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鬼神”是怎么产生的?为何“以道莅天下”就能使它不灵验?60

 见青黄 2023-08-20 发布于河南

“以道莅天下”为何能震慑“鬼魅”使它不得灵验?

“鬼”字唯一的一次出现,就在本章。本文不讨论“神”,因为“神”在本章只是作为“鬼”的“神妙”或者“灵验”作用出现的。

由老子提到的鬼和神,可以断定:老子承认“鬼”的确存在,并且认为“鬼”还会伤害人类。消除“鬼害”的唯一办法是“以道莅天下”。

“鬼神”是怎么产生的?为何“以道莅天下”就能使它不灵验?60

“鬼”对人类的伤害人人皆知,人们可以把一切凶灾祸患、疾病妖祥都加之于“鬼”身上,因为在人类的认知里,“鬼”其实就是另外一种“人”,只不过一个在阴间,一个在阳间。

但是,“ 以道莅天下”指的是圣人的社会治理模式,它强调的圣人无为之治的独特优势。为何老子把这种社会治理模式跟鬼神挂起钩来?老子真的在宣扬道教的“法术”吗?

非也!老子既不是唯心论者,也不是唯物论者,他是唯道论者,《道德经》中出现的一切帝、鬼、神,灵,就如同母、婴、江海、根柢、牡牝、水等等一样,都是以人所共知的常见实物或虚拟图腾做比喻,以形成鲜明对比,来论述道理的。

“鬼神”是怎么产生的?为何“以道莅天下”就能使它不灵验?60

“鬼”作为一种原始宗教图腾,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代表着不可捉摸的神秘力量。然而作为信仰的力量,当“以道莅天下”,天下太平,万民和乐的时候,它会自然褪去神秘色彩,它的力量也就小到了可以忽略不计,只剩下一个阴暗、邪恶、暴力的符号。

“鬼”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伤人?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意思是说:管理大的国家就像烹饪小鱼,挠之即糜烂。以道来治理国家,则鬼魅邪恶的作用就不灵验了。不是鬼魅邪恶的作用不灵验了,而是鬼魅邪恶的作用伤不到人。也不是鬼祟邪恶的作用伤不到人,而是圣人为道无害于万物啊。

圣人为道不伤万物,万物各得其所各不相伤,所以万物祥和之德都归之于圣人。

“鬼神”是怎么产生的?为何“以道莅天下”就能使它不灵验?60

【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以烹饪小鱼比喻治理国家,烹饪小鱼,挠之则糜;治平天下,挠之则乱。苏辙《道德经解》: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劳,挠则鱼烂。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鬼”乃虚拟之物,老子意思是说,即便它存在,在圣人以道治国的天下,它的作用也无以施展。这里面的“鬼”是比喻,比喻的是一切跟道相悖的存在,就人主而言,这个“鬼”就是人主的权力欲膨胀、“以兵强于天下”与民争利的有为暴政,这才是真正让天下百姓恐惧的“鬼”。

“鬼神”是怎么产生的?为何“以道莅天下”就能使它不灵验?60

“其鬼不神”中的“鬼”不是另一个世界的“人”,而是指“恶政”

【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

人们赋予“鬼”无所不能的神秘力量,它当然“具备”了随时伤害人的能力。然而,圣人“以道莅天下”,“为无为,事无事”,“我清静而民自正”,权力清静不扰民,民众不受强力约束,可以自然发展,没有“天下多忌讳”的担惊受怕,自然正气满满,无惧邪恶,不用疑神疑鬼“,鬼”也就失去了施展邪恶作用的机会,也就没有了奇灾异祸。故云“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

“鬼神”是怎么产生的?为何“以道莅天下”就能使它不灵验?60

【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弗伤也】

“弗”就是“不……之”,省略的宾语就是“伤”的对象。“弗伤”就是“不伤之”,也就是不伤人。

“鬼”真的有伤害人的神秘力量吗?非也。而是圣人在位,道治天下,所谓“弗伤”,归根结底还是圣人“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的效果。圣人化暴从善,虽位高权重,而无害物之心,不暴敛于民,不加刑于民,故云“圣人弗伤也”。

韩非子说“人处疾则贵医,有祸则畏鬼”,人主越是有为而“天下多忌讳”,则“民弥贫”,民贫则生乱 ,社会越是动荡混乱,天下鬼妖邪魅之事就越是层出不穷。

“鬼神”是怎么产生的?为何“以道莅天下”就能使它不灵验?60

所以,“鬼”伴随着人主的“有为”暴政出现,真正害人的不是“鬼”,而是“人”。《左传·三十二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若人主为道,顺天应民,上下相安,天下安泰,则万民和乐,自由自在,顾忌也少,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暗鬼阴魂出来害人。若人主失道,暴力为政,上下对立,则妖风四起,云诡波谲,夜路都不敢走。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对这两句话的理解,自古分歧很大。韩非子《解老》说:人鬼不相伤,上下不相伤,其德上下交盛而俱归于民。

“鬼神”是怎么产生的?为何“以道莅天下”就能使它不灵验?60

韩非子把“鬼”当作实存物来讨论了,并且最终“德交归”的对象是也是“民”。王弼类似,只是王弼把“神”与“圣”相提并论:神圣合道,交归之也。我理解:圣人为道无为,怎么可以跟“鬼之神”置于同等位置呢?

吴澄则认为:圣人不伤万物,则民气和平。“两者不相伤,皆由于圣人之德,故皆归德于圣人也”。

我认为:老子讨论的是“以道莅天下”,主体是圣人,因此“德交归”的也应该是圣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