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重难点一定要“大讲特讲”吗?

 毕生谈 2023-08-19 发布于北京

我们通常认为,教学重难点就是教师讲授的重点;凡是重难点,肯定要“大讲特讲”啊。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这种误解的关键就在于,它把教的形式教条地认为只有“讲”一种,它把学的方法也刻板地认为只有“听”一种。这是过去以教师讲和学生听为主的“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流毒”。
拿文言文的教学为例就再清楚不过了。文言文教学的重难点肯定是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特殊句式等等,认为这些重难点一定要“大讲特讲”的人往往有这样一个逻辑链条:
重难点一定要讲(因为讲是教的唯一形式),讲了学生一定就会关注、熟悉、掌握(因为听是学的唯一方法),学生掌握了就能考好文言文(因为文言文只考察语言层面的东西)。
只是,我们发现,这个链条三个环节都不能成立。
首先,教的形式不止于讲,还可以设计探究活动。当我们对重点词汇、特殊句式“大讲特讲”时,发现学生并未因此就掌握了他们,相反,学生反倒因此厌恶起文言文来。这说明第一个逻辑链条不能成立。
其次,学的方式也不止于听,还可以自主探究。无论是文言词语的记忆,还是英文单词的背诵,教师的讲都不可能替代学生的背。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再好,课下不记忆,很快那些词语就完全被抛之脑后了。这就是文言文教学耗时甚多而收效甚微的主要原因。
最后,文言文教学也并不是只考察语言层面的东西。我们仅以2023年新高考I卷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文言文阅读第14题如下所示:
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
虽然这个题目还不是很难,但是它已经问的了“事实依据”,这就涉及到了对文言文文章基本脉络的理解了。
所以,文言词义虽然是教学的重难点,却并不一定要大讲特讲。讲这个所谓的“重难点”只是老师的一厢情愿,并不是学生的真实需求。怎样设计课堂,让学生觉得有记忆这些词义的必要,这是个关键问题。
我与王涛老师简单交流这个问题时了解到,他的教学实践是让学生先背下重点篇目,不须背诵的篇目则疏通大意,主要讲清文章的脉络,让学生产生“细读文本”的“需求”,这样倒逼学生去自行记忆课下注释,重点词语稍加点拨即可。
小子不敏,愿试其法!


毕光荫,广东省潮州市暨实高级中学语文教师,“词人才子”,学术型名师,王涛语文团队古诗文、作文方向教研员。主讲全国大型线上讲座60多场,与全国近 2,000 名语文教师交流教研,形成一套完整的作文、古诗文教学体系。精通《史记》,在直播活动中多次开讲《史记》,总播放量超过 100,000 次。与北师大出版社合作出版《高中生文言文读本——史记》一书,广受好评。连续三年用古文写作全国各地高考下水文,引发了广泛关注,后分别结集录入《高考满分作文通关教程》等图书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