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数字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虚拟和现实世界的界限逐渐模糊,数字技术给教育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教育者也越来越需要关注数字公民素养的培养。 实际上,数字公民教育已经受到各国和各国际组织的广泛关注。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发布的《ISTE教育者标准》提出教育工作者应鼓励学生积极贡献并负责任地参与数字世界。欧盟发布的《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也强调要建立高效的数字教育生态系统并提高数字技能和数字转型能力。中国的中央网信办也在2021年发布了《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布局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
作为连接国内外数字公民教育,推动数字公民素养培养的重要渠道,国际教育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数字公民呢? 一 什么是数字公民? 回顾数字公民的提出,它是伴随着技术生活方式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出现的。第一次对“数字公民”较为正式的定义是2007年ISTE发布的《ISTE学生标准》。目前对于“数字公民”的定义尚无统一定论,各国或国际组织都从不同视角做出了不同解读。但综合考察现有的定义可以发现,数字公民其实就是指在数字时代,恰当、负责、合法地使用各种信息技术,参与社会活动,促进社会发展的公民。 根据“数字公民教父” Dr. Mike Ribble的研究,数字公民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主题[1]: 01 尊重 这个主题关注的是数字礼仪(Digital Etiquette)、数字接入(Digital Access)和数字法律(Digital Law)。 数字礼仪强调社会个体互动之间的规范。线上的匿名交流为人提供了放纵的表达机会,这会使人更可能毫不顾忌他们发出的信息带来的影响,由此产生了网络暴力、霸凌等问题。因此,数字公民应该尊重他人,在数字世界中保持良好的行为和礼貌。 数字准入关注数字公平问题,让人人都享有充分参与数字技术和信息的机会是所有数字公民的目标。设备限制,经济障碍都会阻碍学生获得机会。此外,学校课程或网络准入政策也可能会限制学生使用网络的机会。[1] 数字法律则解决网络相关的伦理问题,主要包括信息传播,知识版权和著作权保护及其他网络犯罪行为。学校层面的数字法律问题主要集中在非法搜索与引用在线资源,分享过分暴露的图片,网络欺凌等,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1]事实上中国已经颁布了系列法律维护网络安全,学校也应制定相关政策,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
02 教育 这个主题关注的是数字素养(Digital Literacy)、数字通信(Digital Communication)和数字商务(Digital Commerce)。 数字素养指数字公民应该了解各种数字沟通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学会合适地在不同情境下使用,如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等。对于学生来说,就需要学习如何获取、评估、使用数字工具、在线资源等。 数字通信指线上交流。面对纷繁的沟通手段和方式,数字公民应当了解如何选择并进行有效的线上人际交往。学生需要了解在没有办法看到反应、面部表情等的情况下,如何清楚地避免误解。
数字商务关注线上进行的各种财务活动留下个人信息与数字足迹。学生需要知道如何在网络世界中保护自己和自己的信息,如哪些网站是安全的,应该分享多少信息,以及如何保护他们的财务信息。 03 保护 这个主题关注的是数字权力和责任(Digital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y)、数字安全(Digital Security)和数字健康(Digital Health and Wellness)。 数字权力和责任指每个数字公民都享有使用技术和资源的自由,但是同时也要遵守一些规则。学生尤其应该了解和警惕互联网上的风险和机会,并能够进行取舍。 数字安全指在进行线上活动时保护好用户的信息。一方面,它涉及保障数字安全的技术方法,如使用防火墙和病毒保护;另一方面,它涉及技术使用者本身如何分析和判断,公开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1] 数字健康考虑的是找到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平衡。教育者需要了解对技术使用设置限制的必要性和方法,学生也应该理解网络上瘾对身体健康和社会关系的不良影响。
二 如何在国际学校 开展数字公民教育? 如前所述,数字公民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不仅包括对数字技能知识的运用、数字价值观的建立,还要求学生能够将这些能力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积极参与数字社会的建设。 01 将数字公民教育融入课程设置 通过课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字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他们的数字技能和数字知识,了解数字世界的规则和法律,同时强调数字价值观和数字道德。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课程形成正确的数字价值观和数字态度,学会识别虚假信息,避免上网沉迷等。 北京市朝阳区赫德学校在数字公民教育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和课程,包括信息通信技术(ICT)课。学校将虚拟现实(VR)引入了五年级的课堂,配合英文主题课上正在学习的“生物群落”主题,让孩子们得以更加立体地了解所学知识。学校还在ICT课程中开展了动画、编程、视音频编辑、机器人等ICT技术的教学,为学生提供充分数字创作和设计的机会。同时,学校通过信息通信技术(ICT)课帮学生确保自己的在线安全,让他们能够在互联网世界充分研究和实践,学会判断信息真伪,并懂得适当的数字礼仪。
02 举办数字公民教育活动 国际学校举办数字公民教育相关活动来增强学生的数字公民素养。例如,邀请专业人士给学生讲解如何保护个人信息,组织学生进行网络安全实践、编程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数字技能。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会开展一年一度的“计算机科学教育周”。在“计算机科学教育周”中,各年级学生都可以通过“一小时编程”活动了解基础的编程,低年级同学在该活动中学会用图形化的积木制作自己的专属游戏。学校还组织了学生实地参观考察联想公司,让孩子们感受了信息技术在真实世界都运用。此外还有乐高EV3机器人编程课程,学生通过该活动了解机器人编程,进行了机器人测试。
03 建立数字化平台和资源库 学校应该建立数字化平台和资源库,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数字公民教育的支持和帮助,如在线课程、数字工具和软件、数字媒体和数字图书馆等,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丰富的数字学习资源和参考资料,帮助学生和教师更好地掌握数字技能和数字知识,了解数字价值观和数字道德。 苏州工业园区德威联合书院开设了线上图书馆,全年24小时开放,为学生提供各种免费在线资源,包括电子书、有声书、视音频课程、数字杂志、学术数据库等等。教育网站的集合BrainPop、学术数字图书馆JSTOR、线图书馆和研究工具Questia School等等广受信赖和好评的线上资源,学生都可以通过苏州工业园区德威联合书院的线上图书馆获取。 04 选择学校网络过滤政策 最后,还需要关注的是,国际学校要谨慎选择网络过滤政策。通常情况下,学校通过数字监控系统解决学生上网问题,主要表现在是否限制学生下载和上传特定类型的文件,是否允许学生搜索和阅读在线材料等。但是,互联网内容过滤问题其实首先应该是一个价值取向问题。因此,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公民,国际学校互联网接入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首先应该明确学校的价值观。针对这一问题的实践,国际学校也可以适当让学生参与规则的制定。正如 Dr Mike Ribble所说,我们就必须给予学生足够信任使他们成为数字生活的领导者。[1] 结语 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数字化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数字公民素养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素养之一。因此,国际学校应该重视数字公民教育的开展和推广。国际学校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制定合理的数字社区规则,建立数字公民教育的合作平台和资源库,开展数字公民素养主题活动和课程。国际学校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提高学生的数字技能和数字素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数字公民。 参考文献: [1] 钱松岭. 数字公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访美国“数字公民教父” Mike Ribble 博士[J]. 中国电化教育,2019, 9: 55-59. [2] 杨浩,徐娟,郑旭东. 信息时代的数字公民教育[J]. 中国电化教育,2016, 1(9). |
|
来自: 新用户30775772 > 《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