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个在小说中对中国发动细菌战的美国作家,在“狼狗之争”中死去

 汉月银山 2023-08-18 发布于陕西

1961年7月2日,海明威以一支双管猎枪抵住自己的下颚,随后扣动了扳机,那颗给他带来无尽灵感和财富,同时也带来无尽矛盾与痛苦的大脑终于停止了运转,海明威痛苦的灵魂得以释放,他终于可以长眠了。

海明威被认为是二战后对美国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他的《老人与海》激励了很多人。

海明威的作品语言大多朴实、粗犷,体现了一种硬汉精神。

但是这种硬汉文学并非海明威首创,在海明威之前,还有一个著名美国作家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硬汉形象,而他与海明威还有相当多的相似之处:二人都出身市井、身强体壮、野心勃勃,都向往自然,连政治立场上也都倾向于左派,当然,最重要的是,二者在通过写作赚取了巨量财富后都陷入了无休止的痛苦与迷茫,并直接或间接因这种痛苦迷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个人叫杰克·伦敦,是20世纪初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海狼》、《白牙》、《野性的呼唤》等流传甚广。

那个在小说中对中国发动细菌战的美国作家,在“狼狗之争”中死去

最近网上广为流传的各国作家对“死”的态度,美国作家代表就是杰克·伦敦

他的中篇小说《热爱生命》入选中国中学生课本,那个淘金者在荒原上艰难求生,最后击败饿狼,靠喝狼血活下来的故事让很多正处于少年时代的中国学生们印象深刻。

杰克·伦敦最著名的作品当属长篇小说《海狼》,该作品入选20世纪最重要的100篇文学名著,《海狼》的主人公拉森船长勇敢、凶猛、强壮,但却又冷漠、自私残忍,不同于一般莽夫,拉森船长喜欢读书,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甚至数学均有一定造诣,用书中的话说,他是一个“超人”,但既有力量又有头脑的拉森船长却时刻身处一种矛盾和痛苦之中,最后在茫茫大海上,他莫名其妙地死于一种怪病。

某种意义上讲,《海狼》中那个时刻被矛盾的思想折磨着的拉森船长,就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杰克·伦敦本人。

杰克·伦敦身上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他向往自然,却通过写作在城市里过着舒服的生活;他崇尚强者,却又号召作为弱者的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反抗;他赞美人类的诸多美德,却又信奉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他喜欢尼采,又喜欢马克思。

杰克·伦敦所处的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站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暴风眼上的美国经济飞速发展,杰克·伦敦的作品不可避免地被那个时代刻上了烙印,他的作品中有对反抗权贵压迫的美国劳动人民的赞美,但是也有对生活更加困苦的中国人民的赶尽杀绝。

相比于海明威,杰克·伦敦更加分裂,也更能代表美国。

私生子

杰克·伦敦1876年生于加利福尼亚一个破产农民之家,且是一个私生子,杰克·伦敦的童年生活在困苦中度过,不到十岁就在别人家当牧童赚钱。

10岁之后便跑到旧金山谋生,他当过报童、码头小工、水手等工作,经济不好时,他找不到活,只能晚上住进贫民窟,白天在街上游荡,还曾被以“无业游荡罪”逮捕入狱,渡过了数月的监狱生活。

贫穷的杰克·伦敦早早辍学,但他喜欢读书,工作之余,一有时间就会去读书,他什么都读,在很多方面都有涉猎,《海狼》的主人公拉森船长的那段关于童年的独白,就是杰克·伦敦对自己童年的描写。

那个在小说中对中国发动细菌战的美国作家,在“狼狗之争”中死去

杰克·伦敦机灵、聪明而又强壮,拥有这些特质的杰克·伦敦即使身处社会底层也能混得不错,十几岁的杰克·伦敦一边工作,一边和小混混们厮混,竟成为了当地混混中的小头目。

杰克·伦敦13岁的时候就学会了驾驶小船,后来他攒了一些钱,自己买了一艘小船,这段时间,杰克·伦敦结识了一群蚝贼,便开着小船跟着他们一起去偷当地养殖户的蚝,但后来他又结识了海岸警察,反过来做巡警追捕偷蚝贼。

17岁那年他登上一艘前往日本捕捉海豹的船,在船上当水手,《海狼》故事中的“幽灵号”就是以这艘船为原型。

艰苦的海上生活更加锻炼了他的体魄和胆识,在那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强壮而聪明的杰克·伦敦,即使一直从事体力劳动也能活得不错,但是杰克·伦敦不这么认为,他要换一种活法。

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

杰克·伦敦在青年时代的一次写作比赛中发现了自己的写作天赋,那次比赛一共有三人获奖,另外2人都是大学毕业,只有杰克·伦敦只读完了小学。

决定开始写作时,杰克·伦敦才20多岁,正是体力劳动者的巅峰时期,但是杰克·伦敦关于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却有着这样一段论述:体力劳动者的晚年是凄凉的,随着自己体力的衰减,他们能够获得的收入越来越少,最后会被像垃圾一样扔掉;而脑力劳动者则不会,有时他们甚至越老越值钱。

正值体力巅峰的杰克·伦敦为何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也许是他读的马克思的著作中给了他启发,也可能与他在做工人时的一件事有关。

杰克·伦敦所处的时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时代,电气技术成为当时的新兴技术,杰克·伦敦深知只有掌握自未来有前途的技术才能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都能有饭吃。

为此他找到电车公司老板,表示愿意学习电气技术,并在公司任职,他什么苦都能吃,杰克·伦敦十分善于学习,他很快掌握了电气技术,但是随后的繁重的工作连身强体壮,精力充沛的杰克·伦敦都有些吃不消。

那个在小说中对中国发动细菌战的美国作家,在“狼狗之争”中死去

他安慰自己说,这份工作每月薪水是30美元,还算不错。

但是随后他知道一个真相,这个真相令他彻底崩溃:老板把原本两个人的工作都给了他一个人做,而原本那两个人的工资都是每月40美元,这还不算完,因为有能干的杰克·伦敦代替,另外两名工人失业了,其中一人因无力养家而自杀。

知道真相的杰克·伦敦愤然离开,这段经历让他对体力劳动者的悲凉处境有了深刻认识,那个因为他的出现而失业最后的自杀的工人,其处境不就是杰克·伦敦口中的“被像垃圾一样扔掉”吗?

杰克·伦敦后来对资本家的痛恨,大概也来自于这段经历。

离开公司的杰克·伦敦跟随着失业大军去阿拉斯加淘金,他们没有找到金子,还差点丢掉性命,《热爱生命》中那个在挣扎求生的淘金者原型就是此时的杰克·伦敦本人。

那个在小说中对中国发动细菌战的美国作家,在“狼狗之争”中死去

从阿拉斯加回来的杰克·伦敦一边工作一边写作,那段时间他一天工作加上写作的时间有19个小时,在两次被退稿后,杰克·伦敦的小说得以在报纸上连载,他获得了一笔还算不错的稿费,从那一刻起,杰克·伦敦终于完成了从体力劳动者到脑力劳动者的转变,这样的转变给他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痛苦。

最富有的作家

杰克·伦敦因以他丰富的生活经历为蓝本,配上他丰富的想象力,以一种朴实而有力的文字把一个个故事讲得栩栩如生。

杰克·伦敦因此名声大振,他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不菲的收入。

1900年,美国政府曾想派他到伦敦访学,但是中途因为一些原因又不让他去了,谁知杰克·伦敦自费前往伦敦的贫民窟,并在此住了三个月,回国后写了报告文学《深渊里的人们》,这篇文章在美国社会主义者中间引发了巨大反响。

杰克·伦敦笔下故事的主人公大多都有一种硬汉精神,无论在多么艰难的环境中都与命运做殊死搏斗,最后在绝境中求生,这也许是受到了尼采“超人主义”哲学的影响,那一个个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艰难求生,并最终走出命运旋涡的人,都有着尼采口中“超人”的特质。

那个在小说中对中国发动细菌战的美国作家,在“狼狗之争”中死去

然而有趣的是,信奉超人主义哲学的杰克·伦敦,并未表现出对于当时美国富可敌国的权贵阶层的崇拜和对生活困苦的美国工人的鄙夷,相反,他的作品中常常有对不劳而获的权贵阶层的讽刺和对努力讨生活的普通工人的赞美。

杰克·伦敦靠写作赚到了大量的钱(据说有1亿美元),也许,拥有了巨量财富的杰克·伦敦在某一时段会感觉自己可以掌握命运,就像《海狼》中拉森船长对那艘“幽灵号”和船上所有船员一样。

但是,即使仅仅从《海狼》这部小说中,我们也能发现,其实杰克·伦敦心中充满了茫然与恐惧,因为《海狼》的主人公拉森船长有一种怪病,这种病毫无预兆,发作时头痛欲裂,身强体壮的拉森船长被病痛折磨的死去活来,最后因这种怪病死去。

现实中的杰克·伦敦在有钱后反而在精神上更加空虚,他一开始尝试以物资上的享受来让自己获得满足,他买了豪宅、名酒,又买了游艇,准备出海游玩,却一次海都没出就将其烧毁。

后来的杰克·伦敦开始注射吗啡以寻求短暂的快感,杰克·伦敦本人也死于吗啡中毒,有人说,他在计算吗啡注射量时弄错了公式,也有人说,他根本就是故意注射了过量的吗啡。

死的那年,杰克·伦敦正好40岁,这个年龄即使作为体力劳动者也能养活自己,而此时已经成为了脑力劳动者的杰克·伦敦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杀死他的不是体力衰减后的遗弃,反而是脑中太多、太复杂,又彼此矛盾的思想,对于杰克·伦敦来说,这样的结局,未免显得有些讽刺。

对中国人使用细菌战

同情美国工人的杰克·伦敦对于比美国工人更加贫穷的中国人却没有一点怜悯之情,他在小说《空前绝后的入侵》中竟勾勒出了一副西方国家用细菌武器对中国人实施种族灭绝的情节。

该小说预测,到了1975年,中国人口将增长到10亿(别说,还真比较准),中国人能够忍受更低的工资和更高的工作强度,这导致中国的廉价商品横扫全球(这点虽然时间有些提前,但总体上也比较准)。

欧美各国认为必须彻底打垮中国,首先法国派出了一支30万人的远征军,结果只用了不到1周就在中国的人海战术面前全军覆没,于是欧美各国决定对中国投放细菌武器,细菌武器导致中国人大规模死亡,约1年后,待细菌武器造成的疾病大流行基本散去后,各国军队进入中国,将已经变成无人区中国瓜分殆尽。

杰克·伦敦生活的年代,美国排华情绪高涨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就是在那个时代通过的,华人的吃苦耐劳成为原罪,美国一面享受着华人参与的基建带来的生活便利,一面嘲笑华人愚昧懦弱,这就是当时美国人的真实写照,而杰克·伦敦以小说的形式把这种情绪具象化了。

那个在小说中对中国发动细菌战的美国作家,在“狼狗之争”中死去

狼、狗之争

杰克·伦敦思想上的分裂体现在很多方面,而他的两部小说正是这种矛盾与分裂的最好体现。

《荒野的召唤》和《雪虎》是杰克·伦敦笔下的一对姊妹篇,但是二者所讲述的故事却是完全相反的。

杰克·伦敦首先创作的是《荒野的召唤》,他讲述了一只狗被偷走卖掉后,逐渐走入荒野,在残酷的野外环境中,逐渐恢复了野性,自己捕猎,自己生活,这是一个“狗”变“狼”的故事。

《荒野的召唤》虽然写的是狗,但是其中涉及很多对于人类社会的隐喻被认为十分精妙,因而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反响,于是杰克·伦敦应一些人的邀请为这部小说写一部姊妹篇,于是《雪虎》应运而生。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雪虎》描写的一只有一定狗的血统的狼,与人类订立盟约,逐渐褪去野性,最后融入人类社会,与人类一起生活的故事,这是一个“狼”变“狗”的故事。

狼代表的是荒野,是野性,是欲望与本能;狗代表的是城市,是文明,但同时也是驯化。

在后来接受采访时,杰克·伦敦将《雪虎》中的“狼”变“狗”的过程称为进化。但这两部小说相比,更受欢迎的无疑是《荒野的召唤》。

那个在小说中对中国发动细菌战的美国作家,在“狼狗之争”中死去

这两部作品中的“狼”与“狗”的形象不仅是杰克·伦敦内心矛盾的真实写照,也是当时很多美国人的矛盾思维的真实写照。

美国的是由清教徒(基督教的一个分支)移民组成的国家,一方面,他们在还未到美国时就在“五月花号”航船上订立盟约,要建立一个不基于王权、教权等强权,而基于人们的自由意识组成的国家,后来美国建国时,开国元勋们也表示:美国要成为一个与旧世界(欧洲)完全不同的国家,美国要在新大陆上建立一个“山巅之国”。

但另一方面,美国的领土扩张史就是一部印第安人血泪史,白人移民肆无忌惮地屠杀印第安人,这种屠杀持续了一百多年,印第安人几乎被赶尽杀绝。而美国的经济奇迹很大程度上讲也是建立在黑人奴隶的血泪之上的。

美国人这种矛盾的情绪,或许可以用他们的教义来解释,按照清教徒的教义,信奉上帝的清教徒有义务按照上帝的要求去改造世界。

而美国刚刚到来时,北美大陆整体而言呈现出一种原始状态,于是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志对这片大陆进行改造,所以他们几乎灭绝了大陆上的野牛、灰狼,并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印第安人。

那个在小说中对中国发动细菌战的美国作家,在“狼狗之争”中死去

美国白人们在屠杀印第安人的时候不会有任何负罪感,因为在他们眼里,这些不信奉基督教的家伙们,根本不能算人。

美国人将黑人奴隶像商品一样随意买卖,也是这个道理。

从这个角度来讲,其他文明的人要想与美国人和平共处,被美国人认可为“人”的唯一方式就是掌握与美国对等甚至更高的武力。

美国人来到北美时,北美大陆是一片荒原,美国人在这片荒原上建立起了一座座现代化城市,但那种荒原记忆始终伴随着美国人,也许,美国人从未真正走出过那片无尽的荒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