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土识小|回家的感觉,真好!

 沪学 2023-08-21 发布于上海

——七夕片谈

  前几天,上海市档案馆公号《档案春秋》编辑找到我,要我就七夕节说点什么?这个公众号我挺喜欢的,就给他们提供了一些“冷”知识,当然也萌生了一些感想。

  “这个字,有“日落时分”的意思,那就是指晚上啰,七月初七的晚上。它源于一个古老且略带悲情“牛郎织女”故事,渊源于中国人原始的星辰神话,堪称中国人最有民族特色、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诗经·小雅·大东》里有:“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岐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睕彼牵牛,不以报箱。”大意是说:银河两岸的牵牛星、织女星,徒有其名,却不会织布,不能拉车。这里的织女、牵牛还没什么故事情节,只是有关日月星辰的简单人格化,不过,这颗文化的种子已经开始萌芽了。东汉时期,牛郎织女的故事已经建构得比较完整了。

  这个传说,是中国农耕文明——男耕女织社会模式的典型写照,也符合小农经济社会下人们自给自足的生活愿望,有此社会基础,因而经历几千年的传播和不断丰富演绎,历经风雨洗礼,不断变化发展,形成了能够满足民众生理和心理需求的传统节日——七夕节。

  1930年代,上海著名作家阿英《女儿节的故事》中写道:“巧节(又称乞巧会)晚间;孩儿们洒扫庭园或露台,陈瓜果、洒饵,肴馔,燃香烛,礼拜双星。有的还张挂《七夕牵牛织女图》;用青竹竿,戴绿荷叶,系于庭,以当承露盘;以西瓜雕刻成花,燃烛,谓之'瓜灯’。个别地区还束橐为织女,首饰衣襦,仿时世装,名'七姐’,就庭设供。礼拜双星时,大家绕'七姐’,拍手唱《乞巧曲》,向双星飞洒香粉。秋夜,天朗气清,星河耿耿,她们就在下面饮食作乐,谈牛郎织女故事,和有关巧节遗闻。”阿英先生的这个记述,说明那个年代上海人过七夕节,还是以女子乞巧”作为主题的

  七夕节的现代化演进,就如同两千年来,其他传统节日从一开始就是一边衍生着、一边创新着走过来的,从来都不是、也不可能一成不变的。时至今日,与牛郎织女传说相关的很多习俗已渐渐弱化,甚至消失了,但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我理解,七夕节在当代,有两个主题词是不应忽略的,一个是“相逢”,一个是“回家”。世间所有的相逢都有因果。初识是缘,邂逅是缘;茫茫人海之中,能遇见知己,相逢一笑,是多么美丽的场景。宋代文学家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大意是说,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再说“回家”,牛郎带着一双儿女,跨过波涛汹涌的天河,与织女鹊桥相会,想的也不会是缱绻绵绵的“露水”夫妻,应该是与织女一起“回家”,踏踏实实过人世间的男耕女织的平凡生活。可以说,人间所有的爱恨情仇,都敌不过时间,再绚烂的人生也会归于平淡,记得那一年我退休离开单位,就偕老伴一起参与,然后一起回家,我心里说,让我们回家,回家的感觉,真好!

  当今七夕节,“中国情人节”的提法与呼声,是不是“情人节”,我不懂,我想解释起来还真有点勉为其难,但我赞成七夕有中国人浓浓的爱情文化,这个有着淡淡哀愁的传说,天上人间的久远故事,几千年来告诉人们关于爱恋、思念和别离;在每年的这个日子里,不论是磐石蒲苇的坚韧夫妻,还是情窦初开的青涩恋人,希望都能一起仰望星空,天河如练,长空如水,我们再口耳相传那三千年的聚散思恋,同时思索,什么是爱情,什么是我们自己的爱情。如果两情相悦,那为什么不长相厮守呢?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从此生死相依,从此家族延续。

   2023年8月21日于沪上凝风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