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疣状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o绿云o 2023-08-14 发布于山东

疣状癌是一种非转移性的高分化鳞癌的亚型,以外生性、疣状缓慢生长和边缘推压为特征。

常发生在六、七十岁的男性,主要与慢性炎症刺激、不良的卫生状况及生活习惯、外伤和HPV感染相关。

常见于口腔、肛门、外阴、阴茎、手腕、足趾、手指、甲床、耳、鼻、臀、腹壁和头皮等部位。

大体表现为境界清晰的广基的外生性疣状肿瘤,常较硬,棕褐色到白色。

图片

镜下形态为外生性或内生性生长的肿物;有疣状突起或乳头状突起,乳头细长,纤维轴心纤细,无分枝,基底细胞呈杵状/棒球状推进式浸润性生长。

  • 量:高分化鳞状上皮细胞增生、增厚,乳头间大量角化物形成。

  • 质:基底层改变(鳞状上皮成熟现象:基底细胞消失,被棘上皮样细胞取代,可出现角化珠)、异型性(轻微)、核分裂像少见

  • 其他:基底部淋巴细胞反应带,可见上皮内的微小脓肿,大量的角质可能引起异物反应。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以下是需与疣状癌鉴别的几种疾病:

图片增生性疣状粘膜白斑

增生性疣状粘膜白斑是一型持久和进展性的粘膜白斑,好发于女性(4:1),少于30%的患者有吸烟的习惯。

常见于齿龈、齿槽、上颚粘膜。其初始为一块单纯的粘膜白斑,随后蔓延发展为多灶性,常经过20多年才变为疣状。是一种癌前病变,可以进展为鳞状细胞癌或疣状癌。

图片

该病的病理诊断需与临床紧密结合。组织学可见疣状或乳头状瘤样增生,伴角化过度或角化不全,细胞无或轻度异型,基底层正常,基底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带。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与疣状癌鉴别要点:

  • 疣状突起或乳头状突起,乳头细长,高分化鳞状上皮细胞增生、增厚,乳头间大量角化物形成,高分化鳞状上皮细胞增生、增厚,乳头间大量角化物形成。

  • 基底层改变。

预后:极易复发,扩大切除是最好的方法。

图片高分化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是表皮(或粘膜)上皮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可以发生在任何皮肤和黏膜面。癌细胞侵破基底膜,浸润到真皮或皮下组织中,称之为浸润性鳞状细胞癌。

根据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将鳞状细胞癌分为四级:Ⅰ级(高分化型),Ⅱ级(中分化型),Ⅲ级(低分化型),Ⅳ级(未分化型)。

大体可为乳头状、疣状、息肉状或隆起溃疡型。

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生长缓慢,外生性或内生性浸润性生长,疣状突起或乳头状突起,指样浸润,以大的上皮细胞岛(钝侵袭型)或小的不规则肿瘤细胞岛或单个细胞的方式浸润基质。

  • 量:可见大量的鳞状细胞巢,细胞巢大小不一。

  • 质:癌细胞分化好,具有成熟鳞状细胞特点,细胞间桥清楚,角化现象明显,有角化珠形成。偶可伴角化不全细胞。基底层改变(鳞状上皮成熟现象:基底细胞消失,被棘上皮样细胞取代,可出现角化珠)、异型性(轻微)、核分裂像相对少见,偶见病理性核分裂象。

  • 其他:伴炎症细胞浸润,皮肤早期高分化鳞状细胞癌未侵及到汗腺以下水平,与周围间质分界清楚,其外围的基底膜部分完整、部分已紊乱。真皮中见明显的炎症反应。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预后:主要与组织学分级和分型、肿瘤大小、侵犯层次、肿瘤厚度和血管浸润以及淋巴结情况有关。

图片角化棘皮瘤 

角化棘皮瘤是一种极具争议性的疾病。对该病有多种描述,如良性肿瘤、假恶性肿瘤、退行性的恶性肿瘤或鳞状细胞癌的亚型。WHO定义其为一种鳞状细胞增生性肿瘤,主要发生在具有毛发的皮肤。(ICD-O编码:8071/1)

该病是一种快速生长的皮肤肿瘤,多发生于老年人的暴露部位。男性为主。有三种类型:单发型、多发型和斑疹型。单发型最为多见。

大体特点表现为孤立的角化棘皮瘤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鲜红色、脐样结节,中央呈火山口样,充满角质。聚合性角化棘皮瘤为几个皮损,融合形成的一个大斑块。

图片

组织学上具有外生性和内生性的生长方式,中央大量角栓形成,鳞状上皮增生,形成火山口样或屋顶状结构,边缘常呈推进式生长,肿瘤生长深度很少超过汗腺水平,有些病例可扩展至下方的骨骼肌。

细胞分化良好,轻度异型,胞质淡染,嗜酸性玻璃样,有明显的角化趋势。但有时核异型性和分裂活性可以很显著。

角化棘皮瘤的上皮增生处、中央部的角质物内和邻近的角朊(表皮)细胞内可见上皮内弹力纤维,弹力组织染色(+)(鳞状细胞癌仅见于肿瘤边缘的异型上皮细胞内)。

其他一些组织学特点包括:

① 表皮内微脓肿形成;

② 边缘密集的炎症细胞浸润带,其中可有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

③ 肿瘤基底部可见纤维化或瘢痕样改变;

④ 可有神经周围侵犯和血管浸润。

⑤ 位于角化棘皮瘤内的汗腺导管常有显著增生,可能是一种反应性改变。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角化棘皮瘤的诊断标准一定要严格!

  • 整个病变取材要规范,充分暴露病变。

  • 必须要具有经典的组织学特征。

  • 核实临床病史:临床资料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对迅速发展的隆起性损害,中央有充满角质的火山口,且质地较软时,应疑及本病;当组织病理上出现有红染的毛玻璃样角化细胞时,应高度疑为本病。

  • 无免疫抑制史。

图片

角化棘皮瘤与疣状癌鉴别诊断要点

点击查看大图

图片假上皮瘤样增生

假上皮瘤样增生也称“假性鳞癌”或“假癌性增生”。很多疾病都可伴发假上皮瘤样增生,常见于慢性溃疡边缘、慢性炎症性疾病或手术和创伤后,主要为一种反应性或修复性改变,非肿瘤性病变。病变一般对称,边界较局限。

组织学特点为

  • 常位于组织浅层,伴肉芽组织增生或终末导管鳞状化生。

  • 主要表现为棘层明显增厚并伴上皮脚不规则下延,偶见上皮脚分枝互相吻合。

  • 上皮内鳞状细胞正常成熟谱系,具有细胞间桥,从外到内的层次清楚,没有角化混乱现象,也没有核的异型性。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注意:假上皮瘤样增生可表现出所有鳞状细胞癌的特征,此时应仔细检查周围组织,做出正确诊断。

图片

假上皮瘤样增生与疣状癌鉴别要点

点击查看大图

图片脂溢性角化病

脂溢性角化病又称脂溢疣、老年疣或基底细胞乳头状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皮肤病。一般40岁以后出现,男性多见,好发于面部、躯干和四肢。

大体可见病变边界清楚,表面呈疣状,圆形或椭圆形,棕色或灰黑色,稍隆起,直径在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

图片

脂溢性角化病根据镜下形态一般分为六型,即棘皮症型、过度角化型、网状型、巢状型、激惹型和黑色棘皮瘤型。病变中这几种类型常混杂存在。

其中激惹型脂溢性角化病需与疣状癌鉴别,激惹性脂溢性角化病又称激活型,常由于患者抠挖造成。许多病损呈红色或粉红色,有鱼鳞感,边界较清楚。

组织学特点为

  • 乳头状或疣状生长,病变下端界限鲜明,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基底细胞增生;常见角质囊肿形成,伴较多基底样细胞围绕。有时容易找到核分裂。

  • 有些病例鳞状上皮可呈假癌样增生。

  • 肿瘤细胞的基底部常有非特异性炎性细胞浸润,基底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松解。

  • “鳞状旋涡”形成——棘细胞增生形成许多洋葱皮状的上皮细胞漩涡,但不伴有中心角化不全(鳞状细胞癌的角化珠:伴有中心角化不全)。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鳞状上皮乳头状瘤

鳞状上皮乳头状瘤是一种黏膜或皮肤上皮的疣状、局灶性的良性增生。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和20-50岁成人常见。

大体可见质软、有蒂,呈丛状的指状突起样,或为无蒂的圆屋顶样病损,表面呈结节、乳头状或疣状。

组织学特点为

  • 从窄基底而起的一簇指状突起,每个突起有一个尖的角化头。

  • 上皮排列整齐,常可见有丝分裂,核因增生有轻度异型性,但无不典型细胞。角化层厚,颗粒层明显。

  • 基底层结构正常,为包含扩张毛细血管的多个结缔组织乳头。

  • 乳头状瘤缺少表面呈疣状的角化和上皮钉突球形膨大。

图片

参考资料:(文章部分内容参考王朝夫老师讲座)

[1] 《WHO头颈部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

[2] 《口腔组织学与病理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3] 《肿瘤组织病理学诊断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4] 《刘彤华诊断病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5] 《罗塞-阿克曼外科病理学》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6] 《肿瘤病理诊断学与鉴别诊断学》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