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精神内耗 (2)

 日进志 2023-08-18 发布于广东

这是日进志第 334 篇原创文章




邀特别的你同行,记得关注我们哦
从改变行为,到改变思维

我是不是一个会精神内耗的人?

Sure,在某个程度上来说,曾经 100% 是(另一个角度我们一会儿也会谈到)。我曾经抄过这样两段: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说道理的癖好。…我的个性如此地妥协、世俗,顶多对人性的复杂、神秘有一定觉察。我个人喜爱一切鲜亮事物,害怕阴郁、残破、疼痛和疾病。…我明白自己有太多直觉的、发散式的、雾霰般的感受;我不希望自己被这些东西牵着走。

— 艾云《寻找失踪者》

这恐怕是一种颇费功夫的性格:一个不写成文字就无法顺利思考的人。

— 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这两段话初见如获至宝,实在是太像在说我了。我的随时不放过自己,大约也可见一斑。但现在的我,显然并非如此。

上次我们谈到,因为自己真心想做的事还没有出现,在现实与理想之中,会有一些假性内耗。生活中还有一些典型的内耗,可能常常被段子化,比如我们都不忍心责怪的拖延症。


好难受的拖延症

不得不做但实在不想做的事,一直拖一直拖,越临近 deadline 越揪心。

泰·沙哈尔老师在《幸福课》里讲拖延症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来自于完美主义。总想等到最佳时机、准备得“足够”充分(恐怕永远也足够不了)、万事俱备、肯定不会出现意料之外的糟糕结果时,才开始做一件事。

所以就变得遥遥无期,越拖越痛苦,甚至成为自己的心结了。

我并不觉得拖延症跟完美主义有多大关系。人多半会重视眼前而轻视长远,所以眼前的愉快、轻松多么重要,而将来交货期时的“死期”显然并没有多大感觉 — 搁一搁,来得及,有什么关系?

拖延症跟不愿意花一个整块的时间来做规划和计划,不无关系。

一个重大的事情,花一个相对完整的时间来做规划和计划,满脑子想着它,以人、物、事件和时间逐个厘清,其实,拖延本身就几不可能了。因为你已经很有效地转起来了。

是的,将重要但不特别紧急的事优先摘出来完成,它将帮助你有全局观,有时间计划,而之后,一步步 run 起来,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难就难在,人们更加愿意小打小闹,查查资料、问问人,项目拆分得七零八落,而在网上查资料这件事,如果不收拢聚焦,是相当耗时间也相当低效的。

等自己七看八看好像了解得差不了了,好,我们开始着手正式启动吧,这个时候,可能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而且做惯了散的碎的,深度思考变得尤为困难。

相反,在有全局观和初步探索的基础上做搜索,找人力物力资源,就很可能有的放矢,既有项目成果,也顺手捡一些有趣但暂时用不上的好东西,为今后做储备。

无论是大项目还是小任务,“开始”是最难的。沙哈尔老师讲了一个 5 分钟工作法,亲测很有用:

我告诉自己,我只做 5 分钟看看。如果到时不想做,就算了,不再勉强自己。因为只做 5 分钟试试看,所以我告诉自己,要认真做哦。

后,我就开始了

不管是不是 5 分钟后,很可能是已经过去 20 分钟,我已经进入了工作状态,接着做下去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所以,你最需要做的事,“骗”你的大脑,你工作 5 分钟试试。之后,你的行为将反过来,带着你的思维走。

这个方法很有用,建议你试试。

对我本人来讲,避免或者打破拖延症在于… 它令我太难受了。

如果没有做好该处理好的事,尤其是临近交货/交稿/活动期,我会睡不着,满脑子都是这也没做好,那还差一点,总是出状况、时间很够呛…

因为我了解,如果我没有竭尽全力去做一件事,那这些压迫感将不请自来,所以我老老实实地尝试着不同的方法,在工作时间内用好时间和自己。

好吧,虽然是被自己追着赶着在先,听上去很惨,但睡个好觉,轻轻松松为一天划个句点,还是很值得的。


遇事不决,打圈圈

碰到 A/B 选项就犹豫不决,自己一个人就餐时能在两个套餐间选到崩溃 — 老板,你为什么不只做一个啊!

难以做决策(小事不如叫决定)的人,其实蛮惨的。

一方面,难以取舍的背后,是各种看上去不错的特性/质,其实你是没有真正排个序,想清楚自己究竟最在意的是什么的。

另一方面,这倒恐怕有点适用于完美主义者,我就是想要美观大方性能好内存大扩展性好轻薄适合外带价格适中的,我就想要心目中完美的那个,不行吗?

玩笑话说“成人的世界不做选择,我全都要”,这真过于玩笑。

你怕脱产几年脱离社会,选择在职,就无法全身心地融入校园环境,跟老师同学浸入式交流学习,反之亦然;你选择做管理者,觉得彼处前途无限,那一线的技能技术就会越来越生疏,成为顶级工匠就不可能了。

成人的世界,随时随地在 trade-off,取舍。做选择题,觊觎“得”,就不惧“失”。

随时随地在做决定/策,有这个打底,才可以放过自己不停地绕圈圈,避免大量的心力和时间耗费在毫无进展的粗浅选择或逃避选择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