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延学:两节好课给我们的启迪——观摩第十三届“万唯·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有感

 新用户78684458 2023-08-17 发布于湖南

图片

作者简介:
  王延学,兰州现代职业学院教授,金城名师,甘肃省特级教师。甘肃省教科院特聘教研员,甘肃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学科质量评价专家,甘肃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专家,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评审专家。《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封面人物。著有《用诗意的心情生活着》《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美丽语文》等,主编甘肃省地方课程教材《华夏文明在甘肃》小学卷、初中卷、高中卷,另主编《小学生古诗文诵读》《中学生古诗文诵读》《高中生古诗文诵读》《晨读时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读》《名师教你写作文》《大学语文》等语文教学研究用书百余本。《语文教学通讯》《甘肃教育》《语文报·高中教研版》对王延学及王延学名师工作室有专题报道。

  在第十三届“万唯·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初中组的比赛中,董董老师执教的《大道之行也》,张洁老师执教的《苏州园林》很出彩。

  无论是传统文献《大道之行也》,还是实用类文本《苏州园林》,笔者觉得都不太好上,而要上得出彩就更为不易。让人叹赏的是,董董老师竟能把一篇古老的文献上得那样时尚,张洁老师竟能把一篇说明文上得那样唯美!两节课成为本次大赛初中组课堂教学的最大亮点。

  细品之,两位老师的上课思路有诸多相似之处。下面从教学设计、教师素养、学生成长三个维度说一说我对这两节课的粗略印象。

  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在教学的总体设计上都采用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项目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运用课文材料达成某种学习目标,从而使自己获得成长。

图片▲董董老师执教《礼记·大道之行也》

  董董老师巧妙地以制作书签为线索,为这堂课设计了三项任务:

  任务一:诵文言之美,配书签朗读

  任务二:绘大同之貌,释书签主题

  任务三:论先贤之思,写书签寄语

  每一项任务里,学习目标都很明确。任务一,要求反复诵读,读好停顿,读出韵味;任务二,要求精读细析,明确“大同”社会特点;任务三,要求助读思辨,感悟传统经典对现实的意义。

  由诵读文本,到理解文意,再到创意运用,层层递进,让文本阅读不断走向深入。可以说,这堂课的教学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图片张洁老师执教《苏州园林》

  张洁老师以《苏州园林摄影集》文案策划为线索,也为这堂课设计了三项任务:

  任务一:为摄影集拟主标题

  任务二:为摄影集编订目录

  任务三:给每一辑写推荐语

  张老师先提出了总的策划要求:因“文”制宜,别出心裁。在此基础上,在开展每一项活动时教师都提出了明确要求,给出了恰当提示:任务一,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概括性词句进行艺术改造;任务二,要求学生找关键段落,划出关键句子——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从哪几个方面展开的;任务三,规定了目标读者群——远离家乡在繁华的大城市里打拼,过着快节奏生活的白领工作者们,且已拟出三、四两辑的推荐语,教师拟出了“辑一”的推荐语让学生完善,学生只须拟出“辑二”的推荐语。

  张老师的设计唯美、艺术,配得上美丽的苏州园林。这一设计,教师始终强调从文本出发,充分利用文本中的相关词句,锻炼了学生按要求筛选信息的能力。教师将重点放在任务二,突出了文本写法上的突出特点——分类别,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说明方法。因为是为一本摄影集作方案策划,张老师在这节课的最后特意加了个“后记”,展示了自己的一首小诗《做心灵的匠师》,小诗由文章里的语句创意组合,抓住“因地制宜 自出心裁”两个关键词,从园林建筑升华到生命审美,体现了以美育人的教育观念。

  两位老师的设计都注重给学生搭桥,董老师在进行“任务二”时,先展示了自己制作的书签,从文中选了体现“大同”社会的句子——“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他对这句话的意思作了这样的阐释:孔子认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就是大同,要推己及人,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这样才是和谐博爱的理想社会。学生就可在此基础上选出自己的词句,作出自己的解读。果然,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挑出了本文的大多数句子,从另一角度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张洁老师让学生给“辑二”拟推荐语也是,她先是给出了其中两辑的推荐语,和学生一起欣赏,这是在示范;然后给出自己给“辑一”写的不尽完善的推荐语,让学生打分并作修订,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经过这一番巧搭支架,才让学生给“辑二”写推荐语,学生有例可循,写作起来便不是很难。

  两节课的设计都像是件艺术品,简洁、唯美、有品位,体现出执教老师非同寻常的智慧,彰显出执教老师不凡的才华。

  二、教师素养

  一直以来有一种偏见——就是语文课人人能上,语文老师人人能当。偏见的产生,源于占比不低的语文老师缺少语文味,你从他身上、从他的课堂上看不出他是一位语文老师。不少的语文老师,当初选择中文专业并非源于爱,而是贪图轻松,所以读大学时并未夯实个人专业素养;走上讲台后,更无积极进取的求学之心,而是靠参考书吃饭。“不读书的老师在逼学生读书,不写作的老师在逼学生写作”,这话并非空穴来风。

  时代呼唤爱读书的语文老师,呼唤爱写作的语文老师,呼唤有语文味的语文老师,说得直观些,就是呼唤像董董、张洁这样的语文老师。消除偏见的最有效武器,就是提升我们自身的专业素养。从这两位老师身上,我们能感受到语文老师应努力具备哪些素养呢?

  一是独到的文本解读能力。初中老师都教过《大道之行也》和《苏州园林》,但听了董董和张洁老师执教的这两篇课文,我们都要感叹她们对文章理解得深刻。只有对文章理解透彻了,我们才能游刃有余地设计教学。选进教材的文本,大多是经典,值得一辈子阅读。语文老师要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之美,然后把我们对美的理解传达给学生。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老师核心素养中的硬核,要努力练就。

  二是简洁醒目的概括能力。写文章需要在拟题上下功夫,拟题得考虑准确、简洁、生动;课堂教学各环节的概括也讲究文字的简洁、醒目。两位老师在这方面都下足了功夫,各环节标题的拟定都很准确、艺术,彰显出浓浓的语文味。

  三是娴熟的教学设计能力。同一个文本,不同的执教者会有不同的教学设计,这里自有高下之分。教学设计的优劣,从“导入”就开始了。董董老师即景生情,从山西有个地名取自《大道之行也》开始,吸引学生注意力;张洁老师由娓娓道来的一个背景小故事,引出了课题。我们不可小觑了导入,它有着先声夺人的功效。可以说,两位老师的导入,都像是写文章的“凤头”,很漂亮。当然,我们说的教学设计无疑是针对整堂课而言,有了好的开头,那只是序幕,大戏还在后面。一堂课的主体部分,教学设计一定要自然流畅,重点突出。董董老师将重点聚焦在“绘大同之貌”是恰当的,因为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最基本的任务应该是让学生理解文本。张洁老师将重点聚焦在拟写推荐语,是基于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为降低难度,老师特意采用了搭支架的办法,四辑中只让学生拟写其中一辑,之前有示范,有修订。从设计中能看出教师的智慧,看出教师的理念。

  四是驾轻就熟的应变能力。课堂教学设计离不了预设,但生成更为重要、更为精彩。如果教师一味地关注预设,那这堂课就会显得生硬、机械;相反,则会生动、有活力。应变能力是考量教师素养的重要尺度。面对学生对自己书签主题的阐释(请选择文中最能体现大同社会特点的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来阐释孔子“大同”的特征,谈谈你对“大同”的理解),董董老师能适时地跟学生一起讨论、完善;张洁老师的几项活动中,都充分关注到了课堂生成。

  三、学生成长

  一节好课的最重要评价标准,本人以为要看学生是否得到了成长。学生的成长至少应该有这样几个层面。

  一是语文知识的获得。“三维目标”时代,第一个课堂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知识是创造的前提,是必不可少的积累,积累得多了,量变有可能发生质变。初中生处在大量吸收知识的学段,我们一定要把准确的、基本的知识教给学生。观课我们会发现,有不少教师传递的知识是不够准确的,在这次大赛的文言文教学中,就有学生读错音教师没能纠正,读错节奏教师也将错就错的现象,本人印象最深的是执教《周亚夫军细柳》的老师,多次把“此真将军矣”的节奏读成了“此真/将军矣”。董董、张洁两位老师的课堂传递给学生的都是准确知识:学生通过学习《大道之行也》,明白了“大同”这个地名原来有这么深刻的内涵,掌握了该文的读法,理解了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读好停顿,读好重音,读出文章韵味;学生通过学习《苏州园林》,知道了文章背后的故事,学习用打比方的方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在语言情境中懂得如何分类别说明事物,同时还学会了如何欣赏园林建筑的美学知识。

  二是语文能力的习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熟语揭示的是方法的重要。是的,掌握了方法,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单纯地获取知识更为重要。有本事的老师往往是懂得传授方法、技巧的老师。“天下为公”的“为”为何读二声?董老师通过学生纠错,让读错音的学生知其所以然,这里有方法。张老师整节课强调的找关键句、关键段落自然更是阅读的方法。

  三是思想境界的提升。语文课程天生有着思想教化的功能,这从教材的选文能明显看得出来,2022版课标将其定位成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之一。跟着董老师学习了《大道之行也》,想必学生会对先贤有关“大同”社会的向往、今人对“大同”社会的追求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跟着张老师学习了《苏州园林》,想必学生能对我国建筑艺术的特点有感性而深刻的认知,对美有了一定感受和欣赏的能力。

   以上,是我对第十三届“万唯·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初中组两堂优质课的粗略印象。一句话,两节课设计精致,教师基本功扎实,教态亲切,可圈可点。跟着这样的老师学语文,没理由学不好。

作者 | 王延学(兰州现代职业学院教授
编辑 | 鹃子
校对 | 小香
责编 | 古月
副主编 | 温鹃    常璐
主编 | 李爱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