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荷医典

 古稀老人赵 2023-08-20 发布于河北
经络是中医概念,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络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运行气血、协调阴阳,抗御病邪、反映证候,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的作用
经络可以应用于阐释病机、诊断疾病、治疗疾病方面
定义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路径。
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深而在里。
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络脉又包括浮络、孙络,浮在表面[1-2]
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组成。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络脉包括别络和浮络、孙络等。具体见下表[1,3]
经络
组成
十二经脉(十二正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分支而来,深入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支脉
十二经筋附属在十二经脉上的筋膜,同时通过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
十二皮部能够反映十二经脉功能活动的位于体表的部位,皮部受十二经脉及其络脉气血的濡养滋润而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别络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分出的络脉与“脾之大络”的总称,又称“十五别络”。别络是络脉的主体,对全身无数细小的络脉起着主导作用
浮络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且常浮现的络脉。其分布广泛,没有定位,起着沟通经脉,联系肌肤体表的作用
孙络最细小的络脉,属络脉的再分支,分布全身,难以计数,是运行营气、卫气、气血的场所
属络关系
经络系统中只有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属络,脏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十二经脉之阴经和阳经亦有明确的脏腑属络和表里关系。
其中阴经属脏、络腑、主里,阳经属腑、络脏、主表。
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
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1]
走向规律
十二经脉
手三阴经从胸部走向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向头部,足三阳经从头部走向足部,足三阴经从足部走向腹部或胸部。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中除带脉外,均自下向上走行。
奇经八脉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但上肢没有奇经的分布。
任脉、督脉、带脉都是单行一条。
督脉、任脉、冲脉三脉皆起于女子胞(子宫)中,称为“一源而三歧”。督脉行于后正中线,上至头面;任脉行于前正中线,上抵下颏部;冲脉行于胸腹部、脊柱前及下肢内侧。带脉横行腰腹。
阴、阳跷脉和阴、阳维脉分布左右对称,阳跷脉行于下肢外侧、胸腹侧后面,向上到达肩、头部;阴跷脉行于下肢内侧、胸腹及头目。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部和颈部。
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以上部位走向体腔脏腑深部,呈向心性循行,然后走向体表,向上至头面。阴经的经别与相表里的阳经经别相汇合,然后一并注入六条阳经。
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起于四肢末端,在四肢关节处盘旋聚集,散布至胸背,终到头部以及躯干部。
别络
别络从肘膝关节以下分出后,阴经的别络均附于阳经,阳经的别络均附于阴经。别络循行于四肢,或上行头面,或进入躯干,与内脏有某些联系,但均没有固定的属络关系[1]
流注规律
经络系统中只有十二经脉具有具体的流注规律。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从手太阴肺经开始,由肺经逐经相传,形成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流注系统,将气血周流全身,营养和维持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气血流注始于手太阴肺经,然后交手阳明大肠经,再交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继而交至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自肝经上注于肺,再返回至肺经,重新再循环,周而复始[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