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d_lotus 2023-08-20 发布于北京

该文出自《伤寒论第58条: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凡病”:指任何病、全部的疾病,指无论是什么病都包括在内。

汗吐下是常用的治疗方法。汗吐下法不当或过度,会对患者造成损伤,导致亡血(耗损血液)、亡津液(耗损津液),当然也包括亡阳(极度耗损阳气)和亡阴(极度损耗阴气)

全文的含义是:无论什么病,无论怎么治,无论伤了哪,只要患者的阴气和阳气能恢复平衡,就可以自行痊愈

这讲的是疾病的自愈原理,即:阴阳平衡即可自愈。

实际上,评判一个人是否健康,前提就是看阴阳是否平衡。健康的条件,疾病的治愈或自愈,治病的原理,都一样,都要求阴阳平衡。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生气,即天地万物间所存在的阴阳二气。包括天体的阴阳二气和人体的阴阳二气。

中国古哲学认为,世界是由“气”组成的。气一元化的理论下,人作为世界万物之一,也当然由“气”构成。

这不难理解,类似于现代哲学的世界由“物质组成,人的本质也是“物质”。

人体成分显示,人由肌肉、骨骼、各种组织器官、体液(血液、组织液)、各种粒子(钾钠氯钙镁磷)等组成,这些都是物质。在没有显微镜的古时,被统称为“气”。

按照气的不同属性和功能特征,中国古哲学将其分为阴阳:明亮、温暖、兴奋、活跃、无形的部分归属为阳气反之,黑暗、凉润、抑制、有形的部分归属为阴气

天地间阴阳二气无处不在,如春夏秋冬,如白天黑夜,如阳光阴影。

与矛盾不同,阴阳二气不仅对立,更为统一。也就是说,世界不会只有白天没有黑夜,人如果一直兴奋不安静休息就会出大问题。阴阳二气在世界的运转和身体的运转中缺一不可,还必须协调合作。

人生长生存于天地之间,不可能离开阴阳二气而生存,比如:

日间阳光明媚(天地阳气),人体肾上腺素分泌旺盛,机体活跃兴奋开始劳作(人体阳气);夜间安静黑暗(天地阴气),人体分泌褪黑素,开始安静抑制进入梦乡(人体阴气)

比如:只有接受足够的日光(天地阳气)照射,才能形成人体最坚硬的组织骨骼(人体阴气)。这就是阴阳二气存在于自然界并影响人体的根本典型例证,不胜枚举。

所以,生存在天地间的人体,其生命的形成、生理的运作、病理的发生发展转归,都是气的运行的体现,中医称“气机”。

根本也是阴阳二气,在人体均为“生气”。

人体有温暖、动态、兴奋、活跃、积极的部分;也有凉润、静态、抑制、安静、消极的一面。二者平衡协调是保持生命机体正常运作的条件。故称“生之本,本于阴阳”。

“生之本”里的“生”,不仅仅指人体的生命,还是整个自然界的生机,万物的发生和生机。当然,在医学特指生命、生理机能,取其狭义

天地宇宙万物之所以存在生机,是由于阴阳二气的运动。人体之所以存在生机,同样离不开阴阳二气的运动。这就是“”。

治病必求于本,指的也是这个“本”,本于阴阳。

“法于阴阳”,讲的也是这个“本”。只有法于阴阳,才能度百岁而去。

可见,人体的生命之气与自然界的生生之气息息相通,人的生长壮老已都受到天地之气的影响,中医称为“生气通天”。

因此,人要“传精神”就要“服天气”。天气,指自然之气、天地之气,即天地阴阳二气。

“服,有两层含义:

1、顺服、服从,人要顺服天地变化:

首先要求顺应自然规律,日出(天地阳气)而作(人体阳气)日入(天地阴气)而息(人体阴气)(天地阳气)乘凉(顾护人体阴气),冬(天地阴气)保暖(顾护人体阳气)才能做到“阴平阳秘”,即人体阴阳动态平衡协调,亦即健康状态,或疾病向愈状态。

于是“虽有贼邪,弗能害也”,纵然有贼风邪气等各种危害人体的致病因素,也不会对人体构成威胁,造成伤害,产生疾病,或加重疾病。

反之,该睡不睡,该醒不醒,该保暖却受寒,该避暑却受热,久坐不动(过阴)、熬夜干活(过阳),都是疾病的根源。

2、服,任用,使用,还有“驾驭”的含义

人不但要认识天地二气的规律,顺应自然,还要借助天地二气来补充或调节人体二气,从而获得生命和生机。春夏(天地阳气)养阳(人体阳气)、秋冬(天地阴气)养阴(人体阴气)

相反,不能认识掌握自然的规律,就会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这是中医“天人相应整体观:人体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应、密切相通。

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

人体发生疾病在于阴阳平衡被打破。例如失眠病人阳偏旺、或阴偏虚、或阴阳不沟通、或痰湿瘀血阻滞阴阳。

治病的过程就是发现阴阳偏颇、失衡的轻重,用药物或腧穴的阴阳属性,来调整人体的阴阳,以平为期。

治病必须求到阴阳的层面,才称治本。

如新冠期间的刀片嗓,受西医影响,有人认为咽干咽痛就是病毒引起咽部炎症反应,认为炎症就是热,又从中药的药理组成成分学上选择“抗病毒”的寒凉药,结果导致喑哑、恶心、腹泻,加重病情。

殊不知,咽痛也只是一个症状,中医也分阴阳。少阴咽痛就是典型的寒证,要用温热性质的药物,取温通Y辛散之法,不能用寒药。

擅自将咽痛理解为炎症属热用寒凉药,就是治病忘了阴阳,忘了“本

病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同时说明治疗过程中如果发生误治造成机体损害,只要患者的阴气和阳气能自行恢复平衡,就肯定能自愈。

如果患者已经有阴阳自和的趋向,完全可以不过多干预,详细宣教,告知调护方法,给机体自愈的时间。

但如何判断是自愈过程还是邪正僵持阶段非常重要:正胜邪退,疾病趋于转好和治愈;邪胜正衰,则疾病趋于恶化,甚至身亡。

前者无需多治即可自愈,否则过度治疗矫枉过正可能引起医源性损伤;后者失治则贻误病情,错失良机,更可能加重病情。

这要求扎实中医基本功,并且在治疗过程中细致认真,通过仔细观察患者面色舌象体型动态、听声音、嗅气息、问症状、对或寒或热、或有汗,或头身不适、或大便、或小便、或饮食状况、或头面胸腹、或痛、或酸、或软、或臭、或黄、或乏力、或有汗、或睡眠、或情绪等等,联合切脉、切肌肤、切胸腹等等进行综合评价以评判阴阳是否自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