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潇湘馆的环境描写看黛玉的险恶处境

 三春去后读红楼 2023-08-15 发布于北京

 01 

要读懂林黛玉,少不了要了解她的生活环境,而居住环境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文学作品人物,她居住环境的设定,一定会反映作者要表达的某些方面内容。

考察这些设定,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黛玉这个人物,进而探求作者的写作意图会有极大帮助。

所以,不能忽视潇湘馆的环境描写。

 02 

关于潇湘馆环境的描写似乎很多,但比较集中的地方只有三处。

第一处是贾政视察大观园,这是对潇湘馆比较全面的描写,交代了潇湘馆的主要景观和建筑结构。

第二处是三十五回首黛玉与紫鹃回潇湘馆后的描写,通过写景和写人来体现其环境。其中不乏暗写。

再有一处是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主要通过刘姥姥和贾母的对话来体现。

 03 

题额试才一回,贾政一行到潇湘馆时,书中如此写道:

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面写了潇湘馆四个具有明显文学意象的景物,分别是翠竹、梨花、芭蕉、泉脉。

这四种景物,与红楼梦中的重点人物、重要情节密切相关联,完全是作者的刻意设定,绝非仅仅为了潇湘馆一处、林黛玉一人而设。

我们逐个分说。

 04 

这四种景物,与怡红院中的景物有两处重合。其一是竹、其二是芭蕉。梨花和泉脉则为潇湘馆独有。

通部红楼梦中,似只有潇湘馆植竹,未记得他处明确写到过。

而怡红院由竹篱替代院墙,作为空间隔断物。小说以互文手法使得竹篱与潇湘馆的翠竹、梨花相呼应。

梨花与篱一样,都是“离”的谐音,都有“离别”“生离死别”的寓意。

在宝玉行酒令时,一句“雨打梨花深闭门”道出了黛玉去后潇湘馆的凄凉景象,是影射,也是实写。

潇湘馆的翠竹、梨花都是有生命的,而怡红院只能将死后的竹子制成同样没有生命的篱笆。

如此,两处的“竹”与“梨”又分别构成另一种隐喻,一生一死,与“梨花”的“离别”含义共同寓示宝玉和黛玉“心事终虚化”的结局。

 05 

潇湘馆与怡红院完全相同的是两处均植有芭蕉。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情节,不可忽视。

红楼梦中与这处芭蕉相关的内容,都是大关节、大关键之处,只是需要将有关情节认真勾连起来。

按照理解的次序,我们先从晴雯之死的有关内容来理解芭蕉的含义。

按宝玉的说法,怡红院中的西府海棠代表晴雯,那么芭蕉就代表黛玉。与之相关的情节有三个方面。

其一当然是怡红院和潇湘馆均种芭蕉,这一点不必再作更多解释。

其二,晴雯是黛玉之副。按照中国传统礼仪,种在怡红院东边的芭蕉,其位次要高于西边的海棠,因此,宝玉说西边的海棠枯了半边,预示着晴雯出事,而不是黛玉。

由此推断,在黛玉死亡之前,怡红院的这本芭蕉一定会出现异象,只是我们已经见不到原文了。

其三,当宝玉和袭人说海棠枯死预示晴雯要出事时,尽管袭人心有不甘,但也只敢与晴雯争海棠,而不敢去争芭蕉的位置。

 06 

与芭蕉有关的另一个情节是元春省亲,而与此又有牵连的是“玉生香”一节故事。

宝玉为怡红院题额“红香绿玉”,源自海棠、芭蕉“暗蓄'红'绿’二字在内。”但这个题额被元春改为“怡红快绿”。

为此,宝玉在写命题诗时,又因“绿玉春犹卷”一句被宝钗看出来他与元春“争驰”,只好改为“绿蜡”。

好在黛玉又帮他在稻香村一处,与元春争驰了一回,逼元春收回成命,将其自命的浣葛山庄改为稻香村。

宝玉、黛玉之所以与元春在题额上打文字官司,是因为被宝玉喻为“绿玉”的这处芭蕉,与黛玉命运息息相关。

“红香绿玉”准确地写出了宝玉、黛玉二人名字中共同的“玉”字,以及怡红院、潇湘馆共同种植的芭蕉,这两个相通之处正是他二人的“木石前盟”映照。

然而,这不为元春所喜,所以她要改此额匾。这一点,与元春端午赐宴是一脉相承的。

除此之外,“红香绿玉”又可以缩为“香玉”,隐含了“静日玉生香”一回中的“香芋”。

宝玉讲的那个耗子精的故事,耗子偷的不仅仅林家小姐,还有贾家宝玉。

只所以说耗子偷的香芋是指“红香绿玉而非黛玉,主要涉及到更深一层的含义。只是因为触及到作品影射的历史现实,无法成为定论,也无法被大家认同。

 07 

关于泉脉的隐喻就比较深了,它隐含的是传承。既是家族的传承,也是民族的传承、权力的传承。

注意这泉脉的写法,“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在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过院,然后“盘旋竹下而出”

亦即经自竹后,出院了。

尽管我不否定其他自成逻辑的解读,但我仍然是坚定的“悼明之亡”说支持者。

潇湘馆的“翠竹”,亦是“朱”的谐音。“盘旋竹下而出”后,朱家失鼎,天下共逐之。

于是,影射爱吃红印泥的玉玺的宝玉,只能守着亡家亡国的“竹篱”而居。

耗子偷香芋,偷的是朱家天下、偷的是皇权,既包括黛玉,又包括宝玉。

由此可知,从人物对木石前盟的态度,就能够看出人物在明亡之时所起的作用。

 08 

第一处重点描述的是潇湘馆与怡红院的关系,而第二处关于潇湘馆的描写,则更倾向于暗示黛玉所处的环境之恶劣。

我们且看小说中对潇湘馆的描写。

黛玉和紫鹃一入院,先写的是“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其院内的“苔痕”说明潇湘馆长期无法得到阳光。

黛玉入室后,又写其房间“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如果抛开红楼梦书中的整个故事,我们可以单纯地认为潇湘馆是一个清凉幽静的好地方,正如贾政说的那样,“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

而黛玉正如贾政所说,在月洞窗前设几敷座,写诗读词、调教鹦鹉。

在贾母陪刘姥姥逛到潇湘馆时,进一步摹写了黛玉在窗前久坐的情景:林黛玉听说,便命丫头把自己窗下常坐的一张椅子挪到下首,请王夫人坐了。

黛玉本有弱症,长期生活在如此阴冷的住所,其健康状况必然江河日下。而这种环境,正是黛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另一种描写。

或许有人会反驳,潇湘馆是黛玉自己挑的,宝玉也希望黛玉住在那里,又不是别人强迫她住在那里,怎么又和这些内容关联起来了,是不是过度解读了。

但凡对小说写作方法有所涉猎和略有体会的人,都明白环境描写对于烘托人物和事件的重要性。而这种环境的存在,都是作者为了烘托主旨而作出的设定,除了逻辑上要严谨外,不需要讲什么道理。

当然,对于红楼梦这部小说,除了要理解小说中通常使用的一般写作方法外,还要对其独有的写作方法、描写手法有所了解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小说内容。

 09 

关于潇湘馆的环境描写,与对蘅芜苑的描写一样,都是为了烘托女主角的性格特点、人物命运,以及与之相关联事件等内容。

当我们再将潇湘馆“一大株梨花”与怡红院海棠枯死、晴雯死亡,以及“梨香院”和冷香丸制作所需原材料关联起来的时候,对于红楼梦环境描写的理解,可能又得进入一个新的领域。

怡红院唯一的花是海棠花,红色,是谓“红香”;潇湘馆唯一的花是梨花,白中带绿,亦可谓“绿玉”。这是绿玉的另一种解读。

宝钗与黛玉在对花的态度上,明显是针锋相对的。

黛玉爱花、惜花,故有桃花冢、葬花词,而宝钗除了制作冷香丸需要花蕊外,其住处一概是草,却无花。

而且宝钗生活中也反映出来她还有一个摧花的爱好:宝钗手里拿着一枝桂花玩了一回,俯在窗槛上掐了桂蕊掷向水面,引的游鱼浮上来唼喋(第三十八回),与黛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海棠花枯死一半,晴雯即被逐出,之后死亡。那么除了芭蕉出异象之外,黛玉死亡的时候,这一大株梨花也定然会出现枯死之状。

 10 

关于潇湘馆里的这株梨花,还有一个让人心惊肉跳的伏笔。

注意书中写的是“一大株梨花”,而不是“一大棵梨树”,作者强调的是花不是树。

第七回周瑞家的与宝钗谈论冷香丸,宝钗解释冷香丸制作好了之后,要“埋在根底下”,且“现在就埋在梨花树底下呢。 【甲戌侧批:“梨香”二字有着落,并未白白虚设。】

与有专门供欣赏花的桃花不一样,自古以来,梨树从来不是专门当作花来种植的,欣赏梨花只是“副产品”。

但是,作者偏偏要在潇湘馆中种上一株“梨花”,而且还偏偏让冷香丸埋在“梨花树底下”。

甲戌本的这个侧批显然没有批到点子上。原因或许是批书者还没有看到后面的内容,或者没有与后面的内容联系起来,又或者是其他什么原因。

整部红楼梦里,只写了潇湘馆里有一大株梨花。那么多花,冷香丸偏偏要埋在“梨花”树底下。

更引发读者遐想的是,薛姨妈不住蘅芜苑,又偏偏要到潇湘馆与黛玉住在一起。

这一点一滴的描写汇总起来,即使我们再无知、对小说写作技法再不懂,薛家对黛玉有所图谋、“将不利于孺子之心也昭然若揭了。

还能拿什么再给薛家洗地?

 11 

由是观之,潇湘馆的环境描写,写的不是潇湘馆,而黛玉的处境。

黛玉处境之险恶,与“风刀霜剑严相逼”完全吻合,与“一年三百六十日”完全一致。

读至此,不由为黛玉掬一把泪。

而“满纸荒唐言”,几百年来大多数时间确实被荒唐地理解了。

作者设问的“谁解其中味”固然问对了,但是“都云作者痴”,却并非每一个读者都能够理解到作者真正的痴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