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有拖延症吗?试试怎么改变

 好心情心理门诊 2023-08-17 发布于北京


01
拖延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

记得几年前,在微博上曾有这样一个话题引发诸多网友的热烈讨论:你可否因为拖延而错过了什么?

有一个年轻人的回答,不禁让人颇感遗憾:他说记得去年他和女朋友还在一起时,每次女朋友叫他做点什么事,他都说:你再等一会儿……时间长了,终于有一天女朋友不再给他说这句话的机会了,俩人就此分手。男孩在话题下留言:“如果当时我没有一直说你再等一会,直到她失望至极后离开,那我和她也许会是不同的结局……”

回顾人生来路,相信很多人都会因拖延留有诸多遗憾。拖延,已是现代人普遍存在的一种问题。

拖延有时不是身体上的懒惰,它其实是心理上的一种失控。并不是闲散、做事效率低都属于拖延,我们对拖延准确的定义应该是:你总是习惯性地推迟去做某些必须要做的事情,同时在心理上经历着强烈的煎熬折磨就像是心理学诊断中一个常用的标准一样:为此感到痛苦和焦虑。

因一件事迟迟不去做,临近截止日期时才手忙脚乱,甚至以牺牲本该正常的休息时间、以通宵达旦地废寝忘食为代价,去完成到期的任务。而当任务终于卡着点完成后,一边赞叹自己的爆发力,一边发誓自己再也不要拖延。但是,下次又再次陷入拖延的怪圈,周而复始。

也许很多人认为拖延是时间管理方面出现了问题,自己时间管理的能力不够、或者方法不对;还有人会认为这属于一个人的道德方面的问题,拖延的人根本就是好逸恶劳……其实,这些认知都是有失全面的。拖延,从根本上而言应该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是一个人跟自身如何相处出现了一些问题。有拖延症的人,内心一定是冲突的、矛盾的,有两股力量在对抗的。

2007年,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心理学家皮尔斯・斯蒂尔发表了一篇有关拖延症的研究评论,斯蒂尔教授对将近800项拖延行为进行了分析总结,他最终找出了四个拖延最可能的成因:

  1. 对成功信心不足

  2. 讨厌被人委派任务

  3. 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

  4. 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

第一、二个原因的形成,需要追溯到一个人的早期成长阶段。今天我们想和大家探讨的主要是第三、第四个原因,因为针对这两个原因,能在短期内通过一些时间管理的方法,有效缓解和克服拖延问题。


02
拖延症患者大脑里有一只猴子

曾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正常人的大脑里,有一个理性决策人,而拖延症患者的大脑里,在理性决策人旁边,还站着一只及时行乐的猴子。

一旦理性决策人做出了要去做一些实际工作的决策时,及时行乐的猴子就会跳出来,顽皮地捣乱,它一把抢过方向盘,说道:“这件事太难了,等会再做吧,反正来得及,不如我们先看看八卦新闻,听听音乐,或去翻翻冰箱,看看和十分钟前相比有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以上这些事情都得花时间,所以不知不觉这只猴子就把你该工作的时间耗光了。这其实印证了你经常“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拖延的成因第3条)

如果你的大脑一直被这只及时行乐的猴子操控着,那你就完全不会顾及过去,也不会担忧未来。它会在你出现焦虑苗头的时候,及时屏蔽掉。因为猴子只对两件事情感兴趣:简单、开心。这也是人作为动物,最原始、最本能的趋利避害的部分。

但人类随着进化,已经成为社会化的高级动物,一个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生活的人,为了必要的生存,得正常工作、购物消费、规律作息、结婚生子……所以人类大脑中有相比其他动物都理性的部分,使人类有能力做出理性决策及行为,比如设立人生目标、合理规划未来、高瞻远瞩地去制定长期的计划——这是除了人类,其他动物都无法做到的事情。

当然,人类依然保留着原始本能的部分,安逸享乐也是人类正常的需求。有时可以适当做一些休闲娱乐也是很合理的,所以劳逸结合是理性与本能重叠的部分,这时两者是不冲突的、一致性的。但有些时候,从长远规划和目标的角度出发,人类必须要去完成一些更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事情,才能更好的生存,所以这时理性和本能两者就出现了冲突。

冲突发生时,拖延症患者往往停留在简单开心的区域里,并耗费大量时间。但这种简单的快乐只是表面的,伴随而来的还有恐惧和焦虑、自我愧疚、憎恨等等一系列的负面情绪。

所以问题是,在猴子掌握方向盘的情况下,拖延症患者如何从简单开心的“舒适区”进入理性紧张的区域呢?虽然这里不太舒服,但是你做的每一件事都很重要,因为这都是关乎你未来发展的。


03
拖延症患者都有一个守护天使

很多拖延症患者,或许都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在最后关头,选择了背水一战,并且在很短时间内突击成功。这种经历会让拖延症患者萌生一种侥幸心理:最后的危急关头,我全身的能量才能被调动,一旦我的才智启动,我必定是所向披靡的!这种侥幸虽然有时会避免一个坏结果,但从长远来看,这正是拖延症周而复始恶性循环的原因之一。

我们探讨一下侥幸成功的真正原因,为什么在截止日期来临前的最后时刻,拖延症患者能火速进入做事的状态,和前期判若两人呢?原来拖延症患者大脑中,除了那只及时行乐的猴子,还有个守护天使,在他们最黑暗的时候才现身出来照顾他们。姑且称它为“惊慌怪兽”吧。“惊慌怪兽”在大部分时间内都处于隐身、休眠状态,但当截止日期即将到来或有可能因玩不成任务造成严重后果的危险时,“惊慌怪兽”才会突然地惊醒,并以超乎平常的能力火速进入“战斗”状态。

 一个拖延症患者在最后时刻突然进入工作状态,就是因为他体内的惊慌怪兽醒来了!此时大脑中的整个系统全部被打乱了。这时那只唯一害怕“惊慌怪兽”的猴子,终于丢下方向盘跑路了!理性重新回归大脑高地,当理性决策者掌舵时,拖延症患者才能“终于”正常工作。

这个理论能够解释很多拖延病人的奇怪行为,比如有时整整两个星期,连策划方案的开头都写不出来,但突然奇迹般地找到了职业道德,通宵赶工,八页的方案都写出来了。虽然匆忙赶工可能会导致工作有疏漏或瑕疵,但最终也算能交差,还没完全丧失工作或学习的能力。

如果戒不掉拖延症,那么在最后时刻召唤出惊慌怪兽来让你完成工作,也算是一种“治标”的方式吧。

但有很多时候,拖延症患者迟迟等不来他的守护天使出现,而那件事,就一再无限期地拖延下去……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拖延也有两种不同的情况,第一种:有明确截止日期的(如我们所举的那个通宵赶策划方案的例子)。有截止日期时,拖延造成的后果可能不会太严重,因为紧要关头“惊慌怪兽”会惊醒。但拖延还有第二种:没有截止日期的。像通过学习增强自己的能力、通过能力提升加薪或换份更高薪的工作……这些事情可能你自己仅限于“想想”,到底什么时候可以实现,你自己心里也没底,也压根没制定出一个具体日期,且“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拖延的成因第4条)因为这种理想不会立竿见影,需要你长期、持续不断地去努力,才能向前步步推进,这个过程无疑是漫长并辛苦的。

人生中许多重要的事情,你可能都没有明确制定出截止日期,比如健身、回家探望父母亲人、好好经营婚姻家庭关系、或者,结束一段已成“鸡肋”的感情等等……

如果这些所有理性的规划你都只靠你的守护天使“惊慌怪兽”来应对,那你的拖延问题会日积月累、越来越严重。有太多人生重要的事情,你根本没有制定截止日期,你就没有唤醒你的守护天使的条件,所以第二种拖延(没有截止日期的)更不容易被人察觉。在被人长期忽视的过程中,它造成的负性影响却如影随形。很多人被长期“温水煮青蛙”,而饱受抑郁和悔恨的折磨。


04
与截止日期保持着良性的关系,是克服拖延的有效方法

也许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拖延的问题,但有些人可以与截止日期保持着良性的关系。他们首先不会把截止日期定为最后一秒,而是前几天,或者前几小时。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他们运用了一些有效的方法,提前做了一些准备工作——比如把这个目标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然后随着小目标的一个个完成,向着大目标一步步迈进时,内心会升起成就感、满足感,来抵消可能会出现的畏难和焦虑,从而有效推进目标的达成。

“一年之计在于春”,牛年伊始,也是每个人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制定下一个阶段的目标和规划的最适宜的时间。在各种计划清单中,年度计划起着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所以,如果你能制定出适合自己的2021年度目标计划书,并标注好每项任务的截止日期,时时去追踪、检视,提醒自己要注意时间,也许是避免拖延的有效方式。

我们可以把目的地设为,2021年12月31号的那一天,我们想实现一个怎样的目标。可以按时间在这一年当中把目标分成各个阶段,来一步一步的去实现。

要制定适合你的年度目标计划书,要遵循五项指导原则。

这就是SMART 原则:

  1. 具体的(Specific

  2. 可衡量的(Measurable

  3. 可达到的(Attainable

  4. 和其他目标有相关性(Relevant

  5. 有明确时间期限(Time-based

这五项指导原则是大家在设立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参考的。

第一个原则:具体的明确的不能含糊不清。如果目标上写我今年我要多读书,这就是含糊不清,具体的应该是我每天晚上9点到9点半读书20页。

第二原则:可以量化的、能够明确评估的。比如说每2周读1本书,本年底读书要达到25本以上。

第三个原则:可实现性同时具有一定挑战。也就是说,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来制定,不是你轻而易举就能够实现的,它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点难,但通过努力你可以实现。

第四个原则:和其他目标有相关性。你制定的目标要意义有价值积极的服务于你长期的大目标。

第五个原则:有明确的时间限制(截止日期)。有些目标在三个月内可完成,有些目标是一年内完成,你一定要标注清楚截止日期。

大家可以参照这五个指导原则,然后作出你的2021年度目标计划书。


05
结语

胡适曾在《人生有何意义》这篇文章中说: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于自己怎么生活。你若情愿把这六尺之躯葬送在白昼做梦之上,那就是你这一生的意义。你若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

所以,当你制定出一个个小目标,并一步步完成的时候,你也会获得越来越多的价值感。“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心中的一个个小确幸,可以让你领略到一个小目标完成的快乐和满足感。而拖延带来的焦虑和纠结也会越来越少,你将建立一种新的做事模式。

行动起来,“先完成,再完美”,试试看吧!

作者简介:

野子,原名李荣,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督导师、沙盘游戏写作导师、舞动治疗师、全国多家公益组织心理疏导志愿者、历任十余年电台心理夜话类节目主播。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玫瑰生涯.女性幸福人生全攻略》、诗集《地脉》、《静美之季》等。

参考资料:

《拖延心理学》(序言)

《你有拖延症吗?》(TED演讲)

《人生有何意义》(胡适)

为您严选新好物👇

每个人都想要更美好的人生,大部分人缺的不是努力,而是选择自己人生的勇气和方法。

这本书能帮您找到精进的正确打开方式, 变成别人眼中很厉害的人。

科普|解惑|答疑|辟谣|懂你|涨知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