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宰相”杂议

 魏春田 2023-08-19 发布于陕西

在中国的古代社会人,除了皇帝大就是宰相大。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说的就是宰相。所以,入阁拜相,出将入相,是历朝历代文人武士的黄粱美梦。

宰相之所以称之宰相,要追溯到西周的周公。就是那个“周公吐脯,天下归心”的周公。周公不仅吐了脯,还治了礼。这个礼就是后来孔子心心念念的那个礼,也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那个礼。

而宰相的由来,也是周公在治礼的过程中产生的。

祭祀在古代社会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既然重要,周公自然就不会放过,于是祭祀便有各种各样的礼仪。比如,发誓赌咒,比如,要唱忠字歌,跳忠字舞等等。

但在王公大臣眼里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些,而是祭祀完毕,会给每一个参加祭祀的人发的那一块肉,负责切肉发肉的人称之为“宰”。

人能经常吃到肉的时候,发不发肉,发多发少都是无所谓的事情,但在古代社会,即便是贵族要想吃到一块肉,也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于是负责切肉发肉的“宰”就有着很大的权利。他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看哪几个人唱歌没有卖力,哪几个人跳舞跳得不好,那几个人宣誓时三心二意,然后决定发肉的多少,或者不发。

观察礼乐的过程便是“相”礼的过程,“宰相”由此而生。

起初“宰相”虽只是个相礼,切肉分肉的小官,但因深受国王的信任,权力很大,甚至能决定一个人政治前途。

孔子在鲁国,就是因为有一年参加完祭祀后,没有收到“宰相”发的肉,便知道自己在鲁国的政治生涯已经结束了,于是便开始了周游列国的丧家之旅。

因着国王的信任,那个切肉分肉的“宰”,权力也越来越大,最后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史记·陈丞相世家》:“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填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一个好的宰相不仅能保证皇权的稳固,而且能保证国泰民安,四夷拜服,万国来朝。

Hello,伙伴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