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会上人际交往的规范—礼乐制度,浅析西周礼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志存高远0310 2023-08-18 发布于河北

中国奴隶社会在东周结束,在西周时已经发展到了顶盛。西周社会与夏商在很多制度上存在不同,例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和礼乐制等等。礼乐制度常常作为社会上人际交往的规范,而西周时所创立的礼乐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内容图片

一、礼乐制产生的历史背景

1、政治文化背景

社会历史因素是任一种制度产生的主要根源,其中礼乐制正是由于西周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奴隶社会在西周已经过夏商几百年的发展,在社会各因素上都已经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尤其是政治和文化等因素上。

宗法分封制,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巨大变革,它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政治结构。通过这次改革,王权得到了扩张,各部族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并且出现了部族之间的上下级关系,社会开始步入封建时代。政治发生巨大变革的同时,道德与法律也需要适应新的社会,因此一套关于人际交往、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必不可少。在这样的情况,“周礼”便应运而生。

西周的礼乐同样也是文化积淀的结果。夏朝与商朝,巫术和宗教文化占主要部分,其主要作用是使人能与神灵对话,宗教意味浓厚。音乐和舞蹈在那时也开始流行,最初是为了表达图腾崇拜和对部落首领功德的赞颂。巫术与宗教文化经过几百年沉淀,开始慢慢出现礼乐,形式也开始变得复杂而多样。

2、时代发展背景

在商朝刚灭亡后的西周,统治阶级需要总结前朝灭亡的经验,从而加强自身的统治。商朝因商王沉迷酒乐而亡,因此音乐等变成了统治阶级的工具,以用来建立王的权威,以及维护统治,笼络人心。这种附庸于政治的礼乐很快成为了整个阶级社会的行为准则,在整个社会中也拥有了极高的地位。

内容图片

二、礼乐制度的内容

1、“礼”和“乐”

礼乐制度在西周经过发展而形成了一种严格的制度。传统意义上的礼与现代不同,不仅仅是作为一种道德意义上的礼仪,甚至涵盖了整个政治和法律制度。章太炎在《检论》中所述:“礼者,法度之通名。大别,则官制、刑法、仪式是也。”

可以看出“礼”在西周时期的涵盖范围之广。“礼”在西周时期是一种条款和规范,而“乐”更多是一种方式和途径。“礼”和“乐”相互关联,相互融合。

“亲亲”和“尊尊”是西周时“礼”的核心内容。“亲亲”指亲其所亲:爱护亲人朋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尊”指尊其所尊:服从上级,尊敬上级。

“尊尊”这一条便说明了在阶级社会和等级制度中,下级对上级的行为规范,反映了西周时期的政治和社会关系,缓和了社会冲突。舞乐是“乐”的主要表现形式,贵族在进行舞乐活动的时候,规模总会与其贵族等级相匹配。

内容图片

可以看出,西周时期的“礼”和“乐”都充满了政治意味和阶级意味。其中“礼”主要强调“异”,而“乐”主要强调“同”。在西周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可混淆,尊卑贵贱,长幼亲疏,这是“礼”所重视的;而社会和谐又需要同类感,使万众一心,君臣和睦,这是“乐”所重视的。这二者共同形成了西周社会的文化基础。

2、礼乐制度是对贵族阶级的规范

在西周时期,贵族怎样使用礼乐,都会有严格的规定。这种带上了阶级色彩的划分使得整个社会层次更加严整,为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同时,普通老百姓并没有资格使用礼乐或受到礼遇。“礼不下庶人”,这也是贵族和平民权力差异的标志

礼乐制度所涵盖的内容几乎包括了人们一生中的各种大事,如果婚丧、军役、祭拜、朝拜等。对这些事务,礼乐制度都会给出详细步骤,以及每一步中人们需要遵循的行为规范,包括站立、行走、吃饭、乘车、衣着、见客、谢恩、奏乐等等。这些外在行为的礼仪制度化反映出了统治阶级以“礼教”为手段进行统治的政治目的。

内容图片

三、礼乐制度的变迁与礼文化

从夏商时期礼乐的出现,到西周时期的发展,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礼乐的崩坏,礼乐制度也在进行着长期的变迁。从早期用于人与神灵的沟通方式,到后来被用作统治阶级管理社会的手段,礼乐制度的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大地上战火四起,礼乐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史称“礼崩乐坏”时期。这是因为政治和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携带着等级色彩和严肃规定的礼乐已经不符合当时的形式。因此在这种环境下,新的礼乐制度开始诞生,例如儒家学说中的礼乐思想。

这种礼乐制度相比西周时期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虽然它同样被用作了统治手段,但它更多强调这是每个人的本质属性,使得礼乐思想全民化、社会化,即使普通庶人也要遵循礼乐制度。特别地,孔子所提的礼乐将老百姓容纳了进去,开始了“礼下庶人”的历史新进程。

由此可见,礼崩乐坏并不意味着是礼乐制度甚至礼乐文化的消亡,相反,它以新的姿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儒家文化中继续传承了下去。

内容图片

四、礼乐制度及礼文化的社会规范意义

社会的稳定需要以社会行为规范为基础,而礼乐制度,尤其是全民化以后的礼乐制度,告诉了每个人在每个时期或每件事上应该怎么做,遵从怎样的规则,秉持怎样的理念。一直到今天的社会,礼乐制度仍然在影响着社会。现代意义上的礼乐已经与两千年前大为不同,但相同的是,其中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仍然在发挥着作用,支撑着中国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项阳, & XIANGYang. (2010). 中国礼乐制度四阶段论纲. 音乐艺术(1), 11-20.

方建军, & FANGJianjun. (2007). 商周时期的礼乐器组合与礼乐制度的物态化. 音乐艺术(1), 41-50.

梅珍生[1]. (2005). 论礼乐制度的社会性与客观性——以庄子礼学观为中心. 江汉论坛(9).

董梅. (2008). 中国礼文化“和”观念探析. (Doctoral dissertation, 山东大学).

张自慧[1]. (2005). 礼文化中的人与自然之和谐观. 贵州社会科学(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