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士闻道(32):返朴归真

 nbknows 2023-08-21 发布于湖南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这里有两种断句:

第一种是,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第二种是,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个人认为,第一种断句更合理,且听我慢慢道来。

《道德经》中,加上本章,“朴”在六章中出现八次,分别是:

15章:敦兮,其若朴。

19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28章: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37章: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57章:我无欲而民自朴。

可见,“朴”是个独立的概念,它像是道的化身,但又不是道。“朴”是与“素”并举的一个概念,是自然的,合于道的,像未经加工的原木那样纯粹的品质,是道的本质属性。

道非常真切、朴实,道是要把一切好看的、表面的东西全部都拿掉,根底处、本源处的才是道。

东晋炼丹家葛洪的书《抱朴子》中,也提倡一种朴素的生活方式,让大家像朴素的婴儿一样活着,没有任何伪装和功利。

第二种断句中“朴虽小”虽通顺,但意义上却说不通。朴是道的属性,却被硬生生用来替代道了,朴成了天下莫能臣的东西。下文“守”的对象“之”,指的是道,而不是朴;朴只是揭示了道的本质属性。

第一种断句中,朴是道的重要属性,“虽小”的主语仍是道。“天下莫能臣”是说道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谁也不能改变它。

所以,本句的意思是,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虽幽微不可见,但谁也不能主宰它,支配它。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37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人的主观与客观规律,谁是主宰地位?

侯王是高高在上,强大无比的,他有人间最大的权力。但哪怕是侯王这样强大的人,也要恪守道的原则,自觉按道的要求去做事。如此,万物就会自动宾服,各安其序,天下安宁。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道”作用于万物,犹如天地之气阴阳交合,降下甘露,无须人为干涉,不用谁去指挥,就能达到均匀,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展开过程。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1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8章: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始制有名”有两种解释:

一是朴散则为器,圣人设官分职,必须有名分职位。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开篇就说:“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在一个组织中,要确定上下尊卑,各司其职,靠的就是名号和称呼。

二是天地始生万物,有了万物之后,便制名以指实。

老子担心的是,有了名之后,便有执着,分别和竞争,人们为贪图更多的名、更好的名,而为欲望所驱使。所以要知止,适可而止。

这段话的核心是,按照道来做事,会产生很多世俗的回报和名相,但不可执着于此,不要太在意这些收获。

拿我自己来说,刚开始写自媒体,主要是为了分享读书和思考的心得,把学到的东西分享出来,自己能收获更多。慢慢的,竟然读者越来越多,阅读量高了起来。有了这些数据反馈,又激励我坚持去分享。此时,真是有点“天地相合,以降甘露”的感觉,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做正确的事,得到不错的结果。

后来,会收到各种合作的邀请,还有人约着要线下吃饭见面,也有各种报告会、分享会叫我去,算是“始制有名”了。“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这时候必须要适可而止,要放弃很多机会,否则会把自己累死。每天都在忙这些,必然导致文章质量的下降,即失掉了根本。

还有,阅读量的提高刚开始是激励,但如果只追求高阅读量,去写一些贩卖焦虑,哗众取宠的文章,说一些违心的话,就会忘记初心,自身的能力无法得到提升,路越走越窄。

很多人都是这样,刚开始赚钱,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后来,变成了互相比较,为此奔波忙碌,浪费生命。

最好适可而止,知止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这里以川谷比朴,以江海比天下。谷虽小,而水从中出,流为江海,就像道生天下万物。

不要迷失在这些华丽的表象中,不要被一些虚头巴脑的概念所糊弄。一旦搞懂了道,抓住了本质,明白了底层逻辑,万变不离其宗,就能由一滴水看到整片大海,一粒沙子看到整个沙漠,一棵树看到整个森林。

当你对某件事迷茫时,不妨思考下,其本质是什么?比如,投资的本质是什么?生活的本质是什么?婚姻、幸福、工作、学习等等,本质是什么?

理解本质,就知道该做什么。

昨天,有读者问我,饮食健康的原则是什么?

我们目前的问题,不是没得吃,而是身体进化太慢,跟不上食物的变化。我们是南方古猿的后裔,吃蔬菜水果等植物的历史有几千万年。哪怕今天的猴子、猩猩和狒狒几乎都是素食的。我们的身体跟蔬菜水果最匹配,所以应该多吃。

我们吃肉的历史,有几百万年,其适应性也还行,所以肉食应该是次要地位。但我们吃粮食的历史,只有几千年,身体对其的适应性最差。现在的很多毛病,都是高碳水粮食吃多了导致的。

回归本源去思考,我们对什么多吃,什么少吃,就没有迷茫了。

1、不看是正常的,古代也没多少人看,一向如此。所以不要说什么内卷,大家都是在一些低层次上卷,一旦拔高维度,就没什么人卷了。2、写这种文章,求的就不是阅读量,寻的是知己。知己肯定是少的。最近市场噪音太大,一些非常浅薄的言论到处传播,不如写这种文章来得安静。

如果心情容易被K线波动影响,那投资不会有好心情,因为最少有一半时间是跌的,相当于人生的一半是阴霾。必须想办法避开这种影响,换个角度看问题,比如还能不能涨回来?是不是给机会定投更多?股息有没有影响?

老子是第一个人,他不会把自己给自己学说命名,孔子也一样,他们只是在阐述自己的理论,这是初始的无名状态。等他们的弟子出来后,就会给自己这派起名字了。很多时候也不是界限分明,比如法家跟道家有很深的渊源,荀子也不是纯粹的儒家。

本文的朴,是未经雕刻的原木;婴儿,就是未经修饰的人类。所有这些比喻,都是在告诉我们,要回归本源,去思考本质。比如,我们中国人喜欢大智若愚,朴实,简单的人格,就是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后世道教有新的发挥,那不是老子的本意了。道德经不能看几句话去自己扩散,可以从第一章开始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