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儿童家庭照护功能缺位的实践表征及其完善路径

 南国红叶LY9 2023-08-14 发布于湖北

摘要:农村儿童的发展除依靠学校教育外,还要有良好的家庭照护。因此,需要厘清农村儿童家庭照护处境的演化动态与内生因素,寻找促进农村儿童健康发展的治理路径。本研究以20名农村儿童家庭照护者为访谈对象,对农村儿童家庭照护功能进行质性分析。研究发现,生活照护的疏漏影响农村儿童的生存发展,照护者对家庭教育内涵的理解窄化不利于农村儿童优秀素养的形成,照护者安全教育意识缺乏导致农村儿童存在未知隐患,父母外出务工导致亲子分离,不利于农村儿童情感发展等。建议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合力作用,构建全方位的农村儿童家庭照护内外部协同支持体系,以期为农村儿童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农村儿童;家庭照护;儿童发展;协同共育

纲目

图片

一、引言

二、研究设计

三、农村儿童家庭照护功能缺位的具体表现与实践影响

四、农村儿童家庭照护功能完善的路径探寻

一、引言

    在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家庭照护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家庭照护为农村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好地保护农村儿童权益,保障农村儿童生活,《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坚持家庭尽责,落实家庭监护主体的责任,在家庭发展中要首先考虑儿童利益[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十七条规定“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并指出未成年人父母没有监护能力的,可由有监护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等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2]。《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指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因外出务工等原因在一定期限内不能完全履行监护职责的,应当委托具有照护能力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代为照护[3]。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农村学生留守率基本在60%左右,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4]。《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坚持促进儿童全面发展,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保障儿童身心健康,促进儿童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5]。完善农村儿童家庭照护功能是农村儿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

    农村儿童的照护问题受到学界广泛关注。杨红霞在研究农村儿童隔代监护中发现隔代人由于受教育程度低而无法胜任教育职责,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在隔代监护中,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由于隔代监护人观念落后、精力不足,儿童容易受到侵害[6]。金启洲在研究中发现隔代照管中由于祖父母年迈会出现“逆向照顾”的情况;上代照管中由于儿童长期在亲戚家居住会让儿童形成孤僻的性格,同辈照管中由于同辈精力有限无力照管弟妹,在自我照管中儿童易受不安全因素威胁[7]。曾思亮研究发现农村儿童最普遍的监护方式是隔代监护,但是监护效果不尽如人意。另外,有部分农村儿童出现监护空白现象[8]。庞常青在研究问题留守儿童产生现象时,发现其根源在于监护制度的缺位,如缺乏监护权的委托程序,缺乏对监护不力行为的规制[9]。罗超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困境时发现其监护权的移交缺乏合法性,委托监护人的监护能力缺乏合理的评估标准,农村儿童监护责权缺乏明确规定,儿童在发展和保护方面的权力存在冲突,在监护监管方面存在形式主义的现象[10]。纵观现有研究成果,从概念界定来看,家庭照护功能包含了农村儿童照护的形式与内容,是照护者在居家环境下为农村儿童提供的必要照顾,包括日常生活照护、家庭教育照护、安全照护、情感照护等。本研究除采纳上述界定外,经过对文献的分析和整理,并结合调研内容,认为家庭照护功能还需考虑时间因素和角色因素,即承担主要照护任务的祖辈或父母辈的一方对农村儿童进行三个月以上的连续照护。此外,现有研究对农村儿童家庭照护功能研究较少,且研究方法多为量化研究,未能探究农村儿童家庭照护功能缺位的深层及动态成因。因此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研究农村儿童家庭照护功能,以期促进农村儿童的良好发展。

二、研究设计

    1.访谈对象

    本研究于2021年选取山西省D县X村的20名农村儿童家庭照护者作为研究对象。围绕“完善农村儿童家庭照护功能”话题进行深度访谈,每次访谈时长为40分钟左右。访谈对象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图片

    2.研究方法及编码概况

    本研究运用强度抽样的取样方法,对农村儿童家庭照护者进行开放式访谈,并使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和质性研究工具Nvivo11.0,分析相关理论模型。基于对农村儿童家庭照护功能存在的问题,形成21个初始概念、8个次要范畴、4个主要范畴。

    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笔者以原始词句为标签,从中寻找初始概念后将其范畴化,如表2所示。农村儿童家庭照护功能包括健康教育观念、生活照护技能、教育方式、教育认知、安全知识、安全教育方法、交流沟通、情感关怀8个范畴和21个初始概念。受到篇幅限制,对每个范畴选取了2个左右的典型语句和其对应的初始概念。

图片

    概念范畴化后,笔者对开放式编码形成的范畴进行归类与合并,以体现开放式编码中的共同特征[11]。通过对8个次要范畴概括归类,一共抽象出生活照护、家庭教育、安全照护、情感交流4个主范畴,如表3所示。

图片

    之后,笔者根据中心范畴和关系,对编码代表的现象与事件中的内在规律进行解释[12]。对主轴式编码再次整合,从主范畴中提炼核心范畴,并通过分析“故事线”的形式对核心范畴与主次范畴关系进行分析。如表4所示。

图片

    3.信度检验

    为了提高编码结果的可靠性,避免编码结果受到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对编码结果进行信度检验。在研究者对20份访谈资料进行初步编码后,使用Nvivo11.0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再次编码。经比较后发现,两次编码结果的一致性达到70%,编码结果信度较好[13]。

三、农村儿童家庭照护功能缺位的

具体表现与实践影响

    1.生活照护功能缺失,健康教育观念较差

    儿童对家庭的依赖是其成长的一个显著特点,家庭生活是儿童生活世界的重心,家庭对饮食起居等生活照护是家庭养育功能最基本的体现,也是日常生活中最低层次的需求[14]。《纲要》将提高儿童及其照护人的健康素养作为儿童健康的主要目标[15],提高农村儿童家庭照护者的健康素养是完善其生活照护功能的前提,也是促进农村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本研究发现,农村儿童家庭照护者普遍存在家庭健康教育观念窄化、生活照护技能较低等问题。

    首先,农村儿童家庭照护者健康教育观念较差,对照护职责理解浅层化。在访谈过程中,当笔者问到“是否会带孩子定期体检”等问题时,来自X村的农村儿童的妈妈(编号5)说“自己对这个没有太多关注,也就没有带孩子定期体检过”。一些家庭照护者对儿童健康的理解与认识浅薄,仅停留在没有疾病就认为孩子是健康的,在孩子疾病预防方面存在薄弱环节,缺乏给孩子定期体检的意识。另外,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儿童的家庭照护者也能够逐步为儿童提供营养饮食,但他们缺乏合理搭配饮食的知识,不能合理搭配营养膳食。与此同时,隔代照护中,祖辈对儿童身体健康存在非理性观念,一味满足儿童的需要,缺乏改善不健康饮食的意识。家庭照护者由于自身知识不足、日常工作忙碌等原因,未能较好发挥健康照护的功能。从访谈中发现,在提到家庭照护职责时,一位农村儿童的奶奶(编号2)回答“对于照护功能和职责好像不太清楚,就是照顾孩子吃喝穿,不冷着、不热着”。照护者认为照护职责更多遵从传统照护观念,即照护儿童的饮食、穿着,并为其提供较好的物质条件,仅能实现简单的照护功能。

    其次,农村儿童家庭照护者生活照护技能较低。访谈过程中,当笔者问到孩子的闲暇活动时,发现农村儿童的闲暇活动单一,如主要表现为看课外书、看电视剧、看手机等,家庭照护者对于儿童的闲暇活动缺乏指导。祖辈还存在溺爱现象,或者对农村儿童管教过度,儿童缺少外出机会。另外,农村儿童家庭照护者对儿童的网络使用缺乏引导,对儿童上网的时间关注度不高。一位农村儿童的爷爷(编号7)说道:“完成作业了,孩子看会儿电视,有时候会和伙伴一起玩耍,也想要玩手机,但是我忙的时候就顾不上孩子玩手机的时间了。”农村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长时间上网会导致视力下降,从而影响其健康发展。综上所述,农村儿童家庭照护者对生活照护功能的理解和实践均存在疏漏。

    2.对家庭教育内涵的理解窄化

    《纲要》指出家庭要具备科学育儿理念和育儿方法[16]。科学的育儿理念与方法是家庭教育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本研究发现,农村儿童家庭照护者对家庭教育内涵的理解较窄,普遍存在教育方式简单且局限性强、教育认知不足等问题。

    首先,农村儿童家庭照护者的教育方式简单且局限性强。儿童学业发展的要求包括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17]。然而从访谈中发现,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学业培养模式单一,多数家庭照护者认为学习习惯的培养就是早睡早起,放学后及时完成作业。在问到对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时,一位妈妈(编号11)说:“自己对创新精神也不太理解,所以也就忽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其次,农村儿童家庭照护者的教育认知不足。在访谈过程中发现,农村儿童家庭照护者大多数是在农村长期生活的祖父母和母亲,他们对农村儿童的全面发展存在认知局限。对儿童身体健康和知识学习关注较多,忽视儿童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培养。另外,农村儿童家庭照护者由于自身原因,在进行学习辅导时对孩子学习内容理解不足,辅导有限。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立德树人[18]。在问到对儿童怎样进行道德培养时,多数农村儿童照护者回答“我就是叫他出去对待老年人的时候要有礼貌,要说爷爷奶奶好”。与此同时,部分照护者忽视道德情感的主动培养,比如他们很少给儿童讲道德故事,或为其提供道德成长情境。在劳动方面,农村儿童家庭照护功能的缺失主要表现为照护者对劳动认知不全面,缺乏引导孩子参加劳动与社会实践的意识。通过访谈发现,农村儿童家庭照护者对于劳动的认知更多停留在让孩子做家务,而对劳动与社会性实践的深层含义了解不深。

    3.缺乏安全教育意识

    农村儿童的生命安全是儿童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前提,安全照护是安全保障的关键一步,而这主要取决于看护人的安全意识及安全技能[19][20]。但是本研究发现,家庭照护者存在安全知识局限、安全教育方法单一等问题。

    首先,农村儿童家庭照护者的安全知识局限,安全教育内容片面。在问到家庭照护者对安全知识的了解时,多数农村儿童的照护人回答对于基本的安全知识有大概了解,但内容主要集中在家用电器的使用上。另外,部分照护者会告诉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但缺乏自然灾害预防知识方面的认知。其次,安全教育方法单一。在问到农村儿童家庭照护者的安全教育方法时,多数是对农村儿童进行“口头提醒”。这种教育方法过于简单,孩子并不喜欢,而且会忽视照护者的提醒,导致在遇到安全问题时难以应对。

    4.无法正确处理亲子关系

    改善情感交流是促进农村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一步,要增强儿童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儿童心理健康水平[21]。本研究发现,农村儿童家庭在照护中存在沟通方式不当、内容片面、情绪疏导不足和父亲照护缺位等问题。

    首先,在交流沟通方面,父母一方长期外出务工,家庭结构受损,导致部分照护者与农村儿童的沟通方式不恰当,沟通内容片面狭隘。从访谈资料来看,当照护者是母亲时,孩子与照护者交流较多,但是这种交流内容大多是知识学习和琐事,内心情感交流较少。另外,祖辈照护者不理解孩子的心情,导致农村儿童很少和祖辈交流。其次,在情感关怀方面,家庭照护者对农村儿童的情绪疏导不足导致孩子产生消极情绪。在情绪疏导方面,一位农村儿童的奶奶(编号3)认为“就是简单地聊聊天,然后给孩子做点他们爱吃的”。另外,有的家庭照护者同时照顾两个儿童,对于年龄小的儿童关注较多,对于年龄大的儿童关注相对较少,存在忽视现象。最后,一部分农村儿童的父亲长期外出务工,父亲照护缺位。在访谈中,一位农村儿童的妈妈(编号8)说“孩子的爸爸每次打电话主要是关心孩子成绩的进步没有,身体怎么样,孩子听不听话”。农村儿童的父亲常常忽视子女情绪,单一的沟通内容使儿童产生压力,导致亲子关系疏离。

四、农村儿童家庭照护功能完善的路径探寻

    农村儿童家庭照护功能与内外部环境相互影响,其完善不仅需要农村儿童家庭明确主体责任,同时也需要政府、社会、学校提供外部支持系统。因此,本研究根据调研情况,建构了家庭照护功能协同作用路径模型(见图1)。

图片

    1.突破家庭教育角色困境,建立科学的家庭照护体系

    家庭结构与家庭环境对家庭功能的发挥有直接影响。拥有良好家庭照护功能的家庭是农村儿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指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树立责任意识,承担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22]。因此,新时代的农村儿童家庭照护者要及时反思自身的家庭教育行为,充分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23]。农村儿童家庭照护者需要不断学习、领会与实践,促进家庭照护功能的完善。

    第一,明确角色认知,培养健康观念。农村儿童家庭照护者应转变家庭健康教育观念,注意疾病防治,须对儿童进行定期体检,防患于未然。另外,家庭照护者应发挥自身积极性,多方交流,充分认识自己的安全照护职责。农村儿童家庭照护者要重视饮食与营养,根据农村儿童的生长需求,合理搭配饮食。此外,农村儿童家庭照护者在健康方面还需提高生活照护技能,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丰富儿童的闲暇活动,促进儿童发展。

    第二,提升角色能力,因材施教。家庭照护者要根据儿童个性特点与年龄特征对其进行正确教育,尊重儿童兴趣和个人选择,实现儿童全面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家庭照护者要为儿童树立榜样,强调文化、社会因素及榜样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无论自身受教育程度为何,家庭照护者都应提升自身学习兴趣,提高作为父母的角色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

    第三,增强角色实践,与时俱进,创造安全环境。安全需要是一个人对平安且有序环境的期待,家庭是满足农村儿童安全需要的主阵地。农村儿童家庭照护者应树立安全教育观,为农村儿童创造安全的家庭环境,及时关注孩子的身心安全情况,让孩子免受意外伤害。农村儿童家庭照护者要有自主学习安全知识的意识。通过书籍阅读和网络资源获取安全知识,同时可进行日常安全演练,在实践中提升儿童对安全知识的掌握。

    第四,加强角色互动,理解认同,提升情感交流。农村儿童家庭照护者应与儿童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了解儿童情感需求,捕捉儿童思维,增强自身的家庭责任意识,给予儿童积极的情绪价值。

    2.构建全方位的农村儿童家庭照护外部支持体系

    (1)强化政府对农村儿童家庭照护的主导职能

    第一,完善农村儿童健康服务体系。政府相关部门应对农村儿童家庭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农村儿童及其照护者的健康素养;加强农村儿童发展服务供给,向农村儿童家庭照护者普及儿童发展知识、方法等。第二,完善安全监测机制。健全农村儿童遭受意外伤害监测体系,通过医院、学校、村委会等多种途径收集数据并提出相应对策,予以指导农村儿童家庭照护者。第三,整合社会人力资源。调动农村基层组织对农村儿童的监管,发动高素质志愿者、党员等担任“编外家长”,与学校进行合作,向学校定期交流儿童的表现。第四,加强积分落户户籍改革。农村儿童家庭无法享受城市所提供的服务,政府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户籍制度改革,并且要统一界定标准,树立“务工创收”与“儿童照护”并重的理念,让外出务工的农村儿童父母能及时把孩子带到身边进行照护,承担主体照护人责任。第五,完善农村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强化农村儿童家庭照护者责任意识,提高照护质量;不断完善农村儿童福利制度,制定救助供养标准,提升农村儿童生活质量。第六,落实农民工返乡政策,从根源上解决农村儿童家庭照护功能缺位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解决农村儿童问题提供了有利因素,尤其是对农村儿童家庭照护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坚持农村优先发展、农民主体地位、乡村全面振兴。当各方资源由城市走向农村,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可以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从根源上减少农村困境儿童。第七,落实农村儿童照护制度。依法规范照护者照护农村儿童的行为,督促落实照护责任,加强对农村儿童照护的监督与指导,强化村委会落实农村儿童照护监督责任。通过政府不断完善相关照护制度与体系,从而提升农村儿童家庭照护功能。

    (2)社会协作为农村儿童的家庭照护提供重要支撑

    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可以帮助农村儿童家庭完善其照护功能。第一,招募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和专业素养的社工。社区或公益组织要积极参与农村儿童服务设计,为农村儿童提供资金和服务福利。如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心理专家、儿童工作者等入驻农村儿童所在的地区,为农村儿童家庭照护者开展专业指导,引导家庭照护者注意沟通技巧,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同时为农村儿童设计专业的服务项目,充分发挥乡土社会的互助功能。第二,运用社会力量投建农村儿童监护中心。鼓励有条件的退休教师创办农村儿童托管中心,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娱乐和学习的环境,为社会生活提供保障。在提升儿童自身能力的同时,也为家庭减轻压力。通过社会相关组织的帮助,打造专业照护队伍,为农村儿童营造充满关怀和爱心的社会环境,提升孩子的自我保护等能力,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总之,社会对于农村儿童的照护也有一定的责任,通过社会支持来改善农村儿童的家庭照护工作,也是完善农村儿童家庭照护功能的有效举措。

    (3)发挥学校对农村儿童家庭照护者的主体拉力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乡村学校不仅具有义务教育的功能,还有对农村儿童监管看护的功能[24],学校通过家校合作,发挥对农村儿童家庭照护的互补作用,改善农村儿童家庭照护的现状。学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学校对本校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为每位学生建档,了解农村儿童情况,并对其引导和关心。加强乡村教师走访制度化,向农村儿童家庭照护者推广家庭教育知识、普及家庭教育经验,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帮扶计划。并且将农村儿童教育作为乡村教师绩效考核的指标,优先晋升成绩突出教师。第二,根据本校农村儿童情况,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专项活动,指导家庭照护者安排孩子的生活,管理孩子行为。第三,加强农村儿童的日常管理,包括住宿安全、卫生管理等,对常见疾病的发生和营养搭配标准进行严格要求,及时实施应对各种紧急事件的措施,并根据儿童需求开展健康活动。如定期举办演讲、体育比赛等,让农村儿童感受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总之,构建多元照护主体、建立多层社会支持照护系统对农村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完善照护功能对农村儿童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农村儿童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关乎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更关系到农村人才的培养及乡村未来的全面振兴。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规划课题“山西省县域乡村学校学生发展质量评价研究”(项目编号:GH—21131)的研究成果]

    霍翠芳、王洁、家小聪: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本文原载《少年儿童研究》2023年第4期,第24-31页

    点击页面底部“阅读原文”可下载本文PDF

参考文献(向上滑动阅览)

[1]  国务院 . 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 . http://www. gov. cn/zhengce/content/2016-02/14/content_ 5041066. htm.

[2] 国务院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 http://www. gov. cn/xinwen/2020-06/01/content_5516649. htm.

[3] 国务院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 http://www.gov.cn/xinwen/2020-10/18/content_5552113. htm.

[4] 国家统计局 . 中国统计年鉴 2021.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21/indexch. htm.

[5]  [15][16][20][21] 国务院 .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 年). http://www. lyg. gov. cn/zglygzfmhwz/rtzcfg/content/ 7246db25-0ae6-45e1-b9db-40a382f70c58. htm.

[6]  杨红霞 . 儿童权益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问题及对策 [J]. 广西社会科学 , 2012(9):77-80.

[7]  金启洲 . 谁来保障留守儿童的监护权 [J]. 人民论坛 , 2016(26):62-63.

[8] 曾思亮 . 筑牢留守儿童监护的 “ 法律防线 ” [J]. 人民论坛 , 2017(2):102-103.

[9] 庞常青 . 留守儿童保护视野下未成年人监护权委托法律程序研究 [J]. 理论学刊 , 2018(2):137-143.

[10]罗超 . 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制度的模糊与澄明 [J]. 当代教育论坛 , 2020(3):90-97.

[11]郭玉霞 , 刘世闵 , 王为国,等 . 质性研究资料分析:NVivo8 活用宝典 [M]. 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 2009:232.

[12][13] 李子华 . 基于扎根理论的处境不利儿童教育救助问题及对策研究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20(11):14-17.

[14]孙宏艳 , 张旭东 . 不一样的成长—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研究报告 [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 2015:87.

[17][18] 教育部等六部门 . 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 . http://www. moe. gov. cn/srcsite/A06/s3321/202103/t20210317_ 520238. html.

[19]杨红秀 . 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现状及对策 [J]. 广西教育 , 2021(5):13-15.

[22] 教育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 庭 教育促进法 .http://www. moe. gov. cn/jyb_sjzl/sjzl_zcfg/zcfg_qtxgfl/202110/ t20211025_574749. html.

[23] 吴增基 , 吴鹏森,苏振芳 . 现代社会学(第六版)[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8:122.

[24]范东君 . 新形势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 [M]. 北京:九州出版社 , 2020:119.

    《少年儿童研究》创刊于1988年,是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中国少年先锋队工作学会等单位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主要探讨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少年儿童教育与保护、少先队及儿童组织等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