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康知识丨中风不可怕 中医有招“降服”它

 sunjinxi 2023-08-20 发布于河南

中风病病机复杂多变,但无论中风是中经络、中脏腑,还是处于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均以脏腑气机逆乱为主。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脑四病区的王俊峰医生说,中医认为,调畅气机为治疗中风病的根本大法。

气机逆乱为中风病机的主线

在《黄帝内经·灵枢·五乱》“气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理论的指导下,中医提出了“脏腑气机逆乱乃中风病机之主线”的观点。患者因先天不足或后天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损伤脏腑,以致体内阴平阳秘的状态被破坏,气机失和,气血运行偏颇,痰瘀内结,从而成为中风病内在的发病基础。气行不畅则为气郁、气滞。

血由气行,气不行则血滞为瘀,气逆则血乱。在此基础上,“若卒然情志相激,烦劳所伤,以致气机逆乱,升降失司,引触内伏之痰、瘀、火、滞,上壅清窍,闭阻经脉,故昏仆不知人,歪僻不遂诸风象由生”。风、火、痰、瘀互结为患,最终则会形成瘀血阻络或血溢脉外。可见,脏腑气机逆乱为中风病的主要病因病机。

气机逆乱当责之脾与肝

脾与胃居中焦,中焦通上连下,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中风病之气机逆乱,首先表现为中焦气机升降失司,患者腹满腹胀、大便数日不行,甚则呕吐、呃逆,口气臭秽,腑气不通。浊气不能下行,上壅清窍,而致头痛眩晕、烦乱昏迷。

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是推动气血津液运行的重要部位。肝主升主动,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十分关键。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津液和调、经络通利,气滞、痰浊、瘀血、风、火无所形成,中风无从发作。

总之,气机逆乱的形成要在肝脾,而中焦升降失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为中风病发病之根本。

调畅气机为治疗中风病的根本大法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有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指出患者中风后气机能否迅速复常是决定病情转归的关键。因此,中医采用通腑泻浊、平肝潜阳、调气化痰、益气活血等治法调理脏腑气机,而达到治疗中风的目的。

其一,畅枢机,验在通腑。只要患者有腑实证,甚至未见腑实证或腑实证不明显,就可加用通腑药。其目的在于调达气机,使邪有出路,中焦通畅,气血津液趋于平和,经脉渐通,防止病势发展、预防中风变证。初期的痰热腑实证,多用生大黄、枳实通腑泻热、畅利中焦、调畅气机。若痰减热消,瘀血阻络为主,则改用酒大黄,加强活血化瘀,缓缓通腑。如气虚腑气不通,则用补阳还五汤加炒枳实、火麻仁等。阴虚腑气不通,用生地黄、当归、桃仁等。阳虚腑气不通则选肉苁蓉、生黄芪等。

其二,舒肝气,平镇肝木。肝郁气逆,风阳火热,亢逆上冲,气血逆乱,直犯于脑,亦为中风病病机之一。因此,疏达肝气,平镇肝木之亢逆,亦属中风病调气之法。凡患中风病,有头痛、眩晕、面色潮红、烦乱多怒、舌质红、脉弦有力者,宜用此法。可沿用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镇肝熄风汤,方中怀牛膝、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龟板为镇肝阳、降逆气之要药,而生麦芽、茵陈、川楝子可疏达肝木上升之清气,也十分重要。

其三,化痰要在调气。痰是中风病之主要病理因素之一,痰浊或痰热内阻、蒙窍阻络,是中风病之主要病机。痰因气而生,气有不调,津不顺行,痰自内生,故治痰亦当先调其气。治气之品颇多,中医处方多用枳实,该药为利气佳品,又善治痰。在温胆汤的基础上,重用枳实,加入开窍通络之品,可治疗中风病中经络证属气机失调、痰瘀互阻者及症见歪僻不遂、肌肤麻木、头晕目眩、舌质偏黯、苔厚腻、脉弦滑者。

其四,益气以助活血。《读医随笔》云:“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意即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必然导致瘀血阻络。可见气虚血瘀、经脉痹阻为中风歪僻不遂之主要机制。临床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多采用清代医家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若患者处急性期,气虚伴血瘀,则不宜过早重用黄芪,以免助热生火,加重病情。

(原载于2023年8月15日《周口晚报》7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