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咳嗽有痰,流清涕,可伴喘息、咽痛

 图书 馆员 2023-08-21 发布于内蒙古

新冠感染,咳嗽有痰,流清涕,可伴喘息、咽痛,8种中成药要知道

止咳宁嗽胶囊组方为麻黄(蜜炙)、荆芥、百部、紫苑(制)、款冬花(蜜炙)、前胡、白前(制)、苦杏仁(炒)、桔梗、防风、陈皮。方中麻黄疏风散寒,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用炙麻黄,取其宣散之力稍弱,而增平喘宁嗽之功;荆芥祛风解表,二药相须为用,解肌表之风寒,共为君药;百部、紫苑、款冬花润肺化痰止咳;前胡散风清热,降气化痰,共为臣药;白前、苦杏仁降气祛痰宁咳;桔梗开宣肺气,祛痰利咽;防风祛风散寒;陈皮理气调中,燥湿化痰,为佐药。诸药相合,共达疏风散寒、宣肺解表、镇咳袪痰之功。
在临床上,止咳宁嗽胶囊用于治疗风寒袭肺,肺失宣降所致咳嗽不止,咯痰稀白,鼻流清涕,恶寒身楚或呕吐,舌淡红苔白,脉浮紧等;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通宣理肺丸组方为紫苏叶、麻黄、前胡、苦杏仁、桔梗、陈皮、半夏(制)、茯苓、黄芩、枳壳(炒)、甘草。方中紫苏、麻黄性温辛散,疏风散寒,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共为君药。前胡、苦杏仁降气化痰平喘,桔梗宣肺化痰利咽,三药相伍,以复肺脏宣发肃降之机;陈皮、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以绝生痰之源,共为臣药。黄芩清泻肺热;以防外邪内郁而化热,并防麻黄、半夏等温燥太过,枳壳理气,使气行则痰化津复,共为佐药。甘草化痰止咳,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之功。
在临床上,通宣理肺丸用于治疗风寒外束,肺气不宣,气逆痰阻所致发热恶寒,恶寒较甚,头痛鼻塞,咳嗽痰白,无汗而喘,骨节身痛,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此外,尚可治疗慢性鼻炎。
治咳川贝枇杷露组方为枇杷叶、川贝母流浸膏、水半夏、桔梗、薄荷脑。方中枇杷叶味苦性寒,能清肺泄热,降气化痰止咳,主痰热郁肺之证,为君药。川贝母清化热痰、润肺止咳,水半夏燥湿化痰,二药助君药清肺化痰止咳之力,为臣药。桔梗开宣肺气,化痰止咳,薄荷脑芳香疏散,祛风利咽,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痰止咳之功。
在临床上,治咳川贝枇杷露用于治疗由痰热阻肺,肺失宣降所致的咳嗽,症见咳嗽,痰黏或黄,咽喉肿痛,胸满气逆,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清肺消炎丸组方为麻黄、石膏、地龙、炒苦杏仁、葶苈子、人工牛黄、羚羊角、牛蒡子。方中麻黄归肺经,辛开苦降,专主宣肺平喘;石膏辛甘大寒,力主清泻肺火,两药相伍,清热止咳平喘,为君药。地龙清热平喘,苦杏仁止咳平喘,葶苈子泻肺平喘,牛黄、羚羊角清热豁痰,共为臣药。牛蒡子解毒利咽,为佐药。诸药共奏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之功。
在临床上,清肺消炎丸用于治疗痰热阻肺,肺失宣降所致的咳嗽,症见咳嗽,胸胁胀痛,咯吐黄痰,舌红,苔黄,脉滑数;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此外,清肺消炎丸还用于治疗因痰热阻肺,肺失宣降所致的喘嗽,症见气喘,咳嗽,胸胁满胀,咯吐黄痰,舌红苔黄,脉滑数;喘息型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此外,有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研究。
止嗽定喘口服液组方为麻黄、石膏、苦杏仁、甘草。方中麻黄辛苦温,宣肺散寒而平喘,为君药。石膏辛甘大寒,清泄肺胃之热,麻黄得石膏宣肺不助热,石膏得麻黄清肺不凉遏,用为臣药。杏仁味苦,降气平喘,助君药宣肺降气,止咳平喘,是为佐药。甘草缓急止咳,调和诸药之寒温宣降,为使药。四药共奏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功。
在临床上,止嗽定喘口服液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有蕴热,肺气不宣所致的咳嗽,症见咳嗽痰盛,身热,口渴;急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此外,止嗽定喘口服液还用于治疗表寒入里化热,肺有痰热所致的喘咳,症见喘促气逆,胸膈满闷,有汗或无汗;舌苔白或黄,脉浮数;喘息型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咳喘宁囗服液组方为麻黄、石膏、苦杏仁、桔梗、百部、罂粟壳、甘章。方中麻黄辛开苦降,开宣肺气,止咳平喘;石膏辛甘大寒,清肺泻火,二药合用,清肺平喘,为君药。苦杏仁苦平,降气止咳平喘;桔梗宣肺祛痰利咽;百部润肺化痰,共为臣药。罂粟壳苦涩收敛,既能增强君药止咳平喘之效,又能制约久咳耗气,为佐药。甘草润肺止咳,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寒温配伍,散敛同用,升降并施,共奏宣通肺气、止咳平喘之功。
在临床上,咳喘宁囗服液用于治疗表邪入里化热,或湿痰蕴久化热,痰热郁结,肺失肃降所致的咳嗽,症见咳嗽频作,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急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此外,咳喘宁囗服液还用于治疗痰热郁结于肺,壅塞气道所致的喘证,症见喘咳 气促,胸中烦闷,痰多色黄,黏稠,咽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喘息型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橘红丸组方为化橘红、浙贝母、陈皮、半夏(制)、茯苓、甘草、苦杏仁、炒紫苏子、桔梗、紫苑、款冬花、瓜蒌皮、石离、地黄、麦冬。方中化橘红理气宽中,燥湿化痰;浙贝母清热泄火,化痰止咳,共为君药。陈皮、半夏、茯苓合用,取二陈汤之意,健脾燥湿,理气祛痰,使湿去脾旺,痰无由生,共为臣药。杏仁、紫苏子降气化痰;桔梗宣肺化痰,畅壅塞之气,使气利痰自愈;紫苑、款冬花、瓜蒌皮、石膏清肺中郁热,加强清热化痰作用;地黄、麦冬防温燥痰热伤阴,共为佐药。甘草益气化痰,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共奏清肺、化痰、止咳之功。
在临床上,橘红丸用于治疗痰浊阻肺,郁而化热,肺失宣降所致的咳嗽,痰多色黄,不易咯出,胸闷,口干,纳呆,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急、慢性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橘红化痰片组方为化橘红、炒苦杏仁、川贝母、白矾、锦灯笼、罂粟壳、五味子、甘草。方中化橘红辛苦、温,理气化痰,健脾止咳;苦杏仁微温,化痰止咳,降气平喘,二者相伍,理气化痰,止咳平喘,共为君药。川贝母清热化痰止咳,白矾清热消痰,锦灯笼清热利咽化痰,以助君药止咳平喘之力,为臣药。罂粟壳、五味子敛肺止咳,定喘平嗽,为佐药。甘草化痰止咳,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敛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功。

在临床上,橘红化痰片用于治疗久咳伤肺,肺失宜降所致的咳声低微,痰黏色白或微黄,乏力自汗,舌质淡红,苔薄白腻或微黄,脉弦滑;慢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此外,橘红化痰片还用于治疗久咳伤肺,肺气不敛;痰浊内阻所致的咳嗽气喘,动则喘咳不已,乏力自汗,痰黏色白或微黄,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喘息型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咳嗽中成药大列表:任君选择

在这个起风的季节,没有浪漫,没有柔情,听,你听,隔壁老王的气管炎又发作了。

冷吗?范大夫给你带来一篇暖文!
请!
好好呵护你的肺!
范大夫支持你,顶你,的肺。
辛苦一天罗列了一些中成药,好好学习一下,注意,药不是万能的,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三天没效就去找大夫。三天见效,回来赞赏支持我的付出。
不敢配图,一配图,文章就更长了。
至于说哪个牌子好,我就不说了,为免说我给厂家打广告,自己去药店比较。
只能这样说,凡是店员拼命推荐的,我都不太会去买。、
好,进入正题!
偏风寒的咳嗽(有寒热夹杂的)
常表现为咳嗽、痰稀白或有泡沫、喉痒,伴有风寒感冒症状。应选用疏风散寒,宣肺止咳类中成药。代表药物有:
通宣理肺丸:用于感冒咳嗽,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疼痛。
组成:紫苏叶,前胡,桔梗,苦杏仁,麻黄,甘草,陈皮,半夏(制),茯苓,枳壳(炒),黄芩
分析:方中麻黄、苏叶宣肺达表;前胡、杏仁、陈皮、桔梗、半夏止咳化痰;茯苓清利生痰之源;枳壳宽胸下气;黄芩防肺气郁久化热;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辛温发散,宣肺止咳,兼以化痰之功。
这个方子,是我用了又用的,很多家长自己都学会了,好用是吧?我常配合保和丸一起用,还能通鼻子。
止咳宁嗽胶囊:疏风散寒,宣肺解表,镇咳祛痰。用于风寒咳嗽,呕吐。(这个是止嗽散变方)
组成: 荆芥,防风,麻黄(蜜炙),苦杏仁(炒),紫菀(制),款冬花(蜜炙),白前(制),百部,前胡,桔梗,陈皮。
分析:就是止嗽散合上防风麻黄杏仁,加强了祛寒的力度,你要是说这个药能治咽痛,感觉就有点扯了。但治疗风寒咳嗽,是很不错了。
风寒咳嗽颗粒:主用于风寒感冒,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咳嗽,鼻塞,流清涕。
组成:麻黄、苦杏仁、法半夏、紫苏叶、陈皮、桑白皮、五味子、青皮、生姜、甘草(蜜炙)
分析: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苦杏仁降气散结,润肺止咳,两药共奏宣肺止咳平喘之功,为君药。法半夏燥湿化痰;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五味子宁心安神,止咳平喘;青皮疏肝破气,消积化滞;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共为辅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而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温肺散寒,祛痰止咳之功效。
说白了,这其实也是小青龙的变化,这不是纯寒,中间还是挟有一点郁热的,一般分有早晚咳嗽。
小青龙合剂:主用于风寒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
组成:麻黄、桂枝、白芍、干姜、细辛、炙甘草、法半夏、五味子
分析:这个还要我分析吗?自己看文章《我的几个常用咳嗽方子(3)》
偏风热的咳嗽 (有寒热夹杂的)
常表现为咳嗽气粗,或咳声嘶哑,痰粘稠或黄稠,咯痰不爽,常伴发热、口干、咽喉疼痛等。应选用疏风清热,宣肺化痰类中成药。代表药物有:
桑菊感冒片:主用于风热感冒初起,头痛,咳嗽,口干,咽痛。
组成:桑叶,菊花,连翘,薄荷脑素油,苦杏仁,桔梗,甘草,芦根
分析:这个暂时不分析了,本来我想专门为这个方子写一篇文章的,但实在是太忙了,时间越来越少。这个其实,主要是单纯的肺卫有郁热,很表浅的。比如,衣服穿多了,憋了点热,比如天突然转凉了,毛孔闭了,又憋了点热,这种就适合了。
川贝枇杷糖浆:用于风热犯肺,内郁化火所致的咳嗽痰黄或吐痰不爽,咽喉肿痛,胸闷胀痛,感冒咳嗽及慢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组成:川贝母流浸膏、桔梗、枇杷叶、薄荷脑
分析:方中川贝清热润燥,化痰止咳;辅以枇杷叶清泄肺热,化痰下气;佐以桔梗宣肺止咳,薄荷脑疏散风热。诸药合用,共奏清宣肺热,化痰止咳之效。
这个一定是要热痰,稠点黄点,鼻腔应该要感觉到呼气有点热的。
感冒止咳颗粒:主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发热恶风,头痛鼻塞,咽喉肿痛,咳嗽,周身不适。
组成:柴胡,山银花,葛根,青蒿,连翘,黄芩,桔梗,苦杏仁,薄荷脑
分析:方中柴胡、山银花相配,有疏散退热之功,共为君药。葛根解肌退热;青蒿退虚热;连翘、黄芩清热解毒,共为臣药。桔梗、苦杏仁宣降肺气以止咳化痰;薄荷脑芳香辛散,疏风散热而利咽消肿,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表,止咳化痰之功。
这个己经偏热了,主要带一点咽痛,张开嘴,看看喉咙,得是红的啊!
急支糖浆:主用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外感风热所致的咳嗽。

组成:鱼腥草,金荞麦,四季青,麻黄,紫菀,前胡,枳壳,甘草

分析:方中鱼腥草味辛性寒,清热解毒,为君药。金荞麦味甘涩微苦性寒,清解毒热,活血散瘀;紫菀化痰止嗽;前胡降气化痰止咳,共为臣药。四季青清热凉血;枳壳行气宽中,为佐药。麻黄宣肺止咳平喘;甘草止咳祛痰,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共用,共奏清热化痰,宣肺止咳之效。
得是热症啊,痰黄、稠,鱼腥草治疗气管的炎症还是不错的。
小儿咳喘灵颗粒:宣肺、清热,止咳、祛痰。主要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
组成:麻黄、金银花、苦杏仁、板蓝根、石膏、甘草、瓜蒌
分析:这个是,主要还是热症,麻杏石甘汤加味,加重了清热的力度,一般伴有发烧、咽痛的,查个血象,白细胞多少偏高。
偏风燥咳嗽(主要是有外感)
常表现为无痰或少痰,或干咳,口、鼻、咽干燥,咳嗽伴有胸痛,头痛,无汗尿黄,大便干燥等。应选用疏风清肺,润燥止咳类中成药。代表药物有:
秋梨润肺膏:润肺止咳,生津利咽。用于久咳,痰少质粘,口燥咽干。
组成:梨、百合、麦冬、川贝母、款冬花。
分析:还用分析吗?天热,又干燥的时候,没有痰,干咳嘛!你们都会炖川贝雪梨水啦,懒的话,就用这个吧。
但如果是痰湿之咳,多痰的咳嗽,是不建议用的啊。不要乱来。
川贝枇杷糖浆:风热犯肺、痰热内阻所致的咳嗽痰黄或咯痰不爽、咽喉肿痛、胸闷胀痛;感冒、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组成:川贝母流浸膏、桔梗、枇杷叶、薄荷脑
分析:方中川贝清热润燥,化痰止咳;辅以枇杷叶清泄肺热,化痰下气;佐以桔梗宣肺止咳,薄荷脑疏散风热。诸药合用,共奏清宣肺热,化痰止咳之效。
这玩意儿,太甜了,痰湿之咳、多痰的咳嗽,是绝对不能用的,越用越咳,咳到妈都不认得。
蛇胆川贝枇杷膏:肺止咳,祛痰定喘。用于燥邪犯肺引起的咳嗽咯痰、胸闷气喘、鼻燥、咽干喉痒等症。
组成:蛇胆汁、川贝母、枇杷叶、桔梗、水半夏、薄荷脑
分析:看说明就好了。
痰湿咳嗽(稍偏寒,主要是吃坏的多)
常表现为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白粘腻或稠厚或稀薄,早晨咳嗽咯痰尤甚,胸闷,没有食欲等。应选用宣肺利湿,理气化痰类中成药。代表药物有:
橘红痰咳液:用于痰多,气喘痰浊阻肺导致的咳嗽,支气管炎,咽喉炎。
组成:化橘红,百部(蜜制),茯苓,半夏(制),白前,甘草,苦杏仁,五味子
分析:方中化橘红、半夏、茯苓、甘草理气燥湿化痰;百部润肺止咳;苦杏仁、白前宣肺降气,化痰止咳;五味子益气敛收。诸药合用,理气化痰,润肺止咳。
就是咳嗽痰多嘛,有痰才会刺激气管,有刺激自然会咳嗽,很自然的嘛,把痰化了,自然不咳嗽了。这个,我以前一咳嗽就吃,基本第二天就好,因为我本身痰湿重。用这些药,一般开始没有发烧的,可能是吃多了凉东西了,引起多痰而咳嗽。
半夏天麻丸:用于脾虚聚湿生痰,眩晕,头痛,胸脘满闷。
组成:法半夏、天麻、黄芪(蜜炙)、人参、苍术(米泔炙)、白术(麸炒)、茯苓、陈皮、泽泻、六神曲(麸炒)、麦芽(炒)、黄柏
分析: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归脾胃经,善于燥湿化痰;天麻甘平、质润入肝,功长平肝潜阳,均系治风痰眩晕,痰厥头痛之良药,共为君药。臣以人参、黄芪、白术甘温补中,健脾益气;苍术、陈皮苦温香燥,功能燥湿健脾;茯苓、泽泻甘淡,健脾渗湿,诸药共治生痰之本,以除痰源。佐以六神曲、麦芽健胃消食,以资化源;黄柏苦寒坚阴,以防温燥太过,伤阴耗液,属佐制之用,共为佐药。诸药相合,共奏健脾祛湿,化痰息风之功。
这个其实是半夏白术天麻汤的变法,主要还是治头痛的,这个咳嗽是顺带了治一下。
桂龙咳喘宁片:用于外感风寒、痰湿阻肺引起的咳嗽、气喘、痰涎壅盛等症;急、慢性支气管炎见上述症候者。
组成:桂枝、龙骨、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牡蛎、黄连、法半夏、瓜蒌皮、苦杏仁(炒)
分析:这个好方子了,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合小陷胸汤,去厚朴,加龙牡。我觉得加龙牡有点多余了,厚朴去得不应该啊。
本方,还是偏虚一点,又挟有痰在胸口,肯定是很容易伴有干呕了,咳到吐了。而且这个方子,特别适合用于输过液、或用过抗生素,或用过其他凉药后的咳嗽。最好,还出一点虚汗的那种。
香砂六君丸用于因痰湿困脾所引起的胃气不舒,咳嗽痰盛,恶心呕吐等症。
组成:木香、砂仁、党参、白术(炒)、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制)、生姜、大枣。
分析:总之,这个是有脾虚了,没胃口,胃胀,还咳嗽。
祛痰止咳颗粒:祛痰止咳颗粒,健脾燥湿,祛痰止咳。主要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肺心病所引起的痰多,咳嗽,喘息等症。
组成:党参、水半夏、芫花(醋制)、甘遂(醋制)、紫花杜鹃、明矾。
分析:这个是猛一点的药,算杀招了,对百日咳不错的,其实,是十枣汤里变来的东西,就是咳嗽的时候,有牵扯通,胸胁有痰之类的,不在气管为主。这个药,留最后用吧,有点点厉害的药了。生产的厂家好像不多,是处方药来的,毕竟是有小毒嘛!
痰热咳嗽(偏热一点)
常表现为咳嗽气急、痰多色黄质稠,甚或痰中带血,难以咯出,舌红苔黄腻等,应选用清热泻火,止咳化痰类中成药。代表药物有:
二母宁嗽丸:用于燥热蕴肺所致的咳嗽、痰黄而黏不易咳出、胸闷气促、久咳不止、声哑喉痛。
组成:川贝母、知母、石膏、炒栀子、黄芩、蜜桑白皮、茯苓、炒瓜蒌子、陈皮、麸炒枳实、炙甘草、五味子(蒸)
分析:方中川贝母性微寒,清热润燥,化痰止咳,知母甘寒,清肺润燥,共为君药。黄芩清肺热,石膏泻肺胃之火,栀子清解三焦火毒,共为臣药。桑白皮清泻肺热,止咳平喘,瓜蒌子润肺化痰止咳,五味子敛肺止咳平喘,枳实化痰除痞,陈皮理气化痰,茯苓健脾渗湿以除生痰之源,共为佐药。甘草润肺止咳,调和药性而为佐使药。诸药共奏清肺润燥,化痰止咳之功效。
痰有是有,好难咯出来啊,用这个不错的。
橘红丸:用于痰热咳嗽,痰多,色黄黏稠,胸闷口干。
组成:化橘红,陈皮,半夏(制),茯苓,甘草,桔梗,苦杏仁,紫苏子(炒),紫菀,款冬花,瓜蒌皮,浙贝母,地黄,麦冬,石膏
分析:方中化橘红、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燥湿化痰;瓜蒌皮、浙贝母清热化痰;苏子降气化痰;紫菀、款冬花润肺下气止咳,桔梗、苦杏仁宣肺降气止咳;石膏清泄肺热;麦冬、生地润肺养阴。诸药合用,具有清热燥湿,化痰止咳之效。
清肺宁嗽丸:用于肺热咳嗽,痰多粘稠。
组成:黄芩、桑白皮(蜜炙)、天花粉、浙贝母、知母、前胡、麦冬、百部、桔梗、苦杏仁等味。
分析:这个,其实也多见于早晚咳嗽,就是入睡前,睡醒后。泻白与止嗽散的变法。
清肺化痰丸:用于肺热咳嗽,痰多作喘,痰涎壅盛,肺气不畅。
组成:胆南星(砂炒)、苦杏仁、法半夏(砂炒)、枳壳(炒)、黄芩(酒炙)、川贝母、麻黄(炙)、桔梗、白苏子、瓜蒌子、陈皮、莱菔子(炒)、款冬花(炙)、茯苓、甘草。
分析:这个不分析了,看说明书了。就是痰多,几个药,轮着试吧。
肺气虚咳嗽(肺虚多有脾虚,要补脾)
常表现为咯痰白、稀,气短,自汗,畏风,怕冷,面色苍白等。应选择补肺益气,止咳定喘的中成药。代表药物有:
人参保肺丸:主要用于肺气虚弱,津液亏损引起的虚劳久嗽,气短喘促等症
组成:人参、罂粟壳、五味子(醋炙)、川贝母、陈皮、砂仁、枳实、麻黄、 苦杏仁(去皮炒)、石膏、甘草、玄参。
分析:不要看到罂粟壳就怕嘛,有收敛正气的作用。不咳嗽了,最后还是要玉屏风啊,香砂六君丸之类的,收收尾的。
补肺丸:用于肺气不足,气短喘咳,咳声低弱,干咳痰粘,咽干舌燥。

组成:熟地黄、党参、黄芪(蜜炙)、桑白皮(蜜炙)、紫菀、五味子。

分析:这个看药就知道功效了,就是补气的。
肺阴虚咳嗽(一般没发烧)

常表现为咳嗽声短促,夜间加剧,干咳无痰,或少痰,痰白粘不易咳出,潮热盗汗。应选择养阴润肺、止咳化痰的中成药。代表药物有:

百合固金口服液:用于咽干、咽痛、干咳痰少的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喉炎,肺炎。
组成:白芍、百合、川贝母、当归、地黄、甘草、桔梗、麦冬、熟地黄、玄参

分析:方中以二地为君,滋阴补肾,生地黄又能凉血止血;以麦冬、百合、贝母为臣,润肺养阴,且能化痰止咳;佐以玄参滋阴凉血清虚火,当归养血润燥,白芍养血宜阴,桔梗宜利肺气而止咳化痰;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与桔梗合用,更利咽喉。诸药合而用之,虚火自清,肺肾得养,诸证自消。

润肺止嗽丸:用于肺气虚弱引起的咳嗽喘促,痰涎壅盛,久嗽声哑。
组成:天冬、地黄、天花粉、瓜蒌子(蜜炙)、桑白皮(蜜炙)、紫苏子(炒)、苦杏仁(去皮炒)、紫菀、浙贝母、款冬花、桔梗、五味子(醋炙)、前胡、青皮(醋炙)、陈皮、黄芪(蜜炙)、酸枣仁(炒)、黄芩、知母、淡竹叶、甘草(蜜炙)
分析个屁,方子这么大,好累,这个偏阴虚一点啦
养阴清肺丸:用于阴虚肺燥,咽喉干痛,干咳少痰。

组成:地黄,麦冬,玄参,川贝母,白芍,牡丹皮,薄荷,甘草

分析:方中重用生地黄甘寒入肾,滋阴壮水,清热凉血,散瘀消肿;白芍敛阴和营泄热;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散结;少量薄荷辛凉散邪,清热利咽。生甘草清热,解毒利咽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养阴清肺,解毒利咽之功。
常见感冒对症中成药
1、风寒感冒
表现:发热、鼻塞流清涕、打喷嚏、咳嗽、头痛、全身酸痛、口干但是不渴,不喜欢喝水中成药:感冒清热颗粒、荆防颗粒、九味羌活芄、风寒感冒颗粒、正柴胡饮颗粒
2、风热感冒
表现: 咽喉红肿疼痛、咳嗽、发热恶风、头胀痛、有汗、痰粘或黄、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
中成药:银翘解毒片、感冒退热颗粒、羚羊感冒片、桑菊感冒片
3、时疫感冒、流感
表现:呕吐、腹泻、腹痛、食欲不振,体温升高,持续一周,病情易反复
中成药:清瘟解毒片、连花清瘟胶囊
4、体虚感冒
表现:发热,恶寒,头疼痛,自汗,咳嗽痰白,不想说话,声微气低,舌淡苔白,
中成药:参苏丸、玉屏风颗粒、玉屏风口服液
5、表寒里热感冒
表现:恶寒发热,身痛;、汗出、烦躁,口渴;咳嗽气喘或咽喉肿痛、痰黄粘稠,小便黄大便干结
中成药:防风通圣丸。
6、暑湿感冒
表现:恶心、呕吐、发热,热温度比较高、无汗、不渴或者喝水不多,主要发生在夏季或环境郁热的地方。
中成药:藿香正气水、保济芄、甘露消毒芄

清末名医 陈莲舫 治咳用药经验谈

著名医家陈莲舫学验俱丰,其治咳师古而不泥,用药颇有特色。今以《莲舫秘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所载咳嗽医案为据,浅析如下。

1旋复花调气机,理肺胃,功泽三脏
咳嗽之因,古人云其所重全在肺胃,故有“咳出于肺,嗽出于胃”之说。言其治,刘完素曾说:“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清·《医源》亦说:“总以气之未动者无扰,已动者得平,不碍其气之出入为治咳第一关键。”调理气机实为治咳之首务。陈氏用药始终以此为法则,功具肃肺降胃,豁痰蠲饮的旋复花是其代表用药之一,在咳嗽医案33张完整处方中,用该药有19次之多。旋复花性沉降,味辛咸,辛则能散能横行,故能宣散肺气达于皮毛;咸能入肾,故能纳气下行以归根,俾胃中之痰涎或水饮息息下行而从浊道出,不复上逆犯肺,肺自清虚。是一药之功,三脏戴泽,三焦通利矣,实为治咳之要药。陈氏用旋复花,并不完全局限于风寒喘嗽,痰多气壅等症,即或是肝肺不调之干咳少痰,或肺肾亏虚之劳嗽,亦屡屡用之,其运用之广,诚如《本草汇言》所说:“用旋复花,虚实寒热,随证加入,无不应手获效。”为加强宣肺止咳祛痰作用,陈氏还常加用杏仁、川贝、枇杷叶、款冬花之类,如痰多气逆则配用粉蛤壳、苏子等以增化痰降气之力。
2茯苓补脾土,杜痰源,生津利水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培土既能抑木,亦可生金,故历代医家治咳都十分注重补脾。茯苓是陈氏补脾的主要用药,也是其治咳嗽用药中用得最多的一味药。临床上因茯苓甘淡属土,用补脾阴,土旺金生,兼益肺气而为补脾益肺的常用药之一。然陈氏用茯苓并非专为脾虚而设,从其几乎每次必用来看,其用意似更为深远。《本草纲目》称:“其味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药品化义》言:“盖淡渗则膀胱得养,益肺于上源,补脾于中部,令脾肺之气从上顺下,通调水道,以输膀胱。”是一药之用,津液生,水道调。而咳嗽素有“必挟饮邪”之说,仲景《金匮》即将咳嗽叙于痰饮之下,令于水道一利,则上焦水饮亦必下行,源流俱清,咳嗽自愈。与此同时,陈氏还常配用消痰利气的橘红,取二陈之意,共达绝痰之源的目的。
3生白芍泻肝体,益脾阴,防变为先
陈氏治咳另一个特点是注意调肝防变。由于肝经病变致咳为患最烈,故陈氏每每告诫要防“失血”、“成肺痈”、“进怯”,其用药突出表现在生白芍的灵活运用上。考古人治咳,鲜有用芍药者,而陈氏应用之广实属少见。除了用于气火上逆,肝脾失调等证外,亦用于“甘温降纳”、“和肺调中”之剂中。探其意,白芍酸寒能泻肝,肝平则脾不为贼邪所干,脾健则每能令子实,故安脾肺。《本草经疏》言其“专入脾经血分,能泻肝家火邪,故其所主收而补,制肝补脾”,实寓泻于补之中,泻肝补脾,调肝防变,与咳嗽病机颇合,故用之无疑。
4冬虫夏草补肺肾,己劳嗽,治病求本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此谓咳虽在肺而根实在肾,故辅助肾根,乃治咳治本之法。陈氏每遇“咳嗽延绵”必用冬虫夏草,以益肾养肺,止咳化痰。该药因其温和平补之性,历来为医家所推崇,为治久咳久嗽之要药,特别是对老年之咳喘,用之尤佳。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虫草对肺炎球菌及某些致病性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对支气管有明显舒张作用,并能加强肾上腺素作用,故有较好的治疗和保健作用。
另外陈氏还常配用沉香、蛤蚧、白石英等以加强补肾纳气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陈氏对淮牛膝的使用亦颇具匠心之处,除了常配虫草等以加强补益肝肾,“助一身元气”(《景岳全书》)外,亦常用作引经药,以引药下行,如张锡纯所言:“善引气血下注,是以用药欲其下行者,恒以为引经,……并能引浮越之火下行。”其临床经验值得借鉴。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咳嗽的治疗,须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在外感咳嗽中,最常见的的有风寒、风热、表寒里热三种类型。而表寒里热这种“寒包火”咳嗽在临床上极为常见,且咳嗽频繁剧烈,常迁延难愈。
外感中“寒包火”证,常见于西医急性支气管炎和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多发冬春二季。一是素体内有郁热,又复感外来风寒所致,正如《医学心悟》说:“其人素有郁热,而风寒束之,热在内而寒在外,谚云'寒包火’也。”二是本由外感风寒所致,但表寒未尽而肺热已起,也可形成“寒包火”咳。由于内热较重,又感外寒,其症多壮热咳嗽,口干渴饮,阵阵恶寒,一身作痛。
对于寒包火的治疗,应以“散表寒、清肺热”为主。恰如《医学心悟》所说:“咳嗽之因,属风寒者十居其九”,“肺有火,则风邪易入,治宜解表而清肺火”。临床常选用经方麻杏石甘汤。笔者遵名医马有度经验在临床上多选用散表寒的麻黄、清肺热的黄芩这一药对组成复方冶疗咳嗽“寒包火”证。马有度指出:第一要着重一个“宣”字。以麻黄为首,取麻黄辛温发散风寒,宣肺止咳平喘。麻黄为治疗风寒咳喘的第一要药,特别是辅以苏叶、防风之后,其散寒宣肺之力更强,三药合用,共散表寒,使寒邪不再束肺,肺气得宣,不致上逆,咳喘自缓。第二突出一个“清”字。以黄芩为首,黄芩主治肺热咳嗽,为清泄肺部火热的第一要药,而辅以鱼腥草和连翘,则清肺解毒之力更强,肺热得清,肺气亦清,咳嗽自减,这是治疗“寒包火”咳的第二招。第三体现一个“化”字。选桔梗宣肺祛痰,配法夏燥湿除痰,合而增强排痰之力,并能化解痰与火热相结,防止痰热阻肺,以利肺气宣畅,这是治咳先治痰的原则。第四体现一个“降”字。杏仁、紫苑和少量粟壳肃肺止咳,三药配合,体现了“降”逆止咳。前三字用药,散寒宣肺,清热化痰,针对病因病机,重在治本,后一字用药体现降逆止咳,兼以治标。最后还要以一味甘草,既是调和之药,也是擅长缓急利咽止咳之药,合而共奏散寒宣肺、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效。
验案:陈×,男,43岁。慢性支气管炎10余年,受寒即咳喘,近日加重,痰色白而黏夹黄稠,不易咳出,恶寒发热,四肢及背冷,口干渴,舌苔薄而淡黄,脉浮滑数。证属“寒包火”证,当用表里两解法。处方:麻黄10g,杏仁10g,石膏30g,半夏10g,黄芩15g,桔梗10g,苏叶10g,甘草5g,连翘10g,蝉蜕6g,知母10g,紫苑10g,苏子10g,射干10g。2剂咳喘稍减,共服6剂痊愈。
寒燥咳嗽
2002年11月8日。冬季余患寒燥干咳,咽痒。余开方如下:
陈皮0.3克,杏仁0.5克,云苓0.5克,甘草0.3克,法半夏0.5克,枳壳0.3克,桔梗0.3克,前胡0.3克,荆芥0.5克。(以上皆为粉剂)。生姜,红枣泡水送服,每日两次,饭后服。二日而愈。
夜咳不止
余看书得一老中医之方用于临床治疗长期夜咳不愈多人,只服三剂无不应验。方如下:
“二陈汤”加当归30克。效验如神也。
症治举例 
       病案1:患者,男,68岁。因“咳嗽5天伴浓痰、咽干2天”于2003年11月12日初诊。患者6天前因天较热未盖被,次日起微咳嗽,先咳稀痰后2天转浓痰伴咽干,无喘。查体温不高,舌苔薄黄,脉浮数。辨属:风热袭肺引动宿饮;治则:泄肺理嗽,方用越婢汤:麻黄9g,石膏15g,芍药6g,大枣5枚,生姜9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共3剂愈。(按:此病发于立冬未冷,温热之气外侵肌体,引动宿饮。老年咳嗽,大要宣调脾肾,最忌发散)。 
      病例2:患者,女,73岁。因“咳嗽、发热伴胁痛4天”,于2004年5月7日初诊。病者4天前晨起散步受凉后出现咳嗽、流清涕,身微热胁痛,日轻夜重;病前有饭后饱胀伴失眠。查舌苔薄白,脉之左手浮弦,右手弦滑。辨属:风寒束肺,痰饮食积。治则:散寒理肺消食。方用杏苏散加减:苏叶6g,柴胡6g,青皮6g,白芥6g,桑皮9g,杏仁6g,陈皮8g,半夏6g,山楂10g,枳实6g,每日1剂,水煎,2剂而减。(按:此证候高龄老人较多,因脾胃衰弱,既易生痰饮,又易停食积滞;老人受风寒不可动辄用麻桂,以致大汗亡阳)。 
      病案3:患者,男,60岁。平素有痰嗽本恙。2003年9月18日就诊时诉咳嗽加重2天,并伴自汗、身热、痰多欲呕。查舌苔薄白,舌边光红,脉浮缓。辨属:风痰闭肺引动伏邪咳嗽。治则:疏风解表,化痰止咳。方用止嗽散加减:桔梗8g,荆芥6g,紫菀6g,白前6g,沙参8g,川贝6g,甘草5g,每日1剂,服5贴症状缓解,脉象平和如常。(按:内伏痰火被风邪引发,且病人久咳有伤津化燥之征兆,故加用沙参,川贝生津润肺以祛痰)。 

病案4:患者,男,77岁。因皮肤瘙痒症频以中药煎水沐浴而致咳嗽气塞,少痰不易咳出,伴纳呆,便燥结3天,2003年10月27日就诊。查舌尖红,苔薄黄,脉小而数。辨属:燥热伤肺;治则:清肺润燥。方用桑杏汤加减:霜桑叶6g,杏仁8g,玉竹8g,沙参9g,麦冬8g,豆鼓6g,梨皮10g,蔗汁20ml,每日1剂,连服3付痊愈。(按:燥热经皮毛入肌体易使老年人胃津耗竭,致食不甘,不思供肺,加上秋多燥气,渐至老年痰火之象,药故悉用甘寒滋润之法,使胃汁得以供肺,肺得濡润,燥金自宁,咳嗽自止)。赵坤教授治疗小儿咳嗽经验

刘新光李静   作者单位:1.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3;2.开封市儿童医院,河南 开封 475000 
【摘要】 阐述了赵坤教授中医治疗小儿咳嗽的个人经验,指出治咳应根据儿童咳嗽的特点,在辨证辨病结合的前提下,注重调畅肺部气机和祛痰两个方面,在恢复肺的宣降功能的同时,以达到痰祛咳止的目的。

【关键词】 赵坤 小儿咳嗽 中医药疗法 经验

赵坤教授是河南省著名的中医儿科专家,硕士研究生导师,从医数十载,理验俱丰,擅长治疗小儿呼吸、神经系统疾病及小儿杂病。笔者有幸随师学习,获益良多。兹将赵坤教授治疗小儿咳嗽的经验介绍如下。
掌握特点
小儿咳嗽与成人咳嗽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小儿无七情劳欲所伤、宿疾缠绵之患,又因其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小儿咳嗽表现为两个特点。(1)多由外感诱发。小儿肺脏娇嫩,形气未充,易感外邪,束表闭肺,肺气失宣而咳。肺气失宣,皆因邪束,治法当以宣为主,开宣肺气,因势利导,驱邪外出,肺部气机恢复,不止咳而咳自止。外邪有六淫之分,而症状只有寒热两端。治之当分辛温、辛凉,然临床上小儿外感寒热夹杂亦不少见。赵坤教授治之多寒温并用、辛温辛凉杂投。常谓“非辛温无以透表,非辛凉无以解表热”。对外感风寒或寒热夹杂而寒多于热者,则治以辛温为主,佐以辛凉。反之亦然。(2)痰湿咳嗽是小儿内伤咳嗽中最常见的证型。究其原因是由于小儿脾常不足,痰浊易内生;外邪束表,肺失通调,津液不布而成痰。治法当以降为主,蠲痰涤饮,肃肺兼理脾。喜用二陈汤、三子养亲汤以祛痰,痰祛正不伤,用药取平和。
强调辨证
人体各有所异,同样咳嗽,脏腑有偏盛,体质有强弱,感邪寒热深浅有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症状。
金银花15 g、梅花15 g、胖大海15 g、荆芥6 g、蝉蜕15 g、紫苏叶10 g、芦根30 g、炙麻绒12 g、桔梗9 g、橘络15 g、黄芩15 g、炙百部15 g、炙白前15 g、神曲30 g,1剂。煎服方法:以上诸药同梨(去皮去核切块)、藕(去皮切块)加适量水浸泡半小时,1剂药煎煮2次,第1次武火煮开后文火煎10 min,第2次煮开后文火煎20 min。1日1/3剂,每日4次,每次约30 mL。
3 d后复诊:家长述咳嗽减轻,咳声清亮,喉中痰鸣减少,仍纳呆少食,大便干结,小便尚可,舌质红,苔白腻,脉滑数,诊治同前。腧穴敷贴穴位同前,另加神阙穴敷贴健脾和胃膏;内服方加炒山楂15 g、枳壳10 g。
3 d后三诊:家长述偶有咳嗽,活动后明显,纳呆少食,大便干结,小便黄,舌质红,苔白腻,脉数。此乃咳嗽后期,余邪未尽,患儿脾胃受伤,脾失健运,治疗拟健脾运湿,化痰止咳。定喘穴敷贴止咳膏、神阙穴敷贴健脾和胃膏。推拿法同前。内服香苏饮合保和丸加减:紫苏梗10 g、荆芥6 g、炒香附15 g、陈皮3 g、半夏曲15 g、枳壳10 g、炒山楂15 g、神曲30 g、炒麦芽30 g、白豆蔻10 g。药后告愈。除掌握一般辨证要领分清寒热虚实外,更应注意寒热夹杂、虚实互见的症候。临床上这种复杂证型多见,要善于同中求异,即使同一型的咳嗽,也有发热之高低、咳嗽之轻重、舌苔之厚薄的不同。在治疗上应掌握寒热虚实之偏盛而兼治之。例如,对风寒咳嗽一证,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为法,通常以金沸草汤加减,一般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风寒有表实、表虚之分,有汗、无汗之别。对风寒表实咳嗽之重证,表现为咳嗽、无汗、舌白、脉紧,恐金沸草汤力有不及,适用麻黄汤加减;对风寒表虚咳嗽之轻证,表现为外感风寒咳嗽,兼有发热、有汗等症,宜桂枝汤和其营卫,佐以止咳化痰之品。而对于风寒夹热证,又当加减用之。期间出入进退,在于医者细心辨证体会。
结合辨病
许多疾病都以咳嗽为主症,临床上常见的支气管炎、咳嗽变异性哮喘和一些传染病早期都可有咳嗽表现,但治法就有很大不同。例如,咳嗽变异性哮喘是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小儿肺系疾病,与一般支气管炎咳嗽相比,其治法有很大差异。赵坤教授认为小儿支气管炎属中医“咳嗽”范畴,一般多为外感引起,治要轻润宣降、化痰止咳,肺气调畅,外邪得散而咳自止。而咳嗽变异性哮喘其病似咳非咳,似哮非哮,有其独特的发病机理,病理因素主要责之于虚、风、痰。治疗上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发作时常在辨证施治的同时稍佐僵蚕、蝉蜕、地龙等祛风脱敏之药可提高疗效。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蝉蜕可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滞过敏介质释放,对非特异性免疫有抑制作用,对Ⅰ型与Ⅳ型变态反应有明显抑制作用。地龙、僵蚕亦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抗过敏作用。而疾病的缓解期则注意顾本扶正。可见辨病、辨证的结合,扩大了选方用药的思路。
燮理气机,注重宣降开合
临床上将咳嗽分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治之,其病机不外肺失宣降。治疗的目的在于调畅气机。气机是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升降相因。朱震亨《丹溪心法·喘》记载:“肺以清阳上升之气,居五脏之上,通荣卫合阴阳,升降往来,无过不及。”故外感咳嗽以宣为主,少佐以降;内伤咳嗽以降为主,少佐以宣。多采用麻黄、杏仁、桔梗、枳壳等具有升降作用的对药。根据肺失宣降的程度调整药味、药量。此外注意肺的开合,在辛开的同时,应少佐敛降之品,防其化燥伤阴,耗伤肺气。干姜、细辛与五味子对药是赵坤教授治咳的常用对药。
治咳必治痰,痰祛咳自安
临床中观察咳嗽发作时若能将痰畅利排出,症状可明显缓解。如痰浊清稀而多者,则痰易出而咳少;痰稠胶黏而少者,则痰不宜出而咳多。刘完素亦曾言:“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故赵坤教授在治咳时重视治痰,总以祛痰、化痰、滑痰、降痰为法。湿痰者宜祛,常用半夏、陈皮、桔梗等药物;痰稠者宜化,常用蛤蚧、胆南星等药物;燥痰者宜滑,常用瓜蒌仁、川贝母、天花粉等药物;痰在上者宜降,常用紫苏子、葶苈子、前胡等药物。目的在于使痰易出,痰出而咳止。
病案举例
验案1 张某,男,2岁,2007年2月3日就诊。平素体弱,咳嗽多痰已半月,西医抗炎治疗,效果欠佳。近两日受凉,咳嗽加重。症见发热,恶寒,有汗,咳痰,痰色白,质清稀,纳谷不香,便下溏泄,夜寐不安,舌质淡白,舌苔水滑,脉浮紧。西医诊断:支气管炎。中医诊断:咳嗽(外寒内饮型)。证属肺脾两虚,痰湿不化,风寒外闭。治以宣肺化饮,表里同治。处方:麻黄6 g、杏仁6 g、白芍10 g、细辛3 g、半夏10 g、陈皮6 g、紫苏子6 g、葶苈子6 g、莱菔子6 g、车前子10 g、五味子6 g、紫菀10 g、百部6 g、僵蚕10 g、 蝉蜕10 g、干姜6 g、炙甘草6 g。3剂,水煎服,1剂/d,分2次服。服后,热退,咳嗽稍减,仍出汗,纳少便溏,舌润。治拟扶脾杜痰。处方: 党参6 g、白术9 g、茯苓 9 g、陈皮6 g、半夏6 g、麻黄根 6 g,五味子6 g、麦芽10 g、山楂10 g、甘草3 g。服5剂后咳痰均和,汗出减少,胃纳转佳,大便成形。即予原方5剂巩固。     
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失健运,水谷不化精微,反而凝聚为痰,上壅于肺。该患儿咳嗽痰多迁延半月余,又为风寒引处,内外相搏,咳嗽加重。治以表里双解,散寒化饮。以小青龙汤、二陈汤、三子养亲汤等加减。服两剂后外寒散,肺脾虚象显露,后期扶脾健运,痰湿自消,并杜生痰之源。方用六君子汤加麻黄根、五味子固表实脾,5剂后诸症悉平。
验案2 赵某,男,8岁,2007年6月13日就诊。反复咳嗽月余,经服用止咳化痰冲剂、川贝枇杷露、罗红霉素等治疗数日后仍有阵咳,干咳少痰,咽干口燥,痛引胸胁,夜间咳甚,影响睡眠。现患者咳嗽连声,咳声嘶哑,口干咽燥,少量白痰,气短懒言,舌红,苔薄黄,脉弦。西医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医辨证:阴虚肺失清肃。治则:养阴润肺止咳。沙参麦门冬汤加减:沙参15 g、麦冬15 g、紫苏子6 g、白芍10 g、百合15 g、山药15 g、桔梗12 g、杏仁10 g、前胡9 g、甘草6 g。6剂后症状略减,咳嗽较前减轻,精神较前好转,仍有声嘶咽燥,舌红,脉弦。上方加地龙6 g、僵蚕6 g,蝉蜕10 g搜风解痉止咳。继用6剂后咳嗽大减,上方改丸剂调理。随诊1年,咳嗽未发。

按: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又称咳嗽型哮喘,是支气管哮喘的一种潜在形式或特殊类型,以干咳为主要临床表现,是儿科久治不效的顽固性慢性咳嗽病,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咳嗽发作期,重在祛风解痉、化痰止咳。缓解期健脾益肺固本为主。本例辨证为阴虚肺失清肃,以养阴润肺止咳之法,效果欠佳,结合辨病加用祛风解痉抗过敏之品,疗效得以提高。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蝉蜕、地龙有明显的解除支气管痉挛、抗过敏的作用。

治喘四字诀:50余年儿科经验,有法有方
治喘大法,宣清补固

郑颉云(1905~1983),

原河南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
郑颉云老中医从事中医教学和临床工作50余载,对咳喘证的治疗执宣、清、补、固四法为要,积有丰富的经验,今作一简要介绍。
邪在表,宣散为先
宣法,即宣发肺气,驱除外邪之法。临床多用于新感初起之证,若为伏邪引动,则兼其内。
风寒外束,腠理壅遏,致肺气郁阻,须宣肺解表,汗而越之,邪从表解,常用宣消散(自拟方),清热散(自拟方)。
自拟宣消散
薄荷叶9g.荆芥穗9g.杏仁9g.苏叶9g.麻黄6g.焦三仙6g.番泻叶1.2g.止嗽散
自拟清热散
琥珀15g.钩藤15g.柿子霜15g.蒄仁15g.西滑石60g.朱砂24g.薄荷冰1.5g.粉甘草45g
自拟温肺定喘汤
外寒束表,兼痰盛者,用温肺定喘汤(自拟方)。
干姜2.4g.细辛2.4g.薄荷2.4g.苏叶3g.五味子3g.杏仁6g.麻黄1.5g
若外感风热或风寒郁而化热,应辛凉宣透,其热重、咳喘轻者,用桑菊饮加减;咳喘重、热轻者,用麻杏石甘汤加瓜蒌、贝母等。小儿脾常不足,咳中多兼乳食积热,常加大黄、焦三仙、槟榔等消滞泄热之品,以利肺气宣通。
苏某,男,1.5岁。1964年2月19日初诊。
患儿因受凉引起咳嗽4天,痰鸣流涕,发热溲黄,体温39℃,指纹紫,舌质红、苔白薄。
外感风寒,客于肺卫,肺气失宣。治宜宣肺,解表,止咳。方用宣消散,紫雪散1.5g。1日3次分服。
复诊(2月20日):体温正常,咳嗽减轻,痰鸣消失,但仍流涕,溲黄,指纹、舌象同前。又方宣消散、清热散各4.5g。
二药混匀,每日3次冲服,连服3日后痊愈。
邪在里,清解为要
清法,旨在清解肺胃大肠之实热。清肺平喘用泻白散;喘重兼痰者用定喘汤;肺经郁热,痰壅于肺,咳喘不息,用清热平喘汤(自拟方)。
自拟清热平喘汤
生石膏9g,杏仁6g,麻黄2.4g,甘草炙3g,松罗茶4.5g,大枣3枚
热毒内攻,脓浊阻肺,咳吐脓血者,用千金苇茎汤;阳明腑实,大肠不通,热干于肺,发作咳喘,用牛黄散(自拟方)。
自拟牛黄散
大黄、牵牛各等份
若久咳不止,或因跌扑损伤,伤及血络,阻滞气机而致咳嗽者,用活血理气止咳法,方用活瘀理气汤(自拟方)。
自拟活瘀理气汤
胡桃捣碎3枚,三棱4.5g,莪术4.5g
运用清法,依证候变化特点,可兼用他法。与宣法同用,组成清宣之剂;与下法同用,组成清下之剂。随证变通,不可拘泥一端。
刘某,男,7岁。1964年1月9日住院。
患儿1周来胁痛乏力,近3天出现壮热,咳嗽,体温39℃,经治不效。后经X线拍片,诊为右下肺脓疡而入院治疗。
痰热毒邪壅盛之肺痈。治宜清热解毒,化瘀理气。方用千金苇茎汤加减。
白芥子9g.青皮9g.黄柏9g.紫草9g.地丁9g.槟榔炒,9g.瓜蒌仁9g.冬瓜仁9g.广木香4.5g.苍术6g.葶苈子6g.蒲公英24g.苇茎15g,水煎服。连服10剂。
二诊:体温复常,咳嗽平息,诸症悉退。
又于上方去黄柏、苍术、瓜仁、槟榔、苇茎、紫草,加紫河车粉6g,冬虫夏草4.5g,再服10剂,补肺填精,以善其后。
1月30日X线复查,病灶吸收,病愈。
虚者补之,审度阴精阳气
咳喘用补,有补阳、补阴、补气之不同。当寒邪袭肺,气逆不降,宜温肺降逆,方用小青龙汤。重用干姜温阳散寒,脾得温而运,使之散精上归于肺,肺能肃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液代谢无阻,不使停蓄,此为温脾肺而从其本。阴虚咳喘,虚损痨瘵,伤及肺肾者,当滋阴润肺,止咳定喘。方用滋补定喘汤(自拟方)。
自拟滋补定喘汤
白干参6g,五味子6g,麦冬9g,沙参9g,枸杞子9g,熟地9g。
若热病后咳,或风燥伤肺,用清燥润肺法,方选沙参麦冬汤、清燥救肺汤等。咳喘气虚者,调补脾肺,尤重补脾,培土生金,常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久病气虚,阴损及阳者,用人参蛤蚧散。
李某,女,1岁8个月。1965年1月5日就诊。
患儿素患支气管炎,遇冷常发,缠绵难愈,近几日来咳嗽又作,逐渐加重,喉中痰鸣,咳甚呕吐。指纹淡紫,双手不温,舌质淡、苔白腻。
肺脾二经气阳不足,寒湿内滞。治宜温中散寒,祛湿止咳。方用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6g,白术6g,干姜6g,吴茱萸6g,杏仁6g,苏叶6g,甘草6g,半夏9g,陈皮9g。红糖为引,2剂,水煎服。服药后咳吐均愈。
咳喘日久,固敛为本
固法,用于久病无表邪者,寓敛肺和固肾之意。久咳不已,肺气不固,宜敛肺止咳,方用九仙散,取养中有敛;若元气不足,肾气不固,应补肾固本,用固本定喘汤(自拟方)。
自拟固本定喘汤
白果仁9g,细辛2.4g,龟甲胶6g,五味子4.5g,干姜3g。
若兼见真阳亏损之候,常配以紫河车粉服用。
宣、清、补、固四法,是郑氏治疗咳喘证的主要法则,咳喘有寒热虚实之分,临证应以辨证论治为准绳,用药守法而不泥方,灵活变通,随证化裁,可谓法中有法。
浅论咳嗽中成药的临床运用
咳嗽是临床常见病,特别是儿科的多发病。病虽小,治疗起来也颇为棘手,但如果在常规抗感染的基础上,能正确的运用中成药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中成药也一定要按中医的理论来使用效果才会好,这点红牛版主还有其他同行早就强调过了。我今天主要是说说自己在运用中成药治咳嗽方面的个人心得,且主要说常见的证型,燥咳及内伤咳嗽一笔带过或不提。因以谈个人经验为主,所以不会全面,分型也和科书不同。
    先说辨证,首先一定要辨清寒热,如果这点不辨清楚,如药无疑将会南辕北辙。寒证又分风寒、寒痰两类;热证分风热、痰热两类。当然还有一种“外寒内热”型在小儿特别多见。大人的寒热辨证很容易,我就不说了。主要说一下婴儿的寒热辨证,教科书上的寒热辨证的方法实在不敢恭维,一句话,闭门适车,他们是闭门写书。什么寒证恶寒重,痰清稀;热证痰黄稠之类。我觉得就是废话,你去问一下婴儿,看他会回答你恶不恶寒。婴儿有痰也咳不出,你如何知道痰是稀是稠,是黄是白?
    个人辨证经验如下:
    辨鼻涕:清涕,风寒证,但要辨别是否有外寒内热。浊涕黄涕属风热证,这个大家都知道。
    辨形态:安静者(可不要把高热嗜睡的安静归在这一类哦),多偏寒;烦躁不安者,多偏热。
    辨饮食:减食者多寒,不减食者多热。
    辨大小便:次少而便硬者多热。次多便溏者多寒,但便色黄,兼小便黄者为热。小便少、黄者多热,清而长者多寒。(问大小便是我最常用的问诊方法,可别小看它哦,它不单可以辨寒热,还可以察知患者津液的多少、亏虚与否。)
    辨发热:这个问题比较突出,有一些西医看见有发热就认为是热证,什么清热解毒,清火之类的药就乱上一通。他们不知道发热有外热和里热之分。外热又有风寒和风热及暑热之分。清热解毒的药只宜风热证,碰到寒证根本就没用,有时只有加重病情。辨发热是属寒属热就是看恶寒的多少。但小儿问不到恶寒与否,那有一点就可以借用了,辨汗,有汗者多热,无汗者多寒。但要注意辨别有汗是否是中风证(风伤卫的中风证)。再根据其他的兼证来综合分析,应该不难区分。
    辨痰:区分风寒风热与热痰寒痰,在婴儿来说主要是通过听诊,听咳声的清脆与重浊,以及肺部的听诊是否有痰鸣音。
    治疗方面,止咳、化痰,化痰为主,痰化咳自愈,但要有个侧重。风寒证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风热证宜疏风散热,宣肺止咳;痰热者清热化痰;寒痰者温肺化痰。风寒、风热两证止咳为主,寒痰,痰热化痰为主。这些大家都懂,我就不多说了。我主要是说一下,用中成药也要注意一下“宣”和“清”法的运用,外感咳嗽初期宜宣,入里则宜清。前段时间有一邻村的一岁多患儿,流涕、咳嗽,特别是白天咳得很厉害。来我这里看前在镇医院看过,无效故来我这里看。镇医院开的是小儿速效伤风颗粒,头孢克肟,小儿宣肺止咳颗粒,注射药不详。我给检查了一下,是外有风寒,内有痰热。按说前药也对症,是治热咳的。可就是没有搞清“宣”与“清”的关系,此是痰热,宜清,他却用的是宣肺的药。我给他用小儿清肺化痰颗粒替代小儿宣肺止咳颗粒,其他的药照用,第二天复诊咳嗽明显好多了。大体是外感初期宜宣,后期宜清或温。
    药物运用:

    一、风寒证:
    1、荆防颗粒:以鼻流清涕,咽喉无红肿为使用要点。
    2、蛇胆陈皮末:这是个好药,用途很广。可以用于风寒咳嗽伴呕吐者。也可以用于寒痰证,用量加倍,我一般满一岁的就用两支。还可以用于痰热证,但要配合清热化痰药一起使用,我常和小儿清肺化痰颗粒一起用,一次一支,效果很好。
   二、风热证:
    1、川贝枇杷糖浆:痰黄、咽喉红肿有一症即可用之。
    2、小儿麻甘颗粒:治咳嗽兼有咽喉炎症的病。

    3、小儿宣肺止咳颗粒:对于热咳效果还是可以的,就是比较贵,故用得少。
    4、小儿咳喘灵:无论有痰无痰,凡热咳均可配合使用(本人一般很少单用)。对一些流涕不容易好的患儿,我常用它配合感冒药一起用,效果很好。肺开窍于鼻,宣肺以通鼻。
    5、感冒止咳颗粒,蛇胆川贝液,牛黄蛇胆川贝液等等就不说了。
   三、寒痰证:
    1、小青龙颗粒:寒痰不管有兼喘或不喘用之都好。
    2、半夏糖浆:痰多无热者增均可用之,兼呕者用更好。
    3、咳特灵颗粒、胶囊:中医合并的药,对痰多、有泡沫者用之效果最好。
   四、痰热证:
    1、小儿清肺化痰颗粒:痰多痰响者效果很好。
    2、小儿珍贝散:咳嗽痰多气喘者效果好。
   五、其它药:
    1、强力枇杷露、神奇枇杷止咳颗粒:用于寒热不明显,干咳为主的效果好。
    2、橘红颗粒:用于寒热不明显,痰多而不易咳出者(本人认为是痰多而咳也多者,不易咳出才会更要咳)。
   以上主要是讲的婴儿的咳嗽,大人的咳相对容易多了。上面列出的药也是我的最常用药,不常用的以及西药没有写。今天病人比较少,故写了这篇贴子,希望能抛砖引玉,大家也多写一些自己的临床经验上来,供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由于一气写成,没有打底稿,文义不通之处多谅解。方法和用药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望大家提出,同时加以指点。   
一杯香茗,一卷书,偷得半日闲散;一抹斜阳,一壶酒,愿求半世逍遥。首先感谢楼主分享这么好的帖子。楼主所说的药我们这里有几样没有,比如蛇胆陈皮末,、小青龙颗粒还有小儿珍贝散都没有,我想请教一下楼主你用的蛇胆陈皮末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呢?我刚百度了一下发现有复方蛇胆陈皮末,不知楼主用的那种呢?还有一支是多大剂量呀?

我用的是江西力菲克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蛇胆陈皮散”,每支0.3克,主要成份:蛇胆汁、陈皮。以前也用过奇星药业的“复方蛇胆陈皮散”效果也很好,还有平喘的作用。后来因进不到货就没用了,但“复方蛇胆陈皮散”主要用于痰热咳嗽,不能用风寒咳嗽和寒痰咳嗽。 人生之旅有谁同,一船明月一帆风。

我印象中蛇胆陈皮散是最常用的药,从我学医起就一直在用,也看到附近好多人在用。所以我曾经跟朋友介绍自己常用中成药时还没提这个药,我以为这个药会是大家都常用的药,就象六味地黄丸一样。呵呵,看来各人的用药习惯还真的相差很大。 人生之旅有谁同,一船明月一帆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