是屈原自楚地使齐的必经之地。作为主管民政外交事务的重臣屈原,应是这时将次室改名兰陵,意为“兰台楚王治下的湖泽山陵”。

3、先秦时代

兰陵作为一个县域地名出现,是在秦帝国统一实行郡县制以前的百年。《十三州志》载:“兰陵故鲁之次室邑,其后楚取之,改为兰陵县,汉因之。”楚国、秦国是最早设县的国家之一,春秋战国时在新兼并的地方建立县。因齐鲁两国不设县治,所以兰陵县是今山东境内最早设立的县治。《史记·春申君列传》载:楚国春申君为令尹时,任命儒学大师荀子为兰陵令。从公元前261年起,荀子从齐国三任稷下学宫祭酒职位退下来到兰陵,两任楚兰陵令约20年。属地范围包括楚军驻扎的襄贲(今长城镇)、开阳(今临沂城)两个军事要地。

(二)、兰陵属地沿革

1、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一统,全国实行郡县制分级管理,兰陵县旧地一县分三县,设立兰陵(今兰陵镇)、襄贲(今长城镇) 和鄫县(今向城镇鄫城),隶属东海郡管辖。

206 年西汉建立,汉承秦制,兰陵县设置不变。为汉代楚国属县。汉初封韩信为楚王,刘邦铲除异姓王韩信,封同父异母的兄弟刘交为楚元王(前201年-前178 年),儿子刘郢客、孙子刘戊继位楚王。徐州汉王墓出土的兰陵贡酒就是这个时候由兰陵令进贡的。

154年(汉景帝二年),汉景帝“削藩”收回东海郡,直属中央管辖。兰陵县脱离楚国管辖。前106 年(武帝元封五年),兰陵县隶属徐州刺史部东海郡,有9个乡35亭。公元9年,王莽篡权,建立新朝,将东海郡改名沂平郡,兰陵县改名兰东县。东汉恢复旧制,兰陵县属仍属徐州刺史部东海郡。

2、魏晋郡县

汉末三国时期,名士王朗封为兰陵侯。儿子王肃承袭兰陵侯爵位。290年四月,西晋分东海郡西部置兰陵郡,历史上始有兰陵郡①设置。

永嘉(307—313 年)内乱,导致北方内迁少数民族“五胡乱华”。接着晋朝官民大量南逃迁徙,史称衣冠南渡,兰陵萧氏族人等离兰陵故土南渡,在江南侨置兰陵郡县,有南兰陵之称。

323年三月,后赵占据彭城、下邳,将徐州纳入后赵国版图。338年(咸康四年),出生兰陵的流民子弟冉闵担任兰陵游击将军,封侯晋爵称兰陵公。350年,冉闵称帝,国号大魏,史称冉魏,两年后,冉魏被前燕国灭掉,兰陵县属前燕统治17年。

370年11月,前燕被前秦攻灭,兰陵属前秦国统治。

383年,东晋与前秦在淝水大战,东晋大破秦军,乘胜收复兰陵郡、东海郡,兰陵回到东晋统治。萧文寿继子刘裕就是这一时期在徐州生活成长,走上政治舞台的。

409年5月,东晋大将刘裕(彭城人)举兵北伐南燕,占有济南、青州、等地,灭南燕。

3、南北分治

420年,刘裕迫晋帝禅位,改国号宋。南朝刘宋实行土断,保留江南侨置的兰陵郡,撤销本土兰陵郡,设置东平郡(今济宁),兰陵县隶属东平郡管辖。刘宋元嘉(424—453 年)之治,前后半个多世纪,政治清明,兰陵地区经济得以恢复发展,江南兰陵侨民后人与北方来往,有部分南迁的居民回到原籍,如南朝的何逊死后葬在现在的长城镇,萧氏也有后人回归兰陵。

439年,北魏(386-534年)鲜卑政权统一北方。451年,北魏军队向山东江苏一带州县进攻,兰陵县又遭劫难。468年1月攻克兰陵县城,南朝刘宋守将投降。此后,北魏设置徐州琅琊郡,兰陵县归属统治66年②。

479年,萧道成在江南建齐朝,让北方兰陵人深受鼓舞,期待萧氏政权北伐。480年(魏太和四年)十月,兰陵人桓富3率民众起义,攻破兰陵县城,杀死北魏鲜卑人县令③,建立根据地,被北魏孝文帝调兵镇压,起义失败。接着北魏出兵南征,大败萧齐与江北, 俘获3万余人送至洛阳,萧齐北伐无望。

547年至581年间,是东魏、北齐、北周时期,再置兰陵郡34年。

4、隋唐郡县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罢兰陵郡。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缯州兰陵县。隋炀帝废缯州和兰陵县。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置缯州兰陵县。兰陵县治在贞观之治中被撤并。后又重新设立,至五代 300 年间,萧氏后裔有 4 人以公、侯、伯、子、男的爵位分封兰陵。

5、宋元时期

五代十国、北宋时,兰陵属沂州。金明昌六年(1195 年)改承县为兰陵县,属邳州。元初,设置峄州。

1265年,元朝撤兰陵县,西部并入峄州,东部兰陵镇并入沂州。

6、明清时期

明清两代兰陵县区域分属沂州所辖的(临沂)兰山、郯城、费县、峄县。1795年(乾隆六十年)六月三十日,乾隆帝批准将兰山县丞移至兰陵镇,设立兰山分县,也称分防县丞署,相当于副县级单位。直到清末。

7、民国时代

抗战时期,中共在鲁南山区建立抗日根据地。1942年10月,鲁南区党委、行署设立兰陵县,1944年8月成立兰陵县民主政府。1945年10月,兰陵县撤销,并入赵鎛县。1948年2月,鲁南区党委恢复兰陵县建制。

8、建国以来

1950年5月11日撤销赵鎛县其辖区并入苍山县。1953 年7月,兰陵县撤销,兰陵镇划归苍山县。2013年12月27日,国务院批准苍山县更名兰陵县;2014 年1月8日民政部行文批复。1月21日,兰陵县正式揭牌开启新的征程。

二、兰陵萧氏先祖

(一)萧氏得姓始祖

1、源于子姓

萧氏源于“姬”姓,再出于“子”姓。相传黄帝生于寿丘(今曲阜东北),长于姬水,故以水名“姬”为姓。黄帝曾孙“帝喾”。其子“契”,因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今陕西商县),赐以“子” 姓。契后裔“成汤”,建立商朝。周武王灭商,封商纣王子武庚于殷(今河南安阳),以治殷民。周初,武庚参与叛乱,周公以成王名义率军东征,杀武庚。商帝乙庶子名“启”,封于微(今微山),位列子爵,故称“微子”。周公又封微子启于宋,都商丘,以奉商祀。微子启有弟名仲衍,其第八世孙“戴公”。戴公子衍,他的曾孙“大心”,即为萧氏始祖。

2、萧叔大心

公元前682年,宋国大将南宫万在攻打鲁国战斗中被俘虏。鲁庄公囚于数月后才把他放归宋国。次年秋天,宋闵公同南宫万在后宫下棋,几个宠姬围观。南宫万看着她们说:“还是鲁宫的美女漂亮,天下诸侯没有像鲁君那样快活的!”闵公听了这话很不高兴, 便嘲笑南宫万说:“原来我敬重你,今天,你不过是俘虏罢了。” 这下触到南宫万痛处,他顿时恼羞成怒,抓起棋盘把宋闵公砸死了。接着,一不做二不休,另立公子游为新君,宋国诸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萧邑大夫是子姓宋国的公族子弟大心,他和诸公子组成一支军队,又到曹国请来援军,于当年冬天击杀南宫万之弟南宫牛和新君游,立闵公弟御说为君,即宋桓公。南宫万逃到陈国, 被陈人用酒灌醉囚送宋国。

宋人把南宫万剁成肉酱,报了国恨家仇。大心因在平乱中有功, 封于萧地,建立萧国,称为萧叔。公元前 597 年,萧国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称萧。萧叔大心 14 世孙萧不疑,为楚相春申君黄歇上客,世居于丰、沛(今徐州辖县)。萧不疑子萧琳,即西汉开国丞相萧何之父。

3、汉相萧何

兰陵萧氏为西汉丞相萧何之后,《汉书》无记载,但《南齐书》《梁书》均有记载“何生酂定侯延,延生侍中彪……”汉初国相萧何之孙萧彪因事免官后,迁“居东海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今兰陵镇),成为兰陵萧氏家族的始祖。萧彪生萧章,萧章生萧皓, 萧皓生萧仰,萧仰生御史大夫萧望之。

汉家儒宗忠臣

1、兰陵先贤

——兰陵先贤萧望之,承荀子儒家劝学思想,继兰陵世家风范万代景仰。萧望之生于公元前107年,出生地为东海郡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即今日兰陵镇。一生经历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汉元帝四代帝王。二十四史《前汉书》有“萧望之传④”,用6000字的篇幅详细记述。萧氏为何不以传承更早的萧县、丰县、沛县为郡望,而以兰陵冠名,只能萧望之儒宗忠臣的身份,儒家经学是萧氏家族引以为傲的文化基因。

萧望之少年时代正值西汉武帝崇文尚武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家经学教育,非常幸运的是兰陵,秦汉以来儒学传承,劝学风气培育了一批优秀学子。这种现象得益于兰陵令荀子,也是兰陵儒家弟子的祖师爷。他在齐国稷下学宫三为祭酒,为儒家最高学术权威,史称后圣。荀子卸任兰陵令,居住兰陵,著书立说,教化乡民,终老长眠于此。荀子在兰陵儒学传承,代代延续,是这样一条师承路线图。第一代荀子,最为老师。弟子有李斯、韩非、张苍、浮丘伯等,前三人走出兰陵,为秦汉帝业立了大功,李斯协助秦始皇搞了一场焚书坑儒的运动。好在没动他老师荀子儒家书籍。荀子第二代弟子浮丘伯在鲁南兰陵传授经诗,学生有白生、刘交、申培公等人,为第三代;申培公在兰陵培养的弟子有王臧、缪生、萧奋、褚大等人,为第四代;萧奋是萧家先贤,在兰陵当老师,弟子有兰陵人孟卿,为第五代;孟卿做老师,在兰陵培养的学生有儿子孟喜,弟子疏广、后苍, 这是第六代;后苍先是兰陵教书,弟子有萧望之、翼奉(下邳人)、匡衡等人。后和弟子们赴长安,相继成为西汉经学大师和国相人物。盘点这条儒家经学历史传承的主线,我们看到,秦汉时期儒学教育中心没有离开兰陵的文化圈子。

司马迁尊崇“荀卿最为老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称为老师的人。汉代经学家刘向称赞“兰陵多善为学,盖以荀卿也”(《荀卿新书》),是说兰陵人大都喜好读书学习,是因为有荀卿大力劝学的原因;南朝文学家刘勰誉为“稷下扇其清风,兰陵郁其茂俗”(《文心雕龙》),说荀子在齐国的稷门之下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清新学风,在楚国的兰陵培育了高尚美好的社会风俗。荀子庙宇和墓园在兰陵镇东南,距萧望之墓4公里,建议萧氏宗亲来到兰陵,在祭祀萧氏祖先后,可南去4公里的荀子墓园拜谒荀卿,那是萧氏家族最早的老师。

2、一代儒宗

——兰陵巨儒萧望之,主治齐诗,经学治国,论语修身,堪称儒学宗师。

汉代兰陵尊师重教,县、乡、里三级分别设立县学、乡序、里庠,相当高中、初中、小学设置。萧望之8岁拜郯人后苍为师“师同县后苍且十年”,学习 “齐诗”,与翼奉、疏受、匡衡等皆学友。18岁时,长安太学选拔经学人才,萧望之、匡衡等学和他老师后苍都被推荐选拔,一同西行千里到京师长安。

在太学继续深造,老师后苍被任命为太学的五经博士。萧望之先拜一同学习的博士白奇为师。两年后,又拜夏侯胜为博导,研究《论语》、《礼服》。夏侯胜是“鲁论语学派”创始人。萧望之写有赋文(相当于研究论文)四篇,成为京师儒生的范文精品

3、风骨铁汉

——太常学子萧望之,不屈权势,不避得失,微言大义,恃傲骨折而不桡。

萧望之29岁,试图从太学儒生走向仕途,遭受一次人生波折。萧望之应试大将军霍光府中文官职位,府邸安检羞辱人格,萧望之拒绝脱衣检查,录取时榜上无名。

四年后,萧望之再次考试,取得甲科成绩,得到看护长安皇宫东门的小官,上次考试的王仲翁已做大官,出城前呼后拥,十分荣耀。见到萧望之看大门,当面讥讽,萧望之不予置否“你我各从其志吧!”守卫宫禁4年,又因家弟犯法牵累,免职降级,下放郡级为吏。

4、理财行家

——少府萧望之,入朝理财,宫廷持家,终成大器,彰显治世入相之才华。

御史大夫魏相发现萧望之是个人才,上调御史大夫府担任文书,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御史台是汉朝最高监察机关。萧望之负责府中内务,很快升任为大行治礼丞(办公室主任)。

萧望之40岁时,辅政专权的大将军霍光病死,汉宣帝亲政,听说萧望之有才华,参政有独到见解,想召入朝中。京师长安遭冰雹灾害,信奉“天人感应”神灵的汉宣帝认为上天降怒惩罚自己。萧望之就此事写了一篇很有见地的呈文,受到汉宣帝召见,萧望之面呈治国执政理念,建议宣帝“亲理政”,“举贤材”,“考功能”,广揽人才。宣帝被其见解折服,调入朝内任御前机要,为宫廷持家理财。

5、国之栋梁

——三辅左冯翊萧望之,至情民本,轻徭薄赋,为百姓休养生息。

萧望之忠于职守,政绩突出,深受信任,升为“谏大夫”,专掌朝中上书奏章信访,为日常政事发言人。很快升职丞相司直,协助丞相监督下属官员。年内连升三级,年薪 2000 石粮食。

萧望之42岁,汉宣帝诛灭阴谋政变的霍氏家族,萧望之成为朝臣培养对象,下派担任平原郡(今德州)太守。萧望之体恤民情,注重调查研究,将诸侯专权腐败情况上书汉宣帝,建议消除诸侯弊端。汉宣帝将其调回京城,担任九卿之“少府”,掌管朝廷财政事务,并将家眷安置到朝臣聚集的杜陵居住。萧望之45岁时,被任命为长安东北部三辅之一的左冯翊⑤任职,管辖13个城,24个县, 3.7万户,14.5万人。任职3年,政绩卓著,京师民众赞其施政有方。

6、民族宏才

——大鸿胪萧望之,主张民族和解,汉匈和亲,维护边关安宁。

萧望之47岁,升任九卿之一“大鸿胪”,处理汉朝边关、属国外交和民族事务,相当今外交部和国家民委。萧望之取消对西域乌孙国和亲政策,对北方匈奴内乱采取遣使慰问,扶弱救灾,派兵辅助的措施,匈奴单于臣服汉朝,结束了汉匈之间百余年的军事对抗。

7、治世诤臣

——御史大夫萧望之,举贤荐才,除奸革弊兴廉,虽积重难返, 败而犹荣。

萧望之49岁,升任御史大夫,位列三公⑥,(相当今中央监察委)。御史大夫兼副丞相,丞相府和御史大夫府合称二府。军国大计由皇帝、丞相、御史共议。萧望之任御史大夫 4年,敢于直言,得罪一些同僚和皇亲国戚。有人向皇帝打小报告,挑拨和丞相的关系,还告发慢待来使,污蔑有贪财行为。

8、帝师太傅

——太子太傅萧望之,主持石渠议奏,纵论五经异同,奠定封建儒家正统。

萧望之53岁,转任太子太傅,是皇太子刘奭的老师。他主持了中国儒学史上的一次大辩论——石渠阁会议,编成《五经杂议》155 篇,其经学理论和儒家礼仪成为汉代封建统治的政治法典,并确立了两千年来封建王朝儒家治国的思想,对中国儒家学说发展做出贡献。

9、汉室忠卿

——忠臣萧望之,刚直清正,享汉家人臣荣耀,遭奸佞暗算, 留千古遗恨。

萧望之59岁,被病重汉宣帝任命为前将军光禄大夫,同外戚大司马史高和太子少傅周堪三人为辅政大臣。宣帝去世,刘奭继位,即汉元帝。萧望之推举刘向、金敞到朝政任职。儒臣位高权重,外戚史高与宦官弘恭、石显结盟,形成儒臣与外戚、宦官势力的斗争。萧望之建议元帝罢免宦官,改用贤明之人,元帝未采纳。后来因用人提拔,被地方官郑朋挑拨诬告,利用外戚势力弹劾萧望之等儒臣,汉元帝将奏状交宦官弘恭、石显去萧家传旨,萧望之愤而斥责。二人奏报元帝说萧望之等私结朋党,毁离贵戚,专擅权势,为臣不忠,请皇上批准,由“谒者召致廷尉”。“谒者招致廷尉”是当朝官场法律术语,“谒者”指传话宦官,“廷尉”是狱审法官,意为把人拘捕关押审判。汉元帝将这句话理解为:派宦官去把法官喊来,查一查萧望之是不是有告发的罪状。签字“同意”。

皇上批准,宦官立即传旨,将萧望之和周堪缉拿下狱。次日元帝上朝,想召见两臣。臣下告知已下狱。元帝责问弘恭、石显,这才明白“召致廷尉”即下狱。命令立即将二位老师释放,照常上朝。这事非同小可,不是闹着玩的,一旦萧望之回朝执事,宦官们罪责难逃。宦官弘恭、石显与外戚史高密议。史高面见元帝说:“陛下即位未久,还没有以德感化天下,便将师傅下狱。如果说他们没有罪,显得有些粗疏草率,臣以为还是将他们免官为好。”汉元帝因错再错,下诏说:萧望之辅导我八年,没有罪过。而周堪、刘向有过错,给予开除公职,罢官为民的处分。

萧望之遭受打击,未能上朝。不久陇西大地震,城墙皇庙房屋毁坏,死伤人很多。汉元帝认为是上苍惩罚自己。昭示全国,赐封萧望之为关内侯。元帝还打算让萧望之继续入朝为相,但遭到外戚宦官集团的重重阻挠。

萧望之长子萧伋是皇帝骑从官员,上书为父鸣冤,请求严惩诬告者。宦官得知,便诬陷萧望之教唆儿子,对皇上的不敬,应抓捕治罪。汉元帝竟批准抓捕。宦官带兵包围萧府。萧望之见元帝亲笔,绝望不堪,仰天长叹:“我曾位至宰相,如今年过花甲。若为求活苟生,还有什么意义呢⑦?” 横下心来,饮毒酒自尽。终年 61 岁。史籍记载,得知萧望之死讯,汉元帝正在就餐,听此消息,饭不吃了,哭得很伤心,好多人在旁看着,成为千古奇谈。

萧望之身为天子之师,官高位重,由于君主操纵无能,却遭到宦官的暗算,这也昭示了儒臣治国的历史局限性。东汉班固评说:“望之堂堂,折而不挠,身为儒宗,有辅佐之能,近古社稷臣也”(《汉书·萧望之传》)。这是对萧望之儒臣人生的忠实评价。

10、萧氏圣祖

——萧氏圣祖萧望之,魂归故里,龙升齐梁,萧氏郡望,兰陵世家,至尊圣地。

史料记载,萧望之去世多年后,其孙子萧绍携家复还兰陵,并按萧望之生前遗愿,让其魂归故里。查阅历史,萧绍复还兰陵故土,正置西汉王朝灭亡的时候。王莽篡权,建立新朝,改制失败,爆发绿林赤眉起义。战争灾难导致长安地区饥荒,百姓逃难四方,汉家皇陵惨遭挖掘,饿毙的白骨散落荒野。《后汉书》记载:“三辅大饥,人相食,城廓皆空,白骨蔽野,遗人往往聚为营保,各坚守不下。赤眉虏掠无所得,十二月,乃引而东归,众尚二十余万,随道复散”。发迹于东海、徐州地区的赤眉军,号称百万。长安战败后,缺衣少食,仅剩20万人。东返故乡途中最终溃散。作为汉朝臣子后代的萧绍,带着祖父亡灵,随难民和败军复还兰陵故土。东汉定都洛阳,沦落的长安早已破败不堪。

)淮阴县令萧整

1、兰陵置郡

兰陵郡设立于公元290年(天熙元年)四月,晋武帝司马炎病逝,白痴儿子晋惠帝司马衷即位,皇后贾南风专权。左卫将军司马越参与皇室争权有功,被封侯东海郡(亦名东海国),称东海王。按晋室规制,司马越封侯5000户,因东海郡领万户以上,便一分为二。襄贲县以东称东海国。西部设立兰陵郡,辖兰陵、氶、戚、合乡、昌虑五县。因兰陵县居东,兰陵郡太守治所驻氶城(今峄城)。

兰陵郡设置太守,未封郡王。公元291年,晋室追封被皇后贾南风嫉恨冤杀的重臣卫瓘为兰陵郡公,仅为荣誉称号。从这年开始,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引发皇族内乱,持续 16年,史称“八王之乱”。东海王司马越参与后期内乱,击败长沙王、成都王、河间王等,掌控西晋政权。

2、永嘉祸乱

八王之乱招致永嘉时期民族混战。永嘉(307—313 年)是西晋第三位皇帝晋怀帝司马炽年号。晋惠帝死后,晋怀帝司马炽即位,307年改元永嘉,司马越为太傅,把持朝政。匈奴人刘渊自称汉帝,晋朝内外日渐交困。

永嘉五年(311年)春,晋怀帝讨伐司马越,司马越病死,琅琊人王衍率大军护送司马越灵柩回到东海郯城安葬,被羯人石勒的2万军队截击,晋军10万被歼,主帅王衍擒后活埋,石勒趁机屠戮汉人20余万。匈奴军队攻陷洛阳,俘获晋怀帝,屠杀官民3万余人。晋怀帝两年后毒杀,年30岁。侄子司马邺长安继位晋愍帝,三年后长安被匈奴围困投降,囚禁平阳,“虎落平阳被犬欺”,成为匈奴军队的杂役奴仆。318年,18岁的晋愍帝被杀,西晋灭亡。历史称之为“永嘉祸乱”。

在兰陵,一批从军将士在琅琊王司马睿和军事幕僚王导的带领下,永嘉初年(307年)从徐州下邳营地出发,南下渡江镇守建邺(南京),并在江南长期立足。江南地区在琅琊王司马睿和王导的治理下,成为晋室在江南的延续。又称“王与马,共天下”。

317年4月,司马睿在建康(南京)即晋王位,次年4月,晋愍帝死于汉国,司马睿正式称帝,为晋元帝,为中国南北朝历史的开端。

3、衣冠南渡

西晋衰落,北方“五胡”铁骑攻城略地,烧杀抢掠,中原沦丧,酿成中华民族大分裂。扰乱中原的不止5个北方民族,有匈奴、羯、鲜卑、氐、羌、卢水胡、乌桓、巴人以及高句丽人,先后有7个民族建立20个割据政权。

永嘉二年(308年),匈奴汉国建立,招降西晋降将,相继攻陷黄淮地区的州郡县,摧残蹂躏疯狂屠杀晋朝汉民,兰陵及周边郡县居民纷纷逃亡。首当是司马睿的军人家眷和亲朋故友,避乱江南寻亲迁徙,过江者一千余户。徐州属地兰陵、琅琊、东海一带有能力迁移的世家大族,还有他们的宗亲、部曲(家丁、私兵)、宾客和同乡同里的人等,相继逃离家园,南渡泗淮滞留,此后避乱江南。在此南下的有兰陵萧氏、琅琊王氏、琅琊颜氏、东海何氏、东海徐氏等世家大族。

同时到江南侨置的士族,多来自黄河以南的青州、徐州、兖州、豫州等地,有的宗族千余家,人口达数万之多,陆续向江淮以南迁移。从西晋末年到南北朝,这场人口超过百万,持续两个世纪的大迁徙运动,也是汉族文化南迁传播的过程,史称“永嘉南渡”,后世称“衣冠南渡”。“衣冠”指衣和冠,古代“士”以上的男子都佩戴冠,官宦缙绅、士大夫束在外面的大带子,泛指汉族传统文明礼教。“南渡”指渡过长江,迁徙南方。

4、淮阴县令

兰陵人的南渡迁徙,始自琅琊王司马睿大军离开徐州驻镇江南,兰陵一带没有了晋军防护,胡人铁骑乘虚而入。石勒大军占据淮河上游以北大片区域,以淮河为界与司马睿对峙,建筑营垒、屯田种粮,修造战船。胡人势力在北方不断壮大,继而分裂成互相争斗的两支重要的割据势力。匈奴刘曜占据在今河南、山西地区,羯人石勒占据今河北、山东地区。为扩大地盘,对晋朝汉民征战追杀。占据鲁南苏北的汉人地方官员为了活命自保,争相逃离属地,或流亡南渡,或投降石勒。避守家园坞堡壁垒的汉民,像随风飘摇的墙头草,遭受胡人残酷徭役的折磨和繁重赋税的掠夺,中原大地一时流民落荒,哀鸿遍野。

永嘉祸乱时,淮河成为南北对峙的军事分界线,南下汉人官民大多在此滞留。据淮阴地方志记载:晋朝汉民大迁徙从晋永嘉五年(311)开始,一直延续到南朝刘宋时期。由于淮阴位于南渡主要路线泗水、中渎水的关键位置,这一时期接纳的南渡移民相对较多, 在5至10万众,主要来自山东的青、兖、徐等州,也有河南、河北的。淮阴人以包容精神给移民妥善安置,给予居住和耕种条件。朝廷还设立多个侨置州、郡、县,给移民以精神上的安慰和生活上的便利,给官员以相应待遇,当然也便于行政管理。较长时间设于今淮安境内的侨置州、郡,有兖州(北兖州)、青州、山阳郡、淮阳郡、东平郡、阳平郡、北东海郡等。

西晋末年,在兰陵居住的萧氏望族长老人物萧整,是萧氏宗亲首领。自萧彪迁居兰陵 400年,薪火相传,历经l8代人。萧绍复还兰陵后历经300年传承,虽有东汉三国战乱,萧氏家族依然生活在兰陵故里。永嘉之祸,五胡乱华。从山东南下的流民中,兰陵望族首领萧整和曾任即丘令的儿子萧隽带领的萧氏亲族和同乡同里的大批百姓参与其中,聚众同行。他们离开兰陵故土,从沂、泇、泗水南渡,在距兰陵180公里的淮阴滞留下来。萧整第二个儿子萧鎋,后官至济阴太守,此时还是兰陵流民队伍中的少年。

兰陵萧氏聚集了比较强大的家族势力,以宗族集团的方式避祸南迁,与当时徐兖(今鲁南苏北)一带广大流民一样,虽为北方士族,但其政治社会文化地位不及晋都洛阳的士大夫集团和琅琊王氏家族显贵,尚未进入建康掌控要津。但鉴于他们团结一心,英勇擅战,武力强宗,东晋朝廷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其首领在使用上一般任命为边远地区郡守县令的职务。萧整是兰陵萧氏南渡的关键人物,偕兰陵百家及萧氏族人从东海兰陵而来,流落栖息在淮河南岸。这是司马睿北方防守的要地,胡人如继续南侵,汉人只能退出淮河流域,凭借长江天险,在江南吴越旧地与五胡隔江而治。

关于萧整本人的史籍记述较少。二十四史《南齐书》齐高帝世系中写道:“中朝乱,淮阴令整,字公齐,过江,居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梁书》《南史》亦有“淮阴令整”记述,无详尽解读。倒是有《萧氏族谱》(河南堂)在“源流世系”中写道:“整,字公齐,生于晋,愍帝建兴时,举贤良为淮阴令。”

淮阴令是萧整一生所达到的最高职务,时间为公元 313 年;另一身份是避乱淮阴的兰陵萧氏首领;当时尚无科举制,任命过程只能以“举贤良”的推荐方式。兰陵萧氏到萧整时,虽是汉代名门望族,仅是兰陵郡内的大户人家,因无进朝中任职的要员,与琅琊王氏相比,难称其高门,算不上门阀士族之列,只能是兰陵郡治下兰陵县内的“名族”“乡豪”。萧氏子弟崇尚儒学,耕读为本,兼修武功。五胡乱华后,萧氏家族也建立部曲(即家丁、私兵),成为兰陵县一支不可忽视家族武装。

西晋皇权衰落,世家大族兴盛,家族头面人物担任地方官,需要上一级的推荐,朝廷任命。萧整担任淮阴令,是由徐州刺史任命。徐州是琅琊王司马睿后方留守发端之地,永嘉大乱,国难当头,徐州地区谁来防守,需要有合适人选。从北方南下的祖逖被司马睿看中。

祖逖是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西晋时地方官员,曾任典兵参军、济阴太守。祖逖怀抱报国之志,对每况愈下的政局十分关切。半夜里听见鸡鸣,即起身户外,拔剑起舞,留下了“闻鸡起舞” 的佳话。永嘉五年(311年),京城洛阳陷落,匈奴胡人祸乱,祖逖率领范阳的亲族乡党数百家南下,避难投靠司马睿,迁徙到淮河、泗水地区,被推为流民领袖。渡过淮河,到达泗口时,被司马睿任命为徐州刺史。西晋徐州刺史辖 11 郡国,61 县,范围包括今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安徽东北部地区。而这时的所辖郡县,已山河破碎。祖逖担任徐州刺史两年,驻守淮阴,为阻止胡人继续南下,稳住淮阴周边大局,安定南下流民和当地人情绪,便物色合适的地方官员人选一同管理。祖逖持节走访地方士族名流,选贤任能,遇到流落在此的萧氏家族首领萧整。萧整文修武备,二人英雄相惜,同怀光复中土的壮志情怀,南下淮泗各地家族中,萧氏是居兰陵较近的一股势力,从中原、河北流亡而来的门阀士族无法抗拒。萧整与琅琊王司马睿也应相知,在祖逖的举荐下,萧整成了淮阴令的不二人选。国难当头,萧整接受了来自琅琊王司马睿的旨意,担当起保卫晋室经营淮阴的县令使命。主要职责是负责收容组织琅琊、东海、兰陵郡县流民,组成自卫武装,开垦淮南荒地,发展生产,迎接北伐大军,平定国内战乱,难民再返故里。

不久,祖逖受司马睿征召,担任首席军师,时称军谘祭酒。为经营淮阴,祖逖为萧整谋划大计,表示一定重整旗鼓,回师淮泗,收复中原。二人泗口惜别,祖逖扬帆南下京口(镇江)屯驻。

5、接应北伐

祖逖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决心起兵北伐,驱逐胡虏, 光复旧国。

祖逖觐见琅琊王司马睿请求任命将领,派出军队,光复中原。司马睿正在拓展平定江南,根本无意于北伐。祖逖主动请缨,要求领兵北伐。司马睿提供给他一千人吃的粮食和三千匹布,不供给铠甲武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招募士兵。

祖逖率部渡过长江,当船至江心中流时,他敲着船楫高声发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意为我不能扫平中原而再来渡江的话,就像大江一样流逝有去无回!“中流击楫”成为后人赞扬有志勇士的代名词。

祖逖的船队沿邗沟运河直达淮阴码头,屯兵江阴,受到淮阴令萧整的全力支持帮助。北伐大军需要招募兵马,制造兵器,来自东海兰陵郡县的流民中的铁木工匠发挥了重要作用。萧整县令和祖逖将军一起努力,带领工匠兵士们夜以继日冶炼筑造兵器,在淮阴居民和流民中又招募新兵两千人,经短暂习武演炼,组成一支纪律严明的北伐大军。中原形势日趋严峻,祖逖率部挥师北上,一路不断有百姓加入。北伐军溯淮水而上,冲破层层封锁,势如破竹,相继占领谯城(今安徽亳州),大败后赵石虎,攻取雍丘(今河南杞县)。祖逖北伐,收复失地,得到固守中原的大批豪强世族的接应。经过多次苦战,打得羯人军队节节败退,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得以收复。

捷报送到建康,司马睿明令嘉奖,升任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北伐中原,萧整坚守淮安,看到中原故土光复的希望,为祖逖不断送去兵员和物资。守望的兰陵人翘首以待,盼望返回兰陵家园的那一天。

公元 321 年(太兴四年),匈奴人刘曜和羯族人石勒互相攻斗,时机对东晋非常有利。祖逖还想渡黄河北进,不料朝廷却另派人来做大都督,北伐计划也被取消。祖逖得到王敦专权晋元帝大权旁落的消息,不禁悲愤成疾病逝,时年56岁。石勒乘祖逖病故,攻下淮北地区,南北划淮而治。北伐收复之地再次沦陷。

6、山东沦丧

从公元318年至325年,后赵国与东晋政权形成长达7年的军事对峙和拉据。其攻掠彭城、下邳地区之战,也使东海兰陵地区固守的大批汉民逃离家园,走上不归之路。淮河以北的司、豫、兖、徐四州之地,尽归后赵所有,以淮河与东晋为界,初次形成南北对峙局面。而这时山东地区的兰陵郡县正式纳入后赵国版图。

驻守淮阴的萧整,公元313年担任县令,到318年,任职7年。在位期间,注意处理好土著居民和流民的关系,开垦荒地,发展农耕,为北伐大军筹备粮草,冶炼打造兵器,动员青壮加入北伐队伍。面对故土兰陵周边无休止的战争灾难,背井离乡流民不断涌来,收留和安置越来越紧迫,萧整和兰陵人回归故土的希望在破灭。汉民要生存下去,只有继续南下才是家族生生不息的唯一出路。

7、侨置江南

317年,东晋元帝为安置南下汉民,宣布优抚政策。将北方人口称为侨人侨户。为了控制侨人,在其集中地区,暂置原籍州郡县,并仍用旧名,称侨州、侨郡、侨县,是为侨置。南方原郡县称为“土郡县”。初置侨州侨县时,有户籍的侨人,免除赋役,鼓励登录户籍和开发土地。得到设立侨置郡县的消息后,萧整辞去淮阴县令,放弃回归故土念头,率萧氏族人和兰陵百家继续南下,渡过长江,中国南北陷入历史上的长期对立。东晋元帝大兴元年(318年),萧整带领兰陵人来到武进县的东城里一带,在此及附近定居。据史籍记载,东晋在江南侨置相同名字的州、郡、县,并冠以“南”字以示与北方故土的区别。侨置的兰陵郡、兰陵县,先是以难民收容的形式暂居,郡县皆无实土。后侨民回归故土无望,通过开发江南土地,有了各自的地盘。

后东晋政权推行“土断”政策,通过整理户籍,居民不分侨旧,一律在所居郡县编入正式户籍,取消对侨人的优待,并逐步取消北方地名。

三、萧氏望族传承

1、江南望族

据南朝《宋书》记载:刘宋初年,南兰陵郡领兰陵县、丞县,共1953户,6854人。这时距永嘉南渡已过百年,但侨县人口相当现在的一个大村人口。萧家作为武进的旺族,面对南北分治的中华国土,为能早日实现南北统一,兰陵萧氏家族精英人物们,以武攻治天下,积极投身收复失地和治国平天下的行列中。此后诞生了齐(479—502)梁(502—557)的开国皇帝齐高帝萧道成与梁武帝萧衍,两代皇朝,历 11 帝。公元 502 年,梁武帝将武进县改名兰陵县,以示不忘祖籍地。后为区分,改名南兰陵郡、南兰陵县,变为实土。

2、齐梁帝国

萧家借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继母萧文寿(萧望之第十五世孙萧亮之女)皇后族势力,凭军功登上了南朝的政治舞台。公元 479 年,被封为齐王的刘宋大将萧道成(萧望之第十八世孙),废掉刘宋9岁的小皇帝,建立齐朝,也称萧齐、南齐,管辖地区为江南半壁江山。

萧齐王朝存在24年,历经7帝。齐高帝萧道成在位4年,任用寒人掌权,提倡节俭,轻徭薄赋,与北方通好,维护边境安定。齐武帝萧赜执政10多年,让百姓休养生息,南朝经济得到发展。但齐朝末年,皇室内部为争权夺利,自相残杀。

公元 501年,萧道成族弟萧衍起兵,攻入都城建康(南京),改国号梁。这便是梁武帝。

梁朝 56 年,历经6帝。萧衍在位48年,后发生侯景之乱被囚禁,饿死在台城,终年86岁。萧氏齐梁是中国正统的封建王朝,是萧氏家族的辉煌和鼎盛,代表了中华正统,将中华文化在南方发扬光大。

3、西梁归隋

梁朝灭亡,梁国仍在延续,梁武帝嫡孙,昭明太子萧统第三子萧詧称帝江陵(今湖北荆州),史称西梁或后梁。地处南北朝夹击中的小朝廷,偏安西南江陵一隅,先后依附北朝的西魏、后周和隋朝,历经3帝,持续33年,不列中国历史正统。后来,西梁皇室女儿与隋朝太子联姻,在隋朝建立多年后的公元587年,最后一个萧氏皇帝孝静帝萧琮,认识到统一大势不可阻挡,便率公卿百官进入长安,归顺了隋朝,隋朝给他国相地位。南北分治260年的中国终归统一。萧氏皇家后裔的这一壮举,应是当代偏安东南那片分离国土上有远见的政治家们的最好借鉴。

4、萧氏帝王

从南北朝直到隋唐萧氏家族称帝人物中,共有27位称帝者,首位是齐高帝萧道成,最后一位是唐初在江南反叛的“鸣凤帝”萧铣,时间跨度141年。其中列入正统朝代更替的 11帝,他们是:萧道成、萧赜、萧昭业、萧昭文、萧鸾、萧宝卷、萧宝融、萧衍、萧纲、萧绎、萧方智,不列入正统的“编外”皇帝16位。如果按即位的方式划分:自立为帝的 7位,继承接班的5位,被人扶持称帝的9位,追尊父辈为虚位皇帝的6位。

在萧氏帝王人物中,有为历史所推崇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萧齐开国皇帝萧道成执政仅四年,壮志未酬,但留下“使我治天下十年,当使黄金与土同价!”的豪言壮语。儿子萧赜执政时期,关心百姓疾苦,废除暴政苛税,严惩贪赃枉法,与北魏通好,使南朝社会有了和平安定的环境。梁武帝萧衍是作为一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而留存青史的。在位的前30年,励精图治,政绩卓著。他大力提倡节俭。自己身着布衣,只吃粗茶素食,不饮酒,不听音乐。在历代君王中实属罕见。梁朝前期国势日上,民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宁。因梁武帝尊儒奉道,笃信佛教。他的“三教圆融”思想,促进了中国佛教本土化的进程。萧衍老年成了“菩萨皇帝”,举国兴佛,荒废了政治,四次舍身出家,花费国库重金赎回。“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梁朝在侯景之乱后灭亡。所以毛泽东借唐诗评价:“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5、萧氏文人

南朝兰陵萧氏在历史文化上有着重大贡献,涌现出一批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是南朝的“文化盛世”。以萧氏皇室成员为中心,著名文学人物有:萧子良和竟陵八友永明体诗;萧纲、萧绎兄弟的宫体诗。最为主要的代表人物英年早逝的太子萧统,世称“昭明太子”。主编《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陆游称“文选烂,秀才半”。文学和绘画有名的,是梁元帝萧绎,著述为历代帝王第一。现存《金楼子》六卷,名列当今诸子百家学说之一。他的绘画作品《职贡图》,描写了当年出访梁朝的25国使者不同相貌服饰。可惜的是,在梁朝政权的内战中,被梁元帝焚毁国库藏书14万卷,留下千古遗恨。

6、萧氏国相

被誉为盛世时代唐朝,历经4百年,实现了各民族大融合、大一统。唐朝289年。兰陵萧氏族人有10人先后登上国相高位。他们是:初唐二相:唐高祖、唐太宗时期的萧瑀;唐睿宗时期的萧至忠。中唐三相:唐玄宗时期的萧嵩;唐肃宗时期的萧华;唐德宗时期的萧复。晚唐四相:唐穆宗时期的萧俛;唐懿宗时期的萧寘;唐宣宗时期的萧邺;唐僖宗时期的萧倣和萧遘。除萧至忠是兰陵萧氏皇舅房分支外,九人都是萧统的后代。从隋朝宰相萧琮开始,经历了南朝的辉煌和唐朝嬗变,依然是中国历史政治舞台上的明星家 族。

7、萧江一脉

唐朝以后的五代十国时期,中华再次进入分裂割据时代,萧望之第三十一世孙萧顷,成为后唐的宰相。而萧望之的第三十二世孙萧祯,在任江南节度使时,面对朱温篡权,担任国相的父亲萧遘蒙难,不愿归顺后梁政权替朱温效力,尽管朱温多次召其回朝,他誓不渡江北上,并指江易姓,隐于今安徽歙县篁墩山中,是为萧江氏一世祖。其后代迁徙江西婺源,兰陵萧氏后裔的名录中便有了萧江氏一脉。

8、兰陵封爵

萧氏家族复归兰陵,是中华民族统一的唐朝。据史料记载,唐朝至五代时,萧氏先后有 4位政要人物封爵兰陵。

第一位,公元 621 年(武德四年),萧望之第 23 世孙,萧岿第五子萧璟被唐高祖李渊封“兰陵县公”。萧璟是隋炀帝萧皇后的弟弟,随西梁宗室、官吏入隋做官。“兰陵县公”的分封,是萧氏后裔南渡迁徙300多年后,在唐朝初年又非常体面的回到了故土兰陵。尽管贞观之治撤销了兰陵县建制,但兰陵县公的封爵收入为萧氏扎根兰陵重建家园奠定了基础。

第二位,公元 727 年(开元十五年),距萧璟分封“兰陵县公”106 年后,萧望之第26世孙,萧岿第六个儿子萧珣的曾孙萧嵩(669-749),被唐玄宗李隆基封为“兰陵县子”。萧嵩曾担任中书令宰相一职,因难与高力士、李林甫为伍,退出政坛,颐养天年,而大唐盛世开始进入由盛转衰之中。

第三位,公元 874 年(乾符元年),距萧嵩分封“兰陵县子”147年后,萧望之第 29 世孙,萧嵩的曾孙萧倣被唐僖宗李儇封“兰陵县侯”。萧倣为官公正清廉,被称“萧青天”。

第四位,大唐王朝倾覆后,中华再次分裂割据的五代时期。公元918年(贞明四年),距萧倣分封“兰陵县侯”44 年后,萧望之第31世孙萧顷,被五代时期的后梁末帝朱友祯(朱温第四子,913年—923年在位)封爵“兰陵县开国男”;同年4月升任国相,进封“兰陵县开国伯”。萧顷在唐、后梁和后唐三代王朝中做官。被称为乱世英才,三朝忠臣。史官评价他:“宰相之才,从古难得”。

从唐朝到五代,萧氏家族后裔在兰陵4次封爵,时间连绵300年,为萧氏后人重回故土安居经营提供了便利,也让萧望之墓冢得以有族人守望。萧氏宗祠初始建造为唐玄宗时代。公元748年(天宝七年)五月十五日,唐玄宗下诏:将萧望之列为国家祭祀的古代16位忠臣之一,令郡县长官随其所在,“宜置祠宇,量事致祭。(《唐会要》卷二十二)”这是萧望之辞世 800 年后兰陵得到的殊荣。这种国家荣耀的取得,与当时萧嵩担任唐朝国政宰相和太子太师的要职密切相关。萧嵩家族利用封地俸金和地方的支持,在兰陵建造了萧氏家族的祭祀祠堂。

9、契丹萧氏

在中华萧氏大家庭中,千年以前,有一支与兰陵萧氏尚无证据有血亲关系的辽国契丹萧氏,自称是兰陵堂的分支,留下许多值得深究的谜团。其中契丹萧氏族群视远在黄淮流域的兰陵为郡望,让历史学者感到惊奇。

历史记载,辽朝建立,契丹军队曾攻克东京汴梁(开封),辽国欲霸占中原,便以中国北朝自称。辽代契丹有耶律、萧两大姓。

《辽史》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国,仰慕汉高祖刘邦经邦治国的雄才大略,把耶律氏自比刘氏,而拔里、乙室己家族把他们比做西汉初年的宰相萧何,此后拔里和乙室己家族就改姓萧氏⑧。契丹萧氏认同兰陵为郡望之地,则是辽朝撰修国史时,出于传继封建正统的考量。兰陵是萧氏郡望,辽国后族以郡望封爵兰陵,自称先祖是兰陵人。虽然山东兰陵与北国契丹遥遥相望,但契丹人却以兰陵为圣地景仰,这是无可争辩的历史依附。辽后族正是比附汉相萧何和太傅萧望之,自称“其先兰陵人”。

据统计,萧氏共有13名皇后、13位诸王、17位北府宰相、20位驸马。而被称为辽国太后的都是清一色“萧太后”。在辽代历史两百多年里,契丹萧氏将兰陵地望一起视为家族所有,尊为家族的精神圣地。在《辽史》文献记载的历史人物中,有13名功臣封号加爵为兰陵郡王、兰陵县公、兰陵郡公。辽国后族萧氏著名的代表人物是一位女军事统帅、政治家,即《杨家将》中所说萧太后的萧绰(953年—1009年)。还有一位文学皇后是辽道宗皇后萧观音(1040—1075)。后来,一部分契丹萧氏生活在汉族农业定居区, 融合为汉民族,继续使用萧姓,成为今天中华萧氏大家族的一部分,历史遗存的契丹文字已经很难有人能顺利解读。如果撇开战争扩张土地争夺国家政权的因素,我们认为,这是古代北方草原民族对华夏文化的认同和归属。契丹萧氏对兰陵文化的认同,促进了民族融合,壮大了中华萧氏的文化族群,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文化归属。

兰陵是一个地理名词,源自先秦楚国,曾是郡县乡镇,在历史志书和萧氏谱牒中封尘,又在新时代发展中复兴;兰陵是一个文化名词,兰为圣王之香,陵为高地,兰陵就是圣地。兰陵是萧氏文化基因之源,儒家学说孕育了萧氏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作为萧氏宗亲后裔,五千年基因一脉相承,中华儒家文化的精神在我们的血液中流淌。 各位来兰陵寻根问祖,祭祀祖先,无论你是衣冠南渡的江南后裔,还是黄淮之滨代代传承的萧氏族人,或是北国草原马背驰骋的契丹萧氏后人,来到兰陵,就是到了家。从华夏子姓,到兰陵萧氏,到中华萧氏,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分子。共同的家国情怀, 在书写萧氏家族新的创业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新时代的梦想,让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走向新的辉煌!

以上讲座,如有不当,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2019  9  20 


①《晋书·地理志》载:元康元年,分东海置兰陵郡。”《太平寰宇记》载:惠帝元康元年(公元 291 年) “分东海之兰陵、氶、戚、合乡、昌虑五县置兰陵郡,理氶城。”《宋书·州郡志一》载:“兰陵太守,晋惠帝元康元年,分东海立”。《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二兖州府峄县:承城,县西北一里,“晋为兰陵郡治”,兰陵城,县东六十里,“晋属兰陵郡”。

②《魏书·地形志》载:“兰陵郡晋置,后罢。武定五年复,治承城。领县四,户七千四百二十四,口一万五千七百七十六。昌虑二汉、晋属东海,后属。有挑山、孤山。承二汉、晋属东海,后属。有抱犊山、承城、坊山。合乡二汉、晋属东海,后属。有三孤山。兰陵二汉、晋属东海,后属。有兰陵山、石孤山、荀卿冢。”

③《魏书·帝纪第七·高祖纪上》载:“冬十月丁未,兰陵民桓富杀其县令,与昌虑桓和北连太山群盗张和颜等,聚党保五固,推司马朗之为主。诏淮阳王尉元等讨之。”

④《汉书·萧望之传》开篇:“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徙杜陵。家世以田为业,至望之,好学, 治齐诗,事同县后仓且十年。以令诣太常受业,复事同学博士白奇,又从夏侯胜问论语、礼服。京师诸儒称述焉。”

⑤汉代京师长安设立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官名兼行政区名。

⑥西汉以丞相、御史大夫、大司马为“三公”。

⑦《汉书·萧望之传》原文:“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鄙乎!”

⑧《辽史·卷七十一》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

作者:穆振昂


编辑:萧建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