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资治通鉴》几点人生感悟

 dawn的图书馆 2023-08-17 发布于贵州

两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家书店淘得一套岳麓书社旧版的《资治通鉴》,通篇原文,没有注释。闲来翻上几页,查着古汉语字典,细细品味经典著作带来的汩汩甘甜。展卷拜读,“如饮醇酒,如沐春风”。《资治通鉴》是一部恢弘巨作,共294卷,起于战国三家分晋,讫于五代之末,记述了期间1362年的重大史事,包含了“君道”、“国是”、“民情”、为官之本、治学之途、个人修养等多方面内容。经过近两年积累,看过内容也不过30来卷,可谓冰山一角,入海算沙。但是在翻看过程中,很多历史知识、名家策论让我记忆深刻,对于今后为人处事将大有裨益。

读《资治通鉴》几点人生感悟

一、关于德与才

“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于才谓之君子,才胜于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司马光把德与才分得很清楚,定义也讲得很清楚。德是才的统帅,才是德的辅助。一个人最应该具有的品质是公正、正直、平和待人,在此基础上再努力使自己聪明、坚强、刚毅。在我们生活中,确实也有一些有才能,但不公正、不正直的人正风生水起、得到重用。但是,如果我们把目光放长远,纵观历史长河,那些堪当大任、坦坦荡荡、受人景仰的人多是德高望重、德才兼修之人。而那些心术不正而又有才能的,给国家、社会、单位带来的破坏往往也最大。所以,修身应遵循德才兼修,以德为先,用人单位取人更应如此。

二、关于管理或者说荣辱

“人不畏死,不可俱以罪,人不乐生,不可劝以善。故在上者,先丰民财以定其志,是谓养生。”

这句话的意思是统治者要让人民安居乐业、休养生息、富裕起来。如果一个人不怕死,那么犯罪条款对他来说就没有约束,如果一个人连生命都不想要了,那么就没办法对他进行劝善。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两句话应该有相通的地方,用今天的话叫做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一个国家治理来说,要“先丰民财以定其志”,对一个单位管理来说,这句话也应有一定借鉴意义。

三、关于与上级关系

“丈夫处世,遇知遇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共生,能移其意乎?”

这句话是周瑜说的,意思是大丈夫在这世上,要遇到知遇的明主,对外是君臣关系,对内要情同骨肉,言听计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即使苏秦、张仪来挑拨,也不能离间彼此感情。那么现在社会中,应当如何与上级处理好关系呢,我认为最佳的状态就是对外是上下级关系,关起门来是好兄弟,意见要充分交流,决策定下来后要不折不扣执行,要竭尽全力完成,确实做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当然这最理想的上下级关系,有个前提,就是要“遇到知遇之主”,需要上、下两级齐心聚力,才能产生最佳效果。

四、关于读书的目的

孙权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要把最宝贵的时间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上。读书,不是要花大量时间拘泥在每个字句上,更不是要成为烂熟经典的学官,只要“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读书,最重要的一个字是“用”,要将前人好的做法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生活中,为我所用,武装自己,这就要求我们对社会现象要用心观察、深入分析,然后活用所学知识,找到对策。假如,我们在看书时,多留一个心眼,在每个触动心灵的知识点时,想想这个点对当今生活有没有启示,有没有帮助,如果自己遇到类似的问题会怎么做,该怎么做,如此读书,离“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也不远了。

五、关于方法

杨颙:“某见丞相常自校簿书,窃以为不必。夫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古人称,坐而论道,谓之三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昔丙吉忧牛喘而不问横道死人,陈平不知钱谷之数,曰:自有主者。今丞相亲理细事,汗流终日,岂不劳乎?”

诸葛亮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直到病逝前,在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时,还夙兴夜寐,凡二十杖以上的责罚,都亲自审阅。诸葛亮的主簿杨颙劝他不必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还举了西汉丞相陈平和丙吉的例子,来说明丞相有自己分内的事情,告诉诸葛亮亲理细事,过于劳累。杨颙的这段劝告,放在今天还是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领导如果过于专注小节,而且事事亲自把关,可能不仅仅自己劳累,下属的积极性也得不到调动,那么整个单位工作就不容易打开局面,就不容易出成绩。就像杨颙说的“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意思是治理国家是有制度的,上司和下级做的工作不能混淆。管理单位也一样,上下级工作不能混淆,上级要宏观把握,做出科学决策,下级执行命令,抓好贯彻落实。

六、关于作秀

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习与体成,则自然也。

这话的意思是人都是要强求自己做一些事情的,如果不停的做下去,就会成为君子,如果始终不变的这样做,习惯与本性就会相融合,也就成为自然了。想起2011年度感动中国的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说的,有人说他所做的事情是装的,他说他就一直装下去,装到死,就成真的了。每个人在让自己优秀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迫自己做一些事情,如果只做一下,或者只做一段时间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就不再做了,那么这个人就是在“作秀”,如果他能一直坚持让自己优秀,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那么他优秀的行为对他来说,就不再是一种强迫行为,也就是达到习惯与本性相融合的境界,成为一种自然了。若果正在“作秀”的人,能有刘金国的底气,做到“装到死”,那么就不会有人说他“作秀”,不会有人说他装了。

七、关于用人

刘邦:“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在战胜项羽,当了皇帝后,分析了自己能取得天下的原因。总结一句话就是会用人。他说,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比他厉害;萧何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筹集粮饷的能力在他之上;韩信带兵打仗,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也比他强,他们三人都是人杰,都能为他所用,而项羽有范增却不能好好用,这是刘邦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

通过刘邦这几句话知道,他之所以能胜利,得益于他能够用人,能够发现下属特长,挖掘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能动性。我们今天,要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自己能干之外,还要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在平常工作当中,多发现、挖掘同事或者下属优点,把缺点或者消极因素暂时放一边,让“正能量”占据主导地位,在自己进步成长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带动一帮人成长。达到这种状态后,事业容易成功,同事容易收获成绩,自己的凝聚力也不断在加强,也更容易成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