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雪莱《致云雀》

 毕生谈 2023-08-18 发布于北京

解题:

雪莱是中外诗坛上最快乐的一个精灵他说诗是最快乐最善良的心灵中最快乐最善良的瞬间之记录”“诗与快感是行影不离的”“诗人是一只夜莺栖息在黑暗中用美妙的歌唱来慰藉自己的寂寞诗人的听众好像是为了一个听见而看不见的歌者的绝妙好音而颠倒的人觉得心旷神怡深受感动但是就不知道快感何来何以如此”《致云雀就是一曲欢乐的颂歌诗中到处洋溢着无法抑制的欢乐
《致云雀》于 1820 年出版,两年之后诗人过世,也算不幸之中的幸运。这一首诗并没有一个故事情节,因为它并不是一个故事。甫一开篇,诗人就向云雀发出呼告,称其为“精灵”,接下来诗人把云雀的歌声比喻为各种各样美丽非凡的事物:天空的星星、光芒里的诗人、城堡里的公主、闪亮的萤火虫等,借此表达自己对云雀的歌声的热爱。热爱显然是不够的,接下来的部分诗人开始好奇地询问云雀如何才能有如此纯粹的喜乐,如何才能忘记生命中的苦痛,如何避开爱的餍足,如何看待生死的意义等等。
《致云雀》全诗 21 节可以分为七个部分,每一部分都与其他部分紧密关联。
第一部分: 1 节、第 2 节总领全诗,赞美云雀“酣畅淋漓的乐音”,描写云雀“向上,再向高处飞翔”的飒爽英姿,为全诗定下诚挚热烈的抒情基调。纵观全诗,无一不是围绕这两点进行描写与颂扬;
第二部分:第 3 至第 6节,从各个角度极力赞美云雀的歌声美妙绝伦,与第 1节相扣;
第三部分:7 至第 12 节从云雀歌声的美好品质抒发诗人对真善美的渴望与憧憬,既与第 1 节呼应,又紧承第二部分内容;
第四部分: 13 至第 16 节探讨云雀歌声美的根源,同样呼应第 1 节,进一步深挖云雀的美妙乐音;
第五部分: 17 至第 19 节热烈歌颂自然的魅力,反衬人类社会的丑恶与不幸;
第六部分: 20 节对云雀的美妙歌喉进行概括——“比一切欢乐的音律,更加甜蜜美妙”“比一切书中的宝库,更加丰盛富饶”;
第七部分:21 节借云雀抒发诗人向全世界播撒欢乐、希望与爱的美好愿望,与第一部分云雀“倾吐你的衷心”首尾衔接。

正文:

第一部分(第 1 节、第 2 节)

1

你好啊,欢乐的精灵!

将云雀比作精灵,体现出其将云雀的精神置于形体之上的隐含之意,突出了本诗的精神意义。

你似乎从不是飞禽,

不是飞禽”,那是什么呢?从第一句可知,只能是“欢乐的精灵”。

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边,

对于凡鸟来说,天堂的高度几乎不可企及;云雀在“天堂或天堂的邻边”,所以雪莱说它“似乎不是飞禽”。这里与其理解成对云雀飞翔高度的实写,还不如理解成这是诗人雪莱对云雀“飞翔”与“乐音”的最高赞美。云雀的特点是“边飞边唱”,很符合人们理解中的那种“快乐”的状态。而高飞到极致,歌唱到极致,也就意味着快乐到极致。

以酣畅淋漓的乐音,

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

诗句“以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衷心”,其实表达了从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到雪莱在诗歌创作上的共同追求,美的诗作应该是从诗人心灵深处直接涌现的激情、思想、音响和形象。在诗歌创作上,雪莱反对“雕琢”,崇尚“灵感”。他认为过分的人工补缀,“只因诗才所限才有此必要”;过多的推敲遣词用句,只会使诗作背离灵感和创作初衷,流于做作的形式。

2

向上,再向高处飞翔,

从地面你一跃而

空间:地面

像一片烈火的轻云,

将从地面上一跃而起飞入高空的云雀比喻成一团云般的火焰,衬托出云雀如火的激情,如火的魅力,表现出其冲破束缚、直入云霄的英雄气概。

掠过蔚蓝的天心,

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

云雀的特点是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后文的诗句也都是围绕着“飞翔”和“歌唱”这两个特点展开的。

第二部分

3

地平线下的太阳,

放射出金色的电

时间:日出

晴空里霞蔚云蒸,

空间:天空

你沐浴着明光飞行,

似不具形体的喜悦开始迅疾的远

4

淡淡的绛紫色黄昏,

在你的航程周围消融,

时间:黄昏

像昼空的一颗星星,

空间:高空

虽然不见形影,

却可以听得清你那欢乐的强音——

5

那犀利明快的乐音,

似银色星光的利箭,

它那强烈的明灯,

在晨曦中逐渐暗淡,

时间:晨曦

直到难以分辨,却能感觉到就在空中。

6

整个大地和大气,

响彻你婉转的歌声,

仿佛在荒凉的黑夜,

时间:黑夜

从一片孤云背后

明月射出光芒,

清辉洋溢宇宙。

空间:宇宙

在这一部分,云雀的乐音与向上飞是合二为一的,一方面比喻之物在时空上呈向上趋势:“地平线下的太阳”—“淡淡的紫色黄昏”—“在晨曦中逐渐暗淡”形成时间上的延续,刻画出云雀“永远飞翔”;“从地面你一跃而起”—“晴空里霞蔚云蒸”—“像昼空里的星星”形成空间上的递进,刻画出云雀“向上”的不懈努力。

第三部分

7

我们不知你是什么

上承第1节中的“你似乎从不是飞禽

什么和你最为相似?

下启891011节中的“像……

从霓虹似的彩霞,

也难降这样美的雨,

能和随你出现降下的乐曲甘霖相

8

像一位诗人,

诗人:心美

隐身在思想的明辉之

吟诵着即兴的诗韵,

直到普天下的同情,

都被未曾留意过的希望和忧虑唤醒。

作为一个对人世的苦难有深切感受,对眼前的社会、政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根本问题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对未来的社会、政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根本问题有自己的设想的诗人,雪莱深深感到作为诗人肩负的改良社会道德的责任。就像这一节诗中提到的“忧虑”和“希望”,雪莱深深忧虑着眼前的社会道德状况,但又能够乐观地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充满希望。雪莱坚信诗服从于道德,诗之美也从属于谆谆教诲的道德,认为道德是对人有益(即有功利),能给人带来幸福的行为,并指出道德学是“确定和排列能够产生最大限度和最实在幸福的那些思想”。他在进行诗歌创作时,极力从功利主义原则出发,将诗歌看成是发生社会道德作用的重要的教育手段,将诗人同社会改革家的作用联系起来。

9

像一位高贵的少女,

少女:情美

居住在深宫的楼台,

在寂寞难言的时刻,

排遣为爱所苦的情愫,

甜美有如爱情的歌曲溢出闺阁之外。

10

像一只金色的萤火虫

萤火虫:视觉

在凝露的深山幽谷,

不显露出行止影踪,

把晶莹的流光传播,

在遮断我们视线的鲜花芳草丛间。

11

像被她自己的绿叶

荫蔽着的一朵玫瑰,

玫瑰:嗅觉

遭受到热风的摧残,

直到它的馥郁芬芳

以过浓的香甜使鲁莽的飞贼沉醉。

钟嵘《诗品序》有言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讬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上述言论与此诗第891011节有异曲同工之妙。

12

晶莹闪烁的草坪,

春霖洒落时的声息,

雨后苏醒了的花蕾,

称得上明朗、欢悦,

清新的一切,都及不上你的音乐。

清新二字是对以上几个意象特点的概括,但这些所有清新的事物加到一起,也不及云雀的音乐。

第四部分

13

飞禽或是精灵,

有什么甜美的思绪在你心头?

我从来没有听到过,

爱情或是醇酒的颂歌,

能够迸涌出这样神圣的极乐音

开始追问云雀快乐的源泉。

14

是赞婚的合唱也罢,

是凯旋的欢歌也罢,

和你的乐声相比,

不过是空洞的浮景,

人们可以觉察到,

其中总有着空虚。

15

什么样的物象或事件,

是你那欢歌的源泉?

田野、波涛或山峦?

空中、陆上的形态?

是对同类的爱,还是对痛苦的绝缘

继续追问云雀快乐的源泉。

16

有你明澈强烈的欢快,

倦怠永不会出现

烦恼的阴影从来

接近不得你的身边,

你爱,却从不知晓过分充满爱的悲哀

诗人自己对云雀快乐源泉的猜想

部分

17

是醒来或是睡去,

你对死的理解一定比

我们凡人梦到的

更加深刻真切,否则

你的乐曲音流,怎么像液态的水晶涌泻?

18

我们瞻前顾后,为了

不存在的事物自忧,

我们最真挚的笑,

也交织着某种痛苦,

我们最美的音乐,是最能倾诉哀思的曲调。

19

可是,即使我们能摈弃

憎恨、傲慢和恐惧,

即使我们生来不能

抛洒一滴眼泪,

我们也不知,怎样才能接近于你的欢愉。

这一部分开始把人类与自然相比较,猜想人类痛苦的缘由。

部分

20

比一切欢乐的音律,

更加甜蜜美妙,

比一切书中的宝库,

更加丰盛富饶,

这就是鄙弃尘土的你啊你的艺术技巧。

对云雀歌唱技术的直接赞美!

部分

21

教给我一半你的心

必定是熟知的欢喜,

和谐、炽热的激情

就会流出我的双唇,

全世界就会像此刻的我——侧耳倾听。

雪莱被称作“暗夜中呼唤黎明的云雀,是普爱众生为人类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致云雀》中的云雀与诗人的自我形象是相互映照的。这里,“我”开始替代云雀进行歌唱,听众变成了“全世界”。实际上,刚开始诗人歌颂云雀时,诗人的形象就隐藏在云雀之后。诗歌末尾,诗人直接替代云雀来吟唱,原先的云雀去哪儿了?也许本就没有云雀,毕竟“似乎从不是飞禽”“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对云雀来说难度太大;也许诗人就是那只云雀,正仰望着理想中的云雀,渴望飞到天堂附近,将爱和希望洒向全世界。诗歌诉说主体的转变象征着情感的变化 ,诗歌的情感结构体现为诗人与云雀从分离到融合的过程。

毕光荫,广东省潮州市暨实高级中学语文教师,“词人才子”,学术型名师,王涛语文团队古诗文、作文方向教研员。主讲全国大型线上讲座60多场,与全国近 2,000 名语文教师交流教研,形成一套完整的作文、古诗文教学体系。精通《史记》,在直播活动中多次开讲《史记》,总播放量超过 100,000 次。与北师大出版社合作出版《高中生文言文读本——史记》一书,广受好评。连续三年用古文写作全国各地高考下水文,引发了广泛关注,后分别结集录入《高考满分作文通关教程》等图书中。策划撰写语文教辅书籍十余种。微信:bgy132260992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