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姥姥四次叫板贾府

 三春去后读红楼 2023-08-15 发布于北京

  01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虽然是打秋风,但是作者设计了她四次叫板贾府的情节。

这四次叫板,如果单从表面故事看,表现了刘姥姥作为一名老年村妪,所积累的精明、世故和善于交际。

但是放在红楼梦的背面故事里,这四次叫板则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02  

第一次叫板,是平儿回到凤姐处,李嬷嬷看窗外天气,说出不去城的情节。

刘姥姥第一次来贾府打秋风成功后,时隔一年再一次来到贾府,再次求利,但凤姐没有给准话就离开了。

待平儿回来后,刘姥姥借螃蟹宴的费用,讲出自己的来意。并说,如果晚了,自己就出不了城了。

表面上看,这是刘姥姥担心回不了家;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如果太晚了,她就要住在贾府不走了。

这是明显的威胁。

  03  

我们都知道,中原和少数民族在接壤处,历史上从来就没有怎么消停过,宋朝时期双方还互相有“打草谷”的恶劣行径。

特别是在食物和资源匮乏时,少数民族往往要袭掠中原,这就是中华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冲突的根源。

刘姥姥第一次来打秋风,就超出预想得到了一年的花销,使刘姥姥尝到了甜头。

刘姥姥所说的“出不去城”,是说拿不到钱,自己就不走了,就在贾府呆着。而不是刘姥姥真心想走。

  04  

第二次叫板,是说到年画上逛逛。

在从贾母那里得到不让她“空空儿的就去”和留住一两天的承诺后,刘姥姥就在贾府住下了。

第二天,在李纨的昏庸判断下,刘姥姥看到了贾府的内库所藏远超自己的想象,很难说这此时刘姥姥心中没有“彼可取而代之”的萌芽。

待刘姥姥游玩大观园时,还没有将大观园游遍,此时的刘姥姥心中已经产生了“照着园子画一张,带回家去的梦想”。

其艳羡的态度跃然纸上,而其心气之高,已经超出了其“农村老妪”的身份。

  05  

第三次叫板,是对凤姐和鸳鸯说“礼出大家”。

这次叫板,是因为鸳鸯和凤姐联手捉弄刘姥姥。在此之前,凤姐已经给刘姥姥插了满头花,捉弄过她一次。

刘姥姥人老成精,啥事都明白。但她对贾府有所求而来,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所以只能忍耻含垢地配合凤姐和鸳鸯,将这两出戏演完。

但是即使已经有完全的准备,刘姥姥心里的这口恶气,也没有能够憋到最后,终究还是爆发了一次。

“礼出大家”,这不是一个农妇的日常词汇。之所以让刘姥姥说出来,也是有提醒读者的用意。

  06  

刘姥姥说这句话,专门对着凤姐和鸳鸯而来。

正因为这次刘姥姥的口气不太好,是发泄心里的火,所以凤姐和鸳鸯才赶紧出来道歉。

凤姐和鸳鸯的道歉,刘姥姥表面上接受了,其实心里没有接受。

刘姥姥笑道:“姑娘说那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也就不说了。”鸳鸯便骂人为什么不倒茶给姥姥吃。

刘姥姥说完这句话,怼得鸳鸯说不出话来,只能以训斥、责骂其他丫头缓解自己的尴尬。

从刘姥姥这话里能够看得出来,在她心里,凤姐和鸳鸯的这点子小手段,她早就明白,只是形势逼人罢了。

她之所以不恼,因为知道自己的分量,她还没有和贾府完全对上的实力。所以,她还得配合凤姐和鸳鸯让贾母高兴。

但是,刘姥姥的配合也不是没有代价,她之所以与凤姐、鸳鸯叫板,就是要她二人帮助她实现自己的目的。

刘姥姥叫板凤姐和鸳鸯,也试探出了贾府内部的一些情况,找到了贾府的一些弱处,使得她第四次叫板有了更大底气。

  07  

第四次叫板,是以打板儿叫板。

刘姥姥忙打了他一巴掌,骂道:“下作黄子,没干没净的乱闹。倒叫你进来瞧瞧,就上脸了。”打的板儿哭起来,众人忙劝解方罢。

这是典型的指桑骂槐。

初次读到这里,着实替刘姥姥悲哀。一个富人家谋求生活的穷人心态,那种既羡慕、又无奈、还不得不低头的困窘,通过刘姥姥这段话集中表达出来了。

但是也能够感受到刘姥姥打脸贾府的意图。试想一下,如果刘姥姥对自己在贾府受到招待十分满意,或者没有不快,不可能当着主人的面这样做。

打板儿,表面上是对贾府(主要是贾母)的表态,更多的是表示不满、发泄自己内心的积郁。

这就是表面故事中我们读到的感受。

但是在背面故事中,我们读出了刘姥姥心中充斥的敌意,以及心中那种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励志劲头。

这次叫板,对象就是贾府,没有具体针对哪个人,是刘姥姥自己心意的宣泄。

但是这次叫板的意义与前面三次不同,不在一个层次上。

前面三次叫板都针对具体事情。三次叫板的强度和态势,呈梯次递升。内容由求钱财、求环境到求尊重,态度从暗示、明示到主动强怼。(突然发现很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模型)

而第四次叫板,则由一开始不敢见贾母,转变成直接当着贾府最高权威的面发飙。明打板儿,暗骂自己,最终目的是给贾母看。

  08  

贾母听出了刘姥姥的弦外之音,但是她没有回应刘姥姥,紧跟着说了另外一番话。

贾母因隔着纱窗往后院内看了一回,说道:“后廊檐下的梧桐也好了,就只细些。”

贾母的这段话没头没尾,又是一个醒目之处。

从字面意思上看,贾母说探春的后廊檐下栽的那棵梧桐树,无论是树种、还是树的长势都不错,只是目前还不够粗壮。

要准确理解贾母这段话,还要结合探春房间的装饰来理解。

众人进了秋爽斋后,所描写其房间内花梨大理石案上,设着一只大鼎。左边是大观窑的大盘,里面有数十个佛手,右手是白玉比目磬和击锤。

盘的含义暂时不明。但鼎、磬均是国之礼器,非其人不得有,非其人不得用,板儿想击打罄就被丫鬟拦住。可见探春身份之特别。

贾母的话说的就是探春,她指出探春的条件、发展态势都很好,非常可惜的是她还没有完全成长起来,贾府已经不能给予她太多时间。

贾母的这番话,承接刘姥姥的叫板而来。其言外之意,已经无需再做更多的探究。

  09  

将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与这四次叫板结合起来看,基本上可以理出以下思路。

一开始,刘姥姥迫于生计,打贾府的主意,想从贾府这里捞点好处。

首次成功后,刘姥姥尝到了甜头,因为内部有人,成本不高、收获颇大,然后就有了第二次,甚至第三次。

而贾府的人在应对过程中,又各自有自己的算盘。王家的人想的是保护王家自己的利益,让贾府出钱;贾府的骨干凤姐、李纨等人又或者愚蠢、或者内斗,无法达成共识;下人们则与刘姥姥私下还有利益纠葛和往来,负责看门的人又不按规矩胡来。

所以,在应对刘姥姥这件事上,整个贾府拿不出一个统一章程,无法将之拒于门外,从而使原本与贾府无关的刘姥姥,最终成了贾府的“亲戚”和座上客。

  10  

刘姥姥在打秋风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利益完全可以通过打秋风的方式来获得。

此时的刘姥姥,还没有任何与贾府对抗的能力和实力,看着满目的财宝和奢华的环境,唯咂舌抹嘴儿、满口念佛而已。

但是她也看到了贾府这班人的能力,所以敢于在凤姐鸳鸯面前直直腰、在贾府众人面前一露峥嵘,让贾母看到了贾府面临的危机。

事实正如贾母所料。

随后便发生了刘姥姥闯进怡红院、睡了宝玉床、搞得满屋酒屁臭气的事件,这一事件,作者将其定性为怡红院遇劫,遭蝗虫所袭。

  11  

黛玉此后为惜春的画所起的名字《携蝗大嚼图》,并非单指刘姥姥闹怡红院,还有其他的深刻意义。

这次闹蝗灾,只是怡红院遇劫;惜春将来所作成的画,黛玉将其题名“携蝗大嚼图”,显然预示整个大观园将都遭遇了蝗灾。

而这蝗灾,并不完全是因为刘姥姥这只蝗虫的原因,根源已经由黛玉指出。

黛玉所题名的重点,既不在“蝗”也不是“嚼”,而是“携”字,是与蝗虫大嚼一起存在的那些人。

以贾府众人之力,不但没能抵抗住蝗虫入侵,还与蝗虫一道嚼食,岂不悲夫!!!

​​​

​​​

​​​

​​​

​​​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