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杨浦】童第周与同济大学

 黄之中 2023-08-17 发布于上海
图片

童第周与同济大学

【话说杨浦】

图片

导语: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中国发育生物学和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他出生于1902年,字蔚孙,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全面抗战时期,童第周任教于迁至四川李庄的国立同济大学理学院生物系,他举债自费购买显微镜,发表了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在同济大学抗战史上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童第周也因此成为同济大学乃至李庄“文化抗战”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1948年童第周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作为我国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他开创了我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是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童第周的峥嵘岁月。

图片

图 | 童第周

童第周于1930年留学比利时比京大学(即布鲁塞尔大学),193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随后到英国剑桥大学作短期访问,同年底回国任山东大学(青岛)教授。全面抗战爆发后,山东大学由青岛迁往安徽安庆,不久再迁四川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1938年春,山东大学在万县复课,但不久即遵教育部令“暂行停办”,直到抗战胜利后在青岛复学。无奈之下,童第周夫妇先在重庆国立编译馆任编译员,后到中央大学医学院(成都)任教。

同济由昆明迁至李庄后,生物系主任先后由石声汉、吴印禅、徐凤早、董爽秋等教授担任,均为一时之选。

图片

图 | 李庄古镇(李约瑟 摄)

1941年9月,童第周来到四川宜宾郊区、长江南岸的千年古镇李庄,在同济理学院任生物系教授,当时同济理学院设在李庄南华宫内。生物系除有一定数量的图书、仪器、标本、药品及玻璃用器外,尚建有家兔房、小白鼠矮屋、鸽屋、蛙潭、鱼池等,以供实习之用。

图片
图片

图左 | 1941年同济教员名册中可见“童第周”

图右 | 昔日南华宫照片(同济老校友刘长源供图)

据《同济大学史》记载,童第周讲授生物学,旁征博引,娓娓动听。他曾鼓励学生“不要做一人之医,要做万人之医”。所谓一人之医,“就是(以)他人的方法行医”。所谓万人之医,“就是有所创造,有所发明,许多人照你的方法治好病人,就能一人顶万人的作为了”。童第周在同济任教期间,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发表了多篇科研论文,其中包括:形态学与理化之关系、与夫人叶毓芬合作开展无尾两栖类胚胎上纤毛运动方向之研究、与曲漱蕙、张致一合作开展外胚层与脊索之轴之感应能力之持久性研究等。

图片

图 | 童第周叶毓芬合作发表的文章《无尾两栖类胚胎上纤毛运动方向之研究》

1944年9月,童第周还通过了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的审查,取得教授资格。

图片

图 | 1944年9月童第周通过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审查明确其具有教授资格

李庄距宜宾20公里,更远离重庆、成都等大城市。尽管少了敌机轰炸,没有了整日躲警报的烦忧与家破人亡的威胁,但办学条件实在过于简陋,同济生物系甚至连一架像样的双筒解剖显微镜都没有,这给正着力研究胚胎学的童第周带来很大困难。有一天,童第周路过镇上一家旧货商店,无意中发现这里有一架德国产“蔡司”牌双筒显微镜,十分高兴,心想有了这架镜子就可以开展好多研究工作。老板开口这架显微镜要6万元,相当于他们夫妻俩两年的工资之和,经济上的压力自然不小。但童第周和叶毓芬商量,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把这架显微镜买下来。经过东拼西借,童第周终于自费买下了这架双筒显微镜。目前,这架显微镜保存在山东青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里。

图片

图 | 童第周教授在李庄自费购买的”蔡司“牌显微镜

同事中,张致一(1914-1990)是童第周在山东大学任教时期的学生。他作为山东大学学生随校内迁后,因学校停办而被迫转学武汉大学,于1940年毕业,之后跟随童第周在四川成都的中央大学医学院工作,并追随童第周到了李庄,在同济生物系工作,后来又随童第周一起到了复旦心理生理研究所,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图片

图 |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致一

张致一后来回忆:在抗日战争时期,(童第周教授)曾有数年任教于同济,当时该校暂设于四川李庄(一个小镇),没有电灯。遇到雨天,室内很暗无法工作,就点上一个煤油气灯,几个人围着灯做实验,强光刺眼,高温烤得头胀。实验用的材料蛙卵是我们利用教课和实验的空隙时间,提着一个瓶子踏遍李庄附近的田野采来的。就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童教授和同事们完成了若干篇有关金鱼卵子发育能力和蛙胚纤毛运动机理分析的论文。童第周教授在比利时学的是法文,又自学英文和德文。他在同济教书,需要懂点德文,那时他已是四十多岁的人了,但仍有毅力在工作之余坚持学习,并能阅读参考书籍。

1943年5月26日,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抵达四川乐山,随即对武汉大学及周边地区进行了5天的考察。其间,李约瑟结识了石声汉教授。考察结束后,得知李约瑟计划访问李庄,武汉大学校长王星拱特地请石声汉教授陪同李约瑟前往李庄。1943年6月3日,李约瑟和秘书黄兴宗在石声汉教授陪同下,乘一艘盐船从五通桥出发抵达李庄,并于6月4—12日对李庄文教科研机构进行了访问、考察。

图片

图 | 李约瑟靠在同济教授新村内招待所门前

在同济的访问中,李约瑟对童第周在极其艰苦环境中的工作热情及成果,深表钦佩。童第周回忆:我在同济时,有一天,我和叶毓芬正在日光下做试验,突然接到重庆的长途电话,是李约瑟先生打来的,他正在中国进行科学考察,说要到李庄这个小镇上来看我,当时非常高兴。这是我最困难时期,李约瑟来后参观了我那简陋的实验室,他感到十分惊讶。当我送李约瑟走时,他对我说:“在布鲁塞尔有那样好的实验室,你为什么一定要到这样的荒地里进行试验呢?”我说:“我是中国人嘛。”李约瑟说:“对对,中国人,有志气。”

图片

图 | 1943年6月童第周(左三)和同济大学理学院生物系部分同事史图博(左五)吴印禅(左六)颜季琼(左七)等合影(李约瑟摄)

李约瑟后来在《川西的科学》(发表在国际权威刊物《自然》(Nature) 1943年第152卷)中写道:“童博士无疑是当今中国最活跃的实验胚胎学家,他与夫人叶毓芬博士携手,设法在拥挤不堪、极不舒适的环境里创造了佳绩。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但依靠每一步骤临时想办法,还由于童博士选择了一个能够尽量少使用染色剂、蜡和切片机等的重要课题:确定胚胎的纤毛极性。英国科学访华使团非常荣幸地将童氏夫妇的科研报告交由西方科学杂志发表。”李约瑟在这次访问同济期间,还用德语为同济师生做了演讲,为童第周夫妇拍了合影。

图片

图 | 1943年6月童第周、叶毓芬夫妇在李庄合影(李约瑟 摄)

从1942年8月起,复旦大学开始向童第周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够回母校任理学院生物系教授。1944年,童第周离开同济,转任复旦大学教授,直到抗战胜利后出任山东大学理学院动物系教授、主任。

图片

编辑:上海市杨浦区委党史研究室

         (上海市杨浦区地方志办公室)  

供稿:章华明(同济大学)

杨浦史志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