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杀死一个秦帝国

 汉月银山 2023-08-18 发布于陕西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兴也忽焉,其亡也忽焉。

2000多年前,中国西北部有一个诸侯国,其经历500年的艰辛探索,终于从一个边陲小国发展变成了一个实力强悍大帝国,然后一个嬴政的王,奋六世之余烈,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壮举。

再然后……它享国祚十五年,二世而亡。

喜欢它的人称它为大秦,厌恶它的人则称它为暴秦。

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但是秦却没能享受汉、唐、宋、明等大一统王朝的百年国祚,秦以一种摧枯拉朽之势攻灭了关东六国,又以一种“猝死”的方式离开了历史舞台。

对于秦的灭亡,有人扼腕痛惜,有人拍手称快,但是比这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追问一个问题:秦帝国,何以至此?

大崩溃

用灭亡这一词形容秦统治的终结当然没有问题,但是,也许崩溃一词更加适合。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原楚国人陈胜(家位于现安徽省境内)被征伐至渔阳戍边,渔阳位于北京附近(记住这点,之后会讨论),路遇大雨,困于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寺坡乡),不能按期赶到。

逾期未至要受重罚(《史记》说是斩首,《云梦秦简》记载的秦律规定徭役逾期未至罚两幅铠甲,兵役未明确记载,但一定重于徭役,是不是斩首不能确定)。

陈胜吴广见进退维谷,干脆揭竿而起,以900手持木棍的农夫对抗佣百万虎狼之师的大秦帝国,给人的感觉就是蚍蜉撼树。

杀死一个秦帝国

但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陈胜吴广的队伍所到之处,当地人纷纷杀死秦国派来的令守,带着粮食兵器加入陈胜吴广的起义军。

不到一年,陈胜吴广的起义军人数达到几十万,而且这几十万起义军只用用几个月时间就打到了咸阳附近。

关键时刻,秦少府章邯将修建骊山陵的20万刑徒编入秦军补充兵力,也用几个月的时间就击败了陈胜吴广的起义军,但是此时关东六国纷纷复立,秦帝国内的反秦武装多不胜数。

但这些武装各自为战,章邯、王离仍有机会将其各个击破,可惜,在巨鹿这个地方,秦军遇上了一个叫项羽的家伙,王离的长城军团全军覆没,秦帝国再无翻盘可能。

“秦三世”子婴上任不久就放弃皇帝称号,自降为秦王,但这丝毫没有影响诸侯灭秦之心,子婴的秦王只当了47天,就不得不投降逼近咸阳的刘邦。

杀死一个秦帝国

秦朝至此灭亡。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到秦王子婴投降刘邦,用时不足3年,秦以一种崩溃的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反秦的起义军领袖中,项羽、张耳、田荣等是以往关东六国的贵族,而陈胜、吴广、刘邦、彭越等人就是平头百姓,巨鹿战败后,章邯手上还有20万军队,理论上仍有挡住以项羽为首的诸侯联军的可能性,但是章邯仍旧选择投降项羽。

刘邦进入咸阳后,将秦法简化为“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秦人表示十分拥护,甚至开始担心日后刘邦当不了秦王。

贵族、平民、六国之人、秦人,秦帝国在毁灭前似乎已经被所有人抛弃。

汉代人贾谊在其著作《过秦论》中将秦灭亡的原因归结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而对于贾谊所说的“仁义不施”与“攻守之势异也”这两个导致秦灭亡的原因,既不能简单的做字面的理解,也不能将二者割裂来看,而要深入分析并试着去找出其中的内部逻辑。

“仁义不施”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残暴

很多人将“仁义不施”简单的与暴政画上等号,这种做法未免有些武断,暴政一词也绝对不能完全表达出“仁义不施”的全部含义。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仁义不施一词,请允许我将一个在秦国灭亡之后6年发生在汉高祖刘邦与其部下之间的一段对话展示给大家看。为了方便,不重复原文,只讲大意。

刘邦问:你们说说我刘邦为什么能够打败项羽?

高起、王陵说:陛下为人傲慢,经常骂我们,侮辱我们,项羽为人谦虚仁厚,对人有礼貌,又很关爱部下。

刘邦表示不解,说那奇怪了,项羽宽仁,又是军事天才,怎么会输给我这个打仗一般,又对人无礼的刘邦呢?

高起、王陵表示:部下立功时,陛下给部下好处时绝不手软,而项羽的部下立功时,项羽给好处时是一万个舍不得,所以项羽的仁爱不过是妇人之仁,陛下能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与天下人同利”。

人们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得民(人)心者得天下。

所谓得民心说到底就是能够获得更多人的支持,而获得更多人支持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种:

1.用武力威胁。

2.用仁义感化。

3.给人以利益。

三种方法中,用武力威胁见效最快,但是也最危险,一旦武力震慑不那么强,马上就会遭遇反噬,结果可能就是灭顶之灾。

用仁义感化的作用好于武力威胁,有时也能产生出不可思议的凝聚人心的作用,但是如果只施以仁义而不给予任何利益,这种方式的持续性会成问题。

而能够让人持续支持的方式还是持续地给人以利益(利益包括很多种,不能简单的理解为金钱)。

这就是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项羽对待部下,以仁义来感化,对待不听其号令的诸侯以武力来镇压,就是不愿意分给别人利益。

而刘邦,他愿意持续的分给别人利益,而别人也就愿意持续的支持他,所以刘邦得了天下。这就是“与天下同利”的含义。

而这句话如果反过来说,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秦灭亡的原因,说到底就是:与天下人背利。

从与秦人同利,到与天下人背利

秦国的崛起始于商鞅变法,商鞅是典型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变法的原则也是将一整套法律引入秦国,以律法指导秦人的行为,以完成统治。

杀死一个秦帝国

商鞅

而秦法比较严苛,这是一个事实,但秦法严苛是否等同于秦国暴政呢?

请大家先思考一个问题,秦法在被推广至六国之前,已经在秦国实施了百年,如果将秦法简单理解为一种暴政,那么为什么在原秦国境内,没有爆发出这种陈胜吴广式的大起义呢?

也许,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得回到上文中提到的那个话题:与天下人同利。

如果你认同最大的仁政是与天下人同利,最大的暴政是与天下人背利,那么原秦国人不反对秦法,而秦统一六国后,六国之人,甚至包括很大一部分秦人都反对秦法就很好理解了。

秦法确实给秦人规定了较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但是也给了秦人赖以生存的土地。

秦法还明显的重农抑商倾向,秦以法令的形式抑制秦人通过其他方式获得利益,但是也以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让秦人可以通过打仗来获得向上发展的空间。

秦法虽然规定了秦人要承担很多义务,但是也给秦人指出了生存与发展的道路,在这样的法令下,秦人种地与打仗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

某种意义上讲,此时的秦国,与秦人同利。

与秦人同利的秦国迅速崛起,最终实力碾压关东六国,一统天下。

但一统天下后,让秦国崛起的秦法也却已经开始为大秦帝国掘墓,因为此时的秦法已经从与秦人同利,变成了与天下人背利。

秦法规定了秦人要承担较重的税负、徭役和兵役,但同时也给了秦人赖以生存的土地和通过军功建功立业的机会。

但是现在天下一统,仗还有,但是没那么多了,秦法鼓励军功,但是打击包括商业在内的其他活动,而现在,建立军功的机会明显少了,秦人以及新被占领的六国平民,上升渠道也就变窄了。

更要命的是,为了修建长城、骊山陵与各地驰道,徭役反而变多了。

灭六国后,秦的疆域变大,原六国人服兵役徭役的难度也变大了,原楚国人(安徽境内)陈胜必须前往原燕国境内的渔阳(北京境内)去服兵役,但是我们发现,陈胜等人最终也没有走出安徽。

用现在的话说,以前的秦法是胡萝卜加大棒,秦人与秦帝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共同获利。

而现在,胡萝卜大幅缩水,大棒却在加强,秦帝国在获利,秦人以及六国之人却在失利。利益受损的人们当然对秦朝心怀不满,秦始皇在世时还能通过武力压制这种不满,秦始皇死后,这种不满立刻被陈胜吴广的这个火星点燃,秦帝国在极短的时间内彻底崩溃。

残暴只是表象,与天下人背利,才是仁义不施的真正含义。

攻守之势,因何而异?

贾谊给出的秦国灭亡的第二个原因是:攻守之势异也。

秦在统一六国之前,基本形式是秦国据函谷关之险,一有机会便东出而痛击六国。

这段时间,虽然在六国联军较强时,秦国也需要通过据守函谷关以抵抗六国,但整体来看,当时仍旧是秦国攻,而六国守。

而秦一统天下后,函谷关仍旧在,但是秦国从东出进攻夺天下,变成了坐天下,守天下。

攻守之势已变,政策法令也应该改变,但是秦国并没有做出改变。或者说作出的改变很不合时宜。

商鞅变法有一种很明显的“弱民”倾向,有些人将“弱民”简单的等同于愚民,但事实并没有那样简单,“弱民”的核心是尽可能削弱一切民间组织,让秦人只有在秦国这一套制度中才能生存。

秦法中,有一条常常被大家忽略,秦法规定,如果一个家庭中有两个成年男子而不分家,要多上税。强行将家庭小型化,强行让个人原子化,这其实是秦国“弱民”思想的体现。

这套制度在秦国实施得还不错,于是秦始皇认为把它简单的复制到全国就可以了。

杀死一个秦帝国

攻守之势发生改变,秦国由争天下的进攻方,变成了坐天下的防守方,而秦始皇认为,只要继续削弱民间,将“弱民”思想发展下去,原六国之地就不会出现问题。

于是,他推出了一系列“弱民”的政策,比如说:将关东六国的富人十二万迁徙到咸阳附近,再比如收缴天下兵器制作十二铜人。

秦始皇认为迁走富豪、豪强,就没有人领导平民造反,而收缴武器,平民就没有工具造反。

秦始皇的所有做法都是从让人们不能、不敢造反这个角度出发,而并不是从让人们不想造反这个角度出发。

秦始皇这种严防死守的方式看似将一切可能出现的危险全部堵住,但是社会活力也几乎丧失殆尽了,阶级的流动性也随之枯竭。

虎狼之国

秦国获得“虎狼之国”这个称谓,一是秦国军队战斗力惊人,是一支虎狼之师,但更重要的是,东出灭六国前的秦国,从上到下,有一种强烈的进取心。

秦国君主希望吞并六国,群臣希望能够在吞并六国的过程中建功立业,百姓希望通过战功来获得土地爵位。

整个国家充满活力,充满斗志,正因为如此,秦国国力蒸蒸日上。

杀死一个秦帝国

但是六国已平,前进的目标不复存在,那么以灭六国为目标而形成的进取心也就失去了意义。

秦始皇对于民间严防死守的方式已经体现了一种明显的维持现状的欲望,失去了进取心,失去了前进的方向,虎狼还是以往的虎狼吗?

人们比较认同一个观点,秦国的人的阶级流动要强于贵族势力强大的六国,在秦国东出灭六国前,这一点十分正确,秦国百姓可以通过战功实现阶级流动,那些出身较低,但有真才实学的人一旦受到秦王的赏识,立刻就能拜相封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后来鼎鼎大名的丞相李斯就是如此。

这也是六国中总有人来到秦国,在秦国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原因。

还记得上文中提到的高起、王陵形容刘邦的那句:与天下人同利吗?

之前讨论过秦国怎么通过军功爵位制度与秦国百姓“同利”,而这种不拘一格的给人才官职的方式也是一种与人才,与精英“同利”的方式。

可惜的是,随着秦一统天下,秦国对于这种出身低微的精英的需求也变得不那么强烈,这类人通过一言一策,朝为田舍郎,夜登天子堂的机会也在变得渺茫。

如果说这些平民精英只是失去上升渠道,那么旧时六国的贵族与豪强,就是明显的利益受损,不可否认,这些贵族中,有很多只是不学无术之辈,但是,由于受到的教育更好,这些贵族中也有一部分是确有真才实学的精英,这些精英的利益,秦始皇几乎没有任何照顾。

用现在的话说,秦国统一六国之后,迅速出现了阶级固化。

现在让我们总结一下秦统一六国后各个阶层的利益得失。

原六国之普通人,几乎没有获得任何好处,却要承担更沉重的赋税、兵役和徭役,总体而言,利益受损。

原六国贵族和地方豪强,原本利益被剥夺,几乎没被赋予任何新的利益,毫无疑问的利益受损。

秦国百姓,兵役、徭役更重一些,原本属于自己的土地依旧属于自己,但是,他们通过军功获得发展的机会也在减少,利益受损不算太重,但是上升渠道大幅缩窄。

原秦国官员,他们的权力被保留了下来,利益并未受损,这些人可能是唯一的发自内心的支持秦帝国的人,但是很可惜,秦始皇死后,赵高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把这群人杀的杀,贬的贬,于是,偌大的秦帝国中,已经没有多少人与这个帝国利益一致了。

走到这一步,秦国灭亡已经不可避免了。

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

仔细观察秦始皇与项羽两人,你会发现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两人的人生似乎就是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完成某一个使命。

杀死一个秦帝国

秦始皇的目标或者说理想是统一六国,项羽的目标或理想是推翻秦朝,他们都实现了目标,他们是实现了自己目标的理想主义者。

但是理想主义者最怕的就是被追问一个问题:然后呢?

秦始皇与项羽都在玩一个有限游戏,对于秦始皇来说,这个游戏的最终篇是统一,而对于项羽来说,这个游戏的最终篇是灭秦。

对于这种有固定目标,且自己的一生都是为了这个目标努力的人来说,一旦这个目标实现,他们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维持现状的欲望。

以《鸿门宴》为题材的电影《王的盛宴》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刘烨饰演的刘邦面对项羽远去的背影说了这样一句独白:也许这就是贵族,他们只能看见自己的光芒,却永远无法看见他人的欲望。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秦始皇,他只看见自己扫平六合,一统天下,但是却没有看见他能完成这一切背后的原因是他与秦人同利。

然后他最大的愿望完成了,他要实现接下来的一些小愿望,但是,很可惜,秦始皇实现这些小愿望的时候,就已经是与天下人背利了。

与天下人背利的秦帝国被天下人合谋杀死,当然,在天下人举起刀前,他本身也已经身患重病,病名叫固执己见。

秦亡但历史不会终结,一个叫刘邦的小人物在它的坟墓上建立起了一个持续四百年的新的帝国。

杀死一个秦帝国

刘邦,一个出身草莽的泗水亭亭长,军事才能一般,道德水准更一般,但是他开创的大汉王朝延续了近400年,他作对了什么?

刘邦既没有秦始皇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的霸气,也没有项羽在巨鹿破釜沉舟的勇武,但是他赢了。

刘邦赢在没有将治国视作一个有限游戏,不是达到某一目的,这个游戏就要终止。

刘邦的治国手段看起来实在是平淡无奇,就是根据实际情况,谁的经验好,就用上一点,秦国开创的郡县制很不错,要保留,但是一些人的利益也得顾忌,况且有些地方确实不适合做过于激进的郡县制改革,那就郡国并立。

秦法以土地为纽带,规定秦人的义务,这不错,应该保留,但是秦的兵役徭役税负都太重,于是刘邦开始减税,汉初的税率是十五税一,徭役也大幅减少,另外,仗几乎打完了,不需要那么多兵了,于是刘邦让士卒各回家乡,并给士兵土地以供其耕种。

刘邦没有什么宏伟的目标,他只是根据实际情况一点一点地往前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