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中西医术在临床上如何结合的问题

 昵称65820384 2023-08-19 发布于河南

中西医术在临床上如何结合的问题,是指中国旧有的医学与新的外来医学(包括经过批判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医学和苏联先进的医学)在医疗中如何结合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中医科学化的实践问题,这里只是对这个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大家正视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

在二十年前,笔者曾是一个开业中医,当时受了中西医界不团结气氛的影响,在思想上曾经轻视外来的医学,而一意寻求我国古代医术,同时也打算把这些医术“科学化”起来;在药物方面,也曾进行过提炼、分析等研究;在针灸方面,也曾做过一些动物试验,结果由于“自作聪明,不学无术”,搞不出成绩来,但是在十余年的临床实际经验中深深体味到中医学术在医疗上,对某些疾病是能解决问题的,而理论部分有许多地方是玄虚不切实际的,同时也体味到要从这些古代流传下来的民族医术中“披砂获金”,没有现代的科学知识和掌握现代科学工具是不行的,因此,就放弃临床开业,考入大学医学院从头学习西医,经过六年的系统学习,及最近两三年来苏联先进医学的薰染,初步摸索到现代科学医学的门径,才领会到中医要走向科学化的道路,必须首先在旧有的临床经验基础上接受现代科学医学的学理与诊疗技术,再运用这些科学武器回过头来整理自己的旧有经验,使它们从旧的范畴提高到科学的领域,旧有的临床经验和新的科学知识在同一个人身上的并存,对中医科学化的推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今天人民政府所发动的广泛的中医进修教育,是非常正确而及时的。

这里必须指出现阶段的中医进修教育,基本上只是一种科学普及的教学形式,给将来进一步提高打好基础,因此进修以后对现代科学医学学理的理解和一般医疗技术的掌握都不够全面,或者参加进修的中医,原有的临床经验也有深浅的不齐,所以在中医进修教育展开以后,大多数中医在医疗上不是原封不动地运用中医旧的一套,就是完全采取西医的办法,中西医术在临床上仍旧“各自为政”,也就是说中医学术和科学医学虽然在同一人身上并存,而仅是混合物,并没有变成化合物,因此,在中医科学化的发展过程中就产生了“中医西医化”的倾向,所以,中西医术在临床实践中的结合,是目前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的人主张诊断用西医(指医师),治疗用中医(指中医师),从形式上来看似乎是中医在科学化了,其实在中医学术的本身起不了太大的改进作用,这种办法虽然运用了现代的诊断技术,确定了疾病的诊断,并且也可能用中医方法治愈了,但是由于中医处方的复杂性和机动性,往往不容易从病例的统计中找出对某种疾病最有效的固定方药。而且中医在决定中药处方时,仍需依靠本身旧有的诊断技术和理论为标准,与西医的诊断毫无相关的地方。

有的人主张从统一病名着手,从形式上把中医的病名改成科学的病名,譬如中医的“湿温”,就是西医的“伤寒”,中医的“风温”,就是西医的“肺炎”等,如果用中医的方法把“湿温”或“风温”治愈了,就以为中医能够医好“伤寒”或“肺炎”,这种“中西对照”的办法表面上似乎把中医学术和科学结合起来了,而不知道中医的病名有许多是泛指好几种疾病的,而且有许多病名只是指某些症候群而已,很难从主观上在短时间把它们一一改变成现代科学的病名,如果硬要这样做的话,就很容易产生穿凿附会的毛病,而走向错误的道路。

笔者认为中西医术在临床上的结合应当从下面几项做起。

1、病名、病源、病理,应当完全根据现代科学医学,因为中医原来的病名极不统一;病源,特别是传染病的病源由于诊断器械的条件所限,也都没有具体认识;病理也是臆测的居多,所以这三项在临床上应当服从现代学理。

2、症状的表现,应当力求科学的解释的分析。例如中医所谓“鼻搨为肺绝”,“咳嗽而拖蓝可忌”,为呼吸困难和缺氧的症状,“四肢厥逆”,“脉微细”,为循环衰竭的表现等。

3、诊断方面,除了运用中医原有的“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外,尽量采用科学的诊断技术。如血液、大小便、痰液等的检验,听诊,打诊甚至透视,心电描图术等,来扩大观察的范围和深度。一方面用科学的诊断方法来确定病名,了解病理变化及病源,另一方面通过由“望闻问切”所得症状的分析和解释,使处理方法的决定逐渐获得新的标准和尺度。例如“脉弦,眩晕”,中医叫作“肝气”,常用牡蛎、石决明、白菊花等来治疗,如果同时也用了科学的诊断方法去测量一下血压,就可以了解“脉弦,眩晕”是否是高血压的现象,如果是高血压,而且用这些方药治愈了,就可以获得治疗高血压的有效方药和决定这种方药的新标准,也提高了治疗用药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4、治疗的选择,应当以可能的效果为尺度,不应当在中药西药的名义上固执成见。现在所谓西药有许多已经是我国自己制造的,也就是说这些西药已经成为国产了,和中药不同的地方只在西药是工业的产品,中药是农业或小、手工业的产品而已,或者说西药是精制药,中药是生药而已。也有些人进修以后逐渐不爱使用中药,其理由,不外有些中药效果的确不好,使用的不方便,病人要求等等,或者由于学了新的药物,也要试用试用。这种不从中药本身去求改进,而采取消极放弃的态度,如用苏联在药物方面的自力更生,多用生草药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科学态度来比一比,是极其错误而且不应该的。我们首先应当确定,凡是可以用中药治愈的,尽量采用中药,中药不能解决问题的,不妨采用西药。大致说来,一般急性传染病,以采用西药即化学治疗为主,其他一切慢性病,可以适当地运用中药治疗。在中药的应用上也应当加以重点的改进。如处方的简化和剂型的改变,并且应当用科学的药理学观点来认识中药的疗效和安全而有效的剂量,等到常用的中药及其处方在生产和应用上都变成工业化,在效用及剂量达到标准化以后,中药和西药的界限就无形地消灭,而且这种改进以后的中药及其处方,就是西医也可以应用自如。例如我校门诊的西医大夫就能应用中药止嗽散流浸膏。中医在科学诊断的指导之下必要时能够使用西药,西医在简化中药方剂之后能够使用中药,都从实际需要出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中西医术就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地结合起来,其他医疗技术也一样。

5、关于预后及预防方面,也应当以现代科学医学为主,预后系医生对疾病发展的科学预见,并不是“算命”,需要对整个病情变化有透彻的理解,才不致有误,因此,必须依靠现代的基础医学为根据,而以中医经验为参考,至于预防特别是传染病的预防,中医是比较残缺不全的,应当完全采用新的科学方法,如预防注射、消毒、灭菌等。

总的来说,中西医在临床上的结合,应当从中西医(指医生)技术合作开始,逐渐走向中医本身能够掌握科学诊断方法及用新的观点来使用中药或其他治疗技术的道路。

本文选自《近代名老中医经验集·朱颜论医药》,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小编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