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构奉国寺 魏窟万佛堂

 哲齐66 2023-08-16 发布于山西

第一批国保·奉国寺·辽·辽宁义县

图片

辽西走廊北缘的义县,处于平原向山区过渡地带,大凌河从中穿流而过。如今虽只是锦州下辖的一个普通小城,而辽代曾在此地设宜州,隶属中京道(治所大定府,今内蒙宁城西),也算是当时的重要都市。只是后世随着政治中心南移,此地逐渐沦为边防卫所乃至偏僻县城。如今城内奉国寺还保存着一座宏伟的辽代大殿,尺度与如今该县城的规模不甚匹配,也足见其昔日的辉煌。

图片

奉国寺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不久前刚过完千年生日,并铸鼎勒铭。该寺初名咸熙寺,寓意诸事兴盛。其时在澶渊之盟(1004)之后,辽朝已进入全盛期,而女政治家萧太后对此有过杰出贡献。她一生信佛,于1009年殁后,朝廷便在萧氏家族领地内的宜州建造该寺以资纪念。奉国寺大殿为单檐庑殿顶,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正所谓“九五之尊”。作为皇家寺院,其等级已封顶,且该殿也是现存八座辽代木构建筑中体量最大者。大辽的实力和威信,正是从其屋顶之宽广、斗拱之硕大、佛像之唯美中表达出来。

图片

契丹政权趁着大唐衰落、中原分裂的时势而兴起,虽未像北魏那样统一北方,但文化上追慕大唐遗风,不仅体现在崇佛风尚,也反映于建筑特点。辽代木构继承了唐风的豪劲雄壮,迥异于已转向醇和精致的北宋风格,这或许也符合游牧民族的气质。唐代木构至今已所存无几,即使最经典的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也是七开间,等级稍逊于奉国寺大殿。有专家言,正有赖于几座辽代巨构,我们关于盛唐气象的想象才逐渐丰满起来。

图片

进入奉国寺山门,即见低矮的建筑群后浮现出一座宽阔且平展的屋顶,如同悬于天空的飞船,两只弯形鸱尾则似一对倒挂的铁锚,有力地拉住飞船缓缓升起。那个令人怀念的辉煌时代,仿佛穿过时光隧道回到了今人面前。作为奉国寺序曲的三座山门、木牌坊和无量殿均为清代建筑,也挡不住幕后主角的风采。

图片

图片

大殿坐北朝南,巍峨耸立于3米高的月台上,令登拜者有高山仰止之感。辽西京大同的华严寺大殿也是如此,且体量更大,只可惜其辽代原构毁于战火,现存为金代重建,斗拱等构造不能与奉国寺大殿并论。走到殿前,已无法观其全貌,只觉人之渺小,而舒展的屋顶两翼似欲将人围抱。

图片

图片

仰观其檐下构造,为七铺作双抄双下昂,用材达到《营造法式》中的一等材规格,都是顶级配置。昂为真昂,偷心造与计心造交替使用,耍头与令拱相交,耍头外形呈规整的长方体,不加雕饰。普拍枋上承栌斗,两侧出泥道拱,其上层隐刻慢拱,各层枋间空隙以散斗支撑。补间铺作的栌斗还垫之以波浪形的驼峰,两侧出翼形拱。整体观之,铺作严谨有序,粗朴雄浑,局部细节又略有变化,因而不显呆板。

图片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对其转角铺作进行了专门描述:其特可注意者,转角铺作于角栌之旁,在正侧两面,各加“附角斗”,别加铺作一缝,如法式所谓平座缠柱造之势。大殿的转角铺作共用三斗,这种缠柱造做法常用于多层楼阁建筑的平座,目的是支撑面积缩小的上层。而奉国寺大殿为单层建筑,如此做法可能为了承托因出檐深远而加大的荷重。铺作层全套上了密网,可阻挡鸟类来此筑巢。

图片

图片

大殿内部也是柱网密集,空间深阔。斗拱、驼峰、梁栿、褡牵层层叠叠,撑起如此高耸的大屋顶,经千年而不变形。内部结构不施油漆,更显纯朴庄重。

图片奉国寺大殿剖面图(来自网络)

按照建筑史专家陈明达先生关于殿堂式、厅堂式等分类标准,有人指出,奉国寺大殿实为两者的混合风格。一方面,由下至上的铺作层结构整体仍存,并继续发挥着承重作用;另一方面,内柱已高于外柱,内外柱铺作无法连为一体,而横向各构件间的连接得以加强。如此结构更为灵活,同时又采取移柱做法,使殿内礼佛空间增大。但移柱造的承重也需经受时间考验,后世在殿内又增加了许多粗细不一的木柱予以支撑,形成尴尬的局面图片

参见:同路人《早期混合型结构建筑的典型代表-义县奉国寺大雄宝殿》

图片

殿内正面端坐着辽塑过去七佛以及菩萨、金刚,两壁排列元明时期的佛、罗汉壁画,梁上附有辽代飞天彩绘。这些来自不同年代、或平面或立体的形象,共同组成了丰富的佛教世界,笼罩了整个殿内空间,甚至比木构本身更为精彩。

图片

根据佛教理论,过去七佛依次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以及释迦牟尼佛,前三位在“过去庄严劫”中,后四位在“今贤劫”中。据说佛曾经在天界经历了六次化身,直到第七身释迦牟尼才得以投胎人世,普度众生。鉴于七位佛祖皆已入灭,故称过去七佛。

图片

过去七佛是佛教中的常见题材,但以大型造像形式出现的并不多,其代表作包括陇东地区的南、北石窟寺造像。通常寺院殿堂内供奉三世佛(包括横三世佛和竖三世佛),少数较大的寺院供奉五方佛(如大同华严寺、泉州开元寺),供奉七佛的大概仅奉国寺一例。不仅该题材契合奉国寺的古风,佛的数量也与大殿巍峨的尺度相匹配。

图片

七佛之首的毗婆尸佛位居正中,其他佛按顺序分列左右。众佛的坐姿和神态大致相同,然细看可发现其手印略有差异,正像一卷电影胶片中不断重复而连续的动作,向世人传达着妙不可言的信念。最西侧的释迦牟尼佛有所不同,衣袍为袒右肩式,而其他六佛均为通肩式。释迦牟尼的面容稍向西侧,似乎在面对现世众生,表情中流露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其右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外,施与愿印,寓意对众生的布施、恩赐和接受。

图片

每尊佛的前方两侧都有一对胁侍菩萨,共十四尊,据说也是辽代原塑,部分经后世修补。与七尊大佛相比,她们显得个体渺小,但实际也高于常人。虽然辽代木构继承了豪劲的唐风,菩萨塑像却不再如圆润丰满的唐代审美,而是体态纤细,更显女性特点。与大同华严寺的辽塑菩萨相比,她们显然不够婀娜多姿。而与太原晋祠圣母殿的北宋侍女相比,脸上也没有那种深沉的宫怨情绪。奉国寺的菩萨们挺拔侍立,队列整齐,富于职业精神。她们手持各种佛教法器,神态沉静而恭谦,面容微微倾向外侧,仿佛在与信众默默交流。

图片

图片
七佛最东西两侧还各有一尊金刚护法,体量大于胁侍菩萨,表情也更为夸张。这对金刚的身姿倾斜度较大,其重心主要依靠手持的法器支撑。其中一尊向内仰视佛祖,表情崇敬;另一尊向外面对众生,神态威严。

图片

奉国寺彩塑的除尘和维修都是难事,经研究讨论多年,至今仍未找到可靠的方法,目前只能小心维护,不给彩塑造成任何破坏。如今不仅大佛已蒙尘多年,细看其莲座和菩萨下部还增加了一些支架和探测仪,据说有尊菩萨还一度被拿去实验室进行维修测试。为继续保存这千年瑰宝,文物专家们倾注了多少脑力和心血。

图片

图片

梁架上的飞天彩绘也是一绝。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提到:内部梁架尚保存原画彩画,卷草、飞仙等,亦实物中所罕见也。佛寺彩绘多数或因年代久远而褪色,或被后代重描而丧失古意,因而此处保存的辽代彩绘朴颇为不易。其手法为辽宋时期流行的“五彩遍装”,即以朱、白、墨为底色,间以青绿点缀,使得画面既鲜艳又不俗丽。飞天绕梁,披云带彩,身姿飘逸,烘托起了祥和的氛围。

图片

图片

大佛们背后还供奉着一尊明代自在观音,端坐于假山之上,以微笑示人。王家卫执导的电影《一代宗师》曾在殿内取景,章子怡扮演的女主角宫二,怀着复仇的强大执念,步入象征清净的佛殿,跪拜于这尊观音像前,匹妇之勇与大慈大悲在此形成强烈反差。幽暗的空间里,佛性与人性在无形中交流与碰撞。

图片

奉国寺大殿宏伟宽敞,前部礼佛空间采光较好。更为亲民的是,殿内允许游客拍照,且常年有工作人员免费讲解。游客们徜徉于佛前柱间,或虔诚朝拜,或仔细端详,或举手拍摄,或与工作人员轻声交流,感受着千年前的风采,一切和谐且自在。

图片

图片


第三批国保·万佛堂石窟·北魏·辽宁义县

图片

万佛堂开凿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位于义县城西北十余公里处的山崖下,坐北朝南,面向大凌河,大门仿同时期的云冈石窟风格所造。辽西一带在十六国时期是鲜卑燕国故地,北魏灭后燕政权,并将佛教传播到此。该窟开凿时,旧都平城的云冈石窟早就经历了大规模营建,且魏孝文帝已迁入新都洛阳,龙门石窟也在起步中。而万佛堂石窟地处偏僻,远离政治中心,风格也比前两者更为传统滞后,如今保存状况也不佳。之所以能入选国3,大概因其为目前东北地区仅见的石窟作品吧。

图片

窟分东西两区,但规模并不大。进入景区即是西六窟,也是其中最大的一处。该窟前壁已塌陷,中有交脚弥勒坐佛一尊,低头闭目,笑得自然却深沉,在那个饱经战乱后暂时安定的时代,也许能给人们一丝慰藉。同时期的龙门、巩县石窟已向秀骨清像风格转型,而此处弥勒仍保持着较为雄健的形象。背后的火焰纹五彩缤纷,似为后人添色。佛身以及后壁的浮雕都已严重风化,不知是本身石质不佳,还是后世环境污染造成,然而这并不妨碍信众们来此热情朝拜,佛像前的香火炉、佛身披着的红袍便是明证。

图片

紧靠着的西五窟以小佛龛为主,残损较严重。东壁有北魏元景碑,实为珍贵,但已被玻璃罩严实保护,无法清晰观赏。该窟最显眼者莫过于一只展翅昂首的凤凰,缠绕于须弥山下,仰视着其上的一尊小佛像。这只凤凰不仅面目略带凶猛,凌厉的前爪也类似尚未进化完全的原始鸟,其造型更接近真实的禽类,而非完全观赏化的吉祥物形象。

图片

西五窟顶部有株略残损的莲花,经历烟熏火燎而变得黝黑的外表,掩盖不了本身造型的精美。龙门石窟北魏莲花洞中有同类者,而细看眼前这株,莲蓬间竟有几只小小的浮雕飞天环绕。这些飞天虽已面目模糊,但线条依然流畅细腻,并无早期石窟浮雕的粗大笨拙之感。

图片

真正符合“万佛”名号的,是西四窟内铺塑的众多佛龛图案。中间一尊交脚而坐的思维菩萨,这也是北朝常见的造像题材,且已有些秀骨清像的风格。这些造像也算不上有多精美,只是有些原始粗朴的风情。

图片

西一窟为中心塔柱窟,这是由印度提支窟发展而来的经典类型,在云冈、敦煌等处皆为常见。万佛堂的这座中心塔柱窟则是简化版,四面设有佛龛,但佛像多为后世重造,程式化明显。柱身铺满了各种小型塑像,细小的蟠龙环绕于转角处,这些造型也都很稚嫩,且涂彩艳俗,古意大减。

图片

窟顶几尊飞天,多少还值得一看。其体态略为轻盈,线条稍显流畅,但还是差强人意。

图片

东区石窟更是所剩无几,景象寥落。窟内的千手观音像大概是其中唯一完整的造像,估计为晚近所塑,与整个石窟群的风格很不一致。

图片

山顶还有座圆锥形小石塔,为明成化年间锦衣卫参将王锴为其母祝寿而建。该塔外观没有任何雕饰,塔刹也很简陋,矗立于大凌河岸,更像一座风水塔,不知是否还有镇河妖的作用。或许更像传佛教的转经轮,在山顶传播着普照的佛光。

图片

大凌河从山崖下缓缓流过,滩涂边绿草如茵,林木茂盛。也许在古代这里水量更为充足,佛影倒映水中,倩兮盼兮,更显出佛性的空灵。虽然万佛堂石窟残损严重,我们仍能从这山川地形寻得一丝线索,遥想曾经的盛世光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