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辽之间的一些小事(六) | 玩死那个新皇帝

 陆一2 2023-08-19 发布于重庆

除了捺钵外,为宋人所惊叹的第二个北族传统,是柴册仪

自古以来,政治仪式都是政治权力的一种表达形式。

无论各个民族,新君即位时总要进行一整套正式仪式,宣告着领导权的传承以及新君地位的合理合法性。

图片

(清顺治登基大典图局部)

在华夏民族,这类即位仪式通常包括告庙、祭天地、祭祖等,新皇帝往往还得哭着三辞三让,然后不情愿地坐上皇位。

这些繁杂的步骤被纳入“礼”的范畴,是华夏古典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图片

而内亚游牧民族也有着自己的一套表达,虽然步骤程序与华夏传统迥异,却也有着清晰的传承性。突厥、回纥、薛延陀和柔然等各个内亚游牧政体都继承着这个传统,契丹也不例外。

这套游牧民族惯用的大型传统立汗仪典,就是柴册仪

契丹的柴册仪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有时候在新君即位当天就进行柴册仪,有时候新君即位和柴册仪之间会间隔数天甚至数月。比如辽圣宗时,萧太后在死前一个月才举行柴册仪,正式还政于他。

此外,由于契丹皇帝永远在捺钵(关于捺钵,请见上篇),所以大部分祭祀活动和皇家仪式也是在捺钵过程中举行的。

有辽一代,除了穆宗、圣宗、天祚帝举行柴册仪的地点不详外,其余皇帝的柴册仪都是在捺钵中进行的,旅游、即位二合一,啥都不耽误。

柴册仪中,除了堆积木头筑高台焚烧、拜太阳等常见仪式外,还包含着一个令人振奋的步骤,在此我姑且称之为“玩死新皇帝”程序

关于这套玩人的程序,正史中是这么记载的:

“乘马,选外戚之老者御。皇帝疾驰,仆,御者、从者以毡覆之。”

简单说来,新可汗被大臣们扶上马,然后由外戚老者奋力驾马,令其疾驰;等到惊马把吓傻了的新可汗颠到地上,立刻有七个位高权重的大臣和部落首领冲上前去,用毛毡把大汗捂住。

图片

随后,皇帝和大臣们会展开了一段各朝各代都耳熟能详的对话——

皇帝:“先帝走了,我还有叔伯兄弟,你们应该从中选一个贤者来继承大统。我这个人不德,缺点很多,就别选我了呗。

大臣们却一口咬定:“我等蒙受先帝大恩,陛下贤德,是天选之子,我等一定尽心竭力,不敢有二心。”

皇帝委屈地说:“。。。既然你们非要我当皇帝,那我只好听你们的了。

图片

《辽史·礼志》中关于这个仪式的记录,读起来总有点别扭,仿佛不太连贯——

把皇帝颠下马,就开始君臣对话吗?那毛毡又是怎么回事?皇帝被捂住之后,还做了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一些后代史家们(如罗新等)孜孜不倦,将《辽史》里隐晦的描述与其他内亚民族的记录相结合,基本还原出了这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仪式全貌:

新可汗先从马上摔下,又被扑倒在毛毡下面。

随后,那七个重臣顿时变身为职业杀手,用相当结实的丝巾勒住新可汗的脖子,直至他几近昏迷,然后提出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

“你能做几年大汗?” 

此时,迷迷糊糊的可汗说出来的掌权年数,将被认为是天的旨意和神圣的预言;一旦在位期限超过这个时长,部落中的其他顺位继承人选是有理由造反的。

图片

至于辽史中为何有意无意地隐去了这个精彩的勒颈流程,大抵还是为了去除蛮夷之气吧。

那么,问题来了:

第一,这个凶险的仪式好玩归好玩,总不能真把新可汗勒死吧;

第二,新可汗说出来的那个数字,总是越长越好的。

关于如何克服这两个问题,游牧民族的先人们其实早有一套潜规则

1. 参加勒颈仪式的七人勒颈小组通常都是新可汗的亲族,或者至少提前沟通过,大家象征性地勒一下即可,不会真闹出人命;

2. 神志清醒的新可汗说出的在位时间,也往往是四十年打底,多退少补。

图片

这种约定俗成的默契,在契丹内部顺利进行了几百年,偏偏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即位的时候,出了点小岔子。

耶律阿保机以前的年代,契丹是一个由多部族组成的松散的联合体(即传说中的早期契丹八部),契丹可汗的位置,也常在各个部族中流动。

阿保机出身的迭剌部,是一个相对冷门、逐渐崛起的后起之部,在他之前,迭剌部没有人当过可汗。

耶律阿保机凭借迭剌部的强大实力和超群的个人能力,决定为本部族实现“当大汗”这个零的突破。

然而,零的突破也意味着,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很有可能,他和那些主导立汗仪式的人并不熟。

这就直接导致了在立汗仪式上,耶律阿保机大概真的先被惊马颠得死去活来,又被重重地甩在地上,随后被大臣们用厚毛毡扎扎实实地捂住。

没有预先打点的七人颈小组毫不留情,拼命拉扯丝巾,阿保机被勒得半死,并在神志不清中,为自己预言了一个很尴尬的在位年数。

根据一些史学家的推测,这个数字大概是——九年

图片

可想而知,终阿保机一生,他都在为自己脱口而出的九年之期修补bug和开后门。

第一个九年期满之时(916年),阿保机灵机一动,改制建国,自称辽帝,此皇帝非彼大汗,称号不同了,九年倒计时也该归零重启:他于是又当了九年皇帝。

第二个九年即将期满之时(924年),应该尊重天意和预言了,他不死心,又把宰相、元帅等重要政治人物召集开会,请求宽限三年,让他完成灭渤海国的心愿。

可惜的是,阿保机最终也没做满这额外三年,关于他的死,《辽史·太祖本纪》中是这么写的:

公元926年,耶律阿保机灭掉渤海国后,病死在南归途中的扶余城(今吉林长春市农安县)。

他死的当日,有条长约一里的黄色巨龙盘旋在扶余城上,光耀夺目;又有紫气遮天蔽日,经日不散。就在这一片异象中,耶律阿保机离开了人世,享年五十五岁。

图片

史书中的帝王受命而生,出生时满室红光、异香、他妈梦见太阳、他妈梦吞银河都是标配,但临死还折腾这么大动静的,实属罕见。

后世史学家推测,这一切都是为了掩饰耶律阿保机的非正常死亡:

耶律阿保机成功地推行了中原王朝的皇子/太子继承制度将汗位永远留在阿保机的后嗣中。作为交换条件,他也兑现了诺言,在灭了渤海国之后,主动选择了死亡


黄龙府番外

耶律阿保机的死,史称“扶余之变”,扶余城也因为黄色巨龙的传说,而改称“黄龙府”,为辽、金时期的军事重镇。

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及宗室、后宫,曾一度将他们囚禁于此。南宋名将岳飞的名言“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中的黄龙府,指的也是这个地方。


渤海国番外

渤海族是活跃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以粟末靺鞨人为主,也包含着一部分高丽移民。

渤海国是由渤海人创立的政权与唐朝几乎同时建国,鼎盛时号称“海东盛国”,渤海国内以农耕经济为主,深受唐文化影响,封建化程度远远高于当时的契丹。

图片

耶律阿保机灭渤海国后,将其改名为东丹国,以太子耶律倍为东丹国王。

在耶律倍的统治下,渤海国仍保留原本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形成了辽朝内部的“国中之国”,践行一国两制

后来,阿保机的次子耶律德光得到了述律太后的支持,登上皇位,为辽太宗

辽太宗顾忌耶律倍利用渤海国人的势力对皇位构成威胁,屡次迁徙渤海国遗民,还将东丹国的首府南迁到了东平(今辽宁省辽阳市),方便监视和管理。

渤海是辽朝治下最桀骜不驯的一个民族,《乘轺录》中曾说,“三人渤海当一虎”,其勇猛强悍不要命的民族特性,可见一斑。

终辽一朝,契丹统治者始终视渤海人为不安定因素,对他们防备、猜忌,渤海人也举行过四次大规模的反抗复国叛乱,使辽境内的东北部始终不得安宁。

这么一群彪悍的人,对辽朝怀有刻骨的亡国之恨,所以,当女真族(金)起兵反辽时,渤海首当其冲,成为了他们率先争取的对象。

金灭辽建国后,对汉人、契丹人、高丽人等百般歧视,唯独十分信任渤海人,给予特殊的优待,令他们享受几乎和女真人一样的一等国民待遇。

类似金与渤海这种政治同盟,在北方民族所创建的王朝中并不罕见。大概是因为北方民族普遍人数较少,想要统治辽阔的中原,总要从被统治民族中找到一个可靠的同盟者。

辽之奚族、金之渤海、元之色目、清之蒙古,都是征服民族与某个被征服民族之间盟友性质关系的代表。

人算不如天算,辽灭了渤海国,将渤海遗民西迁,恰好为同样居住在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创造了极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女真人(金朝)借机迅速发展壮大,却是辽始料未及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