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保县现辖7个乡5个镇,180个行政村,5个社区。据1998年8月出版的《德保县志》记载,全县共有2119个自然屯。德保村屯名称,细究起来,耐人寻味,现小记如下,以飨读者。 先从行政村说起,在德保现辖的180个行政村中,多数以村部所在那个自然屯名而得名,全县以“多、那、陇、大、巴”这几个字起头命名的居多,其中,“多”字开头的行政村名居首位,有敬德镇的多浪村、那甲乡的多睦村等22个。以“那”开头起名的有那甲乡的那禄村、城关镇的那温村等15个。以“陇”字开头命名的有东凌乡的陇桥村、敬德镇的陇洞村等13个。以“大”字开头起名的有马隘镇的大年村、大喜村,那甲乡的大章村等10个,以“巴”字起头的有都安乡的巴荷村、龙光乡的巴酬村等7个。 在德保的壮话中,“多”是那个地方的意思,如巴头乡的多美村,“多”是前缀,“美”字才是真正地名。“那”的壮话叫田,是壮族稻作文化的传承,与壮族其他地区的起名方法一样,“那”后面才是真正的地名。如龙光乡的那印村,其中的“那”即田的意思,“印”指的是官府的印章,“那印”是官田之意,那一带原来是官府拥有的田地,那印以此沿袭至今。再如,燕峒乡的那布村,“布”是泉水的意思,那布,是指靠泉水浇灌的地方。陇,其实是山弄的意思,这与德保地处石山地区有很大的关系。“大”字开头起名,一般认为是汉文化影响的产物,与汉族地区的大连、大庆、大寨等地一样,可见德保壮民族地区地名起名,与汉族地区起名是一样的。这说明,生活在华厦大地上的中华各民族同胞,文化是同源的。同时也说明,德保这个地方早就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巴,在德保的壮话中,有多种释义,原意是指位于山脚下或河道边有草而地势较平坦,而没有耕种庄稼的地方,同时也指荒芜的山排地或河滩地。“巴”也有山的意思。如燕峒乡的巴求村,其中的“求”,在当地话是“藤蔓”的意思,原来那个地方在山脚下,又多生长密密麻麻藤蔓的山排地,因此得名。再如,那甲乡巴深村的“巴”是山的意思,“深”是德保壮话同音演变而来,古时,这一带的居民抓到偷、抢、奸等为恶之嫌疑对象,不在村里审讯,而是拿到这座山脚的大榕树底下去审讯,直到嫌疑将所犯事实供出为止,并让犯事的当事人自觉在那里开荒造地,自我反省,保证不再重犯才让其返回家里。德保当地壮话“审”与“深”同音,而用“审”起地名不好听不雅观,改用“深”字,于是此地得名,沿用至今。 在德保2000多个自然屯的名称当中,主要集中以陇、多、那、巴、登、德、上、下、百等字开头居多。 以“陇”字开头命名的屯名,全县有359个,12个乡镇,每个乡镇都有“陇”开头起名的村屯。“陇”字开头村屯名最多的是东凌乡,全乡377个村屯,用“陇”字起头命名的自然屯就有112个,差不多占了全乡所有自然屯的三分之一,也占了全县“陇”字开头屯名的三分之一。燕峒乡位居其二,以“陇”字开头起名的共有48个,龙光乡次之,有39个。以“陇”字开头起名最少的是荣华乡,仅有2个屯。 “多”字起名德保境内有296个屯,唯一没有出现一个“多”字开头起名是隆桑镇。“多”字开头起名最多的要数东凌乡,全乡共有71个屯以“多”字开头起名。其次是巴头乡,70个屯以“多”字开头,与东凌仅是一个只差。 以“那”开头的自然屯名称有118个。“那”字开头的村屯,主要集中在东凌、龙光、足荣、荣华、敬德等有水田较多的乡镇。巴头乡全乡189个自然屯,就没有出现一个屯用“那”字开头起名,其余各乡镇起码每个都有一个以上用“那”开头起名。 除此之外,用“百、大、上、下、登、德”等字开头的自然屯,每个乡镇都在20个以上。 更令人称奇的是,某些自然屯的起名就直接用动物的名称。位于敬德镇多匠村部驻地东南部有个屯叫蚂蚁。位于城关镇坡塘村部驻地西部有个屯叫大龙,位于马隘镇叫查村部驻地东南部就有一个屯叫麒麟,还有燕峒乡燕峒村的玉燕、东凌乡甘必村的天马,敬德镇扶平村的奇马,都用动物名,只是在动物面前加上一个前缀修辞,说明是怎么样的动物而已。而用动物名起头后面加一个词,构成一个屯的名称每个乡镇都有一两个,如敬德镇的马打、马依、马奇,东凌乡的马弄、马其,巴头乡的马亮、,马隘镇的马贡、马牌等等。都安乡凌圩村的马心,敬德镇雅里村的马蹄、渠岩村的堂马等,用动物的某个部位命名。堂,在德保壮话是尾巴的意思,堂马就是马尾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