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离开宝洁和麦肯锡,进入“社会”的心态冲击

 野生 2023-08-18 发布于北京

和一位16年之前加入宝洁的前辈聊天,他后面也已经加入了创业公司。我们聊到当年从宝洁和麦肯锡出来之后受到的一些冲击,发现这些冲击有着惊人的相似

[私信R]我们把从麦肯锡和宝洁出来到初创公司的过程,称之为“社会化”的过程,好像当时在一个象牙塔,离开之后才真正进入了社会,需要调整自己变得“社会化”

[看R]分享3点我们当时受到的冲击和对应做出的心态调适,对于从professional service和500强外企跳出来的人,应该都会适用

[一R]从有体系有规则,到打破边界,构建自己的规则

麦肯锡和宝洁,都属于比较学院派的公司,有自己强大的框架规则和方法论。进入麦肯锡和宝洁工作,要先读懂这家公司的文化和规则,然后在遵守公司的规则和文化的基础上,去推进事情

而这些规则、框架、边界感,放到初创企业会完全不适合。因为初创型企业是要作为一个弱小的个体,在野蛮的丛林里面杀出一条血路,需要的不是按照巨头打造的规则做事,而是不停打破边界,找到商业运行的规律,构建自己的做事规则

[二R]从分析和拆解问题,到强大的目标感与执行力

宝洁和麦肯锡都是高度完善化的公司,非常适合擅长从10到100,甚至是1000 到1万的人才。抛开具体的岗位所需要的不同能力,这类型公司的人才所需要共通的能力属性,更聚焦于识别、分析和拆解问题,形成洞见

而从0到1或从1到10的初创型企业需要的人,需要具备非常强大的目标感和执行力,包括在关键的时刻还要出一些险招。一切皆为我所用,最终就是要达成目标

[三R]从假设所有伙伴都合作共赢,到针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合作方式

前辈说,当年在宝洁,他会假设所有人都是可以值得信任的,大家都是朝着合作共赢的方向去共事。但是当他真正走向社会,发现不是这样,这个社会其实更加丛林化,很多资源需要去竞争。在合作之前,一定要先识别对方的需求,而不能假设对方的需求和目标和自己一样,都是把项目做成

另外,在宝洁和麦肯锡这样的公司,我们使用同一套语言体系,共享同样的做事方法,离开之后,我们还是惯性认为职场人是不用多说就自动能听得懂很多话的,大家的能力也都应该在一定基准之上。但来到“社会上”之后,我们发现,并不是这样

关于这一条的血泪史可太多了,后面可以再讲讲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