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晨话笔记 | 总第99期:什么是真正(?)的善恶?如何理解无善无恶?

 学院2009 2023-08-20 发布于北京

原创  步亦步 2023-08-11 16:00 发表于山东

收录于合集

#晨话笔记13
#传习录3


2020年11月7日 第99期文礼晨话

编者按

季谦先生文礼晨话以阳明《传习录》为主轴,立足宋明儒,上溯孔孟荀,下接当代新儒家,融贯五千年,判摄四大教。讲课过程中,先生时有兴感,常常就读书方法、哲学思考、心性工夫等紧要处随机指点,听着每期均获益良多。

自2019年先生第一期晨话对外开放以来,每周一次,罕有间断。前后近5年,先生共讲晨话199期,可谓“堂堂都精彩”。先生说,能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但先生真的做到了。笔者欲将每期晨话做成笔记逐一分享,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愿共同进德修业,日臻美好!


这是季谦先生文礼晨话的第99期,是我写晨话笔记的第11期,前10期的笔记可以通过上方的 #晨话笔记 合集查看。

本期继续讲解《传习录》的第101条,原文内容可在第96期的分享中查看。本期重点讨论什么是真正的善恶?如何理解儒家和佛家所讲的“无善无恶”?我们一一来剖析。



 01 

依天地之气而作息

本期晨话的分享恰逢立冬的节气。所谓“节气”,是指天地之气变化的规律。因为此气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所以是可以等候的,所以“节气”也可称作“气候”。

节气的变化所依照的是太阳变化的规律,即阳历;而初一十五所依照的是月亮变化的规律,即阴历。所以中国自古以来所采用的是阴阳合历。

书院的作息从立冬的节气稍作调整,为的是顺应天地之气。学子起床时间由平日的四点调整为四点半,到大雪节气调整为五点,过冬至到小寒节气再调整为四点半,至立春恢复四点。

之所以有这样的调整,目的是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这是不能让别人代替自己照顾的,尤其是父母。

所以,一个人做人,不能让别人而有担心,要让别人放心,这是有德的表现。一个人有德者也会关注到自己身体的健康,而健康最大的前提就是遵循天地的规律而作息。



 02 

感触大者为大人

人生需要有感触,尤其是在特殊的节点。二十四节气就是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点,每一个节点都应有生命的震动。

所谓的“感触”,就是因一个特殊的节点而有所“感受”,然后内心受到“触动”,这份“触动”是对生命的唤醒。

熊十力先生说:“感触大者为大人,感触小者为小人。”“古今以来,感触最大者有两人,一者是孔子,一者是释迦。”

有大的感触才会有大的震动,有大的震动,生命向上跃升的力量才会更大。所以,所谓的“大人”就是志气广大之人。我的生命要大到与宇宙为一体,与天下国家为一体。

正如陆象山所讲:“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外在的宇宙是客观存在的,但内在每一个人的宇宙需要自己去重新开拓。

如何开拓?需要靠古圣先贤智慧的启发。



 03 

随时是两层的思考

我们再回到《传习录》。薛侃之所以感慨“善难培,恶难去”,是因为薛侃是从现实看人生的。当然薛侃的感受是真实的,而且是真做工夫的人的切实感受。

但阳明的指导是从超越来看人生的,所以阳明说:“未培未去耳。”因为在儒家看来,循天理就是善,循私欲就是恶。

依照良知而行就是在培善去恶,而良知是每个人都有的,依良知而行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何难之有?

这是本章对话的第一段,下面是第二段对话。

少间,就是过了一会,阳明先生又说:“此等看善恶,皆从躯壳起念,便会错。”

阳明先生从超越说完后,又落实到现实来说。

阳明的意思是:薛侃把花看作是善,把草看作是恶,这是顺着自己的私意而起的念头。因为是私意,所以是错的。也就是说,若好恶是因私意而产生的,则这样的好恶便是错的。

而经典里所说的:“如好好色,如恶恶臭”也是错的吗?非也。此处的好恶并不是顺私欲而发,而是循理而发,所以是对的。依照天理当喜好则好,依照天理当厌恶则恶。

所以,一个“好恶”是现实的顺私意的好恶,一个“好恶”是超越的循天理的好恶。随时有此两层的思考,才能区别开,才不会被迷惑。



 04 

“无善无恶”有几个意思?

阳明先生既然说不要用自己的私意来看善恶,那么就没有善恶的标准了吗?薛侃有这样的疑问,所以说到:“然则无善无恶乎?”

阳明先生回答:“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

第一句话,“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是从超越来说,正如“无善无恶心之体”一样,这是形容本体。

第二句话,“有善有恶者气之动”,是从现实来说。现实当中因为私意的发动才会“有善有恶”,正如“有善有恶意之动”一般。

第三句话,“不动于气”,即不受自己私意的影响,那么就恢复了无善无恶的境界,这样的境界被称为是“至善”。

所以“无善无恶”在这里也有两层含义:一是从本体上讲,这是形容心之体、理之静;一是从工夫上讲,“无有作好,无有作恶”。即在现实中不应有私意的善恶,不要有私意的喜好,也不要有私意的厌恶,亦称作“无善无恶”。



 05 

如何区分佛氏的“无善无恶”?

因为受当时时代风气的影响,往往一谈到“无善无恶”类似的话语,人们都会想到佛老。所以薛侃也不禁要问,老师您说的“无善无恶”与佛氏的讲法有什么区别?

为了更好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下面一张图:

从此图我们可以了解到:佛氏讲善恶是从现实层来说的。而对善恶的把握是从识心所执着出来的。

比如,佛氏认为做好事是善,是在积福报,这样的善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善,所以此善也被称为是“有漏善”。

当然到大乘佛教会讲到,真正的布施要做到三轮体空,真正的善要不执着于自己的善方可。转识成智后,以智心来布施,此心即是无善无恶的。

但这里我们还要区分的是此时的无善无恶是不执着于善,也不执着于恶,从去掉执着来显露出一个境界。这里要去掉一切的执着与标准,所以是没有善恶的标准。因为没有标准,所以阳明先生说,“便一切都不管,不可以治天下。”

要注意这个意思与前面我们所讲的儒家的无善无恶是不同的。儒家的无善无恶并不是没有标准,而是不要以自己的私意去好善恶恶。儒家的无善无恶即是本体,又是工夫,又是境界,而佛氏的无善无恶是工夫,是境界,但不是本体。这是要区分开的。

同样,说回善恶,儒家的善恶是道德的善恶,而佛氏的善恶是执着的善恶。儒家的善是从超越而来的善,是可以从超越贯通到现实中的;佛氏所说的善是在现实中所讲的执着的善。

佛氏的善恶在现实的因果锁链中,无法挣脱,此因果是横列的因果。而儒家所讲的善恶是特种因果,超越的因开出现实的果,此因果是纵贯的因果。儒家的善是不求回报的,是无条件的,依照康德的话来说是无条件的命令,是符合最高善的原则的。



 06 

儒家学问的特色

儒释道都可以有超越的境界,所以在境界上是可以相通相融的,但在教导上是不能相通相融的。这是我们要小心注意的地方。

儒家学问的特色在于其立教的基础是道德意识。虽然别的教也讲道德,也都劝人为善,但道德并不是他们教导的核心。

只有儒家是专讲道德。因道德来自于人的光明之性,所以儒家是从积极面来看人生的。同时儒家是可以自立的,是人人可以当下证成的,是从真实证成真实,所以儒家的教导是真实可靠的。

而相对照,其他的教则是从消极面来看人生的。认为人生的现实是不完满的,要通过脱离现实、去掉执着来达到超越,但超越只有一个境界,没有实质的内容,所以其他教导一定要有人引导。或者可以说是不完全可靠的。

所以牟先生判定儒家的行而上学系统是实有形态的行而上学,而佛老的行而上学系统是境界形态的行而上学。

人生的学问,像儒家一样,只有从内心的德而发出来的,才是整全的、永恒的。若是从外面而得到的,那叫“义袭而取”,是不可靠的、不永恒的。同时,只有依照良知而行,才是真正明明白白的。



 07 

本期金句

  1. 从超越的因而来的现实的果,这一种因果叫做特种因果,这种因果就是道德的因果,这种因果就是善,这种善就是绝对的善,绝对的善就是再也没有现实的因来催促它。
  2. 佛教的善是有漏的善,只是种福田、积福德。儒家的善是当下就完满,不需要等到以后因果来报,儒家不为因果而为善。
  3. 凡是不讲道德的宗教都不能在世间传播。而儒家是只讲道德,儒家就是大教,而且是最大的教。因为它适合人性,它从人性的本质说起。
  4. 儒家讲无执着不是没有道德善恶的分别,而是你不以自己的私心的好恶来判断善恶,这样叫无善无恶。
  5. 从体而来,他合于天理就是善,不合天理就是恶,所以有善恶,但是你对善恶的判断不可以再加上自己的私意。这个就在你的功夫上说,在用上说。所以用从体而来,完全从天理而用,就没有自己的私心造作,这样叫无有作好,无有作恶,而不是没有善恶。
  6. 人间的学问,有各种不同的路数,其实归纳起来只有两种,一种是积极地看人生,一种是消极地看人生。积极地看人生就往着积极去完成,消极的看人就去掉你的消极,最后是什么?不知道。所以最后一定要有人引导。儒家是可以自立的,佛家是不能自立的。
  7. 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发于天理,叫做诚意。发于私心,叫做私意。
  8. 人的道德发于道德之心,道德之心发于道德之性,道德之性从天命而来。
  9. 循天理,你去草不去草都对;若不循天理,你去草不对,不去草也不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