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是梁启超无名无分的老婆,养育6个国家栋梁,晚年死在阴暗草棚

 历史探奇 2023-08-15 发布于河南

墨忟轩

关注

2023-07-13 10:00

来自湖南



清末民初时期,有志之士开始呼吁废除封建陋习,例如反对女子缠足、反对一夫多妻等等。在他们的争取下,很多封建陋习都得到了废止,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都产生了变化,社会风气也为之一新。

不过,比较有意思的是,很多提倡新观念的人,他们自己在骨子里反而特别的固执。比如其中的领导者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一方面号召人们摒弃陋习,另一方面自己却成为封建陋习的事实拥护者。

众所周知,康有为是近代历史上最先提出一夫一妻制的人之一,但是他自己却先后娶了6房妻妾。虽然他每次都说自己娶的是真爱,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婚姻自由,可如此行为与他提倡的一夫一妻显然是背道而驰。

作为近代维新的另一个知名人物,梁启超也一直提倡新思想、新观念,劝导人们要摒弃一夫一妻、重男轻女等陋习。不过,他与康有为一样,自己也没能做到这一点。

梁启超名义上只有一个老婆,实际上他还有一个有名无分的老婆,替他养育了6个国家栋梁,晚年却孤苦无依,死在了阴暗的草棚里。

在戊戌变法之前,梁启超和康有为能够在众多举人中脱颖而出,多亏了一个名叫李端棻的人的举荐。

1889年秋天,李端棻以内阁大学士的身份到广东主持乡试,而梁启超也正好参加了这次乡试,并且得到了李端棻的欣赏。

乡试考完后,梁启超不但得了第八名的成绩,李端棻还把自己的堂妹李蕙仙介绍给梁启超,促成了两人的婚事。

当时梁启超只有16岁,而李蕙仙已经20岁了。虽然两人年龄相差有点大,但是两人感情很好,并且在两年后正式结为了夫妇。

两人成婚十年后,李蕙仙才生下了长子梁思成。可由于梁思成自幼体弱多病,梁启超担心这个儿子活不长久,到时候自己后继无人,所以就动了纳妾的心思。

可妻子李蕙仙的家族也是名门大族,李端棻更是官居一品,梁启超虽然很想纳妾,可一时间却不好意思向妻子提出这个要求。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李蕙仙还是察觉到丈夫的心思。她是一个兰心蕙质的人,也很体谅丈夫的想法,所以她决定主动成全丈夫。

在李蕙仙看来,与其让丈夫娶一个不认识的女人进门,反倒不如从身边给他物色一个。于是李蕙仙就主动对梁启超说,想把贴身婢女王来喜送给丈夫做妾。

可这个时候情况已经出现了变化,梁启超虽然有纳妾的想法,但是却不敢真的明目张胆的纳妾,因为他当时正在同守旧派进行论战,自然不敢公然纳妾。

因此,梁启超就把婢女王来喜改名为王桂荃,表面上仍然是他们家的侍女,实际上却成了他的妾室。

梁启超自己是如愿以偿了,可王桂荃就可怜了。从身份上来说,她从婢女变成妾室,地位应该是得到提升的,可由于梁启超并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纳妾的行为,所以王桂荃只能继续当侍女,过着毫无家庭地位的生活。

1904年,王桂荃给梁启超生了个儿子梁思永,但是这也没能改变她的身份地位。甚至在吃饭的时候,她都没有资格上桌吃饭,仍然只能站在一边看着梁启超夫妻二人用餐。

而且,更过分的是,梁启超担心别人知道自己纳妾会破坏自己的人设,竟然让梁思永喊母亲王桂荃为“王姨”或者“王姑娘”,从身份上否定了王桂荃。

王桂荃跟着梁思成辛辛苦苦几十年,帮他把家里的几个孩子拉扯长大,为梁家养育了6个栋梁之才。可梁启超却始终没有承认王桂荃的家庭地位,也没有给王桂荃任何名分。

在这一点上,梁启超可以说把读书人的负心体现的淋漓尽致,还不如自诩是大老粗的杜月笙。至少杜月笙在临终前,还是给予了孟小冬名分,并且把家产也多分了孟小冬,还把一个儿子过继给她,负责给她养老送终。

而王桂荃给梁启超生了6个孩子,却始终没有得到任何名分,甚至连最起码的家庭地位都没有。相比之下,梁启超反倒还不如康有为,至少康有为的每一个妻子都是明媒正娶娶进门的。而梁启超跟王桂荃孩子都生了一箩筐,却始终不承认人家的身份地位。

王桂荃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母亲,她不但把自己和梁启超的孩子照顾的妥妥帖帖,就连与她没有血缘关系的梁思成都被她照顾的很好。

因此,虽然梁启超一直不承认王桂荃的名分,但是梁家子女对王桂荃都非常有感情,也都十分的尊重她。可惜的是,后来由于时局动荡,王桂荃与梁家子女失去了联系,最后在1968年病逝在一座阴暗破败的草棚中。

王桂荃是一个十分传统的女性,同时也是旧社会的牺牲品。虽然她缺乏追求爱情婚姻自由的勇气,但是她的身上也体现出了传统女性的高贵品质,坚韧不拔,充满爱心,是一个十分优秀的母亲。

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及视频)为创作者平台"快传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