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快速掌握诗词的时空混融手法,张力十足

 杏坛归客 2023-08-19 发布于山东

诗中的时空,有时是糅合交综,有时是互为表里的。在时空交叉的处理上极灵活,诗句就分不出是属于时间抑或空间,这种时空混融的手法,往往能造成情思绵邈,错综幻化的意趣。

譬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四句诗只像在描绘空间的景色,如果没有第三句的“旧时”,更像在描绘眼前的实景,其实朱雀桥边、乌衣巷口,都是指旧时佳丽之地,如今第宅丘墟,眼前惟有野花夕阳。

所以首两句,表面上是写空间景物,骨子里全是抚今追昔的感触,却不曾透露丝毫。下面两句说眼前的燕子,仍是旧时王谢堂前的燕子;但旧时的王谢堂,已换作寻常的百姓家了!

全诗忽今忽昔、忽实忽虚,时空错综得不着痕迹,表面看来还像一幅幽静的风景画,其间情积意满,多少兴衰无常之感,低回沉痛之思,简直要喷薄出来了。

又如刘方平的《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说这四句诗都在写空间景色,是可以的;说这四句诗都在写时间早晚,也是可以的。每句都分辨不清是时间还是空间,它是时空糅合交综着的。

“更深”是时间,“月色”是空间,“月色半人家”是空间的画面,也是时间的投影。“北斗阑干南斗斜”,月移斗斜,是星空的图象,也是更深的标记。

“今夜偏知春气暖”是写时间,但“春气”也带来了空间的色彩;“虫声新透绿窗纱”是写空间,但“虫声”也带来了时间的节候。

总括地说:上半首视觉的活动是自内而外的,由平视而仰视;下半首听觉的感应是自外入内的,那虫声来时,伴和着春暖的触觉、绿窗的视觉以及“新透”的动态。各种感官的活动,像从四面八方汇集拢来,带来了节候刚换的感知。

再举杜牧(当是王建)的《秋夕》诗为例: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四句诗乍看都是空间的景物,但每句都隐藏着“秋夕”的题旨,第一句以银烛与秋光点出秋夕,第二句以流萤点出秋夕,第三句以夜凉如水点出秋夕,第四句以牵牛织女星点出七夕,也是秋夕。

所以本诗是时空互为表里的。第一句银烛、秋光、画屏是三个各不相涉的东西,却被一个“冷”字绾合起来,这个“冷”字,使原本奢丽的宫中陈设,增添了寂寞的况味。

秋夕既凉,罗扇与流萤都是转眼要过时的东西,扑捉流萤,也有寂寞无聊的意思。待到夜凉如水,夜已深沉,长空由于秋高气爽,星星特别明亮,宫人在众多的星宿中独选牛郎织女星,仰看多时,自然有一团幽怨之情。

全诗由扑萤嬉戏到卧看双星,由动而静,也正表出夜深渐寂的景况。全诗无一处不是错综着时空,而情思蕴藉,清丽感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