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艳玲 | 在曲折中“如汉故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域经营

 风声之家 2023-08-18 发布于江苏

西域研究 2023-08-18 13:28 发表于新疆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历史研究院 ,作者李艳玲

中国历史研究院

中国历史研究院

来源:《历史评论》2023年第2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继承汉制基础上,又采取新的措施加强中原内陆同西域的联系,推动经由西域的丝路贸易发展,多种文明在西域互动交融,同时为华夏文明注入新鲜血液,从而为唐代经营西域臻于鼎盛奠定了良好基础。

东汉末年,因战乱等因素,汉廷逐渐失去对西域的控制。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总体上处于一种分裂战乱阶段,但是魏晋等中原政权以及割据河西的诸政权,仍采取多种措施经营西域,加强同西域的联系,为唐代经营西域奠定了基础。

“如汉故事”

曹魏建立后,重新连通西域,恢复对西域的统治。西晋及后来的凉州割据势力与中原南北朝政权,对西域进行过直接或间接统辖。这些政权经营西域的措施,大多沿袭汉朝旧制。

魏晋前凉政权在西域设置西域长史、戊己校尉,其机构及官职设置袭自汉朝。在东汉经略西域时期,西域长史开始扮演重要角色。东汉后期,撤罢都护,未再重置,代以西域长史行使都护职权。戊己校尉始设于西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主管车师屯田,镇守职责方面受西域都护节制。东汉同西域“三绝三通”,戊己校尉置罢不定。曹魏重新在车师界内的高昌置戊己校尉,西晋仍之。魏晋戊己校尉受西域长史节制,参与相关军事行动,前凉割据政权沿袭未改。西域长史与戊己校尉皆禀命于凉州刺史,西域实际成为凉州辖区。前凉从凉州分立沙州时,西域长史与戊己校尉一度归沙州管辖。前秦灭前凉,仍以凉州刺史领护西域。吕光建立后凉,自领凉州刺史,以子吕覆为西域大都护镇守高昌,高昌成为内陆政权经略西域的政治中心。

魏晋前凉等政权在西域设官加强管理的同时,积极开展屯田。两汉时期曾在西域大规模屯田,但东汉屯田随西域行政管理机构的置罢而兴废,屯田地点主要局限在西域东部的楼兰和车师。楼兰遗址有大片农田遗迹,出土汉简亦证实魏晋前凉依旧在楼兰屯田,由西域长史主管,戍守在车师的戊己校尉负责高昌屯田。屯田生产不仅有种植业,还经营畜牧业,为经营西域提供粮食和牲畜。

汉代通过册封、颁赐印绶、纳质、联姻等方式对西域实行羁縻统治。印绶代表官职品秩高低,接受汉册封及印绶意味着接受汉朝统治。魏晋南北朝政权延续了这一传统,曹魏封车师后部王壹多杂“守魏侍中,号大都尉,受魏王印”。西晋赐鄯善、焉耆、龟兹、于阗、疏勒等国王为“晋守侍中,大都尉,奉晋大侯,亲晋某王”。接受册封和印绶的西域诸国处于西域长史监护之下,遵行魏晋政令,负责各国内部民政事务,因俗而治。前秦苻坚亦通过加封鄯善王和车师前部王而控制两国。吕光破龟兹,扶立新王,易西域诸国节传,控制西域的方式与前朝大致相同。魏晋南北朝中原内陆政权还效仿西汉和亲联姻,以加强与西域诸国的联系。如鄯善王元孟献女于前凉,前凉立宾遐观以处之。北魏《大魏文成皇帝夫人于墓志铭》证实,北魏文成帝曾娶一位名叫于仙姬的于阗公主。

汉代通过遣使及厚赐,积极争取西域诸国拥护,使之乐于归顺。魏晋南北朝政权亦采取这种施恩、笼络的策略。魏晋对西域来使褒赏丰厚,进一步刺激西域各国同魏晋的交往。前秦时期,凉州刺史梁熙遣使西域,宣扬苻坚威德,以缯彩赐诸国王,也是赂遗的重要例证。及至柔然、嚈哒、吐谷浑等游牧势力兴起并向西域扩张,南北朝政权经营西域受到一定限制,改以赂遗设利、信使往来为主。北魏报使往来规模空前,通过厚赐往来,先后交好悦般、高车,以对抗打击柔然,并维护中原与西域道路畅通。后来的西魏、北周未能驻军或置官于西域,但仍极力维持同西域诸国遣使往来。

引入新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诸政权经营西域并非完全照搬汉代政策措施,而是在延续旧制的同时,又适应现实形势,采取新的制度措施。

前凉政权将中原郡县制度引入西域。历经两汉在车师屯田,至魏晋时期,高昌已非单纯的军事屯堡。楼兰遗址和吐鲁番出土文书反映,西晋时期,高昌地区已拥有不少定居人口,出现向城市、郡县过渡的趋势。西晋八王之乱后,中原地区陷入混乱,大量民众纷纷投奔相对安宁的河西,并有众多人口西入高昌,为高昌建郡进一步创造了条件。前凉张骏继位后,击败据高昌反叛的戊己校尉赵贞,于咸和二年(327)在该地置高昌郡、设田地县,为内陆政权在西域正式设郡之始,高昌由此建立起军政分离的统治体制。

前凉对高昌的统治加强,高昌逐渐成为内陆政权经营西域的重心所在。后继的前秦、后凉、西凉、北凉等政权,亦将高昌作为属郡,委派当地大姓为太守进行管理。现存所知最早的纸本户籍《前秦建元廿年(384)三月高昌郡高宁县都乡安邑里籍》,即是按郡县官府行政常规制作的。籍中条列的姓氏以中原大姓为主,表明该地居民主要从内陆,特别是河西地区迁徙而来。籍中户主籍贯分别注明郡、县、乡、里,结合其他高昌郡时期的吐鲁番出土文书,可知高昌郡的行政制度远承汉魏,近同晋宋,上自郡和军府机构,下至县乡里组织,与内陆郡县完全相同,从而加强了高昌地区和内陆的政治纽带。

及至沮渠氏北凉残余势力在高昌建立流亡政权,兼并车师前部,统一吐鲁番盆地,高昌郡县规模扩大。承平十八年(460),柔然灭北凉余部,扶立新王,高昌进入地方王国时期,依然实行郡县制,其中央官制即继承替代高昌郡的地方官制而来。据研究,在麹氏高昌王国后期,已扩至5郡22县。正是在高昌实行郡县制长达300余年的基础上,唐贞观十四年(640)灭高昌后,在该地设立西州,推行中原制度,成为唐代经营西域的重要基地。

2006年新疆吐鲁番鄯善县洋海墓地出土的《前秦建元廿年(384)三月高昌郡高宁县都乡安邑里籍》,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纸本户籍,直观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政权在西域实行郡县制的历史事实  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供图

北魏不仅通使厚赐西域诸国,还在鄯善、焉耆设立军镇,直接管理当地军政事务。十六国时期,北方胡汉各族混战不已,纷纷建立割据政权,出现军镇这一集军事组织与行政统治方式于一体的地方统治体制,北魏继承发展出典型的军镇制度。在北魏统一过程中及后来同南朝和柔然等的斗争中,军镇作为管理地方的一种军政机构,普遍设立于内陆,与州郡县制、领民酋长制、护军制等地方统治制度并行;军镇之下设有与县平级的戍。北魏军镇或设于全不立州郡之地,由镇将兼理军民政务,使之具有郡县性质;或与州郡并立于一地,由镇将绾军而刺史治民。北魏在西域鄯善、焉耆设立的军镇即具有郡县性质。太平真君六年(445),北魏征讨“断塞行路”的鄯善,降其王,并留军屯守。太平真君九年五月,北魏在鄯善设镇,以交趾公韩拔为假节、征西将军、领护西戎校尉、鄯善王,赋役其民,比之郡县,成为北魏也是中原政权在西域设立军镇之始。此后不久,北魏又攻破阻隔交通的焉耆,设焉耆镇,留西凉遗民唐和镇守,以加强对当地的军事控制能力。就目前资料,可知焉耆镇下设有柳驴戍。鄯善、焉耆两军镇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柔然,是北魏北方边地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了北魏在西域的影响力。只是两军镇存续时间较短,正平二年(452)前后,北魏撤罢焉耆,鄯善亦在延兴二年(472)之前撤废。但其始设之功不可磨灭,北魏把内陆实行的军镇制度推行至西域,标志鄯善、焉耆两地在历史上第一次以郡县地位直接受中原政权统辖,在促进西域与内陆的管理趋同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交融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诸政权在汉朝深入经营西域基础上,借助频繁的经贸往来,与西域保持密切联系,增进了西域同内陆的交流融合。

汉朝在西域建立起政治认同,魏晋时期,西域各国积极遣使,接受魏晋册封,遣子入侍,以示臣服。佉卢文文书安归迦王第17年的木简上出现官号jiṭuṃgha,即“侍中”,与西晋封西域诸国王“晋守侍中”相印证,表明鄯善王自称“王中王”的同时,兼有中原汉地封号,认同对西晋的臣属关系。前秦灭前凉,太元六年(381),鄯善王、车师前王朝献,以求内附,并请依照汉朝置都护,希望苻坚出兵讨伐龟兹、焉耆等国。高昌地区自前凉设郡县始,成为中原行政体系的一部分后,政治认同更为增强。高昌王国遭受柔然、高车役属,出现内乱时,高昌王亦曾奉表朝贡北魏,表达内徙请求。显祖末年,柔然进犯于阗时,于阗遣使北魏上表求救。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在西域具有高度的政治威望,延续了西域对中原政权的政治认同。

魏晋前凉屯田西域,所需物资由政府提供。屯田区采用中原先进的铁制农具、牛耕及灌溉技术,楼兰、高昌逐渐发展成为新的农业经济区,出现民屯和百姓私营农业生产。及至高昌王国时期,高昌地区农业采取集约化经营,实行复种制度,农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楼兰、尼雅出土文书显示,中原政权曾积极向西域绿洲王国推广牛耕技术。拜城县克孜尔千佛洞第175号洞窟年代为晋代,其壁画中绘有䦆、锄生产工具以及犁耕画面。种种情况都表明,中原先进生产技术已传播至西域绿洲国。此外,蚕桑丝织技术传入西域,《大唐西域记》就有瞿萨旦那国(于阗)从东国引进桑蚕的传说。至晚在4世纪末,设郡县的高昌地区已广泛植桑育蚕,进行丝织业生产。其他绿洲王国亦普遍存在蚕桑业,而且结合当地传统毛纺织技术,发展出有别于中原的绵经绵纬织造技术,生产出独具地方特色的龟兹锦、疏勒锦等产品。这些产品甚至成为实物货币,在西域流通。

图为克孜尔千佛洞第175号洞窟中锄地形象的壁画,反映出中原农耕技术在西域的推广  资料图片

魏晋南北朝时期,丝路贸易蓬勃发展。曹魏文帝时期,西域诸国商人屡屡冒充使者至魏贸易。太和年间,时任敦煌太守的仓慈,给予前来贸易的西域胡商各种支持保护,贸易结束后,再派官吏或民众护送出境,保证其安全,维护丝绸之路通畅。敦煌西北长城烽燧下出土的粟特文古信札透露出,即使在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交通受阻时,仍有粟特商人在西域楼兰、河西武威和敦煌,甚至前往洛阳、邺城等地进行商业活动。南北朝时期,除汉代开辟的交通西域道路外,经由吐谷浑至西域的“河南道”,在东西交往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丝路贸易中转站的西域各国,积极参与丝路贸易,从中获利甚多。西域货币经济也有所发展,除中原铜钱和西方金银币在西域流通外,当地还出现自铸钱币,包括于阗汉佉二体钱、龟兹汉龟二体钱等。

西域作为东西交通要道,众多民族在此汇聚,文化呈现复杂多元性。汉代的有效统治,使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深度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频繁,大量内陆民众迁入西域,与当地民众杂居,在增进民族融合的同时,汉文化在西域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作为经营重心的西域东部地区,楼兰、尼雅遗址出土大量魏晋时期的汉文简纸文书,其中有不少汉文典籍。高昌设郡县,以汉族为主体,政治体制与中原具有一致性,华夏文化风气更为明显。至高昌国时期,“刑法、风俗、婚姻、丧葬,与华夏小异而大同”。华夏文化也日益深入其他绿洲国,除前文提到的汉佉二体钱、汉龟二体钱等凸显汉文化浸染外,文献中称与高昌紧邻的焉耆“婚姻略同华夏”。深受贵霜文化影响的鄯善,使用的官方文字佉卢文中不乏汉语借词,书写材料木牍的形制也与中原内陆基本无异。此外,西域墓葬形制和随葬品也带有明显的华夏文化烙印。文化交流往往是双向互动的,佛教由西域传入内陆,内陆佛教文化日益兴盛,又回流影响西域。艺术方面,西域的音乐如龟兹乐,在内陆广泛流传,并与内陆乐舞相结合,得到进一步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无法在西域倾注太多力量,经营西域的规模自然无法与汉唐相比,经营重心主要限于西域东部。但这一时期在继承汉制基础上,又采取新的措施加强中原内陆同西域的联系,推动经由西域的丝路贸易发展,多种文明在西域互动交融,同时为华夏文明注入新鲜血液,从而为唐代经营西域臻于鼎盛奠定了良好基础。魏晋南北朝在古代中原政权经营西域的历史上发挥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具有重要历史地位。

作者单位: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