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科保健---各年龄段的保健重点

 内科博士符医生 2023-08-18 发布于海南

一、胎儿期及围生期

胎儿的发育与孕母的健康、心理卫生、营养状况和生活环境等密切相关,胎儿期保健主要通过对孕母的保健来实现。

1.预防遗传性疾病与先天性畸形   应大力提倡和普及婚前男女双方检查及遗传咨询禁止近亲结婚;应避免接触放射线和铅、苯、汞、有机磷农药等化学毒物;应避免吸烟酗酒;患有心肾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结核病等慢性疾病的育龄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确定怀孕与否及孕期用药.注意孕期用药安全.避免药物致畸:对高危产妇除定期产前检查外.应加强观察,一且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诊。

2.保证充足营养   妊娠后期应加强铁、锌、钙维生素D等重要营养素的补充。但也应防止营养摄入过多而导致胎儿体重过重.影响分娩和儿童期以及成年后的健康。

3.预防感染   包括孕期及分娩时,孕妇早期应预防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及单纯疱疹病毒的感染.以免造成胎儿畸形及宫内发育不良。分娩时应预防来自产道的感染而影响即将出生的新生儿。

4.给予良好的生活环境,避免环境污染。注意劳逸结合.减少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

5.尽可能避免妊娠期合并症.预防流产,早产、异常分娩的发生。对高危孕妇应加强随访。

6.加强对高危新生儿的监护    对高危妊娠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及早产儿、低体重儿、窒息、低体温、低血糖,低血钙和颅内出血等疾病的高危新生儿应予以特殊监护和积极处理。

   二、   新生儿期

     新生儿期,生后1周内的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婴儿死亡中约2/3是新生儿,<1周的新生儿的死亡数占新生儿期死亡数的70%左右。故新生儿保健是儿童保健的重点,而生后1周内新生儿的保健是重中之重。因此在2005年的世界卫生组织( W HO)年度报告中.把过去的儿童保健.建议改为新生儿及儿童保健.突出新生儿保健的重要性。

 1.出生时的护理    新生儿娩出后应迅速清理口腔内黏液.保证呼吸道通畅;严格消毒、结扎脐带;记录出生时Apgar评分、体温、呼吸、心率、体重与身长;评估后正常新生儿即与母亲同室,应尽早喂母乳。评估为高危的新生儿应送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出院回家前应按照新生儿筛查规定进行先天性遗传代谢病筛查(目前卫生部要求开展的有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苯丙酮尿症筛查)以及听力筛查。

2,新生儿居家保健  有条件的家庭在冬季应使室内温度保持在20-22°C左右.湿度以55%为宜:保持新生儿体温正常恒定。提倡母乳喂养.指导母亲正确的哺乳方法。新生儿皮肤娇嫩、应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损伤。父母应多与婴儿交流.抚摸有利于早期的情感交流。应尽量避免过多的外来人员接触:注意脐部护理.预防感染。应接种卡介苗和乙型肝炎疫苗。

      三、婴儿期

    婴儿期的体格生长十分迅速,需大量各种营养素满足其生长的需要.但婴儿的消化功能尚未成熟,故易发生消化紊乱和营养缺乏性疾病。部分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婴儿则应选择配方奶粉,自4-6个月开始应添加辅食,为断离母乳做准备。定期进行体格检查.便于早期发现缺铁性贫血、佝偻病、营养不良、发育异常等疾病并予以及时的F预和治疗。坚持户外活动,进行空气浴、日光浴和主、被动体操有利于体格生长。给予各种感知觉的刺激.促进大脑发育。该时期应按计划免疫程序完成基础免疫:预防异物吸入及窒息。

      四、幼儿期

    由于感知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周围环境产生好奇.乐于模仿.幼儿期是社会心理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该时期应重视与幼儿的语言交流.通过游戏讲故事唱歌等促进幼儿语言发育与运动能力的发展,同时,应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安排规律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睡眠、进食、排便、沐浴、游戏、户外活动等。定期进行体格检查,预防龋齿,由于该时期的儿童已经具备一定的活动能力,且凡事都喜欢探个究竟,故还应注意异物吸入、烫伤、跌伤等意外伤害的预防。

      五、学龄前期

    学龄前期儿童的智能发展快、独立活动范围大,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学龄前期儿童的教育很重要,应注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想象与思维能力,使之具有优良的心理素质。应通过游戏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在游戏中学习遵守规则和与人交往。每年应进行1~2次体格检查,进行视力筛查及龋齿、缺铁性贫血等常见病的筛查与矫治。保证充足营养,预防溺水、外伤、误服药物以及食物中毒等意外伤害。

      六、学龄期与青春期

     此期儿童求知欲强,是获取知识的最重要时期,也是体格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该时期应提供适宜的学习条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加强素质教育;应引导积极的体育锻炼.不仅可增强体质,同时也培养了儿童的毅力和意志力;合理安排生活,供给充足营养,预防屈光不正、龋齿、缺铁性贫血等常见病的发生;进行法制教育,学习交通规则和意外伤害的防范知识。在青春期应进行正确的性教育,使其了解基本的生理现象,并在心理上有正确的认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