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理的细节 | 如何远离职场情绪操控?

 日进志 2023-08-18 发布于广东

这是日进志第 274 篇原创文章




邀特别的你同行,记得关注我们哦
别人想贴的负面标签,
让他贴不着。

朋友要跟两位很少接触的大领导发邮件,讲一件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事,她将写好的文字发给我看,问我有没有要改的。我觉得基本上没什么问题,稍调了一点点。

她发出去了,旋即颇为沮丧地说在抄送里的直线上司给她反馈:1,大串文字,不简洁,2,语气像在安排人工作,是把别人当傻子吗?“第3点… 还有一点,我好像不记得了”。

我一听:通过上司反馈获悉他对再向上沟通的建议,这挺好的啊,否则你也无从了解起。不过,别人给反馈时要完全“接收”到啊,漏一点可不怎么好。

朋友有点急:你看看,这是我领导的个人风格吗?还是说我确实表达上真的有问题,他说的都对?

我明白了,她为什么会漏掉反馈里的信息?因为她“接收”到的不仅仅是反馈意见本身,还有情绪压力,以及继续内化成的自我怀疑。

01
如何辨别职场情绪操控?

一位朋友看到我写:好好吵架,跟好好吃饭一样重要 说:不实用!我们要吵的架、每天像吃饭一样不得不面对的,当然是非理性吵架!就是能被人气得半死、还不上嘴气得更厉害的那种。你懂吗?

关于人为什么会被别人拿捏得死死的、自己的喜怒哀乐被对方恶作剧或干脆恶意操控着,流向他希望你去到的地方… 是的,自己越感觉卑微,越自我怀疑,操控者越充满成就感,这种“权力”的感觉会让人上瘾。

我曾在这篇 家人,职场和“我”里写到典型的情境,情绪操控并非以子虚乌有横加指责 — 如果是那样的话,倒也好辨认;它们通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蓦然出现时:咦,说得有道理啊!但为啥偏偏怎么听怎么不对?当你陷入这种逻辑是乱非乱,怀疑自己上头时,已然理智退后了。

我跟这位离职谈话谈得怀疑人生的朋友说:

人的行为和评价,也很有趣。你帮她大杀四方时,她夸你能干,但现在她可以怨你为她树了敌;她一直知道你学这学那,以前觉得你努力上进,但现在她会暗示你不够投入工作,总归为自己在留后手。

你看,很多事情的确是有两面的,这么看是对的,反过来看也有道理。问题是,怀着善意看时,她会体谅、理解和支持;但一旦不爽,或者她觉得有损她的利益,这些全都是可以翻盘,她的评价就是满满的恶意。

一旦琢磨:不对啊,这事儿他上次可不是这么说的啊 — 时,其实情绪操控基本上就可以解了。至少你不再跟着那个恶意线索,不停地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然后只想找个缝钻进去了。 

02
如何应对情绪操控?

回到开篇的那个事例,当隐隐觉得谈话不妥,心里不停打鼓时,速速把自己的理智小人调上来:

琢磨人与关注事,2-8 原则

80% 关注点一定是放在处理事情上,把所有的语气、暗示、情绪都剥除,只取自己有价值的那一点,哪怕是很小一点。朋友说的对方的 3 个建议,就字面上的“建议”完全是值得细看细听的。但是,3 条建议也好,300 条建议也好,都是帮我们做得更好的,不妨是韩信用兵 — 多多益善。

其它 20% 关注点,在准备琢磨人的时候,再想。这个“准备”,即表示自己允许自己情绪波动,接受自己当下的各种缺点和不足,对方比自己高明(跟人比,是最容易不平衡的,但也是跳不过的)。这些不是不要想,但一定不要随时想。要像水龙头一样,你允许它出来时,再出来。你的现状,看到一个缺点,就改一个,慢慢地改进。任何人的沟通,在不同角度看,都是可以挑到毛病的。闻过而喜,真的可以试试看;至少,不会将自己情绪闸口交给恶意看笑话的人手上。

即时接收与事后复盘

我常常用一个词:述而不作:尽量做到全面的陈述事实,不夸大或缩小,不有意隐瞒情节也不阐释。

我也曾经面临过非常艰难的沟通,不计对方是否在情绪操控,但沟通里自己的不断自我怀疑、自信心一点点摧毁,这样的时候并不少。

在自己碰到极难的对话场合时,我用人肉记忆机述而不作,记录这些“艰难对话”。虽然回看时很痛苦,但如同旁观者一样重返问题现场,始可以不回避地正视,不迟疑地一点再一点解决。

分清事实和评价

分清事实和评价,这是非暴力沟通的核心。当对方说:我认为你 XXX 时,不要贸然接收这个标签(然后自己怀疑难过),也不要马上反射(他说的全都不客观,跟我无关!),前者将令自己很容易被情绪影响,后者,则可能丧失掉有效沟通的可能。

这个时候,你要学着问:为什么这么说呢?了解他的标签背后,才是有价值的。

“你能力很差。”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XXX……”

当标签背后的事实得以揭露,才可以真正看到“结”在哪里,曾经的疏忽大意?精确度未达标准?你看中的工作效率和他看中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这些能言之有物的“事实”都是影响非常深远的,人只有基于这些客观存在过的事实,才能改进提升,或者,看到双方在评价体系中的差别所在。

如果对方提出的“事实”你并不认可,觉得颇多臆断和成见,沟通也是有价值的,至少你看到了这一点。

如果对方说不出来,就笼统说“反正就是不行”,显然,他没有准备好进行深度的谈话。

“可能问的比较唐突。不过下次如果您能即时告诉我哪里做得不到位,我相信我可以尽快改进,这样对团队的绩效也更有帮助啊。”

作为可能被情绪操控的一方,自己无疑是处于弱势一方,而强势一方给予即时反馈、指导和辅导,也是其职责所在。如果徒有标签满天飞,无法或拒绝给予反馈与辅导,那…?那就无视他,超过他,飞越他。

03
让标签贴不着

我最近写过一位朋友,我问:你不介意那种被“观察”的感觉吗?她说:不介意,首先你写的是昨日的我,不是今天的我,我一直在往前走,在变化。你帮我看到昨天的我,挺不错的,我何必要介意?另外,你写的是你眼里的我,它与真实的我之间,不会划等号,但你眼里的我,与我眼里的我又不同,你给我另一个我看不到的视角,我何必要介意?

这段话最近一直萦绕在我心里:昨日之我,非我;某一角度的我,亦非我,但都是部分或曾经的我,皆可坦然面对与接纳。其实,在这个角度看,(负面的)标签贴不着,人就不会轻易被情绪操控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