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NO.1 第一性原理

 新用户13816132 2023-08-18 发布于山西

一、什么是第一性原理

      第一原理(又叫第一性原理)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它相当于数学中的公理,即在每一个系统的探索中,存在第一原理,它是一个最基本的假设或命题,不能被省略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

      第一性原理也是量子力学的一个术语,意思是从头算,无需任何经验参数,只用少量基本数据做计算,得出分子结构和物质的性质。

      第一性原理就是找到 问题最开始的起点,即“元起点”或者“元问题”。

      先说一种思维方式:归纳与演绎。归纳法与演绎法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归纳法:前提正确,结论不一定正确。演绎法:前提正确(归纳法论点不能作前提),结论一定正确。归纳法着眼于结论,长于正确地回答问题。演绎法着眼于前提,长于准确地提问。只有提问才能获得新认知,所以演绎法是人类获得新认知的途径

      我们人类思考问题是遵循因果律,当出现一种现象或者结果的时候,我们往往追寻原因是什么,当知道原因之后,又会继续往前探索产生这个原因的原因是什么。这就是在用演绎法去追寻那个终极的原因。用演绎法往前推的那个元起点就是第一性原理。

二、第一性原理的意义

      第一性原理对于人类的发展是及其重要的,所有的科学都有第一性原理。任何学科都是由最初的第一性原理演化而来。第一性原理就是基石,通过归纳演绎法产生了所有的人类知识。

      举个栗子,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提出五大公设。公设一:两点之间必可连成一条直线,公设二:直线可以任意延长,公设三:已知圆心及半径可做一圆,公设四:凡直角皆相等,公设五:过直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看起来非常简单的几句话,之后几乎所有的几何学都是由这简单的五条公设通过归纳演绎出来的,直到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学的几何学依然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学。这五条简单的公设就是《几何原本》的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是超越因果律的第一因,且是唯一因,同时第一性原理一定是抽象的

      判断一本书是不是经典的唯一标准是看这本书是不是在论述第一因。伟大的著作都是在论述第一性原理。《人类简史》的第一因是“虚构的故事”,《经济发展理论》的第一因是“创业家创新”,《国富论》的第一因是“看不见的手”,《物种起源》的第一因是 “自然选择”,《物演通论》的第一因是“ 递弱代偿”。

      同样的,伟大的人物也是在论述第一性原理。泰勒斯:水是万物之源,。德谟克利特:万物是由原子论,亚里士多德:五种元素构成了万物,虽然他们的观点在现在看起来都是错的,但是这些伟人是在用第一性原理解释世界,这是多么美妙的思想。

三、第一性原理对我们思维的影

      人的认知简略为两种:两幅认知眼镜,第一幅经验事实(感官通道),第二幅概念观念(思想通道)。对应的会有两种逻辑形式:归纳法(感性经验)。演绎法(理性思维)

      中国文化是“技艺文化”,实践在前,逻辑在后,是具象思维。西方文化是“ 哲科文化”,逻辑在前,实践在后,是抽象思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都是具象的, 你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日、暮、旦”,能够想象这样文字表达的具象意义。西方的拼音文字是抽象的逻辑,是一种符号,没有具体的象形意义,代表的是一种抽象的含义,比如:sun,如果不解释, 是无法从结构上判断出代表太阳的意思。

      因为我们几千年的思维方式就是具象思维和类比思维,所以我们的思维方式更多的是具象思维。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抽象思维,第一性原理一定是抽象思维,所以在重大的科学发展上,很少看见我们中国人的身影,这是由我们固有的思维方式决定的。类比思维在过去时代或许可用,(一个时代跨度很大,发展缓慢时,变化并不大),但如今信息增长爆炸,时代创新,人类崇尚颠覆式思维,找规律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变化。

四、第一性原理具例分析

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性原理

      亚里士多德关于世界的解释是建立在两个基石假设之上,  这两个基石假设是:1、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所有的行星绕着地球转,包括太阳。 2、宇宙是有目的论和本质论。这两条基石假设就是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性原理。

      第一条不用解释,解释一下第二条,什么是目的论和本质论,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上的任何物体本质上都是由土元素组成的,土元素的目的是什么,任何土元素都有一个天生的倾向,就是有向宇宙中心运动的内禀的属性。天上的物体都有以太构成,以太做完美匀速圆周运动。

      第一性原理是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虽然后来他的观点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是鉴于当时所得的数据,在那个时候是最正确的答案,所有的证据全部证明上面的两个基石假设,亚里士多德有充足的理由信任他的理论。虽然后来被后人推翻了,但是是他先建立的这个基础,后人才能推翻他。亚里士多德的观念影响了西方两千多年,在这之后的两千年时间里,所有的哲学家都是对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性原理的修修补补。所以说,亚里士多德是有史以来最智慧的一个人,没有之一。

牛顿的第一性原理

      牛顿关于世界的解释也是建立在两个基石假设之上, 这两个基石假设是:1、力的假设。 2、惯性的假设。这两条基石假设就是牛顿的第一性原理。

      牛顿指出物体运动是由于外力的作用,地球上的物体围绕地球运动是因为地球给了物体一个外力的作用,同样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是因为太阳给了行星一个引力作用的结果。

      垂直向上扔出一个物体,既然地球是在运动,为什么物体还是回到了原来的位置,牛顿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惯性力,物体有保持它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完美解释了物体落下来还是回到了原来位置。这个惯性力的假设是极端反直观的,但是这个假设解释了物体运动的状态。依靠这两个假设,牛顿建立了牛顿三定律。

      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的革命,不是新的科学发现,而是对既有现象新的解释,是观念的挪移,观念的改变带来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运动是内禀的属性,而牛顿认为是外力的作用,不同的基石假设,不同的第一性原理,改变了人类对世界根本性的认知变化

      虽然牛顿的理论现在被证明也是错的,但是牛顿建立了人类认识世界科学的思维方式,所以牛顿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没有之一。根据牛顿建立的理论,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

爱因斯坦的第一性原理

      1、光速恒定原理。2、相对性原理。一位科学家说过依靠着两个基石假设,只用高中的数学知识就可以推导出E=MC2。

达尔文的第一性原理

      1、遗传变异。2、生存竞争。

古往今来对人类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大概有十个,他们都是第一性原理的创建者。

政治上的第一性原理

      独立宣言的第一句话“人生而平等”就表明了美国政治的第一性原理,独立宣言之后的其他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展开的。

经济学的第一性原理

      供给和需求平衡曲线。经济学上的第一性原理:“看不见的手”,所有经济学现象底层的原理都是供给和需求的平衡这只看不见的手。

附:埃隆·马斯克电池

      改变游戏规则,颠覆传统的创业者。在马斯克开发电动车的过程中,一些人说现在的电池组很贵,每千瓦小时要耗掉600美元,未来价格也不会低,因为它一直就那么贵。很多权威人士也都声称电池行业已经到达了顶峰,再没有改进的空间,也不可能用更低的成本生产出来。

      但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我们可以考虑,电池的材料构成都是什么,这些材料的市场价格如何?马斯克在采访中说,他将电池组分解成最基础的材料组成部分:碳、镍-铝、其他用于分离的聚合物,在加上一个盒子。这些都是电池组重要的构成元素,这些元素中的每个部分都可以优化、改进,最终的优化程度也取决于解决这些问题人的聪明才智于是,特斯拉现在电池的价格就变成了每千瓦小时80美元。( 除了买这些金属的成本是绝对降不下去的,剩下来的成本都是人类协作过程中产生的,那就有优化的空间。比如在美国生产可能税费比较高,那就不要在美国生产了;可能是某个技术路线它比较昂贵那随着它的大规模普及应用,这个价格就能降下来;可能是某种模块设计上本身出了问题,那就改变设计。总之,回到物理学的角度看这个产品,他就是一些金属的组合,我们就有可能把电池的价格无限逼近这些金属本身的价格。)

      同样的思路, 伊隆·马斯克的另一个创业项目是造火箭。马斯克说算了一笔账:一架火箭,它的原料成本只占火箭的总成本的2%就算还有其他成本,那都可以优化。 所以,他放话说,可以把现在火箭的制造成本降低到只有现在的10%。先找到事物本源,再把每个阶段细分,一直细分下去,直到无法切分时,发现所有问题的节点,然后逐步论证。

      其实“第一性原理”,就是让我们把目光从那些别人做的事上挪开,不管做什么选择都以最根本的那个原则为参照点,不断用那个参照点为自己纠偏。

五、第一性原理启示:本质思维

      与其根据参照物去推论,不如我们把问题分解成几个最基本的事实,然后检查每个事实部分。即使问题已经解决,我们还是要从问题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入手,重新审视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案。用第一性原理思考问题,而不是类比思维。

      我们的生活中倾向于比较,别人已经做过或正在做这件事,我们也就去做。这样做的结果是只能产生细微的迭代发展。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是一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找到里面的本质,然后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这个思考过程需要耗费很多脑力,而我们的大脑又喜欢“省电模式”,所以第一性原理思考需要持续的刻意锻炼才能熟练运用。沉溺于过去的经验,使用“省电模式”的后果是:

1·我觉得全世界可能只能卖出五台计算机吧。——托马斯·沃森,IBM 主席,1943

2·演员们表演就可以了,谁 TM 愿意听他们的声音呢?——华纳兄弟公司创始人 哈利·华纳,1927

3·640K 内存妥妥够用了。——比尔·盖茨,1981

应用原则:1.强调质疑一一不轻易接受否定的答案(思维定势)。结论实际上是局限在特定的时间段和环境下的,时机成熟和条件发生变化就可以实现。

              2.強调实验一一实践验证。

      芒格说过,在商界有条非常有用的古老守则,它分两步:

  第一步:找到一个简单的,基本的道理;

  第二步:非常严格按照这个道理行事。

      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有助于我们抛开其他干扰因素去分析事物的本质

公式是:成就=核心算法×大量重复动作²

      所谓“核心算法”,就是你的“第一性原理”。 做任何事都是使用这个“核心算法”,在任何选择关头,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看都用这个原理做决策。

      所谓“大量重复的动作”,就是一旦启动开始重复地做,笨笨地坚持往下做。每多做一次,就会比其他人积累更大的优势,而且这个优势是指数级积累的。

      谷歌的街景地图:它的“核心算法”很简单,就是要把人类所有城市的地图数字化,开着带有摄像头的车,在各个城市里转。这个工程一启动,非常慢,工程量很大,做法也很笨,但是只要持之以恒,其他公司就望尘莫及。雅昌印刷:他们派了一个4 人小组把西藏布达拉宫所有的壁画,用最高清晰度的摄影机一幅一幅地拍摄了一遍。整个工程持续四五年,但是一旦做成,全世界想用布达拉宫的壁画艺术品,只能到雅昌去买版权不大可能再重新拍摄一遍了。巴菲特就说过一句话:“投资就是滚雪球。”站在山顶滚雪球,只要有足够长的坡,和足够湿的雪,一个小雪球顺坡而下,就能越滚越大。“坡”就是核心算法,“湿雪”就是大量可重复的动作 “滚雪球”就是有效的、可重复的、可持续的强化学习。

六、第一性原理的心理学:影响因素

      运用第一性原理在奔向目标的过程中,不受其他因素影响。不理会沉没成本,在每一个点上做独立决策( 人工智能思维)。 除了根本的原理和目标,那些其他参照点为什么会出问题呢?

      人工智能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呢?机器下围棋,它每下一手的时候,都计算自己在当前局面下的赢棋概率。对它而言,每一个决策点都是独立的,这一步和此前的那些棋没有什么关系,它就从当下这一步出发,尽量抛开存量,在每一个决策点上独立决策,计算获胜的概率。它虽然比人类懂得更多,但每一步都仍然是从头推理,每一步都像是婴儿般地学习、探索,所以能下出一些人类从未想过的棋和手段。机器从来不纠结,不理会沉没成本,绝不感情用事,也不会对未来心存侥幸。它只是聚焦于一件事情:赢棋它只用一种标准衡量自己:概率。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简单说就是,你以前为一件事花进去的时间、精力、金钱,都是沉没掉的,不应该影响你当下这一步的决策。 (例:看电影一一第一因娱乐一一烂片一一离开一一票钱巳经沉没,省时间成本)

      大脑的运行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过去所经历的事情,以及残留下来的记忆,对我们当下的判断是有很大影响的。从好的一面说,这提高了我们决策的速度,降低了大脑的负担。(比如,我们曾经吃过某个地方人的亏,就形成了一个经验,以后但凡遇到这个地方来的人,我们就尽可能回避和他们打交道,而且要说他们的坏话。所谓地域歧视、以貌取人等等,都是这么来的。)  但是从坏的一面说,这种大脑运行的方式,也让我们成了经验的奴隶,不能客观地判断当下形势,我们总是让过去的东西绑架了自己。

      叔本华说:“阻碍人们发现真理的障碍并非是事物的虚幻假象,也不是人们推理能力的缺陷,而是人们此前积累的偏见。”

      马克·吐温也说:“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真相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

    人类还有一种能力,就是把自己这些因为错误偏见而形成的观点,解释得冠冕堂皇自我合理化。

“很多时候,我们在重组自己的偏见时,还以为自己是在思考;在重复以往的错误时,还以为是在坚持梦想;在消极荒废时,还以为是在放松;在伤害别人自尊时,还以为是直率;在故步自封时,还以为是在坚守;在随便放弃时,还以为是在选择;在喝得酩酊大醉时,还以为是豪爽;在不思进取时,还以为是低调。”

      所有这些愚蠢的行为,都是因为我们延续过去,而且还把它合理化。但是人工智能不会。它用概率来思考问题,切断了过去的经验,每一步决策都是独立的

如果不爱一个人了,不会因为我已经为这个人付出了很多,而舍不得分手;

分析一只股票,如果不看好它的未来,就会果断卖出,而不会说:“哎呀,我还亏着钱呢,等涨回来我再卖吧。”

如果跳槽,纯粹就是因为新工作岗位更适合自己的发展,而不会因为什么和老同事的感情很好,而犹豫不决。

      这种富人思维,跟科学思维很像。科学思维为什么强大?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解释:

第一,科学承认自己是无知的,而不会说老祖宗、先知已经告诉了我们全部真理。科学追求的是可证伪性,愿意、甚至追求被别人证明说“我错了”。                              第二,科学实事求是,只看逻辑、证据,不在意观点提出者的背景和尊卑。就是大师,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过去一贯正确,那又怎样,现在错了也是错了嘛。

      乔布斯有一句名言:保持饥饿,保持愚蠢。就是保持对世界探索的热情,就是不断放空自己回到原点,放弃一切经验和存量,只在这一点上虚怀若谷地思考。

      曾国藩:“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不让过去的经验影响现在,也不让未来的妄念影响当下,我只纯粹地关注当下的目标。

      做到这个境界,当然很难,因为它和我们在亿万年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直觉和本能正好相反。能够和直觉,和本能相对抗,就跟理解“沉没成本不是成本”一样, 都是“知易行难”的事情。

      因为我们人类文明是通过漫长的时间一点点积累出来的。在积累的过程中,虽然有很大的进步, 但是那些  存量也有很多不合理、低效率、甚至是荒唐透顶的东西( 变化性)。如果不能随时回到根本,就很容易把经验变成负担。例如二战时期,英国空军部队有一个规定,战斗机的皮革座椅要用骆驼的粪来擦洗保养。英国空军的后勤兵多年一直以来都这么干,但谁也不知道为什么。

      我们的模因当中有很多是错误的见解,而我们把它当真理一样,在我们的思想当中结合下来。我们接受一个新观念更难,还是摆脱一个旧观念更难?摆脱旧观念更难。凯恩斯讲过一句话:对于一个人来讲,困难的不是在于接受新观念,而在于摆脱旧观念。摆脱旧观念太难、太难、太难了。《清教徒的礼物》:当足够多的人相信一种思想,以至于它成为常识的时候,它就控制了我们。 不是我们拥有了思想,而是一旦一个思想已经上升为常识的时候,它就控制了我们,它就变成了一种内隐的思想。内隐的思想就像我们电脑里的cookie,你一打开机它就到那个页面去了,你不用任何操作,它就自动到了那个地方去了。

      一旦一个思想进入到你的脑子里以后,这个思想就会形成一个屏障,他喜欢的新思想能够进来,他不喜欢的思想就进不来了。 所以,我们经常讲一句话叫空杯心态,从哲学上、心理学上,空杯心态根本不可能,那些内隐的思想已经牢牢地跟你在一起,你无法清除掉那些内隐的思想,你把内隐的思想清除掉,你这个主体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很多时候对我们伤害最大的不是我们的新思想太少,而是我们的旧思想太多了。

    思想洗澡·大家养成了一种学习风尚,总是不停地去学,可是我们却不曾停下来想一想、整顿一下,不停地往脑子里面加东西。问题不在于新思想太少了,而是旧思想太多了,而且你没有一个整顿思想的一个格栅来整顿它。1.洗船板理论(纽拉特:第一块 哲学和科学)。2.洗苹果理论(笛卡尔:普遍怀疑)。

      在自己的行业里,有多少事都是因为习惯和偏见,因为既得利益者的坚持而保留下来的,从“第一性原理”来看,其实都可以一刀砍掉。我们为什么要用“第一性原理”来思考问题?因为这是一个技术疯狂迭代、迅速爆发的时代。好处是,我们有机会打破原来的习惯和偏见,重新规划一件事,因为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让这件事还原到自己的本质。坏处是,选择太多,可能性太多,我们就像是从陆地来到了海洋,不确定性太大。所以,找到一个目标,找到一个航标灯就尤为重要。所有的合作者在心里记住那个唯一的目标,随时纠偏,随时质疑习惯和偏见,随时去除冗余,才能够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把握住自己。

七、第一性原理的哲学:普遍怀疑与不可知论

1.普遍怀疑

      普遍怀疑并不是对一切知识的绝对否定或虚无主义。笛卡尔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绝对可靠的信念,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建立知识的大厦。笛卡尔运用了一种“邪恶骗子”的思想实验,它可以把想法和直觉植入人的大脑里( 盗梦空间)。 他在寻找一个信念,即使“邪恶骗子” 存在,他也能确认这个骗子是不是真实的。 这个标准非常严苛, 大多数信念是不能通过这个实验的,包括上帝、世界、桌子,甚至自己的身体。其实我们没有办法区分出来上帝、世界、桌子、甚至我们的身体是真实客观的存在,还是大脑形成的意识形态。(庄周梦蝶)

      笛卡尔最后找到了一个绝对可靠的信念即“我思故我在”。怀疑一定有一个怀疑者,思考必然有一个思考者在思考。请注意,他不是说他的身体一定存在,只是说会有一个对象在思考,而这个对象一定是客观存在的这并没有求助于感觉和经验,而是完全从纯逻辑上推导出来的,就像数学证明一样。

      “我思故我在”是一条连最狂妄的怀疑派都不能使之动摇的真理,我们可以毫不动摇的把它作为整个形而上学的第一性原理。 “ 我思故我在” 是到目前为止,人类最聪明的大脑找出的唯一共识,也是唯一的第一性原理,除此之外,在现实世界里找不到其他的东西,它必然是为真的。

      反思:能够证明我存在的,只有我的思考。 (不是金钱,事业,家庭,甚至身体) 那么如果不去思考,我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我思故我在”是唯一通过考察的确定为真的信念。这说明什么?除了“我思故我在”之外的所有信念,都不能保证一定是普遍的、必然为真的信念。

      世上根本没有绝对真理!这不是狂妄的虚无主义,而是认真的哲学推断。

    a. 警惕一切向你推销绝对真理的人。

    b. 一切既有信念(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都是可以怀疑和挑战的。

“我思故我在”的确是一个必然的真起点,但是也因为这个共识太单薄,不能成为构建人类知识体系的基础。

第一性原理的缺点:第一性原理是那个我们一直在寻找的一个必然为真的元起点,但其实并没有一个必然为真的元起点。所有的元起点都是假设:并不存在必然为真的真理,所有的真理只是在当时的环境下可以作为一个真理。所以没有什么必然绝对的第一性原理,但是一定需要有一个暂时为真的第一性原理。

2.不可知论

      普遍怀疑把所有的边界都帮你打开了?由此推出不可知论。在笛卡尔思想实验中 . “我”存在,不等于“我的身体”存在,也不等于“外部世界”存在,只是“我的精神”存在。

      与通常用客观事实证明精神存在恰恰相反,我们只能凭借精神存在来证明物质存在一一《物演通论》

      你的存在只可能是精神性的存在,而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从哲学上跨越边界)案例:开颅手术有可能证明贝克莱的理论。迄今为止没有人能够从逻辑上证明,我们不是生活在黑客帝国里。

      我们生活在真实世界的可能性只有亿分之一。——埃隆.马斯克

    “普遍怀疑”到了何等骇人的程度!人类的纯逻辑把边界摧毁到何种程度?合理的推论应该是:精神以外的东西(包括客观世界和我们的肉体)到底存在或不存在,一概不知。——《物种起源》

      这太虚无了吧!“不可知论”不但不会造成虚无,反而是进步的动力,敢于打破一切认知边界,成为科学革命的基本精神。

      科学革命不是“知识的革命”,而是“无知的革命”。——《人类简史》。 科学革命与前现代知识体系第一个不同之处是:“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 当你承认自己无知的时候,就是对你眼前看到的东西所构成的边界打开了。

      同时不以过去的已知遮蔽未来的无知。所有过去的已知不能构成我认知上的障碍,不可知论是近代科学革命三大思想武器里面的第一个。真正触发科学革命的,就是发现 “人类对最重要的问题其实毫无所知”于是,再也没有什么概念、想法或理论是神圣不可挑战的了。现代科学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就让它更具活力、更有弹性,也更有求知欲

      不可知论:笛卡尔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第一副眼镜:个体经验——所知障

      相信个体眼见为实,相信个人时空内的经验是检查信念是否是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种信念有一个效应叫所知障。最有效的抵抗武器:不可知论——首先假设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假设自己无知,是自我认知升级的唯一路径。——傅盛

      我们从来没有完全解决过如何选股这个难题。在 98% 的时间里,我们对待股市的态度是——不可知。通用汽车的股价跟福特比会怎样?我们不知道。——查理.芒格

      Stay hungry,stay foolish——史蒂夫.乔布斯(认知的方法论)

      我也问自己,为什么偏偏是我发现了相对论。一般成年人从不为时间和空间问题操心,他们认为只有孩子才会想这些事情。但我发育非常迟缓,直到长大之后才开始对时间和空间感到好奇。所以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要比别的孩子持久一些。——爱因斯坦

      最好的教育机构,是能够增强人们好奇心的机构。——查理.芒格

不可知论的两个小工具:

(1)我错了 —— 破除所知障。

(2)反共识 —— 破除从众效应。

      如果一种理论总是被置于“不可被证伪” 的保护之下,那么可以说它已经不再是科学了。—— 卡尔.波普尔

      能够认识到并承认自己错了,是证明一个科学家仍旧还是科学家的标志。—— 卡尔.波普尔

    达尔文是最成功化解第一结论偏见的人他很早就训练自己努力考虑任何有可能证伪他的假说的证据。—— 查理.芒格

      我觉得我没有资格拥有一种观点,除非我能比我的对手更好地反驳我的立场。—— 查理.芒格

      在科学界,犯错并不是罪过。生活中也需要这种能力,即脸不红心不跳地说:当时我搞错了。这与人们没完没了地去寻找一些合理化说法来为自己先前的错误辩解的做法完全不同。—— 朱利叶斯.奥本海默

      能够认识到并承认自己错了,是证明一个创业者仍旧还是创新者的标志。巴菲特和芒格养成了一种异常罕见的性格——甚至渴望去证实和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

      千万不要投资什么样的人?拒绝证伪性的人:我永远都没有错;如果错了,都是别人的错。永远都没有错的是咨询公司:我的战略肯定没错;如果错了,是你们执行的问题。( 安迪.格鲁夫:如果我们下台,另选一名新总裁,你认为他会采取什么行动。摩尔犹豫了一下,说:他会放弃存储器生意!格鲁夫目不转睛的盯着摩尔说,说你我为什么不走出这扇门,然后自己动手?终于,格鲁夫与摩尔达成共识:不考虑个人名誉得失,为了公司的前途,放弃存储器,重新开拓芯片市场。)

      承诺升级效应:发现错误,拒绝停止,继续追加承诺!

第二副眼镜:群体信念—— 从众效应

      普遍怀疑:去除他人之知的遮蔽性,首先default一切知识都是可以怀疑的。

      反共识:D公司的CEO对自己说,如果A公司、B公司、C公司都在做同样的事情,那一定是正确的。

    世俗的智慧告诉我们:对于我们的名声来讲,遵循常识失败要好过违背传统而成功——约翰.凯恩斯

    很多人宁可死,也不愿意独立思考。一一一伯特兰.罗素

    地狱里的石油商:自己随便喊一句地狱有里石油,后面跟着别人一起跳下去。

      鱼群同步法则:(万一他们的方向错了呢)规则1:跟上前边的鱼。规则2:与身边的鱼保持同步。 规则3:与后边的鱼保持距离

    敢不敢做异类?

    思考:“群体无智慧”与“集体智能”是否矛盾?

    “群体无逻辑”——群体没有任何批判精神,群体并不会推理或总是错误地推理。群体只会形象思维,所以也只能形象所打动。 更想影响群体,绝不可以采用论据的方式。 演说家靠的总是感性而不是理性,因为逻辑的法则对群体不起作用。                  ——《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

    “群体无意识”——在群体中,个体不再是原来的那个自己,而变成了不再受自己意志支配、不再有独立思想的傀儡。      —— 《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

      无论是动物还是人,只要一定数量的生物聚集在一起,他们就会本能地臣服于首领的权威之下。群体就像一个顺从的羊群,若没有领头羊指引,他们将一事无成。群众总是愿意听从那些意志坚强的人。群聚的个体会完全丧失自己的意志,本能地服从一个有主见的领导者。

      这个世界的问题,不在于聪明人充满疑惑,而是傻子们坚信不疑。                      —— 伯特兰 . 罗素

      大多数人的共识一定是愚蠢的。但凡常识的东西,都是行将抛弃的谬误。    —— 王东岳

    直觉物理学:普通人对物体运动的常识观念几乎都是错的。每破除一个直觉常识,物理学进步一大步。(日心说;惯性定律) 直觉心理学:普通人对人类行为的常识观念几乎都是错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接受实证检验之后,许多关于人类行为的常识信念都被证明是错误的。    —— 《这才是心理学》基斯 . 斯坦诺维奇

      这种说法可能会言过其实,甚至有偏颇之处;但矫枉必过正!

      创新精神第一特征是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怀疑一切。 没有 critical thinking ,就没有 creative thinking。


      模型总结:

1. 批判性思维(逻辑三冾、可证伪性)

2. 给思想洗澡(普遍怀疑、不可知论)

3. 不可知论(我错了、反共识)

八、第一性原理的实践与延展

      知道很多道理,为什么做不到?怎样克服天性?

1.所谓“知道”其实是听过,并不理解和明白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 王阳明《传习录》

      暂时做不到的行为,实际上是知之不深切的缘故;而知之不够深切,又是因为对行为的理解认识和力度还不到位造成的。( 心理激励:内驱力·愿意做一一意义;执行力·怎么做;自制力·如何坚持一一愿景)。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强调坚决果断地行动和深入细致地感悟相结合才能不断的进行认知迭代。

      大脑吸引知识,对于“知”的理解仅停留在感官层面(临时存储),使用过一次,那么对这一块知识就会进行标记为“有用”,使用过多次,标记不断加强,对生存有利的知识便会转移到更常用的存储区。实践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让大脑理解知识的过程。正确性验证,深入到意识层面(固定存储)。 假如是从不使用,不实践,那么临时存储的区域也会被别的信息所替代。

2.知识结构的不完整性

    《原子弹制作从入门到精通》关键知识点:临界质量、提纯、如何存放等。一公斤u235,把它融化成两个等份,半球形状,接下来弄几根雷管当作引爆装置, 弄一个钢桶把核燃料放中间固定好,中间留点空隙,把雷管放在核燃料后面,一个核燃料后面放两根固定好, 让四根雷管爆炸挤压核燃料,使核燃料达到临界爆炸。如果你想把一公斤核燃料充分的发挥,建议你把中间放一些镭,这样这颗炸弹应该可以赶上当年美国在日本投的那颗小男孩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简化许多细节,粗浅性易于理解,但实际应用降低。

      知识完整性检验方法:教授无知。

3.大脑机制:短期利益(心理学因素)

      如果知识结构完整了,也理解了事物,但是还不能做到。那么可能的原因是做这件事情的收益不能立刻见到效果,大脑缺乏积极性。

      大脑有奖赏机制。正常情况下人体不会分泌很多的快乐素,这能保持大脑对快乐素的高度敏感性——一点点成功就可以获得足够的满足感,这样人们才有动力去完成长期、艰巨的任务。

      人类基因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繁衍,但是繁衍需要人类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成本,没有好处的事情是无法长久的,所以性行为会带来快感,这个快感是繁衍这个任务给予人类的奖励。

      大脑急功近利这好理解,毕竟谁也不喜欢做一件不能立刻看见效果的事情。管理者不要和员工谈理想讲道理,是因为员工没有到领导者的认知层次,无法理解道理。你只有把道理、理想折算成他能看到、感受到的利益才有用。

对比一下:

讲道理:最近这个项目非常重要,我们需要抢时间,你别到了点就想回家睡觉玩游戏,作为一个员工,应该把公司当成自己的事业和公司一同成长。

讲利益:现在我们做的这个项目,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竞争对手,是一片空白领域,大家一起努力,项目能提前两周上线,公司拿出一个月的利润的20%作为奖金发给你们.  提前一周上线,拿出10%作为奖金。

讲道理通常都是比较久远的未来才能看到收益,讲利益通常都是很快就能看到收益,相比之下哪种方式更能打动人心,显而易见。

      做任何事情之前,我们应该思考这件事情对于三年、五年后的自己有没有帮助,只有从意识层面意识到利益,大脑才有动力支持你做下去。

总结

1)深入理解,做到真知(真懂了),实践出真知,动手才能真正理解。

2)不断学习,弥补知识结构,仅仅有思维工具,没有知识储备,就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3)不要只看短期利益,眼光要放长远,多想想三年之后,五年以后的长期利益。

4)敢于告诉他人“我不知道”,面对不知道的问题,勇于承认不知道,可以正确面对自己的知识盲区,不至于作出错误的判断,并且做好学习计划。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2018-10-14 00:5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