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仕强:判断一个人孝不孝顺,就看他脸上这个位置,万无一失!

 谢耳朵馆长 2023-10-27 发布于四川

在我国几千年来的源流当中,“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被视为是天经地义、不容违逆的,哪怕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孝道”也没有被我们尽数丢失。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依然能够看见大多数人对待父母都是带着尊敬和爱戴之心的,但有时我们也会发现,

一部分人与父母之间感情淡漠,甚至对父母充满了怨愤和厌弃的情绪,而这一类人,如果我们细心观察的话就会发现,是带有一些共同的面相特征的。

国学大师曾仕强也曾经说过:“判断一个人孝不孝顺,就看他脸上这个位置,万无一失!”

曾仕强教授曾在一次访谈中强调说:“'孝’自古以来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没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孝顺、善待自己,

而判断一个人孝不孝顺,重点是要看他脸上'日月角’这个位置,具体就是我们的眉骨即眉眼之间。所谓'两眉之上,平满则得父母恩,下陷不平,则对父母有所亏。’

曾老先生的话,我们从面相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就是眉骨突起者而眉眼压低者,心性不稳定,在调节情绪和做事方面都容易走极端,而家庭和谐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这一类人大多数对待父母也不符合我们传统观念当中对于“孝”的定义。

那么曾老的判断依据是否有道理呢,下面不妨让我们一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剖析一下面相与人格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最早有关于面相心理学的论述应该是源自于道家的“相由心生,言由心表,内由心成”。

而站在微表情心理学的角度,我们认为一个人的相貌不仅仅指他的脸部特征,还包括一个人五官的分布情况、神态的表现、微表情的动态以及整体的形象。

而以上这五点,或多或少地都能够反应出来一个人的内在心理活动,因此面相心理学也就应运而生。

在上世纪中叶,也曾有英国心理学家做过一个针对长相和性格之间关联程度的实验,心理学家随机抽取了三十名志愿者,要求他们分别写下自己的性格,然后进行拍照,即将当下的性格与当下的外貌相对应。

同时心理学家在经过了十年的跟踪调查之后,发现受试者的性格因为各种原因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有些从内向变得外向,有些从易怒暴躁变得温和平静,有些从幼稚贪玩变得成熟稳重。

而与此相对应的,心理学家们发现他们的长相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曾经让人看起来就感觉消极厌世的面孔,如今变得一颦一笑都让人感觉到如沐春风。

由此心理学家们也得出结论——长相和性格是密不可分的存在,一个人性格往往会通过长相得到一定程度的外显。

在面相心理学的领域,一个人的面相不仅受到他先天长相的影响,同时也是整体心理活动的有效构建。

而当我们将一个人的面相作为判断他今后是否孝顺父母的依据时,其实是在根据他当下的性格因素去预判他今后的性格发展趋势,

更具体一点说,是在判断为人子女者能否孝顺与抚养父母的心理历程、观念和行为模式。

相信我们每个人在小的时候都曾经被教导:“要听父母的话,要孝顺父母。”

孝道之所以重要,不仅是因为它流传于我国的文化传统当中,更是因为它是判断我们社会人际关系以及家庭亲子关系好坏的指标。

“不孝”在我国的文化语境当中一直被视为大忌,所以当我们从面相中能够判断或者是预测出自己身边的人甚至是自己的孩子有违反伦理纲常的倾向,我们就应当及时地、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

《孝经》中曾经说过:“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也。”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孝顺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其道德的根源,一切的品行和教化都是由孝道衍生而来。

《后汉书》当中也有云:“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这也说明,孝顺是衡量一个人德行的标尺,是一切善行的起点,

对自己至亲至爱的人都做不到尊敬、赡养、关心、爱护,就更不要去奢谈其他了。

而我也相信人性本身,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份拳拳孝心,但也需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分辨,作为衡量自身的标尺。

文丨孙一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