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礼记》檀弓上(79~80)

 乐水无涯 2023-08-19 发布于辽宁

        79、陈庄子①死,赴于鲁,鲁人欲勿哭②,缪公召县子③而问焉。县子曰:“古之大夫,束脩之问不出竟④,虽欲哭之,安得而哭之?今之大夫,交政于中国⑤,虽欲勿哭,焉得而勿哭?且臣闻之,哭有二道:有爱而哭之,有畏而哭之⑥。”公曰:“然。然则如之何而可?”县子曰:“请哭诸异姓之庙。”于是与哭诸县氏。

【注释】

①陈庄子:《正义》:“齐大夫陈恒之孙,名伯。”

②赴于鲁鲁人欲勿哭:赴,可有二解,一是同“讣”,即讣告;二是赶赴,即齐国送信到鲁国。欲勿哭,《正义》说:“君无哭邻国大夫之礼。”《礼记章句》:“君无哭邻国大夫之礼,大夫死亦不敢赴于邻国。陈氏擅齐僭行赴告,鲁秉周礼,故不欲受其胁。”

③缪公召县子:缪公,即穆公(先秦时代文献中,“缪”均同“穆”),参见前文注释。县子,名琐。县,音xuán,姓。《礼记章句》:“鲁大夫,时以为知礼,故缪公使质正之。”《续礼记集说》引陈澔言:“……齐强鲁弱,不容略其讣。县子名知礼,故召问之。”

④束脩之问不出竟:《续礼记集说》:“脩,脯也。十脠(shān,生肉酱,鱼酱)为束;问,遗也。”《礼记章句》:“古谓鲁成、宣以前,束束帛、脩脯、脩问使也,政盟会征伐之事。”意思是说在鲁成公、宣公之前,以束帛、干肉、修书派遣使者,多是为了会盟和研讨征战之事。竟,通“境”,边境。孙希旦:“束脩微礼,尚不出境,言其无外交也。”

⑤交政于中国:孙希旦解释说,齐国被大夫专政,专门负责盟会征伐之事,因为这样才与诸侯建立了联系。

⑥有爱而哭之,有畏而哭之:孙希旦:“爱而哭之者,出于情;畏而哭之者,迫于势”,此说最切。

【译文】

        齐国大夫陈庄子死了,讣告发到了鲁国,鲁国人想不为其哭丧,鲁缪公把县子琐召来问怎么办。县子说:“古时的大夫,束帛干肉这些东西是不能拿出国境的(不能私自结交诸侯),即使想为其哭丧,又怎么能哭呢?如今(齐国)大夫专政,以此结交中原诸侯,即使想不为其哭丧,又怎么能不哭呢?而且我听说,哭丧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为情而哭,一种是为势而哭。”鲁缪公说:“是这样啊。那么我们怎么办才好呢?”县子说:“臣请主公去异姓之宗庙为其哭丧吧。”于是鲁公就到县氏的宗庙里哭丧。

【评语】

        对于此节,王夫之的总评很到位,他在《礼记章句》中说:“鲁人之欲勿哭,正也。缪公怵于势而有疑县子,倡邪说以取必其君,而典礼遂乱。古者因其人而交,则哭于其家。观缪公之哭于县氏,则县子为陈氏之私交,而下比于君,市恩固党之情具可见矣。”市恩,买好,讨好(《新唐书·裴耀卿传》:今朕有事岱宗,而怀州刺史王立饩牵外无它献,我知其不市恩也)。县子因为与陈庄子结交,不惜背礼辱国,怂恿鲁公为其哭丧;鲁公省察其私,顺水推舟,在县氏宗庙里哭了一回,即给足了齐国面子,也为县子敲响了警钟,可谓智矣!

        80、仲宪①言于曾子曰:“夏后氏用明器,示民无知也②;殷人用祭器,示民有知也③;周人兼用之,示民疑也④。”曾子曰:“其不然乎!其不然乎!夫明器,鬼器也;祭器,人器也;夫古之人,胡为而死其亲乎⑤?”

【注释】

①仲宪:孔子弟子原宪。

②夏后氏……无知也:孔颖达:“夏后氏所以别作明器送亡人者,言亡人无知,故以不堪用之器送之,表示其无知也。”

③殷人……有知也:《正义》:“殷家不别作明器,而即用祭祀之器送亡人者,祭器堪为人用,以言亡者有知,与人同,故以有用之器送之,表示其有知也。”

④周人……示民疑也:孔注:“周世并用夏、殷二代之器送亡者,不知定无知如夏,为当定有知如殷,周人为之致惑,不可定者,故并用送之,是示於民疑惑不定也。”

⑤曾子曰:《正义》:“言二代用此器送亡者,非是为有知与无知也,正是质文异耳。夏代文,言鬼与人异,故纯用鬼器送之,非言为无知也。殷世质,言虽复鬼与人有异,亦应恭敬是同,故用恭敬之器,仍贮食送之,非言为有知也。说二代既了,则周兼用之,非为疑可知,故不重说。寻周家极文,言亡者亦宜鬼事,亦宜敬事,故并用鬼敬二器,非为示民言疑惑也。然周唯大夫以上兼用耳,士唯用鬼器,不用人器。崔灵恩云:'此王者质文相变耳。’曾子说义既竟,又更鄙於仲宪所言也。'古’谓夏时也,言古人虽质,何容死其亲乎?若是无知,则是死之义也。然宪子言三事皆非,而曾子此独讥'无知’者,以夏后氏尤古故也。讥一,则馀从可知也。”

【译文】

        原宪对曾子说:“夏代(人死了)用明器相送,以表示死去之人没有了知觉;殷代送祭器,表示死者灵魂有知;周代把这两种东西都奉上,表示对死者是否有知的疑惑。”曾子说:“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啊!明器,是鬼器(亡人之事当用);祭器,是人器(体现对死者的尊重)。像夏代的质朴之人,又有哪个愿意把死去的亲人看成是骨尽魂消毫无知觉的人呢?

【评语】

        《正义》说:此一节论不可致意於死人为死为生之事。是古人对生死灵魂观念的看法。《续礼记集说》引任启运言:“死者有知,将有舍生以殉死者,而民之情又易薄;谓死者无知,又将有亡而不祀者。”孝道又不能尽。古代的殡葬祭祀之所以是件大事,就是因为对灵与肉的探讨和认识的进化,并充分考虑到了生者的感情,对死者的尊重追思,以及由社会阶层不同而衍生出来的种种方式的区别。按照现在的看法,人死,形体逐渐消亡,灵魂也随之消亡。但无论如何,亲人去世,后代当尽哀思,而不管以何种方式表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