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著名现代文艺理论家——胡风的悲剧人生

 兰州家长 2023-08-18 发布于甘肃
著名现代文艺理论家——胡风的悲剧人生

湖北蕲春——蕲州古城

胡风(1902年-1985年),湖北省蕲春人,原名张光人,笔名谷非、高荒、张果、胡风等。后以笔名胡风行世。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文学翻译家。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4年7月,胡风写了30多万字的《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即'三十万言书'),被错划为'胡风反党集团'首领,先后蒙冤坐牢25年。拨乱反正后,“胡风反革命集团”这一冤案被彻底平反。1985年6月8日,胡风因病去世,享年83岁。

著名现代文艺理论家——胡风的悲剧人生

胡风像

一、天生叛逆,辍学清华

1902年11月1日,胡风出生于一户富裕农民家庭。按照族谱排为“名”字辈,父亲张济发给他取名为张名桢,后改名为张光人,小名“谷儿”,寓意他日后不会遭遇饥饿。胡风自幼衣食不缺,受到父母和哥哥姐姐的疼爱。他的性格活泼好动,经常在松树林里奔跑,在湖塘里捞鱼。有一次曾在捞鱼时跨入了渔民挖的深坑,直到快天黑了才被路过的老渔民救起,捡回一条小命。尽管有过这些插曲,胡风还是度过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1913年,11岁的胡风进入蒙馆读书,展现出高超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1917年,他师从当地大镇竹瓦店的朱以茀先生读“经馆”。

著名现代文艺理论家——胡风的悲剧人生

胡风书法

第二年秋,胡风改从菩提坝菩提寺的饶石波先生,其文学才华受饶石波先生的赞赏。1919年秋,胡风考入了蕲州官立高等小学堂。第二年,新文化运动的浪潮冲击到了蕲州古城,胡风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作品。而蕲州学堂的校长因循守旧,反对学生接触新文化,这引起胡风对这所保守闭塞的学校的不满。一年后,他毅然放弃了即将到手的毕业文凭,转而考取了武昌启黄中学,并在北京的《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改进湖北教育之讨论》一文,署名“张光人”。1922年,胡风与蕲春同乡胡缄三一同联络各地蕲春籍的青年学生,成立一个旨在革故鼎新的文学组织——“新蕲春学会”,并决定创办《新蕲春》杂志。

著名现代文艺理论家——胡风的悲剧人生

蕲州古城

1923年2月,胡风在《晨报副刊》上发表《送一封信》,还为“二七惨案”的牺牲者写了一部小说,题为《两个分工会的代表》,连载于《觉悟》副刊。他觉得学校陈腐的教育方式满足不了他的求知欲,于是再一次放弃了即将到手的毕业文凭,转而报考国立东南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中部,与巴金等人成为同学。同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胡风在东大附中作为演说健将出名,当时被称作“雄辩员”。1925年,“五卅”运动的巨澜席卷到南京,东大附中迅速成立了“反抗上海外人惨杀华人东大附中后援会”,胡风当选为“委员长”之一。巴金目睹过胡风的演讲,与他一道参加游行。他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胡风等革命青年的精神气质,后以胡风为原型,创作了中篇小说《死去的太阳》。由于担心反动派的报复,胡风又一次放弃了文凭,转而前往北京求学。

著名现代文艺理论家——胡风的悲剧人生

人民英雄纪念碑——“五卅运动” 浮雕

当年夏天,胡风考入当时被许多青年尊为“文化圣地”的北京大学,在预科班读书。当年,清华学校改制,新设大学部和国学院,留美预备部停止招生。自此,清华以“新鲜健康”驰名,正式向一所正规大学过渡。此后,许多学子纷纷报考或转学清华。翌夏,胡风自北大预科插班考入清华英文科。他在清华参加过政治活动,觉得清华环境确实清新,但对学校开设的课程兴趣不大,心情为之郁闷。此时,北伐军攻占湖北,南方的革命热潮澎湃,他毅然决定弃学回乡,参加革命。临行前,他去找时任清华教务长的梅贻琦办理离校手续。梅贻琦耐心苦劝他留下来安心读书,与他谈了一个多小时。但人各有志,此时胡风去意已决,毅然辍学。

著名现代文艺理论家——胡风的悲剧人生

清华园

二、投身革命,留学日本

1926年11月初,胡风与北大的同学朱企霞一起离京南下,回鄂投身革命运动。同年底,他被补选为县党部常委兼秘书长。胡风不仅推动了全县的妇女解放运动,还带头镇压了蕲春最大的劣绅余肇周。1927年,胡风离开了家乡,到武汉的省立第二女子中学当国文教员。他大胆实施教学改革,废除了原来的国文课本,选用了鲁迅的杂文和关于上海工人起义的长篇报道。在“宁汉合流”之后,胡风对国家前途感到悲观,写了一首新诗《心儿病了》。1928年,为纪念为革命牺牲的挚友杨天真,胡风写下了《冬之三部曲》。因为革命形势的愈加严峻,他无法在武汉继续生活,于是去投靠旧友陶希圣。陶希圣介绍胡风去南昌的《民国日报》,编辑副刊《野火》。

著名现代文艺理论家——胡风的悲剧人生

武汉古琴台

在这期间,胡风两次被作为共产党嫌疑犯遭到逮捕。胡风此时已经被现实打击得颓唐沮丧,他写下了散文诗《我行在空虚里》,发表在了《野火》上。1929年,胡风决定去日本留学。他先去神田区东亚口语学校就读,很快就会阅读日本大众刊物。第二年,胡风转学到附近的补习学校,并在“补习班”兼课,以贴补日用。他以“谷非”为笔名,将自己读过的教材翻译成汉语供学生阅读,还把苏联小说《在彼得格勒的美国鬼子》翻译成中文,出版名为《洋鬼》。《洋鬼》的反响很好,这也激励了胡风继续进行翻译工作的热情。1931年,胡风成功通过了日本应庆大学英文科的面试,并于4月30日获准入学。但由于没有经济来源,生活异常艰难。

著名现代文艺理论家——胡风的悲剧人生

日本樱花

入学一年后,他幸运地领取到日本外务省文化事业部的奖学金,每月有七十日元进款。在日本,胡风与同班的日本同学泉充成为好友,一同参加了“艺术理论研究会”。他化名“中川”,加入日本的左翼文坛。通过在文坛的学习交流,他不仅理解到文学与政治是密切相关的,还读了列宁论托尔斯泰的文章,深受其影响。这一年,胡风分别加入了“日本普罗作家同盟”和中国左冀作家联盟东京支部。“九一八事变”后,他创作了一首致侵华日军的诗歌《仇敌底祭礼》。1932年,胡风毅然加入了日本反战同盟和日本共产党。1933年3月18日,胡风以反日的“赤化分子”罪名被日本警方逮捕,关押了两个多月。同年6月,他与其余22名中国留学生被日本驱逐出境。

著名现代文艺理论家——胡风的悲剧人生

日本富士山

三、鲁迅学生,左联骨干

回到上海之后,胡风有幸和他心目中的文学界“男神”鲁迅共事。在鲁迅先生的鼓励与支持下,1933年8月,胡风加入左翼作家联盟,出任宣传部长;不久,他又接替茅盾担任行政书记。他以出色的工作才能,迅速成为左翼文坛中最重要的文艺理论家和评论家之一,在翻译、诗歌创作等方面颇有建树,被誉为“中国的别林斯基”和“东方的卢卡契”。作为左翼文坛的领导者之一,他发现、培养和团结了一大批优秀作家、诗人,为“左联”做了大量的工作。鲁迅先生特别欣赏胡风这样的人才,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说道:“胡风鲠直,易于招怨……他的缺点:神经质、繁琐,以及在理论上有些拘泥,文字不肯大众化,但是有为的青年……”正所谓先抑后扬,鲁迅是极看好胡风的。

著名现代文艺理论家——胡风的悲剧人生

上海外滩旧照

胡风第一次见到鲁迅时便曾说过,看到鲁迅仿佛是“看到了一道光”。他把鲁迅作为自己人生中的挚友和前进道路的光辉。在左联工作期间,胡风经常到鲁迅家做客,向他请教。而鲁迅一旦出了新刊物,就会立刻把胡风叫去,同他交流。由于鲁迅的日文刊物比较多,有的时候两人甚至全程用日语交流。胡风与鲁迅的密切联系,同事之间有人看红了眼,其中有个名叫周扬的,他以为自己和鲁迅疏远是胡风故意从中挑拨导致的,因而他和胡风的关系可谓是水火不容。而鲁迅觉得周扬是个轻易诬人的青年,容易怀疑憎恶他人。周扬获知鲁迅的态度后,又加深了对胡风的不满。这为他们纠缠一生的恩怨埋下了伏笔。

著名现代文艺理论家——胡风的悲剧人生

鲁迅先生

1933年,胡风在好友韩起家中遇见了为商议营救一位左联盟友而来的梅志。梅志祖籍江苏武进,出生于江西南昌,1932年在上海加入左联,从事宣传工作。早在见面前,胡风就听说过这位工作认真的小姑娘。见面后,梅志的美丽和清纯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两人接触的机会逐渐增多,胡风发现梅志完全不同于以往接触的那些世故而又精于算计的女子。胡风深深地喜欢上了梅志,每天除了工作,他想得最多的就是梅志那穿着浅蓝色旗袍的窈窕身影了。胡风真挚而火热的情感打动了梅志。1933年底,他们结了婚,开始了幸福的生活。那时梅志19岁,胡风31岁。婚后,梅志一边料理家务,一边帮胡风抄写文稿,是胡风贤内助和得力助手。

著名现代文艺理论家——胡风的悲剧人生

胡风与梅志合影

胡风一边在中山文化教育馆供职,一边在左联担任行政书记。他用“张果”和“果”的笔名,在教育馆办的半月刊《时事类编》上翻译了共计四十余篇文章。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在左联盟员穆木天被捕后,左联内部开始怀疑胡风是国民党内线。胡风知道后,愤而辞去左联的所有职务。他的左翼作家身份已被公开挑明,不得已只好辞去了教育馆的工作。胡风既失去了公开的谋生职业,又离开了左联。鲁迅对胡风的处境很是同情,鼓励他开始以文为生。从此,胡风频繁地出入于鲁迅先生的住所,追随这位文学巨匠的脚步。1935年,他在《文学》上发表了文章《林语堂论》,并首次以“胡风”为笔名。他接着发表了另一篇万言大论《张天翼论》。这两篇文章的问世,令当时文坛为之震惊。

著名现代文艺理论家——胡风的悲剧人生

上海虹口区山阴路132弄9号——鲁迅故居

1936年元旦,由胡风主编的《海燕》杂志在众多作家的支持下应运而生。鲁迅先生亲笔为封面书写了“海燕”二字。这期杂志刊登了鲁迅、胡风、瞿秋白等多位作家的作品,广受读者关注,掀起了一阵阅读热潮,为文坛带来一股生命的活力。同年5月,胡风在鲁迅、冯雪峰授意下发表文章《人民大众向文学要求什么?》,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这篇文章随即引起主张“国防文学”口号的作家的异议,由此展开了著名的“大众文学”与“国防文学”的“两个口号”论争。以周扬、郭沫若为首的部分左翼作家坚持“国防文学”的立场。对此,鲁迅专门撰文《论我们现在的文学运动》,提出两个口号可以'并存',批评了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左翼领导人的宗派主义错误,并解释了抗日统一战线内部的关系。

著名现代文艺理论家——胡风的悲剧人生

瞿秋白像

1936年10月19日,胡风的挚友兼导师鲁迅先生逝世,夫人许广平悲痛不已,她给鲁迅先生的弟子胡风发了讣告。在接到消息后,胡风痛不欲生,他和其他左翼文化运动的战友一道赶来吊唁,为鲁迅守灵,并帮助许广平置办丧仪事务。他们决定用人力抬棺的方式,将鲁迅先生从万国殡仪馆抬到万国公墓。选出来的16位抬棺也都是鼎鼎有名的大人物,他们分别是:胡风、巴金、张天翼、陈白尘、黄源、肖乾、鹿地亘、黎烈文、孟十还、靳以、吴朗西、聂绀弩、欧阳山、周文、曹白、萧军。鲁迅逝世以后,胡风决心自己未来的人生使命,便是走鲁迅未能走完的路。先生的人生光芒虽已熄灭,可他要成为传承那道光的人。

著名现代文艺理论家——胡风的悲剧人生

鲁迅与许广平

四、著文“被批”,上纲上线

1937年9月,随着全面抗战的开始,胡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委、研究股主任,积极投入抗战的事业。他在主编的《七月》杂志上刊登了大量抗战文学,这些作品以讴歌抗战救亡为主,充满爱国热情和革命激情。其中价值最高的还是诗歌。这些诗歌作者正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七月诗派”。胡风悉心培植文学新人,对“七月诗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41年,皖南事变后,《七月》被迫停刊,胡风撤至香港,另主编文学杂志《希望》,并在创刊号上发表舒芜的《论主观》和他自己的《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两篇文章,由此引起关于“主观”问题的论争和对于他的文艺思想的批判。舒芜出身于安徽桐城的书香门第,上世纪四十年代刚出道时,曾得到胡风的大力扶植,从而在文坛崭露头角。

著名现代文艺理论家——胡风的悲剧人生

雪压寒梅绽幽香

抗战胜利后,胡风回到上海,继续编辑《希望》杂志。1949年7月,在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胡风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常委,并出席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于10月1日参加了开国大典。他以抒情长诗《时间开始了》欢呼新中国的建立。但是,胡风和一些同志的文艺思想的矛盾日趋尖锐。1952年5月25日,《长江日报》发表了胡风派成员舒芜的检讨文章《从头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并主动提供胡风给他的信件,对其反戈一击。1952年6月8日,在与其有矛盾的时任文化部长周扬的指示下,《人民日报》转载该文并在编者按中指出,胡风的文艺思想'是一种实质上属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文艺思想'。同年12月,文艺界部分同志和胡风举行过几次座谈讨论会,对他进行批评和帮助。

著名现代文艺理论家——胡风的悲剧人生

周扬像

胡风确实准备“写一个简单的生活态度的检讨,主要是二十年来没有尊重领导的几件事”。但胡风自有一条原则:“我是决心委屈自己的,但却不能委屈真理”。因此,他只愿意检讨“个人对组织的关系”,至于“理论问题,这是要对历史对真理负责的东西,不是什么个人受'屈’的问题,我只有实事求是,一寸也不能马虎的”。但周扬们却是要让胡风彻底投降,全面缴械,周扬他们自己以及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已经这样做了。从周扬所代表的立场看,胡风的这种保留与坚守不啻是负隅顽抗。双方就这样顶着,谁也不可能让步。随后,《文艺报》1953年第2、3期先后发表了林默涵的文章《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和何其芳的文章《现实主义的路,还是反现实主义的路》,对胡风的文艺思想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著名现代文艺理论家——胡风的悲剧人生

周扬书法

虽然政治斗争的气氛愈来愈浓厚,但毕竟还是局限于思想理论的范围,还是以理论武器对理论对象的批判,而且一些负责同志的文章对胡风政治上的表现还是肯定的。1954年7月,胡风写了30多万字的《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即'三十万言书'),递交党中央。他就文艺问题陈述了自己的意见,反驳1952年6月8日《人民日报》转载舒芜的文章及'编者按'中对胡风的批评。其中《关于几个理论性问题的说明材料》对林、何的观点一一进行了反驳,并在《作为参考的建议》中,对文艺工作的组织领导方式提出了意见。1955年1月,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决定将党中央转发的《胡风对文艺问题的意见》印成专册,随《文艺报》第1、2期合刊附发,供读者研究,以便展开讨论。

著名现代文艺理论家——胡风的悲剧人生

舒芜像

1955年1月20日,中央宣传部向中央提交开展批判胡风思想的报告。26日,中央批发中宣部《关于开展批判胡风思想的报告》并指出,胡风'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在长时期内进行着反党反人民的斗争,对一部分作家和读者发生欺骗作用,因此必须加以彻底批判'。《人民日报》《文艺报》《光明日报》等报刊纷纷发表文章,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也多次举行活动,批判胡风思想。5月13日,《人民日报》以《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的一些材料》为题,公布了舒芜辑录的部分胡风在解放前写给他的信以及胡风的《我的自我批判》的检查材料,并加编者按语:“从舒芜文章所揭露的材料,读者可以看出,胡风和他领导的反党反人民的文艺集团是怎样老早就敌对、仇视和痛恨中国共产党和非党的进步作家”。于是,胡风等人被打成了“反党集团”,全国立即掀起了声讨“胡风反党集团”的运动。

著名现代文艺理论家——胡风的悲剧人生

北京陶然亭

五、蒙冤入狱,身后留名

1955年5月16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作出批捕决定的前两天,胡风于家中被公安部人员拘捕。胡风的夫人梅志也同时被捕。在看守所,工作人员劝梅志与胡风划清界限,她相信胡风无罪,坚决表示拒绝。她接受了残酷的审讯,倍受折磨的神经越崩越紧,几乎快要崩溃了。她经常望着牢房里那坚硬的桌角发呆,心想只要撞过去,一切都可以结束了。但是,她想起年迈的母亲、无人照顾的孩子和杳无音信的胡风,咬紧牙关活了下来。5月25日,全国文联主席团和作协主席团联席扩大会议通过决议,开除胡风的中国作协会籍,撤销他的作协理事、文联委员和《人民文学》编委的职务。

著名现代文艺理论家——胡风的悲剧人生

秋风秋雨愁杀人

6月份开始,全国展开揭露、批判、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运动。使2100余人受到牵连,其中92人被捕,62人被隔离审查,73人被停职反省。11月26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判处胡风有期徒刑14年,从而造成一起重大冤假错案。梅志被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的骨干分子,因'宽大处理'免予刑事处分。胡风在狱中绝食,要求举行记者招待会、要求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审判,但是在当时环境下是不可能的。漫长的监狱生活是残忍的。时间到了1965年12月底,10年已经过去,还有4年监外执行。胡风从秦城监狱出狱,获准回家吃团圆饭,与家人团聚了三个月。

著名现代文艺理论家——胡风的悲剧人生

秦城监狱

春节过后,胡风夫妇被送到成都西边的芦山县苗溪劳改农场监护劳动。随着史无前例运动的开始,1967年11月,胡风被四川省公安厅押至成都,再度入狱。在监狱中,胡风不仅被同监室的犯人打骂,还要受到外界的言语攻击。他一度精神崩溃,多次尝试自杀无果。梅志则被独自留在川西的劳改茶场,生活异常艰辛。当地红卫兵对这个'现行反革命'进行了坚决的批斗,抄走了所有值钱的物品,最后把她送到茶场的劳改队,让她和一群刑满释放的'女犯'一起生活劳动。胡风因为恶劣的生存环境和难以承受的精神压力,得了心因性精神病,经常自我恐惧,思维极为混乱。

著名现代文艺理论家——胡风的悲剧人生

芦山县苗溪劳改农场旧影

1970年1月,胡风因在报纸空白处写诗,被冠以“在毛主席像上写反动诗词”的罪名,由四川省革委会加判无期徒刑,不准上诉。他被戴上手铐,押至大竹县第三监狱。1973年1月,梅志来到大竹县第三监狱探狱时,胡风已经完全崩溃了。他看到了梅志,但没有任何惊喜,目光呆滞,好像面对一位陌生人。梅志这才知道,让她来的目的是要她留下来照顾精神失常的胡风。粉碎'四人帮'后,狱方送胡风到成都接受治疗,并让胡风参与揭发'四人帮'的罪行。在梅志的悉心照料下,希望之中的胡风情绪慢慢稳定了下来。1979年1月14日,他们被释放出狱,重新回到了离别十四年的北京。此时,胡风与梅志已是将近70岁的老人了,人生步入晚年。但他们一直为“胡风一案”的平反而奔波。

著名现代文艺理论家——胡风的悲剧人生

晚年的胡风与梅志

1980年9月22日,'文革'后复出仍为文艺界负责人的周扬来看望胡风,并传达中央将对'胡风反革命集团'予以平反,但仍对一些政治历史问题持保留意见。胡风拒绝签字。9月29日,中中央发出76号文件,所谓“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件是一件错案,予以平反。1985年6月,胡风因胃癌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3岁。由于胡风家人对文化部拟定的悼词表示异议,追悼会不得不无限期推延。直至次年1月初,胡风的追悼会由全国政协副主席杨静仁主持。文化部部长朱穆之致悼词,悼词中对胡风给予充分肯定。1988年6月18日,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为胡风同志进一步平反的补充通知》,“胡风反革命集团”这一冤案,历时整整八年核查,先后三次才获得全面彻底的平反。

著名现代文艺理论家——胡风的悲剧人生

梅花傲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