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识数字化脉搏、数字化路径与数字化方法

 非著名问天 2023-08-21 发布于内蒙古

编者按:“数、字、化”核心是基于“字”深刻行业理解、业务逻辑、内容驾驭、规律洞悉的“数化”,在重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社交方式)、组织方式、治理方式过程中不断产生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新形态。数字化之所以“认知容易行动难”,在于特定的认知较为局限,甚至在很大程度是上被数据、技术、硬件、场景的物理拼凑与机械堆积“带入了沟里”。如今我们需要重识数字化脉搏、数字化路径与数字化方法,更好地拥抱数字化来袭。下文是稷量数科、稷量研究院关于数字化的基本观点,并华东地区CIO大会上首次发布。如需PPT详细版,可联络《数智通鉴》公众号。

一、感触数字化时代脉搏

1、从产业技术革命看数字化的历史地位
整体而言,现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说法是不成立的。更准确地说,第一次产业技术革命、第二次产业技术革命,分别是以机械化、电气化为代表的工业革命,是生产决定消费、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也是生产力从农业时代走向工业时代的发展阶段和经济社会形态从工业化初期走向工业化实践阶段。第三次产业技术革命,则是以自动化为代表的信息革命,是消费决定生产、生活方式决定生产方式的开始,也是生产力从工业时代走向信息时代的发展阶段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态走向工业化后期、乃至后工业阶段。如今的第四次产业技术革命,则是以智能化为代表、将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耦合的数字革命,要求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高度贯通和融合,也是生产力从信息时代走向数智时代发展阶段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态走向后工业时代。这种生产生活方式的贯通,则需要实现“数据驱动+平台赋能+智能终端+场景服务+敏捷供应+社交生活”。伴随从碳基生命走向硅基生命,数字化成为重要的时代旋律与发展主题。
2、从信息技术趋势看数字化的兴起发展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使得生产生活方式进入到信息时代,让距离越来越短、世界越来越小;互联网技术的崛起将人类活动空间从物理空间延伸到虚拟空间,彻底地打破时空局限;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更是加深了人人互联、随时随地、数据为王、体验为王;人工智能技术、新一代通讯技术加速了智能科技的崛起、智能时代的来临,体现为万物互联、数据驱动、智能使然的三维世界或高维世界。如果说从传统信息技术走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再走向数智科技,以往的各类新技术都是单纯的技术趋势,但由于人工智能的突破则是将各种技术趋势演化升级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数字化趋势。而伴随IT(信息科技)+DT(数字科技)+AT(智能科技)+BT(生命科技)+MT(材料科技)+ET(能源科技)+…+MT(制造科技)之间跨界融合,有望以技术跨界融合促进产业生命周期扩张与再生创新。
3、从数实融合发展看数字化的本质要求
整体而言,数字化不是数据、技术、硬件与场景的机械组合与物理拼凑,而是建立在具有业务逻辑、业务流程、数理联系的深刻理解与内容驾驭上;只有聚焦“字”的本质要求,才能实现数、字、化的深度耦合数字化不是技术逻辑,而是业务逻辑;不是硬件思维,而是软件思维;不是平台开发,而是需求反导;不是代码开发,而是内容开发。如今我们不仅“数据化表达”,以海量数据的数据底座构筑数字化底盘;还需要“智能化存储”是以数智科技的算法驱动实现对人工替代;不仅需要“平台化运作”,以平台赋能的前中后台实现输入和输出,对理论的、方法的、工具的、内容的、工程的进行储能、孕能、使能、释能;还需要“产品化构建”,以数字产品的边际成本实现数字化交付,从数据底座、数据工具、数字平台到数字产品;亦需要“生态化运营”,在生态运营中寻找更多的应用场景,促进知识、数据、内容、需求、场景的闭环。
4、从新一轮全球化看数字化的深远影响
经济全球化在贸易全球化基础上,伴随制造全球化、服务全球化、创新全球化的历史演进与迭代,走向数字全球化新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市场化改革以来的制造全球化,是大宗商品资源能源与小宗商品生产制造的全球化,物质、资源、能源与能量、商品、产能的转化是核心,关键是基于产业链、供应链的产业梯度转移与财富创造。新世纪以来的服务全球化,主要是价值链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全球化,商品价值、使用价值、商业价值、财富价值的转化是核心,关键是基于价值链、资金链的全球经济分工与财富分配。近十年以来的创新全球化,主要是资源跟着人走、新兴产业生成的全球化,人才、资本、技术、经验、知识的有机组合是核心,关键是基于创新链、人才链的全球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当前及未来的数字全球化,则是数字经济、数字世界以及数字治理的全球化。这其中,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转化为数据流、价值流是核心,关键是基于数据链、区块链的升维发展、安全管控及全球治理。
5、从中国式现代化看数字化的发展范式
以往西方发达国家的的现代化,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而中国式现代化拥有数字化的重要机遇。核心是围绕1.0工业化组织方式、2.0高技术发展模式、3.0数字化发展范式的演进,探寻适应数字革命、引发数字经济、加速数字转型的新型组织方式和发展范式。整体而言,“工业化”核心是在一定技术条件下,投入多少劳动力、土地、资金等就有多少产出的生产函数,是基于传统技术路线的产品工艺创新;“高技术”是将技术条件从外生变量作为内生变量,在高投入、高风险的试错中寻找高收益、高回报,是在复杂网络及不确定技术路线条件下的产业技术创新;“数字化”则是将科技作为起点、原点、源头和根基,在创新生态中实现“输入-输出”,并在多条不确定性技术路线的系统试错寻求奇点爆发。中国的“工业化”基础能力依然有待深化,中国的“高技术”创新能力大有可为,中国的“数字化”充满着想象空间。

二、拥抱数字化历史抉择

1、从灯塔工厂网络看制造企业数字化方式
伴随从制造密集与代码密集相结合、运营优先与算法优先相结合,先进制造业与服务型制造在两化融合与智改数转带动下加速制造服务化、服务制造化、产品即服务、制造即服务、软件即服务;132家灯塔工厂主要形成两类、共十种转型方式,一类是由硬入软、实现生产方式智能化革新,一类是由软入硬、实现运营方式数字化转型。在智能改造中,从多到少依次是大规模定制生产,主要是从大规模生产到大规模定制;工业物联网应用,主要是物联网在智能制造深度应用;工业互联网应用,主要是利用互联网优化或数据驱动;高智慧无人工厂,主要体现为黑灯工厂以及熄灯工厂;5G全连接工厂,主要是实现5G+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在数字转型中,从多到少,依次是数据驱动与运营,主要是建立以数据驱动的生命管理;数智化技术改造,主要是传统企业加速数智技术改造;供应链数字化,主要是快消行业率先实现消费驱动;数字孪生智能化,主要是高水平精益制造企业数字化;碳中和数字化,主要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碳中和数字化。
2、从行业平台企业看服务企业数字化方式
服务业数字化发展的核心在于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贸易流转化为数据流,进而释放成价值流,最终形成数据驱动+平台赋能+智能终端+场景服务+敏捷供应+社交生活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产业数字化过程中,需要遵循服务业先于制造业,从由硬入软走向由软入硬,最终从智能制造走向数字转型;坚持数据信息高于物质能源,从物理空间走向虚拟空间,最终从物理世界走向数字世界;坚持软件高于硬件,从硬件思维走向软件驱动,最终从门户经济走向平台经济;坚持信息化主导工业化,从工业思维走向信息思维,最终从枢纽经济走向生态经济;坚持数字高于数据,从数据思维走向数字思维,最终从流量经济走向流动经济;坚持业务逻辑大于技术逻辑,从技术逻辑走向业务逻辑,最终从技术优先走向内容优先。
3、从产业互联平台看平台企业数字化方式
产业互联网本质上是产业组织创新,中间层是资本运作、技术架构和商业模式,基底则是产业开放创新生态圈,依赖于在产业组织者的带动下形成多创新主体协同推进机制。顶层是产业组织,体现为产业互联网的产业组织逻辑公共政策逻辑,重在发挥好产业组织作用;其主体是政府、平台企业、大企业、投资机构等产业组织者,尤其在推进产业互联网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是发挥创新型服务政府引导作用。中间的三角分别是资本运作、技术架构和商业模式,共同构成产业互联网平台的逻辑。资本的逻辑不仅包括创业投资如何参与产业互联网,还包括如何借助股权纽带整合产业,亦包括将供应链金融作为产业互联网重要体现;技术的逻辑不仅仅是安全、数据、网络,核心是借助高端软件及数智技术实现全供应链的产业数字化;商业逻辑核心是以交易平台为核心的商业模式,从第三方平台走向第四方平台,并优化商业模式。底部是创新基底,体现为产业互联网生态的逻辑。也就是在平台条件下,一些利益攸关方如何更好地围绕不同场景、需要、交易、供应等形成开放创新生态圈,并促进业务下沉和资源配置等。
4、从数字经济发展看城市经济数字化方式
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数字化基建、数字化改革不仅仅数字化的发展范式,还是数字经济的发展结构;在“五化协同”下,很多地区可以聚焦数智科技、先进制造、都市流量、数字城市、社会治理五大领域,以产品技术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产业业态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系统创新,最终以细分领域重点突破构筑现代化数字经济体系。在数字产业化上,重点依靠产品技术创新发展数智科技,主要是ICT产业;产业数字化,重点依靠产业组织创新促进先进制造,主要是智能制造、智能终端、智能出行;在数据价值化上,重点依靠商业模式创新激发都市流量,重点是数字服务、数字内容、数字贸易等;在数字化基建上,重点依靠产业业态创新建设数字城市,如是数字设施、智能城市等;在数字化改革上,重点依靠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数字治理,如数字政务、数字园区、数字社区等。
5、从数字政府建设看现代治理数字化方式
伴随1.0信息技术的电子政务化、2.0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政府信息化、3.0数智科技条件下的数字政府,积极学习借鉴浙江政府信息化建设、“最多跑一次”改革、数字化改革演进发展经验,逐步从行政规制型政府、到建设发展型政府、再到数据驱动的平台型政府的演进。未来方向是构建平台驱动的数字政府,本质是实现政府优质治理能力的“标准、共享、复用”,推进资源的集约化、响应的敏捷化、服务的标准化、效益的规模化。在具体推进过程中,需要形成以改革为引领、以“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生态化、数字化、规制化”六化协同治理为核心的治理新范式。

三、践行数字化创新方法

1、技术路线:上云、用数、建链、赋智
整体而言,无中生有”是“用数”,“有中生无”需上云,“生生不息”是“嵌链”,“有无相生”是“赋能”;“上云”是出发点,“用数”是立足点,“嵌链”是着力点,“赋能”是落脚点,最终形成“上云-用数-嵌链-赋智”环环相扣的组织模式、运作机制及技术路线。这其中,“上云”并非单纯从技术层面为了解决数字化过程中数据孤岛的问题、解决链与链之间互联互通的问题、解决构造全新的生态系统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企业、产业借助虚拟空间打破企业经营发展的时空局限,从物理空间走向虚拟空间,从区域小市场到全国、国际大市场,“将一个小事做的无穷大”,而非“把一个大事做的无穷小”。“用数”就是通过从死的信息到活的数据、从结构化的小数据到非结构化的大数据,从碎片化、分布式、要素化的数据到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的数据,从数据要素走向数字内容,最终让企业打通经络更加富有灵感和动能,实现数据驱动。“嵌链”就是以区块链为支撑构建新型的网络结构,在企业数字化、产业数字化方面嵌入区块链,在上链确权之后加快数据资产交易或“数据通行”,促进网络、数据、安全、智能有机结合。“赋智”就是将智能算法嵌入智能技术、智能装备、智能制造、智能终端、智能服务等,不仅让各类企业、乃至产品或服务拥有大脑储能、孕能,还能借助很多行业级的“四肢”与产品级的“手脚”使能、释能,最终从强调物理硬件的智慧经济走向强调智能算法的智能经济。
2、交互智联:联接、连接、联结、链接
如今硬件厂商主张设备、数据、信息、生态、服务等多重联接,促进智能化、数据化、场景化、生态化、服务化,致力于将工业数据流转化为价值流;运营商主张通过“5G+工业互联网”,更好地把软件、硬件、数据、应用等实现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运营,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软件供应商则在“软件定义世界”的共识下,从2B高端工业软件/企业商务软件、2G政务软件、2C社交软件共同发力;工业互联网平台则开始强调数字孪生,实际上数字孪生是财富与价值创造的孪生。在“结/接”之中,需要倾向于是“接”,因为“结”尽管更深入,但往往是封闭的IT系统,或者是封闭的系统,而不是开放创新的、开源架构的、互联互通的。而在“联/连/链”之间,“联”更侧重于以智能化改造为主,更依赖智能硬件、智能制造转变生产方式,而“连”更侧重以数字化转型为主。尽管“链”更具有数字化色彩,但更多地在于经营实体、经营实体与供应链、生态圈之间的交互关系。更进一步而言,联接、连接、联结、链接的区别和联系,一个取决于“联/连/链”的方式和深度,一个是“结/接”的水平和目标。如果把一个智能工厂的智能制造看成第一层的生态圈,更需要强调“联”;如果把这个智能工厂在于与外部需求反向配置资源看成第二层的生态圈,更需要强调“连”;如果把这个智能工厂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视为第三层生态圈,更需要强调“链”。
3、数智表达:模板、模型、模型、模式
整体而言,模块化是工业经济条件下“产品原型-机加模具-车间制造-装配组装”的产物,未来必然从产业模块化走向产业生态化,也由此得出产业跨界融合、产业价值网、创新生态等概念;而在数字平台搭建与数字产品构建中,需要进一步将模块、模板、模型与模式有机结合。这其中,模块”注重功能的结构,是产品化的基础,突出产品架构与组件单元,强调各类产品服务的分解组合,具有明显的产品驱动色彩。“模板”注重内容的载体,是数字化的基础,突出数字内容与流程标准,强调割裂产品服务的一次成型,具有明显的数据驱动色彩。“模型”注重目标的定义,是智能化的基础,突出智能算法与思维模式,强调各类产品服务的解决方案,具有明显的算法驱动色彩。“模式”注重问题的方法,是场景化的基础,突出场景应用和方式方法,强调各类产品服务的场景模式,具有明显的场景驱动色彩。
4、动力机制:流量、数据、算法、算力
如前所述,数字化的核心是将人流、物流、信息流、贸易流、资金流、商贸流等转化为数据流,再转化为价值流;其基本路径是从流量驱动走向数据驱动、从数据驱动走向算法驱动、从算法驱动走向算力驱动。初始阶段是流量驱动,无论是制造业企业,还是服务业企业,亦或是数字平台企业等,核心是如何将人流、物流、信息流、货物流、商品流、贸易流、资金流转化为数据流,再转化为价值流,最终将流量优势转化为不断衍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的流动经济;起步阶段是数据驱动,数据驱动不仅体现在中观的业务运行方式、生产组织方式、商品供应方式的转变上,还要落在微观的产品生成模式、服务交付方式、交易支付方式,亦要体现在生产经营方式、资源配置方式、产业组织方式上;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升维的核心是算法驱动,走出工业时代“产品原型-机加模具-车间制造-装配组装”的拆模、开模、建模刻模,转而进入数字化条件下的“模块(产品化)-模板(数字化)-模型(智能化)-模式(场景化)”,加快将产品服务转化为数据支撑、数学算法、智能终端和场景体验;最后则是算力驱动,依托主要数字平台企业,构筑产业数字化、企业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提供强大算力支持,促进区域、产业、企业从“马力”“电力”走向“算力”时代。
5、核心组件:存储、路由、处理、显示
传统工业经济是“投入-产出”的生产函数,数字经济是“输入-输出”的生态指数。伴随从以往东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走向创新驱动、数据驱动、算法驱动等,核心是重构数据要素、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无论对于数字平台搭建,还是数字生态构建,都离不开核心组建的重构。这其中,几乎可以参照计算机,依然少不了“存储器、路由器、处理器、显示器”的思维及其关系。用存储器存储内容、数据,用路由器联接、链接,用处理器数智驱动,用显示器满足体验、感官,再造“输出-输出”的数字平台赋能、数字创新生态。如今存储器离不开云基础设施,路由器离不开新一代通讯及互联网、物联网,处理器离不开人工智能,显示器离不开虚拟现实。数字化的顶层设计,依然是主线越简单、越智能,背后的功能实现越细化、技术线路越复杂。

课题组:徐苏涛、谢盼盼、王佳、李志国、李峰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