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程春雨:转换·定位·赋能 为职初教师的专业成长保驾护航

 昵称2736950 2023-08-16 发布于上海
图片
保障每一个人的高品质学习权

编者引:
学校发展的关键是教师,新手教师的成长更是重中之重。不少研究表明新手教师在初入职时需要面临各种理想和现实矛盾冲突的挑战,特别是随着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等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加上新手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缺乏,使其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更加容易形成职业焦虑。为了让更多的职初教师迅速适应、融入教学工作,程春雨老师将根据自己十六年的教学经验,并从中提炼出一些建议,供大家参照、思考。

图片

撰文 | 程春雨

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十六年前我怀着对教育的无限憧憬,来到了东海边的一所乡村中学任教。和我同住的一位同事跟我说,他曾经也想过要改变些什么,但最后他发现被改变的是自己。任何一行都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记得刚入职的一个月,学校为了让我们几位新入职的小青年迅速成长,请来各路专家,从教育到教学,对我们进行全方位的指导。说实话,那一个月是我从教以来,最为悲惨的时刻。说实话,在毕业之时我对教学还是有些想法的,我的学校虽然是二本,但我却是人文学院唯二的优秀毕业生。这一个月的指导,不但没给我带来清晰的方向和专业的提升,反而让我在一次又一次的试讲(找工作面试)中积累的自信变得荡然无存。我主动找到校长,跟她说,自己晚上做梦都是在上课。我忘记了她当时跟我说的话,只记得,后来听课的人就很少来了。以至于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校外的老师和专家再听过我的课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我还没完全做好当老师的准备,就被现实当头棒喝。

为了让更多的职初教师迅速适应、融入教学工作,我将自己十六年前的往事重提。并从中提炼出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思考。从我对自己以及一些教师的分析看,职初教师的成长需要:思想转换、目标定位、研究赋能来保驾护航。

图片


1.

思想转换:迅速与教学接轨

读书和工作好比是两条轨道上行驶的列车,它们平行但却没有交集。读书只需要解决人与书的(知识的)问题即可,但是工作(教学)需要面对学生、教材与自我。相较于读书的单纯的人与物的交流,工作的交流对象是复杂且多变的。在登上讲台之前,要把这些问题想一想,能想清楚更好。

首先,面对学生,学会收起自己的天性,释放学生的天性

如果“玩”是学生的天性,以前你可能是跟学生一起玩,现在你也可以跟学生一起玩,只不过在玩的时候心里要想着,怎样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点知识,获得些能力。当你这样思考的时候,说明你的身份开始转变了。从只看到自己,到眼里有学生了,心里有教学了。

其次,面对教材,要独立思考,不要依赖教参

我刚步入教师队伍的时候,看到我身边的老师都是左手教材,右手教参。动不动就是教参上如何说,某某专家怎样讲,俨然将教参奉为圭臬。表面上看,这是老师们要寻求一种所谓正确的教学,但实质上暴露的是用他人的言行思想,代替自己的思考。一方面大谈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一方面又做知识的“搬运工”。我当时就意识到,这种风气的危害,对年轻教师要甚于对学生。因为,你一直在重复别人的话,讲别人的课。教参就好比一根拐棍,即便是身体健康的人,拄久了也会不会走路的。所以,我给自己提了一个要求:备课不看教参。请注意是备课不看教参,不是不看教参。教参什么时候看,可以当作文献资料,在自己有疑惑的时候到教参里找找依据。

图片

独立思考不只是不看教参,还体现在对自己教学的认识上。初中四年一个轮回,有些学科可能两年一个轮回,有些教师可能一段时间内一直在一个年级任教。当你教过一轮,或者对所教的教材已经非常熟悉的时候,就是瓶颈期出现的时候。以我的经验,我对那些自己教过了几遍的文章,是非常惧怕的,甚至有些排斥;对从未教过的文章,却是充满期待的。为什么呢?教学有时候跟竞技体育一样,也是自己跟自己的较量。我父亲是个农民,从他那里我学到了,不能总在一个地方种相同的作物,那样长出来的东西会不好吃也更容易生病。所以,适当的换茬,才能相对保证作物的健康成长。在我意识到这点时候,我又给自己提了个要求:上过的课,不再重复。哪怕是自己已经上过几次的文章,再上的时候,我也会给自己加码。部编版教材修改了很多文章,我对这些新文章是很期待的。

再次,面对自我,要有从要求到追求的改变

要求是被动地接受,追求是主动地争取。这是两种不同的存在状态。在我刚入职的时候,我经历了一个月的听课,而感到内心的惶恐。其实是我还是处在被要求的状态中,那时候,还不懂什么是追求。我开始有追求是在五年后,在我觉得自己像一头蒙着眼的驴子,无休止地沿着磨盘行走的时候,我选择了换个环境。教育就是老师带着学生向着光不断前进的过程,但在这之前,教师要先找到自己的光源。很幸运后来,我找到了自己的光源。所以,在那以后的10年,我对教学的热爱是与日俱增的。

2.

目标定位

有目标的人生叫航向,没有目标的人生叫流浪。目标可以是同思想同时产生的,当你转变了思想,意识到自己的身份转变的时候,目标就自然的产生了。

(一)明确专业发展目标,要有自己的专业朋友圈

职初阶段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容易应付的,当你发现你讲的学生不听,而老教师跟你讲的你又要听的时候;当你发现学校里学的文艺理论没办法帮你解读文本的时候;当你发现大学的教法课上学的东西,与现实教学相去甚远的时候;你可能会感到迷茫,也可能会否定自己,还可能有过放弃的想法。这时候你需要一个支撑,一个让自己走出困境的动力。这个动力就是目标。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是说给“匹夫”听的,而不是给将军听的。三军换了主帅照样可以打仗,被换了主帅也不一定因为一次失败而身败名裂。但是匹夫就不同了,一个本来就一无所有的人,如果没了志向(目标),也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所以匹夫不能没有志向。匹夫就是普通人,而我们都是普通人。

图片

所以,各位要尽早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不同的成长阶段要有相应的目标,一般来说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三年一个周期。因此三年确定一个目标,限定自己完成目标的时间之后,你的动力会更强。我刚入职的时候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什么是合格?其实没有明确的标准,但我自己心里有个打算,先让学生认可我,让同事认可我,基本就合格了。学生认可你,说明你的业务能力可以了,同事认可你,说明你的人品可以了。相对于同事的认可,让学生认可更不容易。华为有句名言“让靠近炮火的人决策”,在学校谁最靠近炮火?是学生。别看他们明面上不说,但心里都有一本账。

明确目标并不难,难的是坚持下去。大概10年前,有一次我向上海为数不多的“双特”祝庆东老师请教,一个年轻教师怎样才能迅速成长呢。祝老师跟我说,做课题,三年一个课题,课题会指引你。听了祝老师的话,我开始申报课题,10年间我自己申报了两个课题。后来我才明白,做课题不只是在专业上让你找到发展的方向,更会让你结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形成自己的研究朋友圈。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是一个道理。

(二)抓住拔节提高的机遇

除了专业发展目标外,国家还给我们确定了职称目标,五年一级。职称评定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以职称评定作为目标,以五年为期限准备。评完一级职称后,不能懈怠,中间的准备就是拔节提高的过程。当然,还有很多学习的机会也是需要把握和珍惜的。参加工作室、听讲座、参加评选活动等等,每一次努力过后,就是一个新的开始。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时间会被各种实务分散,学生时代你可以泡在图书馆没日没夜的读书,入职后就需要没黑没白的批作业、备课,结了婚还要处理家务,有了宝宝又要照顾孩子,总之,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让你没办法专注教学。这时候,就要处理好生活与工作的关系了。在我看来,工作即生活,生活即工作。我们要用热爱生活的态度,去爱我们的工作。在学校工作是为了让自己享受在学校的生活;在家里工作是为了让自己享受在家的生活。

3.

科研赋能:相信信念的力量

教学好比一场修行,如果说思想和目标,可以让你“登堂”,那么科研才是让你“入室”的途径。关于科研,要找到三块跳板:

(一)明确研究的意义:敏而好学,让百分之九十的付出更有价值,广阅读。

白天上课,备课,批作业是所有老师的常态;晚上做饭,弄孩子到9点是一半老师的常态;弄好孩子拿起专业的书读读的老师估计不到20%;10点以后拿起笔写写反思,写写文章的估计不满10%吧。为什么要把自己搞得那么疲惫呢?轻松点不行吗?研究不是为了让自己成为那少之又少的10%,而是让那自己的那90%变得更加有意义。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付出更有意义呢?阅读是提升自我的一块跳板

十年前,我基本不怎么读书。但最近的五年里,我每年的阅读量大概在10本左右。我将书分成两类,一类是内功心法,比如: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等等,这些书是教育的滋养,在你心浮气躁、徘徊迷惑的时候,读读这些书可以给你提供些指引。还有一类是武功秘籍,就语文学科来说,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论文集》,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王尚文先生的《走进语文教学之门》等等,都是各家各派的武功秘籍。学百家,悟一家,方能成一家之言。我曾和一个朋友一起出差,一共三天,这位朋友带了一个箱子,里面装的都是书。我不是这样的贪恋阅读,我是功利性阅读,这段时间在研究什么就看什么书。但总有几本书,是我要反复阅读的。以前常读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现在读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和《谈文学》。

阅读可以给你精神的给养并指明方向,但有时候也会让你感到困惑。例如,当你读叶圣陶先生的集子时,你会惊讶的发现,大约在七八十年前,叶老就已经把现在语文的问题都看得很透彻了。他老人家做过的研究,有些我们现在还在探索。我的研究肯定无法超越先贤,那是不是就不用再研究了,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算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所有的研究都是时代的产物,既突显时代特征,同时也受时代限制。三千年前孔子实行的“因材施教”的作法,现在看来依然有先进性。但要知道,孔子面对的是成年人。我们现在面对的是还未成年的学生,而且是几十位,所以,我们要研究“因材施教”是有时代价值的。同样,你面对的是发达地区的学生,我面对的是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我们的研究就又有不同的价值了——地域价值。

2.

找准研究的方向:立足课堂,师生互惠共成长,多上课。

如果将知识比作海洋,那么教学就是大海捞针。前面说,有目标就有了航向,但有了航向并不意味着你能到达目标。如果将目标比作指南针,那么实践(上课)就是保证你到达目标的桨,是你前行力量的源泉。课堂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所,一个老师要想立足课堂、站稳课堂,那就不能霸占课堂。不但不能霸占课堂,还要想方设法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怎么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呢?这就是目前“双新”背景下,所有学科教学都需要直面的问题,也是未来十年研究的主流方向。在这个方向的指引下,我们又可以做更为细致的研究。以我的课堂教学为例。大概十年前,我开始研究文本解读,并且深信只有教师深入文本,才能在教学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这样,我就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穿针引线,把他们领进文章里,推到讲台上。于是我就带着这样的想法,在课堂里做了十年。十年间,我沉浸于自己的课堂,上了许多自己满意和不满意的课。开始的时候,我们有个小团队。团队里都是不同学科的老师,大家都是以观察员的身份,进入彼此的课堂。这些观察员就是执教者的第三只眼,课后大家在一起讲述着课上的发生的那些细微的不易发觉的学生的表现。再将自己基于观察的思考反馈给任课教师,来帮助任课教师改进教学,提升教学水平。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团队解散了。我便自己买了录像机,开始录自己的课,自己上课自己研究。

图片

经过十年的研究,我发现以专业为基础,以高品质的设计为驱动,以协同学习为策略的教学,能够促成学生学习的真实发生。以前我们常听到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的比喻,后来有人又提出了老师应该是学生的“源头活水”。我对这个比喻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学生才是老师的源头活水。教学之路是孤独的,要把学生培养成你的伙伴,甚至是你的对手。学生的成长会给你带来压迫感,但请你记住他们不是你成长路上的绊脚石,也不是垫脚石,而是你的伙伴。多上课,多上有研究价值的课,是专业发展的第二块跳板

3.

坚定研究的信念:心存一念,在教学中留下成长的足迹,勤写作。

科研的“研”字,左边是个“石”,右边是个“开”。无论是“石开”,还是“开石”,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才有了那句“金诚所至金石为开”。“诚”就是执着的坚守,是永不言弃的信念。十年前,当我踏上科研之路的时候,我就在想什么时候我能有一本属于自己的书呢?在当时看来,这个理想应该比难上青天的蜀道还要难。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愿望,三年前成真了。这个过程肯定是曲折的,但事实再一次证明,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可以是因果关系,更是条件关系。只有心存一念,才能努力朝着这个目标前行。

一般来说,将一堂课转换成一篇文章,大致可以分成三步:记录,反思,提炼。从研究的角度来说,没有成功的课,只有有价值的课。对于我来说,一天之中最快乐享受的时光就是上好课,花上十几二十分钟回味课上那些有意思的或者有意义的镜头,然后把这些镜头整理出来。而这些少则几十字,多则几百字的一时之思,就成了日后写文章的材料。反思其实是与记录同时进行的,选择记录的教学片段往往都是可以引发一些思考的。提炼是从感性走向理性的过程,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最后,用陶行知先生的一首诗,结束这次演讲和各位共勉:
《自勉并勉同志》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
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