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不休+延时 博物馆人扛得住吗? “文博圈私享派”第三期 文博小伙伴们连线畅谈 交流分享他们的经验 ![]() ![]() ![]() 1.基础探讨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博物馆、文化馆和旅游景区延时开放以方便游客参观等。然而,这一举措也给博物馆工作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安全风险。针对此项政策,业内外人各持已见。此外,针对延时开放带来的成本和可操作性,也需要进行深入探讨。 国内首个24小时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院 ![]() ![]() 2.时间与成本 一位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夜间参观对提高参观体验和节约能源有帮助,但过度延长开放时间可能会增加工作量和成本。 在二三线城市中,虽然夜间人流量较少,但仍然有必要进行人员配备和管理,而不应该将夜间开放的人员配备视为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他也认为,即使在某些一线城市,24小时的夜间开放也值得商榷。 ![]() 对于游客而言,晚上来参观博物馆的人比较少,既没有小孩子追逐打闹,也没有大声打电话的声音,的确观感非常好。 对于一线工作人员而言,开夜场意味着增加工作量,如果没有增加更多报酬的情况下,会影响积极性。 ![]() ![]() 3.现状和问题 近日,博物馆延时开放在一些地方得到了推广,受大广大博物馆爱好者的好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有些博物馆把开馆时间调到十点以后,改变了以往的出行的习惯。有些没有做功略的游客来得还是比较早,造成门口长时间等待。而如果延时到晚八点,有些博物馆效果并不显著,尤其到晚上七点以后可能就很零星的几个人。 延时开放除了增加一线工作人员的福利以外,还会产生了一定的日常开销,如水、电、文保设施等;另外还有第三方,比如物业、保洁,他们的费用,财政没有配套支持,需要馆里自己去协调解决。 ![]() ![]() ![]() 4.鼓励和荣誉 此次私享会上,一位一线的博物馆人丁老师讲道,建议政府或博物馆可以提供更多的经费支持,以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以提高工作效率。 呼吁针对博物馆志愿者,给予相应的一些鼓励,或者是荣誉。 ![]() ![]() 5.服务与效率 ![]() ![]() 6.待遇和权益 一名基层讲解员提到,由于志愿者招募不足、经费短缺等问题,导致他的工作难以完成。同时,他也提到了延时开放的困难和离职潮的问题。他认为,如果进行延时开放,可能会导致员工流失率增加。 苏州博物馆实行延时开放制度后,志愿者承担了更多的讲解任务。此外,由于夜间交通不便、安全等因素。他希望制定相关政策,提高员工的待遇和福利水平,以确保员工的权益和安全。 ![]() ![]() 7.要或不要 一位国有博物馆工作人员认为,像一些省级馆、“网红”馆,暑假期间爆满,还有黄牛倒乱,有些游客好不容易休个年假,到一个城市旅游,去博物馆,约不上,难免遗憾,这就非常有必要延时开放。 但像一些中小馆、专题馆、遗址类的博物馆或比较小众的博物馆,白天游客数量都有限,就没有延时的必要性,政策一刀切并不可取。 ![]() ![]() 8.合作与创新 另外,为更好的服务游客,博物馆延时开放的同时,也可以考虑和第三方机构合作,用更多的方式探索夜间经济下博物馆的社会效益。 一、跟第三方的一些商业机构合作,比如说一些书店,酒店到博物馆做一些博物馆置业的相关活动; 二、丰富博物馆文创品类,推出相关的夜间促销活动; 三、利用晚上人流比较少的时候,联合研学机构或学校,把第二课堂或者一些研学课堂放在博物馆里面进行; 四、和文旅结合,做博物馆市集专场; 五、和演艺结合,做主题节目或活动,让更多跨界爱好者参与进来。 ![]() ![]() 9.文博私享派语 十几年前,大多数博物馆除了保管就是展示,把文物陈列出来,写个说明牌就差不多了,没有过多的讲解,很少做活动,参观者也很少。近年来,随着文博事业发展,社会关注随之增加,大众对博物馆的期待也越来越高。 当下,博物馆人肩负着更多的使命,他们通过研究、展览、陈列文物、专题讲座等,向公众传递知识、启发思考和提供教育机会,呈现更多元的文化魅力。 但同时,也希望社会给博物馆人更多的关注和关怀,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物质上,他们值得拥有更多,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