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窄QRS心动过速定义 - 窄QRS波心动过速(narrow QRS tachycardia, NQRST)指QRS波频率大于100bpm,时限小于或者等于120ms的心动过速。
- 除房室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折返环涉及心室外,其他皆源于希氏束或者希氏束以上
二、窄QRS心动过速分类 三、鉴别窄QRS心动过速的方法 (一)看P波形态 1.P波可能不会“一眼”就看出来,有时候会落在T波终末部或者T波上,甚至落在ST段上 2.T波的升支、降支,ST段均应平滑,若ST段或者T波上可见突起、顿挫、不规则波则可能是叠加的P波 3.区分窦性P波与非窦性P波十分重要 4.P波形态 (1)窦性P波(生理性) - 窦性P波的形态:结合窦房结和左右心房的解剖、心房的激动模式和额面六轴系统去理解性记忆(如II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等等)
- 窦速与交感神经活性增加或循环中儿茶酚胺水平升高相关,交感神经活性增强会加快房室结的传导速度,使心室率提高
(2)窦性P波(非生理性) - 在窦房结周围有一个生理上介于窦房结(慢反应)和心房肌(快反应)之间的区域,即窦房结结周区。结周纤维存在着功能性纵向分离的双径路,传导性和不应期的不均一性可成为折返的发生处,构成折返的病理基础
- 激动进入窦房结后,缓慢地传至窦房结原先的阻滞区,如果这时该区及原先激动过的心房已脱离了不应期,便可再次激动,反复循环折返即形成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
- 图为窦房结折返型心动过速
- 本图中P波共有3种形态,P1、3、10、27、39(↓)为窦性P波,P2、4、11、13、28(↑)为房性P'波,其余为折返激动P波
- 每一个长间歇后第1个心搏都是窦性心动,跟随窦性心动之后的为房性早搏
(3)非窦性P波(房性P波) - 房性心动过速:P波与窦性P波不同。例如:在本应出现直立P波的导联可见负向或者双向P波(负-正双向)
- PR间期可长于或短于窦性心律时的PR间期,若出现连续P波(房室阻滞所致),则P波之间有平直的等电位线
(4)非窦性P波(多源房性P波) - 多源房性心动过速(MAT)和游走性房性心律(WAP):有3种及以上P波形态(无一种占主导),PR间期不固定,PP和QRS间期不规则且无规律可循
- 上图为多源性房速,↓所示P波有多种形态,没有一种在数量上有优势,PR间期不定
- 图为一名COPD患者心电图
- MAT&WAP常见于肺部疾病,如COPD、肺间质纤维化,尤其出现呼吸失代偿时,也可见于合并心衰、肺淤血或基础肺病时
- 通常在肺部或心脏问题纠正后此种心律失常可自行缓解
- P波形态及PR间期变化提示起源于不同的心房部位
(5)非窦性P波(房扑波) - 典型房扑:P波消失,出现规律,形态、振幅一致的锯齿样房扑波(F波),房扑波之间的间期恒定,无等电位线
- 在典型房扑中,II、III、aVF导联通常可见锯齿样房扑波。V1导联P波直立,V5/6导联P波负向
- 不典型房扑:P波消失,出现规律,形态、振幅一致的锯齿样房扑波(F波),房扑波之间的间期恒定,无等电位线
- 在不典型房扑中,II、III、aVF导联通常可见直立的F波。V1导联P波倒置,V5/6导联P波直立
(6)非窦性P波(房颤波) (7)非窦性P波(交界性P波) - 交界性心动过速(由房室结或交界区异位灶引起):QRS波之前无P波,在QRS波之后可见逆行P波(室房传导所致),QRS间期规则,RP间期恒定
- 因aVF导联与心房垂直, aVF导联的P波一定是倒置的
(二)数P波或心房率 窄QRS心动过速时的心房率及心室率 窄QRS心动过速时的P与QRS的数量关系 (三)量:分析RP/PR关系 (四)测:识别QRS间期 1.有三种室上性心动过速可以表现为心律绝对不齐(RR间期绝对不齐): (1)窦性心律不齐,P波仅有1种形态,PR间期恒定 (2)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频率>100次/分,存在3种或3种以上P波形态;而无主导性的P波形态) (3)心房颤动(无规则的P波) 2.房速或者房扑时,房室下传比例不同时,RR间期可能不等,是“规则中的不规则”
|