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不认识我

 福兴堂图书馆 2023-08-20 发布于河南

这里,再看一则遵守同一律要求的幽默实例:

谁不认识我

爱因斯坦有一天在纽约的街道上遇见一位朋友。

“爱因斯坦先生,”这位朋友说,“你似乎有必 要添制一件新大衣了。瞧,你身上穿着的多么旧呀!”

“这有什么关系?在纽约谁也不认识我。”爱因斯 坦回答说。

数年后,他们又偶然相遇。这时爱因斯坦已成为一个著名的物理学家,但仍然穿着那件旧大衣。他的朋 友又不厌其烦地劝他去换一件新大衣。

“何必呢!”他答道,”现在,这里每一个人都认识 我了。”

这里,爱因斯坦“不重衣著”的思想是数年其至数十年如一日,是同一的,但他前后两句话之间表面看起来却极不同一。数年前说的那句话,说他不重穿著其所以没关系的原因是“在纽约谁也不认识我”,而数年后的那句话又说他不重穿著其所以没关系的原因是“这里每一个人都认识我了”。然而这两句话却在如下意义上同一起来:我爱因斯坦反正不重穿著,管他有没有认识我的人看见,对我说来,都没有关系。

爱因斯坦用看似不同一的话表达了实际上同一的意思,这不仅符合同一律,而且别具幽默感。

以下幽默也属于运用同一律,将看似不同一而实际同一的思象展示在读者眼前,从而引人发笑的实例:

不是饭桶

警官:你们四个人还抓不住一个罪犯,饭桶!

警察:长官,我们不是饭桶,罪犯虽然逃了,我们 想法把他的指纹带回来了。

警官:在哪儿?警客:在我们脸上。

在这则外国幽默中,警官对四个教察的业务能力冠以“饭桶”这样的“评价”。这一“评价”与事实同一。然而,警察们不愿接受“饭桶”这顶“挂冠”,并找出了他们不是饭桶的根据,即他们“想法”把罪犯的指纹带回来了。这样一来,警官的思想跟警察的思想岂不是不同一了吗?然而,我们看,警察们是如何“设法”把罪犯的指纹带回来的呢?原来,他们都挨了罪犯的耳光!而这不同寻常的耳光又正雄辩地证明了“饭桶”的“挂冠”他们是很有资格佩戴在头上的。到此,读者也就自然地会在笑声中发现:警官那看似不同一的观点,原来恰好与事实同一,也恰好与警察们所说的最后那句话同一。(接下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