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指导:传统文化的精华与阅读的调味品(古诗词)

 一中大语文 2023-08-17 发布于福建

【原题呈现】

(2024届贵州省六校联盟高考实用性联考(一)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华夏儿女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可是随着现代忙碌生活的到来,古诗词却成了阅读的调味品。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综合分析情境材料的内容,它只有简单的两句话组成。从谈论的话题看,话题谈及的是古诗词的意义和作用。其中,第一句说明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经的精华,在传承中华文化和华夏文明中承载的价值——文化基因;第二句以“可是”转折,说明对于共识性的古诗词的定位在现代社会已经遭到质疑,因为快节奏生活的挤压,快餐文化的充斥,古诗词已经被弱化到“调味品”的地位。显而易见,情境材料是以古诗词为具象媒介,探讨的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精华的问题。基于此,由材料可以展开思考的角度有:古诗词是不是现代社会的调味品;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古诗词;古诗词在文化赓续和文明传承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我们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经典。

简洁的情境材料,话题也比较明确,由此提出的写作任务也简单清楚:“材料触发”,明确了构思立意的角度必须来自情境材料的内容;“你的思考和感悟”,划定了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的内容。写作时,只有严格按照这两个要求进行才符合要求。

这样,文章写作时,可以根据情境材料的内容提炼文章的中心:传统文化经典浸润生活与人生,生活与人生就少去了尘埃,内心就变得通透,人生就不会荒芜;继之,把观点与材料对接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传统文化经典对个人乃至民族精神涵养的意义;然后,把观点与现实对接,阐述新时代传承文化经典的意义;最后,审视当下,阐释新时代青年接力文化传承的大旗,对于个人和国家的意义。

【参考立意】

1.传统文化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根。

2.接力文化传承从我做起。

3.古诗词是人生的钙。

4.古诗常伴,人生不失色。

【佳作展示】

诗词为伴月静天

  作为华夏五千年文明中的一眼甘泉,古诗词以其独特的意蕴和风致从远古一路传来,浸润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让中华文明熠熠生辉、甘甜清冽。对华夏儿女而言,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支脉古诗词以其丰富的意蕴和厚重的文化承载,对国人精气神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个人都应该把古诗词作为精神涵养的必需品,时时品鉴,让自己人生的天空风清月明。

  回望中华文化发展的经络,从远古的神话到《诗经》、从《楚辞》到唐诗宋词,虽然体式不同,文化记载和传承的作用始终没有改变。从集体的创作到个人的书写,尽管诗词最初是作者抒发对生活、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感喟,但是经过时间的淘洗,这些带有鲜明个体生命特质的精神外铄的产物慢慢沉淀为文化的精粹。从留存的经典中,我们借助“诗家语”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生命的律动,还能够清晰地管窥到作者生活时代的历史风物、人情世态。也正是“后之览者,有感于斯文”的阅读,古诗文才打通了历史与现实连接的通道。

  个体生命的呐喊是古诗词最初的价值呈现,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中,渣滓褪尽,留下的是带有普世性价值的精华。后人借助它们可以认识到那年那月先人们的生活图景和历史车轮碾压的印记。《诗经》“劳者歌其事,饥者咏其食”的现实主义描写是对当时生活的缩写,“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是曹丕对文章经世致用的社会价值的定位……试问,如果没有这些古诗文的留存,我们何以了解几千年前先人生活的原貌,何以知道“以史为鉴,可以明兴替”的道理?

  诚然,在追求速度与激情的时代,“以快制胜”成为世人生活的主旋律。因为求快,所以就有了物质快餐和精神快餐。殊不知,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和民族,一旦追求“量”而忽视“质”,很容易滑向躁动和漂浮的深渊。人是生物性和社会性叠加的特殊生物,这种特殊主要是人的社会性,而社会性的表现就是人有精神的需求,需要灵魂的塑造。不错,空皮囊有空皮囊的快乐,但是从生命的质感和人生的厚度的角度审视,精神的涵养决定了我们生命的成色。以传统文化的精粹作为人生的主食,以古诗词作为生活中的钙,这样我们就不会因为精神缺钙而变得身体佝偻。

  一缕清风、一杯清茶、一卷诗书,沐浴在暖阳之下,生活就多了几分暖色,人生就增添了更多的快乐。

【同题作文】

(2023秋·黑龙江哈尔滨·高三哈尔滨三中校考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夏季运动会上,央视的解说词引发热议。“雏凤清于老凤声”是对青年跳水运动员张家齐和陈芋汐的赞美,“少年负壮志,奋烈自有时”是对青年乒乓球运动员孙颖莎的肯定。网友评论“还是要多读古诗,读古诗的意义远不止于此”获得了最多点赞。         
在“科技为王”、追求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能看到许多古诗词的“渗透”。对于成长中的青年人,古诗词究竟是必需品还调味品?请结合学习与生活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借助2022年夏季运动会上央视运用古诗词赞美评价在赛场上表现精彩的青年运动员张家齐、陈芋汐、孙颖莎等人的事件,引发网友对于多读古诗的讨论。由此,材料进一步涉及古诗词的现状、人们对古诗词的看法,并提出问题,“对于成长中的青年人,古诗词究竟是必需品还调味品?”          
这个问题指向古诗词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必需品”意味着不可或缺,“调味品”则可有可无。毫无疑问,古诗词在当今社会中依然不可缺少。现代社会中的人忙于追名逐利,拼命奔波,忘记了停下来欣赏路边的风景,忘记了等一等灵魂的脚步。古诗文不仅是我们了解古代先贤的窗口,更是我泱泱两千年中华文化的历史见证。现代化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各种文化思想不断激荡。唯有沉浸在古诗文的黄金屋中,才能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自信,让中华之颜如玉般光亮润泽。从这个角度,发言提纲可概括为:在平凡生活中感知诗意之美;继承传统文化,高举复兴大旗。         
写作时,首段可以从古诗文对我们的影响写起,然后结合古诗文现如今的阅读状况,分析其深挖它对同学们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然后引用古诗文,分析其自身的文化魅力,最后指出古诗词的学习比重加大的必要性,号召同学们挟“诗书”以遨游,抱“辞赋”以长终,投入到古诗文的怀抱中去。         
         
【参考立意】          
1.腹有诗书气自华。         
2.以诗为灯,启明华夏。         
3.阅读古诗词,陶冶情操,丰富精神世界。

         
【佳作展示】       

   

挟“诗书”以遨游,抱“辞赋”以长终

古诗文不仅是我们了解古代先贤的窗口,更是我泱泱两千年中华文化的历史见证,也是无数中华儿女的精神写照,就如赞美青年跳水运动员张家齐和陈芋汐的“雏凤清于老凤声”,肯定青年乒乓球运动员孙颖莎的“少年负壮志,奋烈自有时”。         
从“雨雪霏霏”开始,“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自然喟叹;“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人生豁达;“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绵绵情思……我们吟诵着一篇篇传世佳作,也在朗朗书声中尽览文化的魅力。我们学习的一篇篇古诗文,并不枯燥乏味,反倒在字里行间给我们的心灵补课,让我们如沐春风,在古诗文的海洋里畅游,我们的灵魂不断涤荡升华,让我们愈加不畏风雨,无惧挑战。

现代化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各种文化思想不断激荡。唯有沉浸在古诗文的黄金屋中,才能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自信,让中华之颜如玉般光亮润泽。沈从文先生说:“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也必将被历史忘记。”请诸位试想,若我们任由古诗文残留在历史的尘埃里,任由她冷落在岁月的风霜中,若连华夏儿女都不再愿意亲近古诗文,不再愿意深情地抚摸她字里行间的文化脉络,不再愿意虔诚地延续她优秀的民族基因,谁能坚信“佛狸祠下”的悲剧不会再重演,谁能相信“戍卒叫,函谷举”的场景不会再蔓延?谁又能肯定“后人复哀后人”的时代不会重来?优秀古诗文中的思想在当今世界依旧历久弥新,依旧对各位同学的人格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中三年里,我学习了不少古诗文,且不说诗词歌赋信手拈来,仅这一本本教材中古诗文的熏陶已让我成长不少。踏上岳阳楼,我体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泛舟赤壁,我“纵一苇之所如”,纵享“凌万顷之茫然”的超然;登临滕王阁,我也不再对眼前的美景无语凝噎,而是自然浩叹“秋水共长天一色”。当然,看到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的今天,我也能用“合抱之木,在于合异”来表达期望。

加大古诗词的学习比重,确实有其必要。“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希望同学们能挟“诗书”以遨游,抱“辞赋”以长终,投入到古诗文的怀抱中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