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搜狐网

 刘传开先生 2023-08-21 发布于北京

清代著名考据家姚际恒,字立方,号首源。本是安徽桐城人,后来寄居浙江仁和,也就是现在的杭州,治学严谨,少年时就博览群书,泛读百家,但是对所读经典,并不盲信盲从。可以算是清初最勇于疑古的学者了。

姚际恒的一生几乎都在为古书辨伪。他说:“造伪书者,古今代出其人,故伪书兹多于世,学者于此真伪莫辨,而尚可谓之读书乎?是必取而明辨之,此读书第一义也。”他把明辨古书真伪作为读书第一义,并做出了大量的成就。

他撰《古今伪书考》。辨经、史、子三类伪书69种,真书杂以伪者10种,非伪书而作者伪者7种,书非伪而书名伪者2种,未能定其著书之人者4种。

作《好古堂书目》4卷,著录图书1500余种,其中在书目末附有《好古堂收藏宋元版书目》23种,计宋版15种元版8种。记录古书有伪作的经部19种、史部13种、子部38种、真书中有伪者10种、真书而人名伪者6种,考证较详,是一部清代少有的辨伪目录,开清代书目辨伪风气。

又撰《尚书通论》、《礼经通论》和《诗经通论》等。

他指出《十翼》为伪书,又谓周、张、程、朱等道学皆出于禅宗。非但如此,《诗序》、《周礼》、《大戴礼》、《中庸》、《孝经》等这些历朝历代皆奉为圭臬的,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的经典也被他列为伪书,我们可以想见当他提出这些耸人听闻的看法时面对的非议与诘难。说他是清初最勇于疑古的学者,是毫不夸张的。

姚际恒之学的特点在于:

一、他治学注重从多方考订,不盲目信古,多发前人所未发。

他提出来的质疑往往都有确凿的论据,别人往往很难辩驳。例如他在辨伪《孝经》的时候说:“案诸经,古不系以'经’字,惟曰《易》、曰《诗》、目《书》,其'经’字乃俗所加也。此名《孝经》,自可知非古。”姚际恒并从来历、文义、情势等方面,考证《孝 经》之伪,其立言构思,颇为精核。

二、他虽然将儒家的诸多典籍列为伪书,但是却是孔孟的忠实信徒。

他的辨伪工作,在某种意义上,也有正本清源、去伪存真的目的。这个工作,主要从排斥佛老之士对儒家典籍的篡改和伪作入手。比如他《礼记通论辑本·中庸卷》就逐章逐句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入手,试图证明《中庸》多与佛老意合,而非儒门正道。苦口婆心阐明孔孟在相关问题的看法,试图将人们从《中庸》的高远拉回儒家的切实。

后人钱塘姚之骃为他的《好古堂书目》作序,称:“予世父首源先生,束发受书,已能沈酣故籍,乃一生坎壈,兀兀穷年,惟手一编枯坐。先世既有藏书,乃复搜之市肆,久之,而插架者与腹笥俱富矣。暇时录于簿籍,予小子写为副墨”。寥寥几笔,却对姚际恒的读书精神描写地非常到位,可见他的辨伪工作之所以能够这样有说服力,和他自己爱好读书、喜欢藏书的深厚积累是离不开的。

无论姚际恒的辨伪内容是否真确,他的这种敢于怀疑权威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更为可贵的,是他的辨伪非意气用事,不是为了疑古而疑古,而是充满了一个学者认真的思考与分析,饱含着一个儒者的学养与功底的。

时过千年,历史与人心是何其复杂!我们与真相有时候隔着遥不可及的距离,经典与权威并非绝对不可置疑,只是不能轻易质疑。我们读经典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熟背文字,而是真正地作用于我们的生活与生命,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接受,还要思考。

作者:赓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