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家刘九畴纪念小辑

 寻梦向天歌 2023-08-20 发布于甘肃

刘九畴(19192002),汉族,河南温县人,笔名范畴,晚号寿田野老,书房名墨华斋。生前系同谷书画院名誉院长、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甘肃省书协名誉理事、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诗词学会会员。

图片

刘九畴先生像

  刘九畴先生幼年随父家学,攻诗文、研书法,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18岁时由豫迁入甘肃徽县,一年后定居成县,于当地被服厂教缝纫师傅,解放后供职于建筑公司财务科,1973年转调县文化馆,直到退休。

图片

  数十年间,刘九畴先生在工作之余潜心研习书法,寒暑不辍。上世纪90年代,国家为成功举办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而发起全国职工募捐,先生因家境贫困而只能“以书代捐”。随后,他精湛的书艺引起了启功等书界名流的重视,震惊书坛,书名渐增。此后先生又多次参加全国性大赛并获奖,不少作品被美术馆、博物馆和个人收藏,甚至作为国礼赠与友好国家和地区。

图片
刘九畴先生与蔡鹤汀先生在其陈毅诗意画·大雪压青松》前留影

  刘九畴先生在书法上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可谓陇上一代名家!作为研究者,我们想要知晓先生何以获得如此杰出的成就,就必须探究其独特的书学成长背景。具体而言,先生的书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图片

  第一,家学渊源。刘九畴出生在一个半没落的封建家庭,是满族贵戚,与皇室搭亲。刘九畴的父亲通晓儒学、医术,父亲幼年时期即教他习字,兄弟也擅书法。晚年的刘九畴在回顾自己的书学道路时说:“家先君业儒、医,饱学之士也。昆仲皆善书,晚年愈精,名重中州、之香港之间,为乡里所乐道。甫七岁时读书习字,常捉余手以教之,口传心授,期以有成。”但是,后来刘氏家境转入贫寒,据说吃穿住行尚成难题,更遑论外出求学,迫于生计,刘家从豫迁陇,开始学习裁缝……落脚成县之后,刘九畴的生活再无少时的安然舒适,客居他乡,过起了宁静而普通的生活。

图片

  刘九畴的书学成就与他少年时代的家学渊源和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幼年时期,家庭的影响,父亲的教导对他日后的书法研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青年时代,刘九畴从河南搬迁到甘肃。客居陇地,日子虽然清贫,却也自在安逸,工作之外,精进书艺,这些在客观上都促进了他的书学研习。

图片

  刘九畴最后的定居地为甘肃陇南成县。成县境内崖刻、碑刻、石刻资源丰富,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优,其中《西狭颂》《吴挺碑》等作品更是享誉书史,这些独的人文、书法资源,对刘九畴的书法研习带来很大便利。此外,成县素有“陇上江南”之美誉,山具北国之雄,水兼南国之秀,环境优美,山水涵育,草木供养,也对刘九畴的书法创作了带来很大的影响。

图片

  从文化意义上讲,刘九畴先生当年举家迁移到陇南,就是从中原文化圈转移至秦陇文化圈与巴蜀文化的交汇地带,多元文化共同滋养,使得刘九畴的书法研习有了更广阔的视野,自然也使他在艺术感觉上与其他书家拉开了距离。甚至可以这样说,他独特的书风是秦陇文化、中原文化与巴蜀文化在艺术领域共同助力融合的结果。

图片

  第二,天赋与勤奋。艺术的学习,离不开天赋,也离不开勤奋,两者缺一不可。不勤奋,天赋无以立;没天赋,勤奋无以成。

图片

  今天,我们研究刘九畴的书法,很容易发现先生在书法上有着惊人的天赋——这体现在他对作品的结体与线条的把控上,尤其是结体,较之同时代的书家,无有雷同,纵然放入书史长河中,与其相近者,也少之又少。书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书家,必定在结体上有出色的表现。元代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刘九畴自己也讲:“吾闻古今善书者,法同而体异。”刘九畴与众不同的结体便是天赋垂爱而致。同时,刘九畴也很勤奋。《刘九畴书法选·自序》中写到:“弱冠游陕甘,辗转于陇南,无计谋生,乃作佣工,日出而作,日入而学,寒暑无间,未敢少废,尔来六十余年矣。”

图片

  据闻先生70岁因患白内障,做了两次手术,但依旧坚持创作,有段时期甚至为了创作而戴着两副眼镜。80岁后仍然坚持读书作诗,直至去世。正是刘九畴先生这种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奋与坚持,才激发出了他在书艺上的非凡天赋,才使他在书艺上取得了非凡成就。

图片

  第三,以学养书。同所有的艺术形式相比,书法的对艺术家文化素养的要求更高。比如,一个人有歌唱的天赋,不需要什么文化基础,甚至不需要专业的训练也可以哼出好听的旋律,画画也是,但书法不行,它必须要求作者有相当的文史哲等方面的学养。刘九畴幼年即得到较好的文艺熏陶,后来又坚持学习,作诗作赋,提升自己的学问,升华自己的思想,先生所著《墨华集》三百余册,集书法、诗词、文章为一体,为其翰墨生涯的重要成果。

图片

  刘九畴书文并举,以学养书的书学道路既是他书法上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对后来学书人的重要启示。
    第四,淡泊名利。刘九畴的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甘肃成县,安居西北小城,潜心学问,无意功名。

图片

  他曾用蝇头小楷书写十万多字的《成县志》,没有相当定力,不能为之。他志不在功名,这使得他的书法少了很多噪气,多了很多文气。刘九畴的书法虽然用笔方正,但绝不生硬,反而流露出一股浓郁的书卷气息——这除了他高超的笔墨技巧之外,也与他不问名利的心态有关。“以书代捐”之后,他逐渐引起当时书坛高层的重视。

图片

  晚年的刘九畴与启功私交甚厚,启功一再邀请刘九畴定居北京并愿意帮助他解决住宿、生活等问题,但先生还是婉言谢绝了。
  从长远看,刘九畴的选择是明智的,没有城市喧嚣与霓虹灯的扰乱,他的心更静了,情更纯了,艺术质量更高了,人书俱老,名副其实。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