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渠敬东:教育要重回学生的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

 大奔h1wmjlcm1r 2023-08-20 发布于江西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教育是一首诗


教育要重回学生的健康

作者|渠敬东

教育要重回学生的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

一个孩子的持久性、忍耐力,长久保持对一件事情的热爱和忠贞,才是我们教育需要的。

一个人真正的成功,在于他能够与世界和解,能够在前辈和后代之间,扩展出连续的生命,而不是每一次的竞争中,“赢”得只剩下了孤家寡人,只剩下疲惫的身体和残破的心灵。——渠敬东

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教育者的最重要的工作
教育为生命而存在——教育拓展生命的长宽高

图片

我在北大教书,原来也在清华教过十年书,这些年来确实有点体会,我来谈谈我的感受:

我现在觉得教育要不断地反思它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个人认为教育要重回学生的健康。

01

教育要重回学生的健康

第一,身体的健康。

我的一个本科学生,一个学期11门课,做了34篇作业,他能健康吗?要是换成我,也会得拖延症的。

在这种训练的强度下,他会有持久的对一项事业的喜爱和热爱吗?今天不同于以往,北大学生真拼,真刻苦。刷夜,一宿一宿不睡觉,年纪大的人都知道,以前欠的债现在都要还的。

我的意思是说,大学四年或七年如果完全在这样的节奏里,我们能培养出为了一项事业保持长久的兴趣,并献其终身的学生吗?大学考得好保研能保上,能证明他是未来能够坚持50、60年的人才吗?

我们的教育真的要好好想想这些事情。

刚才各位说的经验,我真不觉得是成功经验,说不定都是教训。一个孩子的持久性、忍耐力,长久保持对一件事情的热爱和忠贞,才是我们教育需要的。一句话,他需要体力,需要健康的身体。

第二,心理的健康。我们的孩子今天很脆弱。

几年前,有一个清华的孩子写了作业给我看,我一边打电话一边说我真是白教你了,文章不能这样来写。那边学生说老师你别打电话了,我头晕,感觉吃不消。我就很懂事,马上把电话挂了,心理脆弱如此,确实是惹不起的。

任何真正的人才都是要敢于面对失败的,无论你今天考多高的分,如果不能面对失败,不能在失败中挺过去,就不是人才。

成就居里夫人的,不是几千次失败吗?换句话说,她能忍别人忍不了的。

人当然要聪明,但最根本的不是聪明。要忍受失败的考验,要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勇于承认自己的缺欠。凭什么世界都是你的呢?你不可能以自己要求整个世界,所以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有一个学生去芝加哥大学念书,临走之前我跟他聊会儿天,他说老师我这些年我去看了很多次心理医生,我说你为什么看心理医生啊?他说我也没什么大毛病,就是去找心理医生聊聊天,因为我们整个学校没人跟我说话。

今天,孩子们是很孤单的,孤单疏离的人不能集聚周围人的能量,无法从别人那里获得力量,如何会成就自己呢?

第三,精神的健康。

这个精神健康不是就精神失常的病理而言的,指的是国家培养的真正人才,应该是有无我之境的,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成功,要有对那些伟大的人或事物有敬畏感,要对以往的历史和传统有敬畏感。(《拓展生命的长宽高》)

那些榜样,那些值得我们尊敬的人物,是引领我们自己的力量。

真正的人才,需要有大无畏精神,舍我是谁的勇气和担当。

如果我们只是在技术上讨论教育的问题,我认为中国的教育是没有出路的。

教育的第一目标是什么?——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和丰富高贵的灵魂

02

真正的教育要回归单纯朴素的心

我们用这种教育制度,从幼儿园到小学一直到中学,最后交到大学老师的手里,孩子们还如何保持对知识的纯真兴趣,如何保持对生活的持久热爱?

孩子们长期经历的这个过程,使他不觉得知识有多么神圣,因为我们获得知识的目的只是为了赢。

说句实话,真正的教育,可能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教育,并不在于你选择了什么专业,而是在于你在一个好的学校里,遇到了一生当中需要效仿的典范和崇敬的榜样。

如果我们大学的老师今天不把精力花在教书育人上,不能全方位地抚育他们成长的话,你就不会成为他所尊重的榜样。如果我们成了只会写论文的动物,不给孩子留出充裕的交流时间,那么学生们的内心里究竟还会留下什么?

我真的希望留给孩子们的是那些不太考虑自己,而一心为了孩子,一心为了一个科学目标或者一心为了一种文化传承的人,从而最终在孩子身上注入一种力量,可以感召他们、影响他们,而不是在二十年后,留给他们的是虚无感、厌恶感、无聊感。

今天的孩子很容易读懂萨特,加缪或卡夫卡,因为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表面化的世界里,可他们很难读懂像莎士比亚、歌德和托尔斯泰这些人的作品了,因为教育及其环境,无法为他们展现一种博大的世界和胸怀。

卢梭说得好,人类正因为从孩子长起,所以人类才有救。我们千万不要让孩子过早地进入成人的状态,用每时每刻的竞争和焦虑不安的心理来扼杀教育,扼杀我们的未来。

所以要留住孩子们单纯朴素的心,让他有能力去喜欢他喜欢的事情、去追寻他所敬仰的人。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一个人真正的成功,在于他能够与世界和解,能够在前辈和后代之间,扩展出连续的生命,而不是每一次的竞争中,“赢”得只剩下了孤家寡人,只剩下疲惫的身体和残破的心灵。

本文原文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微信公众号首发。守望新教育、一读EDU编辑部对原文略有编辑、调整。文章仅作分享之用,版权归作者所有。

相关主题延伸深度阅读——
渠敬东|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来源|守望新教育

教育是近代重要思想家都关心的核心议题。比如洛克的《教育漫话》、康德的《论教育》、卢梭的《爱弥儿》。黑格尔的体系是教育的体系,其核心即教化。如果不从整体的角度来理解教育,利用历史学、文学等来对教育做整体性理解,那么当今的教育研究只能沦为技术而已。教育要融入历史、融入文明中来考察。

教育研究的难度在于,它既不纯粹是一种事实,又不纯粹是一种观念。比如,社会学,是对事实的研究;还有一种研究,是观念的理解。但是,教育不是这样。教育既要研究事实,又要涉及观念。潘光旦认为是某种意义上的“位育”。

教育最困难的不是发明一种想法,而是将一种观念种入人的心中。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构想的学说并不是教育;教育是用自己的办法让街上的人自己产生思考和思想。教育天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工作;是“成熟”的人与懵懂的人之间的关联。

在中国,不管是周代的礼教或乐教,或宋明以来的心学,都是一种教化。从这样的意义上,教育研究是最难的。我们要在这个过程中,考察无数的事实过程:考察民情和习惯;考察在某个时代为何非有这种观念要传给众人;社会等级间的教育有何差异?而且,这些问题彼此之间是相互密切联系的。比如,一个成熟的人和一个不成熟的人发生的联系,是在大街上呢,还是在现在的205教室呢?这个过程是依据书本呢,还是依据我们直接观察世界的经验呢?我们要一步步理解经典著作呢,还是如今大学里兴盛的本科生即做研究呢?这都是对教育不同的理解,由此会带来不同的麻烦。

今天我们讨论:

1、西方现代教育由来
2、现代教育呈现方式
3、中国现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传统教育特点

西方现代教育的由来

接下来,我们以涂尔干的《教育思想的演进》为基础, 简单回顾一下西方教育的历史。

1,教育的起点


首先的问题是,教育在哪里完成?城邦时代,苏格拉底是在广场上;希腊的史诗时代,吟游诗人到处传唱英雄故事;悲剧时代,受教育的场所是在圆形剧场,观众根据剧情的展开而接受传统。这样看,为受教育而设的机构并不是古已有之的。西方受教育机构源于教会。作为底层宗教的基督教之所以能够成为正统,一个原因是古罗马的腐败;罗马的腐败和堕落迅速使得从东方来的宗教在底层人中间传播。古罗马被东方民族征服,也是被基督教征服的过程。这个时期是文化的荒漠。人天然的淳朴与野蛮的历史是不可能长久的。这个时期承载文明的文献在西欧再也无法找到。这些文献大都从阿拉伯和拜占庭回传回来。可以说,很多自身文明是外来的;或外来的成为自身文明。这样,他们要从蛮荒的文明世界中寻找基督教得以成立的文明。

所以西欧第一次文艺复兴是7-8世纪。从古典世界里,不断地捞取能够为基督教信仰建立理性基础的文明因素。这就是重新解读古典的文明和历史。在自己的政治、文明处境和信仰处境,有选择地激活了传统和古典的东西。这是西方现代教育第一个重要起点。

2,西方教育的重要发展期


西方现代教育第二个重要时期,是公元11世纪的开始,查理曼大帝以及子孙征服了西欧。巴黎成为欧洲的中心。查理曼大帝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重新调动起古典文明的复兴。他在欧洲范围内让人们用拉丁文思考。这和中国秦始皇统一文字类似。这个时代,中世纪大学开始建立。连接信仰和世俗世界的就是知识。这个时代奠定了liberal education的基础:以人类最经典的文献为教,即文教。

这样,选择什么样的文本就成了重要问题。把什么文本的内容融入时代人的身心。所以liberal arts不只是教什么,而且包括怎么教的问题,还包括教育里组成的方式是什么。所有这些都构成了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总之,这都是要回到一个传统里的努力。所有这些都不是对传统的复归,而是对传统的重新激活。比如,三科四艺:逻辑、文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

今天的通识教育和高铁一样,匆匆上马。我们没有考察通识教育的脉络,没有考察大学前学生的心灵状态是什么,没有考察两者相遇的结果是什么。这样,可能适得其反,矫枉过正。教育绝不是运动。文教:方式是学习经典文本,根本则是培养人的精神和灵魂。这样看,当今中国的通识教育则是缘木求鱼。比如,数学的学习是为了求得心灵的和谐,这和奥数没有什么关系。

3,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


第一是文法。人之所以成为人,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人是一个langue的动物。语言是思维的基础。人需要一生都要用一个最好的写作来规范自己的语言。一个能够规范的使用语言的人,相对来讲,是一个内心更平和的人。文教就是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今天的教育真的出大问题了,硕士论文博士论文都是文法不通的。我们不以人本身作为教育的目标,人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人岁数越大,达到内心的平和,是关乎人幸福最大的基础。跟家庭一起生活,跟一个团体一起生活,在世界里遇到的问题,你用一整套方式来达到内心的平和。平衡感的来源,人最早是用文法来塑造的。

第二是修辞。修辞是什么呢?就是针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修辞最重要的就是用,用语言。西方就是用古罗马演说家的东西,用古希腊学者的东西。比如,军队阵前的说辞,绝对不同于其他场合;和老师说话的方式,就和同学说话不同。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回到这样课程体系,而是要理解这一套体系。我们现在对教育最狭隘的理解, 就是掌握一门技术。不管是传统中国,还是西方,这都是对人非常低的评价。比如,传统上,劳心与劳力的区别。现在的教育是向下拉伸的趋势, 这必将使现代文明付出惨重的代价。

所以,这一点呢,我们需要不断地重新讨论。今天我主要以讲西方的历史为主。今天我们理解的修辞,就是修辞的反面。修辞要讲生活的恰当性, 而当今强调的修辞则是其反面。

文法讲的是合乎规矩,修辞讲的是用的合理。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修养。当然我们知道,这个不只是语言问题。包括一系列的文明举止。比如,在论文答辩的时候,你就不能说一些太日常的话。当然,现在的老师都不懂。这不只是语言问题,比如你穿个背心短裤。你觉得自己很潇洒,但这与社会内在的道理背道而驰。你说美国人这样,我跟你说,美国人才不这样呢。

辩证法。人理解问题,是一步一步讲道理,分析问题,有依据。很多人,不是研究这个领域的,他看你的文章,一下就能抓住要害。今天很多人,本科生就跟我说,我的研究领域是什么,然后你就只读这个领域那么点文章,别的都不关注。你22岁就确定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大家笑),你30岁就死在这个地方了。很多人都在主动找死,就用你那么点屠龙之术。这是太大的悲哀,你这不等于读了技校吗? 我们的教育制度天天在追捧这些东西。你用这些目标来衡量教育的话,你肯定都是在衡量些许利弊。现在很多人都是在拒绝教育,拒绝成长。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已经非常厉害了。一个人即使获得自己的机会和幸福感, 都必须能够越来越大地容纳周围世界的能力。

我个人认为,这件事情比你讲什么重要。这种意义上的教育和你的体验和感受,它的精神上的内涵,这种仪式性的东西,要比传授内容更重要。我们今天对这些事情的理解已经彻底地常人化了。这一点,我们要重新回到神圣性上。

西方发展到这一时期,奠定了西方现代教育的基础。现代西方教育的讨论都要回到这个时期。这个时期之后,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就是要人有个性,要人无所不会。达芬奇就是最好的例子。大家要理解,有这样一个时代, 所有知识都统领在一起, 让人做大。 所有知识都拥有于心的时候, 你还是要读这些古典的、历史的东西。这些东西都不只是从观察而来,而是从阅读所有古典的文献而来。

所有,这个时期的激活,就不同于查理曼大帝时代。比如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学, 比如普罗塔克. 即使我们有着掌握一切知识的欲望的文艺复兴时代, 但也是对传统的激活,虽然激活的方式不同。

如果你看画展,可能会看到,从那时候到16世纪的荷兰, 一张画上基本把所有的鸟类都画出来了。这就是时代的精神。后来像达尔文的博物学,有个基本的理念,就是要将世界所有的物种搜集来进行分类。现在你去巴黎的植物园, 要将世界所有植物都种一棵. 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留下的最重要的遗传。

换句话说, 就是不是用今天的学科的,或今天的科学的方式理解世界,即用分析的方式。那时理解世界的方式是分类和形态。懂历史的明白, 历史上有着不同的知识形态。文艺复兴就是要掌握所有的总体知识。什么是历史时期?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培养不同的人。

在某个历史时期,很多人都是一样的。这样理解历史的一种方式。 历史上相似的培养人。在任何一个时代,都留下了以前不同时期留下的风格.比如文艺复兴时期, 西方有些人还有那个时代的风格。比如,阿伯特读过红楼梦2遍,读过陈达所有的作品。这样看,现在我们与国际接轨,这是哪门子接轨呢?比如钱钟书也是这样的人,他并没有建立知识体系,而是体会知识的每一点味道。我们现在的教育为这种人留下了什么机会吗?教育要为不同历史时期留下可能性,这就是好的教育。历史存在就有它的价值,就有给它机会的必要。

4,怀疑时代的开启


西方的怀疑论时代,笛卡尔开始的怀疑精神,影响了教育。 教育进入人性论或感觉论时期。教育学最基本的理论设定是从这个时代开始的。这段时期主要讲什么呢?每个人都要敢于运用自己理解的能力,敢于运用自己体会生活、理解生活的能力。从这个时候,文本和文献的重要性下降了。也就是说,已经不完全是文教意义上的教育。这就进入了科学的教育。西方给了我们晚近的教育的传统。这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比如法国大革命就是这种教育带来的结果。人们无法建立共同的神圣性的东西,而只是抽象的个体,这个社会是危险的。

这特别像今天网络上的暴民的状态。他赤裸裸地发表绝对的意见,而在现实生活中,则可能是一个低能儿。他的意见抽象而极端,这是革命人格。这种人没有能力构建现实生活的共同体,所以爆发了革命。而社会学恰恰是反思这种危机而诞生的。社会学的根本在这里啊,而不是单纯的反抗谁。

所以涂尔干整个的讲法,教育的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人的道德精神。

首先是要守纪律的,即规范的纪律;第二,对群体和他人的依恋感;第三个才是自主的意识,而前面两者是最基本的前提。而不是说,一开始就我就是我自己。从上千年教育历史的变迁里,不同传统的历史被激发出来的重点是不同的。涂尔干有一两本书是重新解释希腊和罗马的,即在家和国之间有一种调和的方式,即社会。涂尔干就是建立在重解希腊、重解传统的基础上。微信上,发法国高考的题,都是哲学题目。

为什么呢?因为法国的liberal arts是在高中完成的,而美国则是在大学完成的。所以,法国去哪个高中非常重要。而且,有些法国大学者都是中学老师。不断地对传统做不断的解释,才能对现实做出更好的理解。如果你总感觉人赤条条来到世界上,那你肯定要赤条条地走出去。

现代教育是如何呈现的

我们从一个具体话题开始。今天的教育已经误入歧途,这源于我们对教育二字的漠视和不理解。每一个进入大学的人,都带着好像每个人都要出论文的想法。坦率的说,这都和教育没什么关系。教育的本质不是发现,不是研究,而是重复。

教育的本质就是重复和传递。首先,什么是重复?重复就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代一代的人读的都是相同的书。就教育的本质而言,就是将对世界的感受和理解种入你的身上,让你自由地在未来世界里呈现你接受的东西。

教育首先关乎的是某种文明传承的过程。如果说,中国的传统大概断了几十年,如果我们不恢复对历史和文明的传承,那么我们现在所做的所谓的学术创新在将来都是一文不值的。这只是对某种学术潮流的一味模仿。如果我们理解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我们如何做成传统意义上的一个好人(good man)。当然,中西对此理解不同,古今也不同。

教育的目的不是新人,而是好人。如何理解这个好,是不容易的。中国古代认为君子是好。西方中世纪中期以前,全身心侍奉上帝的就是好人。笛卡尔之后,则建立自己内心秩序的才是好人。如今我们的大学,又有多少人会这样理解教育呢?我想这是当今中国误入歧途的原因之一。做新人,是无视传统和这些根本问题的。做好人是无数次回到我们的历史;而做新人就是粗俗的个人主义者;做好人是不断对世界开放并建立秩序的人。

教育是在不断的传递。传递的不只是一些想法,还包括自己的感受和习惯。做好人,第一,中国人讲修养,第二,教育根本上讲是要建立神圣性。做一个好人的最核心的标准在于,自己不是最大的,有一种特别重要的东西,永远是高于你,你内心要充满敬意。在中国文化土壤里生存的人,再大的学者,如果对父母不敬,则也与教育无关。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父母的存在天生就是你的限度,所以你要对父母有爱、有敬。在西方,则讲天父。即使西方理性不断发展,则始终面临这个根本问题。

在中国有天子,要敬天,敬地。如果不心存敬意,则教育毫无意义。比如,你来北大读书,什么叫对北大心存敬意?就是通过对北大的历史、对以往杰出的人、杰出的故事,不断的了解和体会,让这些融入身心,这就是有敬意。但今天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和这些无关,这注定是失败的教育。

如果人能够认识、体会到这些,那他则会有修养。修养在历史上的表述不同。一种表述是cultivation,一种是alienation(黑格尔)。中国人讲教化,讲修齐治平。越有学养,越知道自己有不可超越的地方,对神圣性有起码的尊重。

如果人要有修养,与周围世界融合起来,接下来的问题则是神圣性是什么?性是什么?认识到神圣性,并将此融入身心,形成order,就是教育。历史上,对神圣性和人性的理解的不同,形成了历史的不同阶段。换句话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我们对神圣性和人性的理解不同,造成了教育的不同。孔子所言礼乐教化与魏晋、宋明的教育都不同。因为这三个阶段我们对天地、对性的理解不同。所以,可以说,现在教育研究的很多问题和教育没有关系。比如教育经济学和教育没有关系,因为它研究的只是教育在市场里产生的效用;再比如,现在研究的教育不平等对于教育来说,都是假问题。因为你的出发点是social justice,而不是education。

“性”,所谓神圣性的东西,在不同历史时代的理解不同。Human nature,从两个角度来理解:1、它本来是什么?这是对所有人都适用的讨论。2、它的内容是什么?教育学狭隘的将之理解成课程体系,其实它的内涵非常复杂。不管内容为何,我们赋予教育的方式一定是不断地激活传统。这个过程,只是因历史阶段不同,我们赋予人性不同的内容;但这都是对传统进行重新理解。历史上只有法国大革命是个例外。可以说,与教育最相反面的就是革命,它是与传统一刀两断。

第三,教育的本质在于,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传统或经典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复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会选择不同的传统,选择不同的复兴过程,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所有人都在创新,是革命时代造成的结果。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人格塑造的过程。今天的大学生都没有抱着一种敬意的心态来读前人的书,没有心怀敬意来理解历史上好人(good man)对世界的理解。这样的人无缘体会到自己何以能作为好人,何以做传承古之精神的人。这只能培养社会的在俗人士。他们拒绝在教育中发展人性的状态。

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大概地讲了西方教育的历史,就是要说,教育就是要对自身不断地理解中不断地激发传统的过程。关键是要于现实的人的心理、他存在条件和感受和传统的东西不断地接壤。下面谈谈我国的情况,包括老一代学者的看法。

在西方,卢梭、伏尔泰这些人都是liberal arts传统中出来的人。不过,中国的文教不同于西方。西方是宗教下的教育,与基督教有密切的关系。比如美国的反堕胎,就拥有丰富的宗教内涵。可以说,道德生活和政治生活之间的紧张,让我们不停地讨论教育的问题。而中国教育的宗教性没有这么强。

从笛卡尔对人的理解,以及后来一整套现代对人的理解,创造了现代教育的形态。是不是对现代批评教育的时候,就扔掉了这些传统呢?这是今天讨论通识教育最大的症结。我们讨论教育的历史,不断复兴传统的过程,但是,复兴传统的过程并不是如此简单的,并不是只通过书本就能做到的。而且,不同时代选择的书本也不一样。我的意思是,教育不是我们回到经典就能做到的。这要和我们现代人心灵的状态、世风民情的状态适应。换句话,不能只考虑种子的问题,还要考虑土壤的问题。不是说穿汉服、读孔子就回到传统了。而是说,文教,必须还要和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相互接壤起来。这里的科学,不是现在理解的科学,特别不是现在的社会学。这个传统不只是中国的传统,还有西方的。

第二个,我们要对现实的状态有理解,这才是科学的意义。而社会学本质的精神就是这个意思。举个例子,如果用批评的方法来讲高中,有两个东西最要害:1、强烈的功用性、实用性,就是过早的用社会的思维理解自己;2、强烈的意见,对社会和自己有强烈的观念性的看法。比如生而平等,和父母、老师都是平等的。原理可能没错,但原理有很多前提条件。我们今天的孩子身上有强烈的意见性,比如社会是恶的,所有医生都是为了挣钱等。这些意见性的判断,只读经典是无法解决的;只读经典往往会助长这些意见。教育就是要对现实有真正意义上的了解,对经典也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两者的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费老晚年写了一篇文章,讲社会学在中国终极意义上是一门人文学科。中国的文明形态,更习惯一种连绵和传承的关系。中国文化就是在具体情境中来理解社会运作的过程。同时,我们一定要走入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寻找一种共同特征的方式,找到我与研究对象同感的方式来理解社会。人文学科就是要读经典,更重要的还有一层,就是要了解现实的历史,现实的经验构成。这一点,社会学是一个了不起的学问。人不能抓住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拔离地面。有些哲学家就是做这些。而社会学恰恰就可以把经典的文史和现实经验发生关联,而对自己的位置有所认识。

如果让我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一方面一定是大量的文史教育,哪朝哪代,要读具体的历史;另一方面,一定是社会调查。两者只取其一,都是危险的。可是是我们今天的教育,一个都不占。我们今天追求的东西,是不断革新的统计方法,是某某语言,而不是对生活恰切的生活理解。我们今天写文章,看几个变量什么关系,这样的文章也好发,十年之后你再看,全是垃圾。

你可能会说,今天有这么多学分要修,这么多事情要做,看不完这些浩无边际的古典著作。这个我也赞同。但是即使在一个学科内部,我们自己学科的历史,也很少有人做这项工作,回到这些传统。你不是非要读四书五经,读西方所有著作,起码你自己学科内部的传统,你要知道。越回到传统,越才能有新的理解,这个是我们在学科内部可以做的。所以我的意思是说,教育和学问,越跟风,死得越快。尤其是教育。学问我不好说,因为有时候你不跟风找不到工作。

今天我们考察教育的很多指标,跟教育本身没关系。我今天讲的一些,乱七八糟讲了很多,只是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个启发。教育产生的效果是滞后的,我们今天的时代,真正的时代是文革的时代,是文革培养的一批人主宰这个国家的时代。而今天教育欠下的东西,也要未来三十年再来偿还。

渠敬东: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副主编、编辑部主任。研究领域:社会理论、社会学史、组织社会学、教育社会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